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打仗这件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
甚至单纯从军事上来讲,明廷这边也已经消耗不起了。
既然消耗不起了,那必须要有所突破,只有取得一定战果才能提振士气,也只有占领一部分东南的地盘,才能让这场仗继续打下去。
所以作为比较弱势的一方,反而明廷需要先发起进攻。
李成梁看着地图说道:“我的计划,将徐州正面战场上对峙的军队撤出一部分,从侧翼,也就是临沂方向突破,攻打徐州的东部地区。”
众人都有些吃惊,李成梁这个计划显然有些太激进了。
完成一支奇兵突袭这种“奇谋”,在如此规模的战争中都是极其危险的举动。
首先是兵力调动会造成防线的虚弱,在这样规模的战争中,每一个战线上互相对敌的基层指挥官,都对敌方非常了解了,想要瞒住对方悄悄的撤走主力,这几乎是不可能。
更不要说苏泽是出了名的擅长用间谍。
李成梁指着地图说道:“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我军可以暂时撤退,让出微山湖,乃至于枣庄。”
众人更是大吃一惊,在徐州和济州之间,微山湖是一座大湖,沿湖的据点很多,算是鲁南地区少有的天险。
枣庄则是明廷在鲁南地区最前线的城市,也是整个徐州战役前线的补给支撑。
不过这样一来,这个计划确实可行了。
抽出前线的兵力,面对枣庄的诱惑,东南军队就算是猜到李成梁是抽走主力,也肯定要忍不住投入兵力来占领枣庄的。
东南出兵占领枣庄,防线必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就会暴露出更多的弱点。
而且东南军队推进,那兵线必然会拉长,那整体防线上的单位兵力也必然会减少。
徐州和山东的前线漫长,这时候就轮到东南取舍了。
看着薄弱的枣庄不去打是不可能的,但是投入兵力攻打枣庄,漫长的徐州防线必然会出现破绽,那就要赌到底明军会攻打哪个方向了。
果不其然,在前线的林良珺得知了枣庄兵力出现空虚的情报后,东南的参谋们也开始了脑力风暴。
前线没有进展,双方都是有些着急的,如今明廷主动卖出破绽,没有理由不攻打这个要害。
在林良珺看来,枣庄是明廷山东防线的门户,突破枣庄之后就能顺势攻打济州城,李成梁显然是对自己太自信了,这一招弄不好就能直取济州城了。
但是作战都是要有两手准备的,防线就像是弹弓,很多时候撤出一部分防线,反而会减少整体的压力,让剩余的防线更加稳固。
而且这种主动撤出防御兵力的行为,更有可能是李成梁在别的方向上抽调兵力,酝酿其他方向的攻势。
参谋们也非常纠结,明知道对方要耍花招,但是面对枣庄的诱惑,又必须要吞下去。
林良珺只能电令整个沿线,密切注视敌方军队集结的情况,并且要求情报站迅速将明廷主攻方向打探清楚。
而林良珺自己亲自带领主力,攻打枣庄沿线。
此时在李成梁麾下的参谋处,佟安正在整理作战地图。
从上一次被戴百路点为参谋之后,佟安先是随着戴百路去了山西,紧接着又被从山西调往兰州方向,却在半路上听到了兰州已经投降东南的消息。
接下来戴百路这支新军又被调回了京师,然后参与到了这次山东作战中。
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佟安这个国子监半路出家的作战参谋,又被合并到了李成梁直属的参谋部中,成为一名负责具体作战计划的作战参谋。
而更加让人觉得哭笑不得,佟安好歹是个经过科班训练的读书人,学习能力和那些半路出家的参谋不同,迅速胜任了大部分的工作。
他虽然因为资历的关系,不能参与讨论核心战役的决策,但是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具体军事调动的消息,毕竟这些决策还需要细化落实,如何从前线阵地上撤出军队,撤出多少怎么撤,从哪个方向撤退到哪个方向集合,这些具体的命令都需要作战参谋,也就是佟安这些人来制定。
虽然李成梁也制定了一部分保密的准则,比如具体的大作战命令也会拆分几个部分,分给不同的作战参谋来制定详细的计划。
但是佟安由于本身工作认真的关系,经常被同僚委托帮忙,久而久之他很快就敏锐的察觉到了整个计划。
确定了整个计划和调兵方向后,佟安很快将这些计划誊抄出来,装作不经意的塞进了密封的蜡丸中。
从佟安前往山西之前,京师情报站的站长陆添寿就亲自登门拜访了他。
陆添寿将沈一贯叔侄和东南的关系,后面王世贞和东南的关系都告诉了佟安,佟安这才明白,原来对自己有恩的沈家叔侄和王世贞,都是东南的间谍。
这下子佟安反而释然了,陆添寿让他加入东南情报系统,他也很自然的接受了。
将消息传递出去后,佟安仿佛心中卸下了一个大担子,接下来明廷是死是活,他已经不想要操心了。
如今佟安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早点结束这场战争,早日重归一统。
和佟安抱着同样心思的人也不少,林良珺的案头上很快就出现了枣庄详细布防图,以及沿途军事调度的情报。
在明确了明军的主攻方向后,林良珺心中就更有底了,他一边带兵全力攻打枣庄,一边又命令在枣庄附近加强防御。
这一次林良珺带出了所有的新装备和新武器,立刻对枣庄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六月初,就在李成梁带领军队进入临沂的时候,枣庄告急,李成梁此时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只能硬着头皮强行渡过黄河,攻打徐州以东的宿迁地区。
第680章 最后一战
李成梁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输的。
明廷的溃败开始在枣庄的一次进军中,由于士气低落,在军队集结的时候几支部队没有按期抵达,李成梁雷霆大怒,下令处罚了这几支军队。
本来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军令如山,失期在先,李成梁的处罚也只是象征性的,却埋藏下了仇恨的种子。
等到东南军队开始攻打枣庄,这几个被处罚的军队开始哗变,引起了更大的溃败,加上林良珺早就拿到了枣庄详细的布防图纸,整个枣庄战役只持续了三日,东南军队就顺利攻占枣庄。
林良珺并没有在枣庄多停留,而是直接带兵攻打济州城。
这时候还没赶到临沂的李成梁,接到了枣庄陷落的消息,他也是大为惊骇。
在李成梁的计划中,枣庄也是可以陷落的,但是至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拖住东南的主力再陷落,而不是这样毫不抵抗就陷落。
李成梁再查看地图的时候,失去了枣庄屏障,济州城就直接暴露在东南的攻击中,而济州城是整个山东新军行营所在,大部分麾下军队都在济州城扎根,很多士兵都将妻子儿女接到了济州城内,同时济州城也是整个山东前线的后勤补给基地。
李成梁咬着牙,现在如果回防,那士气更无法承担,他只能封锁消息,继续按照原定计划,从临淄攻打淮北地区。
可是李成梁抵达临淄不久后,东南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间谍立刻在临淄散布枣庄陷落的消息,并且疯传济州城已经被东南军队包围的消息。
李成梁虽然想要压制消息,但是东南的这些消息都是用普通士兵能看懂的白话文写成的告示和小纸条,这一类恐慌性流言在军中散播非常快,根本封锁不住。
李成梁没办法封锁流言,只能继续带兵南下,跨过黄河攻打宿迁。
但是接下来的作战也非常不顺利。
李成梁每次带领大军攻打东南的防线,对方总像是未卜先知一样,在他攻打的方向上集结大量的兵力。
等到李成梁转移目标,东南军队又会继续集结,总是出现在他主攻的方向上。
李成梁心中骇然,就算是军中有内奸,军队集结也需要时间,东南军队竟然能够这么快反应完成集结,他立刻在军中进行了几次反间谍的抓捕。
可最后都抓到自己身边了,也没发现泄露消息的间谍,到了最后李成梁只能决定,在最后一刻再公布自己的行军计划,然后立刻制作成作战计划分发给各部,然后紧急行军。
但是李成梁这样做的结果依然没有效果,东南的军队还是能够及时出现他行军的方向上,他怎么也想不通,东南到底是怎么传递消息的,总不能他刚出发,东南军队就已经开始向他的目的地集结了吧?就算是飞鸽传书也不可能这么快吧?
而且大军行动,通知各部队行军不是也需要时间吗?东南指挥官是怎么控制麾下军队的?
李成梁并不理解电报这种通讯工具,但是他的军队士气已经快要崩溃了。
林良珺攻打了枣庄之后,立刻开始攻打济州城。
济州城处于运河沿岸,本来是就是通过漕运发展出来的城市。
运河从济州城内流过,当年颜钧在济州城组织过漕工罢工的活动,依然保留了漕工的组织。
这段时间因为漕运罢工的原因,李成梁下令对漕运码头进行军官,逼迫漕运工人干活搬运物资,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矛盾。
林良珺突然出现在济州城外,留守济州城的山蒿先方寸大乱,连忙组织人上城墙防御。
为了壮声势,山蒿先还命令漕运码头工人也披上军人的衣服,站到城墙上去防御。
这下子自然引起了漕运工人更大的不满,这些日子被明廷军队逼迫干活,如今又流传明廷强行征召他们入军守城的小道消息,这些积累了巨大不满的漕运工人立刻联合了起来。
就在林良珺炮轰济州城不久,漕运工人拿着从漕运船上抢下来的武器,迅速从城内武装起来,夺取了一座城门,然后打开城门将东南军队放入了济州城。
林良珺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明军诱敌深入的计策,但是他看到大开的城门,终于还是忍不住诱惑,无论是不是陷阱,先冲进城再说!
大军冲入济州城,正在大将军行营处理公文的山蒿先听到喊杀声,又听到了东南大军杀入济州城的消息,立刻感觉到天晕地旋,几乎要昏倒。
济州城一丢,山蒿先也知道明廷气运已经丢了,他大哭道:“大将军,我辜负了您!”
山蒿先如同走马灯一样回忆了自己的过往,从山东的落魄书生,通过一份文章得到了大将军李成梁的赏识,从而成为李成梁的幕僚,帮助他谋划成为大明的执政。
那时候大明依然占据大半的江山,那时候的山蒿先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可随着明廷版图日削月割,只剩下最后三省一京之地的时候,山蒿先终于跟随李成梁出征,可结果是济州城只守了一周。
想到这些,山蒿先抓起侍卫的火枪,直接在行营内饮弹自尽。
就在济州城破后,东南第一旅从海上集结大沽,在林默珺的带领下从大沽再次杀向京师。
等到济州城破的消息传到了南京,苏泽立刻宣布在三天后举行制宪会议。
他对着内阁众人发去战报,靠在了躺椅上看着窗外。
穿越至今,终于推翻了明廷,过往种种浮上心头,苏泽却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
明廷覆灭不过是早晚问题,但是苏泽却依然战战兢兢的面对这个新的帝国。
没有了明廷这敌人,这千百年来的顽疾积弊,就只有自己来抗了。
一想到这里,又怎么能松懈下来呢?
甚至在苏泽看来,消灭明廷之后面对的困难才是更多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苏泽提起笔,开始书写他在制宪会议的开幕词。
第681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
七月十二日,就在济州城破半月后,绝境中的李成梁部宣布投降。
早在李成梁投降之前,明廷的李太后牵着小皇帝,向进入京师的林默珺投降。
至此,天下人都知道明廷正式灭亡。
十二日,推迟至今的制宪会议终于召开,来自各省的制宪会议代表进场,在在场所有制宪会议代表的注视下,苏泽代表整个东南进行总结发言。
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眼睛,苏泽展开演讲稿,但是他想了想,又合上了演讲稿。
前排的申时行疑惑的看了一眼苏泽,在场众人群情激动,明廷覆灭,这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所有在场的代表们,都为了能够参与缔造一个新帝国而欢欣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