陈堪回到驿站,第一件事情便是用青盐漱口。
经常喝酒的人都知道,喝过酒之后若是不及时漱口,第二天起来之后,口中那股味道足以让人欲生欲死。
方胥临时充当了一下照顾陈堪的下人,见陈堪将口中的盐水吐出去老远,他不由得好奇道:“大人,您为何非要去镇远侯府喝这顿酒呢?”
陈堪不喜饮酒,方胥这个亲卫自然是清清楚楚的,在他看来,顾成不过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
顾成一蹬脚,镇远侯府也就没落了,况且镇远侯府远在贵州,自家大人注定是要高居庙堂的,拉拢一个即将破败的侯府有什么意义呢?
“咕噜噜...he...tui!”
陈堪喷出一口水,转头看着方胥,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上像方胥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才是最适合交心的人。
看了方胥一阵,将他看得一脸莫名其妙之后,陈堪这才淡淡的说道:“去叫王龙和李虎来见我!”
“哦!”
方胥点点头,一脸莫名其妙的转身小跑而去。
片刻之后,王龙和李虎联袂来到陈堪的房间里,恭敬的问道:“大人,有什么吩咐?”
陈堪斜眼看着方胥,方胥挠了挠头,识趣的退出了房门,亲自把守在大门口不让人靠近。
陈堪静静的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王龙和李虎。
这两个人,都是当初从锦衣卫跟过来的老班底,自己被纪纲排挤接手五城兵马司时,这两人也忠心耿耿的跟着他一起跳槽到了五城兵马司。
又数次同生共死,所以从忠心方面,他们是绝对值得信任的。
见陈堪不说话,两人对视一眼,王龙问道:“大人,若是有什么任务交代给弟兄们去办,还请吩咐,上刀山下火海,弟兄们绝对不皱一下眉头。”
陈堪似乎是要将两人的脸记在心里,不管他们如何请缨,陈堪就是不开口。
直到两人的心逐渐沉到谷底,陈堪这才慢慢悠悠的开口问道:“我能信任你们吗?”
此言一出,王龙和李虎一头雾水,不明白大人为什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王龙蹙眉道:“大人,属下对大人衷心耿耿,当初属下家中老母病重,若非大人从晋王那里弄来钱财分给属下,让属下有了钱给家母请来郎中治病,家母只怕是早就魂归九泉之下,从那以后,属下这条命便是大人的。”
忠心都被王龙表了,李虎只好拱手道:“俺也一样。”
“更不要说,大人后来变着花样的给属下发钱,这才让属下的孩儿有了书读......”
“俺也一样!”
“可以了!”
陈堪抬手制止了王龙想要继续表忠心的打算,淡淡的说道:“你们跟随本官的时间最久,本官现在有个事情交代你们去办。”
“什么事情?”
“属下定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陈堪罢了罢手:“没那么严重,只是本官和镇远侯做了个交易,让他为本官在军中留出了两个百户的位置而已。”
王龙恍然道:“大人的意思是?”
“本官没什么意思,你们去了军中好好办事。”
二人沉声道:“属下定然不负大人所望!”
“去吧!”
...
翌日,陈堪依旧是早早的就出发。
陈堪打马走在最前面,身旁是满脸纠结的陈安和两个都察院御史。
回避的路牌高高举起,让整条官道上的行人商队对这支三百余人的队伍避如蛇蝎。
陈堪看着陈安和三个御史的表情,忍不住哑然失笑道:“陈御史,脸上的褶子都能夹碎核桃了。”
陈安苦笑道:“大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陈堪毫无收敛地得瑟嘚瑟道:“没办法,谁让本官有牛逼的老师和做万岁爷的岳父。”
“大人,你这,慎言啊,怎能如此随意编排陛下......”
要不是陈安了解陈堪的脾气,此时只怕早就开始准备弹劾的折子了。
笑闹了几句,陈堪直言道:“怎么样,考虑得如何了?”
陈安脸上露出无奈之色,没有第一时间搭话。
脱离都察院,去五城兵马司效力。说起来倒是简单,但要做出这个决定确实是需要一点魄力。
那可是都察院,整个朝堂之上最为清贵的衙门。
虽然官职不高,但到了地方上,哪怕是四品知府也要矮一个七品御史一头。
更不要说都察院权力极大,不仅有闻风奏事之权,还有着督察天下官员的权利,是真正的属于给个知府都不换的官职。
多少官员想要进都察院都不得其门。
而他们进去了,现在又要自己出来,这不是搞事情嘛。
看见陈安脸上的纠结之色,陈堪也不催促。
都察院里哪有蠢人,这是在嫌自己给出的价码不够高呢。
不过陈堪能给到的价码也就五城兵马司指挥的副手了,刚来五城兵马司便想取代张永许远石稳姚弛郑松等人的位置,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他们现在还在纠结,不过是觉得他们还有选择罢了,等到京师让他们切身领会一下陈瑛的恐怖,还怕他们不哭着喊着求自己出手?
......
......
奉天殿偏殿,今日朝会结束以后,朱棣单独召见了新任礼部尚书宋礼和礼部尚书方孝孺进殿议事。
依旧是为了给瓦剌部赐爵一事。
自从上一次在大殿之上,解缙否决了给马哈木的两个弟弟赐爵之事,这件事情便一直没有拿到台面上来讲。
而今天,朱棣之所以特意召两位尚书议事,是因为他收到了一封北境的急报。
奉天大殿之中,除了朱棣和两个尚书大佬之外,还有一个年轻的官员坐在一边奋笔疾书。
年轻的官员自然便是杨士奇。
朱棣登基不久便组建了一个帮助他处理政务的机构,唤作内阁,杨士奇便是内阁的第一批阁员。
除了他之外,还有解缙、黄淮、胡广、杨荣、胡俨、金幼孜等六人也一同入阁。
不过现在内阁的作用仅仅是协助朱棣处理政务,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同时在场,而是每日轮换,今天恰好轮到杨士奇。
除了帮助朱棣处理政务之外,内阁成员还兼职著作郎的功能,即将朱棣与大臣交谈的话记录下来交付翰林院。
方孝孺和宋礼二人凑在一封奏折上细细的看着,生怕漏了上面的哪一个字,朱棣就在那默默的等着二人看完奏折。
片刻之后,方孝孺将奏折交还给朱棣。
朱棣淡淡的问道:“方卿,宋卿,你二人认为,赐爵瓦剌部一事,是否有再提的必要?”
方孝孺沉思了一下,随后看向宋礼,拱手道:“宋大人,北元内乱之事,你怎么看?”
宋礼执掌礼部,专司外交礼仪等事,现在见方孝孺将问题抛给自己,也不怯场,朝朱棣拱手道:“若是奏报之事所言为真,那臣以为,此事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再交付朝议,只怕......”
第二百五十二章 任他自由生长
偏殿之内,君臣三人相视无言。
这种事情,若是交给朝议,扯皮是必然之事,但若是不交由朝议,帝王擅自做出决定,势必又会在朝堂之上牵扯出许多事端。
首当其冲的便是解缙当日反对的缘由,好端端的大明皇帝,放着自家的臣子不去封,反倒是去封两个外人,岂不是送上门让天下耻笑?
半晌之后,方孝孺沉吟道:“此事迫在眉睫,臣以为,陛下当直接下令,至于朝堂上的影响,臣这把老骨头还算硬...”
此言一出,宋礼微微诧异了一下,随后应和道:“陛下,此事,臣身为礼部尚书,自是首当其冲,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朱棣脸上浮现出一抹感动之色,既然方孝孺决定来背这个黑锅,朱棣也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当即点头应道:“既然如此,朕决定册封马哈木为顺宁王、马哈木之弟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此事便交由礼部去办,务必要快。”
宋礼心中一凛,拱手道:“臣领旨!”
随后起身快步出了偏殿。
宋礼很清楚,此事非同小可。
北境传回来的奏折上说得很清楚,北元太师阿鲁台对马哈木自作主张接受大明的册封一事非常不满,已经决议起兵代替黄金家族大汗本施雅里讨伐不臣。
但瓦剌部对要不要迎战一事却是争议颇多。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在于马哈木虽是瓦剌部势力最大的一支,但他的两个弟弟却对大明只册封马哈木一事颇为不满。
而两人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大明册封了马哈木,除了没有封地之外,粮食金银布帛盐巴等物资都是照着亲王的规格给的。
大明给的好处全被马哈木给拿走了,阿鲁台麾下大军的压力却要整个瓦剌部来抵抗,他们当然不满意。
所以草原分裂之事便又凭空多出来许多变故。
万一马哈木的两个弟弟一气之下投了阿鲁台,马哈木独木难支之下,极有可能彻底倒向北元一方,那就意味着大明的诸多谋划打了水漂。
但册封马哈木的两个弟弟,那大明又要大出血,这才是朝臣反对赐爵的真正原因。
平白无故要将自己家中的钱财白白的送给别人,换成谁来心里都会不爽。
知道真相的人,自然知道大明付出一部份钱财,可以换来草原的分裂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情。
但偏偏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看事情只看表面,包括朝堂之上的一大批官员。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便是这个意思。
而现在这个黑锅将会落到方孝孺身上,宋礼作为实际经手人,当然也难逃其咎。
宋礼还没回到礼部衙门,脸上便露出一抹苦涩,只怕明天他和方孝孺要被群起而攻之了。
其他人倒无所谓,但陈瑛那是一条真正的疯狗啊,被他咬上一口,就算不死也要伤筋动骨。
偏殿里,宋礼走了之后,朱棣和方孝孺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棣现在深深的感受到了老爹废除宰相制度后,给后世的君王带来了什么样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