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273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3:10
  那就是申无宇非常清楚,现如今的楚王之所以胆敢这般大肆征讨,这般的穷兵黩武。在他看来,可也不正是因为有李然的存在?
  就是因为楚王有了这一张王牌,有了十足的底气。所以才养成了他“遇事不决问李然”的习惯。
  再加上,李然虽出手次数并不多,可每次都总能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使楚国的霸业是蒸蒸日上。
  楚王确实是已经赢麻了。
  申无宇极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楚王,也极其不愿意看到楚国将在这样的统治下有一天会陡然走向衰弱。
  因为他知道,这种虚假的胜利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一旦百姓所能承载的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内乱必起。
  届时,楚王还能指望李然来给他擦屁股么?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申无宇依旧是保持着他自己一贯的风格,专捡这种难听的话对楚王进行劝谏。
  楚王或许明白,可他却并未有任何表示,只是淡淡一笑,不了了之。
  好一阵后,他才向申无宇问及筑城之事。
  攻城掠地以后重筑城墙,仿佛已经成为这时代战争结束以后的惯例。
  当初楚国夺回群舒以后,他就曾命人重新修缮过舒鸠的城墙。
  拿下钟离,迁都乾溪,更是直接营建了新都。
  而在他兵不血刃的拿下赖国以后,他也命人修筑了新城。
  可见,楚王熊围这是要把楚国的战略中心,毫无保留的转移到东方了。
  所以,毫无疑问的,如今陈蔡皆已并入楚国,他又岂会毫无动作?于是,他当即是询问申无宇道:
  “寡人以为,此前我楚国之所以不能使中原各国归服,而这些国家之所以都只事奉晋国,只因为是晋国离他们近而我们离开他们太远所致。”
  “所以,现在我楚修筑三处旧国的城墙,战车也达到了千乘。再加上我荆楚雄壮的军力,诸侯们应该会来归附了吧?”
  城池,战车,兵力。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简单的标准。
  总得来说,楚王还是认为楚国在一定程度与晋国还是有着实力上的差距,而他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这些差距,好让中原诸国都看到他们楚国的强大,然后不得不归附于他们楚国。
  然而,在听到这一番话后,申无宇却是微微摇头,并颇为无奈的回道:
  “可是大王,一个国家若是修筑大城,其实并没有什么益处啊……”
  “昔日郑国有京邑、栎邑,卫国有蒲邑、戚邑,宋国有萧邑、蒙邑,鲁国有弁邑、费邑,齐国有渠丘邑,晋国有曲沃,秦国有徵邑、衙邑。”
  “共叔段因为京邑而给郑庄公制造忧患,郑庄公几乎不能取胜;卫国蒲邑、戚邑的人曾驱逐了卫献公,而宋国萧邑、蒙邑的人还杀害了宋昭公;鲁国季氏的弁邑、费邑更是削弱了鲁君的势力,齐国渠丘邑的人杀了公孙无知;晋国曲沃邑更是以小欺大;秦国徵邑、衙邑之人侵逼秦桓公和秦景公,这些事情可都是在各诸侯国的史册上都是有记载的。这些都是修筑大城不利的例子。”
  的确,就中原各国来看,城邑的大小就直接决定了封臣的实力。
  城邑太大,封邑实力太强,自然就会威胁到国君的权威。
  “而且,国君与城邑的关系,就像是人的身体一样,人有头和四肢,一直到手指、毛发和血脉。唯有大的能够调动小的,只有这样,行动起来才不会劳累。”
  “天有十日,人分十等。所谓君臣有别,大城和边邑的建制,都是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制度。”
  “先王恐怕有人不遵循,所以用制度来规制它,用服制来彰显它,用礼仪来推行它,用名号来分辨它,用文字来记载它,用语言来表述它。如果丧失了这些规矩,那就会成为改变尊卑地位的祸根。”
  “而边境城邑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尾部。用牛马打比方,处暑到了,牛虻聚得就会多。但如果因为尾巴太大而不方便摇摆,那牛马的尾巴就无法驱赶牛虻了。国家也是这样,今日筑造三城,原本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但若是太大了,那将来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第三百五十五章 无药可救
  史书有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显而易见的是,早期先民修建城池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抵御蛮夷,守卫民众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池越修越大。无论是诸侯们的兄弟,亦或是封邑的邑宰们,其势力也会愈发的庞大。
  而最终,这些巨大的城池不但没能起到保卫国君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某些人用来对抗君权,奴役民众的工具。
  申无宇前面所说的几个例子,那都是一字一句都在史书上明确记着的。
  但凡是个读过书的君子,大体上也都知道这些个愈发庞大的封邑,其尾大不掉之势对于国家的危害。
  可听得申无宇说完这些,楚王却又只是一笑:
  “卿的这些话,简直太像是李然说的了,看来卿是没少去讨教啊?”
  “呵呵,此人确实是有些学识,但他的那一套,治理小邦尚可,又如何懂得治理大国的道理?呵呵,在寡人看来,这些话都不过是他的托辞罢了!”
  现在的楚王,对李然或许已经有了一定的戒备。
  又或许,这是他强烈的虚荣心在那作祟,总以为修建城池彰显自己的彪炳功绩乃是不二选择,无论旁人如何劝谏,他都无法说服自己的虚荣心就此屈服。
  可无论是怎么一回事,他终究还是没有接受申无宇的劝谏。
  这时,楚国的右尹,此时也在一旁陪侍楚王,听得楚王所言,当即也是眉头一锁。
  “大王,申无宇方才所言,即便是李然的意思,但也不无道理。”
  “民众是上天所生的。”
  “所以懂得天道之人也必然懂得民众。”
  “如今楚国急待休养调整,大建三城恐怕会招致民众的怨言。”
  “李然所说的,很是值得敬畏的啊!”
  楚国右尹,然丹,字子革。
  之前提及过,他的父亲乃是郑穆公之子子然。所以要说起来,他自己本就是郑国公室的嫡亲。所以,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那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说起这个然丹(子革)的身世,在鲁襄公十九年,其叔父公子嘉被杀后,然丹只得出奔楚国。而后便一直在王子围麾下充当谋士客卿,直至王子围即位为楚王后,他便被破格提拔成为了楚国的右尹。
  所以,他的际遇与楚王的另外一位上卿伍举,大差不差,都是因为王子围的“一人得道”,而跟着“鸡犬升天”的。
  只不过,作为一个郑人,受周礼影响颇深的他,与伍举在政治上的意见却不尽相同。
  就比如楚王即位后接连发动的几场大规模战役,伍举作为一个急需依靠战功来使伍家得以在楚国立足的人,他当然不会劝谏楚王爱惜民力,休养生息。
  而子革在听说郑国子产新政取得的成效后,便一直在劝谏楚王不妨也学学子产的新政,在楚国内进行推行,培植国力民生。
  只可惜,楚王这个人本身就对于“养民”之事毫无兴趣。而且,他也亟待盖世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对于彼时的楚王而言,“休养生息,以待天时”这种事他怎么可能会采纳?
  因此,子革虽说是右尹,可实际上却并未得到楚王很多重用,反而是伍举,居然一直盘踞在楚国权力的中心。
  听得自己的右尹子革,此时居然也出言劝谏,并且是赞同申无宇所言,楚王的脸色顿时微变。
  他之前对李然深信不疑是一回事,而他的臣子对李然所言的那一套坚信笃定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换句话说,他可以对李然深信不疑,甚至言听计从。
  但是他的臣子们绝对不行!
  自古以来,君主最为忌惮的便是自己麾下的臣子对于旁人言听计从。假如这帮臣子全都只听他李然的,那以后谁还来听他的?
  那他这楚王岂不是威严扫地,就此成了傀儡?
  再者,即便现在他可以依仗楚王的身份把言论给强行弹压下去,那他百年之后呢?他的棺材板还能不能盖得住?
  帝王之术,楚王可谓也是深谙其道。
  “你们不必再说了,寡人心意已决,修筑三城,不得迁延!”
  最终,楚王用了一种十分独裁的口吻决定了此事。
  ……
  消息传到李然处,得闻楚王不但不听申无宇的劝谏,反而还要大肆筑城,李然也只得感到一阵悲凉涌上心头。
  楚国现在的强大显而易见是空洞的,并没有任何实力基础作为支撑。
  而楚王却仍旧如此专横,一意孤行。如此下去,恐怕整个楚国也都将要万劫不复!
  而到头来遭罪的,终究还是楚国的黎民百姓。
  李然此时完全可以预见得到,楚国届时内乱骤起,生灵涂炭,无数百姓葬身于火海,楚国积累多年的老底也将被一朝掏空。
  “唉……楚王,始终还是那个飞扬跋扈的王子围啊……没人能改变得了他,正如没人能改变楚国的命运一样。”
  李然放弃了。
  他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然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对楚王而言,对楚国而言,都没有任何改变。
  申无宇也显得十分的沮丧,因为他深知楚国眼下的危机究竟有多么的凶险。
  可他依旧不死心,依旧还幻想着李然应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得楚国于水火。
  “先生博古通今,学富五车,难道就当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哎……回天乏术啊……”
  李然的回答十分简单。
  楚国如今所走的,乃是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也不同于这时代任何国家的路。
  这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变数,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还是内部滋生的,后世所谓“帝制”带来的弊端,在楚国都是无法避免的。
  这条路,也因其前无古人,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需要楚国自己去摸索。
  “学识,此时又能有何作为呢?只凭方才大夫的一番肺腑之言,其见地已是登峰造极的了。便是李某亲去,也不外如是了。”
  “可结果呢?楚王又可曾听得去进半分?”
  当一个人执意要走向毁灭之路时,能够救他的人恐怕便只有他自己。
  这个道理李然明白,申无宇也明白,甚至连在一旁静听的祭乐都明白。
  如今,唯独只有楚王自己不明白。
  他依旧沉浸在自己无比巨大的功绩之中,仍在幻想和憧憬着自己给自己画下的蓝图。
  楚国,终是要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一条万劫不复之道。
  申无宇闻声,倏地的一下瘫坐在地,脸上的表情只剩下麻木。
  天边飞来几只寒鸦,斜阳映照在山峦起伏的天际,苍凉的大地始终宽广,容得下的容不得下的,始终都在它的怀抱之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86页  当前第27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3/68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