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50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等到了灭国一级的战争的最后时刻,其实战胜胜负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了。
  这场必然而来的决战,就和早已经退位的嘉靖皇帝的葬礼一样,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
  不过这场葬礼对于生者的意义更大,东南陆军海军两军,除了在草原的熊况外,旅一级的军官齐聚在徐州。
  .


第673章 宣传战
  这场战争到了这一步,双方都已经豁出去了。
  李成梁以太后的名义召开大朝会,决定出兵徐州之后,明廷这台腐朽的政治机器也动了起来。
  首先是山西、京畿和山东各自征调五万民夫工匠,专门负责军工生产,京师的所有和军事有关的工坊都派出大臣监管,专门负责保障战时的军事生产。
  紧接着漕运船只都被集中起来,京师生产的各种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北段拉到济州城,过几日大将军李成梁就会亲自驻扎在济州,指挥前线的战争。
  李成梁虽然因为连续的战败而威望大失,但是这一次的决战论在京师一出,明廷也算是凝聚成了共识——
  决战是必须要打了,如果再不打决战,那明廷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既然决战是一定要打,那如今明廷能够指挥和领导这场决战的,也只有李成梁一个人了。
  在这种共识下,李成梁成了唯一的人选,明廷的政治和军事机器发动起来,准备这场决战。
  山蒿先连续写了几篇文章来说明双方的军事力量,鼓吹明廷的军事实力,将之前的失利归咎于各地督抚不敢战,不愿意战的问题上,并且夸赞李成梁嫡系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说法就仿佛是李成梁的嫡系力量只要一出手,战争就会好起来,山蒿先又将当年李成梁在山东剿匪的例子拿出来宣传,指出当年被李成梁驱赶渡海的东南军队,如今就是朝鲜的大统领李舜臣,当年李成梁将李舜臣压着打,就等于将东南的正规军压着打。
  只要不出手就是绝顶高手,明廷上下也确实被这些说法鼓动,对战争的胜利抱有一丝希望了。
  济州城,这里是山东的大运河枢纽,水陆重要的节点,在李成梁囤兵于此的时候,这里就是山东的军事重镇。
  大明新军的驻扎地就是济州城附近,这些年来济州城形成了一个畸形繁荣市场。
  新军的待遇这些年有所下滑,但是整体上还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不少的,更不要说明廷新军层层架构,军官的数量要多于东南的军队,这些驻扎在济州城的军官和士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之而来的,畅通的漕运带来了各种商品,也让济州城成为了山东日益繁华的大城市。
  不过山东作为和东南对峙最久的前线地区,比起后方京畿地区的乐观情绪,山东军民的态度就要悲观很多了。
  大明新军又不是没有和东南新军交手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就算是调集全部的大军攻打徐州,又要付出多少的伤亡?
  如今李成梁在山东集结了十个镇的兵力。
  这其中包含了李成梁最早练兵的三镇大明新军,如今改名为直属新军三镇,这是李成梁南征北战最精锐的家底。
  接下来是在山东募集的三镇新军,被改名为山东新军三镇,这部分新军无论是装备和训练都要落后直属新军一部分,不过也在长期对峙中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
  最后是李成梁利用国子监的军官团和京畿的士兵,加上从辽东带回来的士兵,加上当年改编的九边旧军,最后重新整编出了四镇京畿新军。
  一镇的编制是五千人,这十镇新军合计五万人,加上各种厢军和助阵的团练,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
  在徐州的前线,苏泽自然是本次作战的总指挥,不过苏泽自然是不可能离开南京亲自指挥作战的,他将前线指挥权交给了陆军大臣林良珺。
  林良珺立刻拜戚继光和俞咨皋为副总指挥,除了熊况的第七旅在草原外,东南这一次也算是精锐尽出。
  第一旅是海军,林默珺带领舰队从南洋返回,她的任务是封锁山东附近的海域,在山东沿海地区寻找薄弱的地区,随时准备投放兵力。
  第二旅到第六旅,经过新一轮扩编后,如今每一個旅都有士兵八千人,五个旅也就是四万人。
  为了最后的战役,苏泽还动员了所有后备役和退役军官,甚至连南京陆军学院的在校学生都拉到了徐州,这些七七八八的武装力量也凑了四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从安南、朝鲜、南洋、琉球诸地征调的军队,这些藩属国仆从军加起来也有五万人。
  后勤的人员,总体数量也和明廷的总数差不多,双方都为了这场决战而投入了全部的力量。
  这个总兵力人数,并不是东南没办法动员更多的兵力,而是苏泽认为如果能解决明廷,这些人数是对中原影响最小的作战人数,如果和欧陆拿破仑战争那样,动员上百万人打会战,那就真的要打成一片焦土了。
  这就是单一民族和单一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了,欧陆战争之所以每次烈度都这么大,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统一共识,内部矛盾重重,每个国家都是自己的国家叙事。
  但是中华一向有大一统的传统,即使南北对峙对面,大家也都认为自己同根同源,只要决战结束,那大一统就没有任何的难度,统治就能顺利的铺设下去。
  就在双方厉兵秣马的时候,突然一名明廷的使者来到南京。
  大都督府内临时召开的内阁会议中,徐渭对着明廷的书信嗤之以鼻的说道:
  “和谈?李成梁那匹夫真的会愿意和谈吗?这不过是明廷还没有做好准备的障眼法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但是苏泽却说道:
  “明廷这不是真心要和谈,而是打的宣传战。”
  “只要我们拒绝和谈,他们就可以攻击我们‘民为邦本’的立国之本,说我们是虚伪小人,非要发动战争。”
  “而明廷也可以拿着我们的拒绝动员上下,告诉他们没有其他退路。”
  徐渭皱起眉头说道:“确实如此,没想到李成梁竟然还有这份心机。”
  苏泽朗声说道:“既然他们要谈,我们就谈!告诉明廷使者,可以在前线设立地点派遣使者进行和谈,但是和谈纪要和和谈结果要向全体国民公布!”
  .


第674章 和谈人选
  稍有些政治和军事常识的人,也都能明白明廷和东南的和谈根本就是政治戏码,无论站在谁的角度上看,都是绝对没有可能性的事情。
  在大一统的曙光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东南绝对不会选择和谈,而明廷也绝对不会因为一场谈判就并入东南。
  但是在百姓看来,和谈却是一个民心所向的选择。
  要打仗了。
  除了少数人之外,大部分人都恐惧战争的,南京这座经历过多次战争的东南都城更是如此。
  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更不要说进攻的目标不是倭寇这种侵略者,而是多年前还是同族的同胞。
  所以和谈的选项一出来,东南的报纸上也开始报道和谈的消息,而百姓们更是议论纷纷,也都希望能够通过和谈解决问题。
  今天申时行从衙门回家,竟然听到妻子正在议论“议和”的事情。
  申时行疑惑的问道:
  “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议和的消息?”
  妻子微微一笑问道:“坊间都在传要议和,不用打仗就能统一了,坊间都欢声鼓舞,子弟不用出征了。”
  申时行微微叹息,果然大都督的分析是对的。
  申时行是当朝大臣,他所居住的街道自然也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这条街叫做户部街,居住在这里的至少都是东南官员,以户部官员和军中后勤官员以及工厂大匠为主,这些人的子弟在军中也至少都是军官。
  就连这些人都不想要打仗啊,申时行只能慨叹,明廷这招议和确实厉害。
  明廷动员速度要比东南慢,议和这个幌子可以给他们更多动员的时间。
  而议和更大的作用,就是让战争的问题归咎于东南身上。
  “我大明主动议和,都已经提出了不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方案了,是你们东南穷兵黩武不肯议和,非要发动战争。”
  这些都是明廷控制地区报纸上的主要论调,这种论调甚至也蛊惑了一部分东南的百姓。
  “相公,是不是真的要议和啊?”
  申时行挥挥手说道:“此等军国大事,又怎么能在家中随便议论,你看明天报纸就知道了。”
  妻子露出期待的表情说道:“大都督同意议和了?如果不能不打仗而建立新朝,那真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申时行知道妻子信佛,果然是大都督洞悉人心,提出了应对方案。
  次日,东南各大报纸上都刊登了消息,大都督府和内阁同意议和,和谈地点设在徐州前线双方都不控制的地区,双方各自派出代表进行和谈。
  同时东南也会将和谈进程一字不改的记录下来,刊发在报纸上。
  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东南还是明廷自然都是群情振奋,时至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意再继续打仗了。
  这個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李成梁的预料。
  “苏贼竟然同意要和谈了?”李成梁听到山蒿先的意见,用和谈来拖延东南。
  在他看来,占据了如此优势的东南是绝对不可能和谈的,可没想到苏泽竟然同意和谈了。
  山蒿先也有些意料之外,他没想到东南竟然会这么做。
  稍微一思考,他说道:“哎,如此看来,东南贼野心甚大,是要做天下之主了。”
  李成梁心中想这不是废话吗?东南的版图已经几乎占据整个中原了,当然是要做天下之主。
  山蒿先却说道:“东南贼和谈也是假的,他们是要将战争的罪行扣在大将军的头上,真是毒计啊!”
  李成梁却不以为意的说道:“大义不大义的不重要,只要能为我们大军拖延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好。这苏贼果然是文人出身,做事情婆婆妈妈,大义有什么重要的,中了先生的缓兵之计。”
  山蒿先却叹了一口气,从这里也看出来格局差距来了。
  苏泽想要的是天下,以及天下大义,山蒿先突然发现,这似乎是苏泽在起兵之前就已经在做的事情了。
  通过修订儒学,一步步的提出自己的主张,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方针。
  从这件事上来看,苏泽从来都没变过。
  而自己的这位大将军也从来没有变过,李成梁如今想的就是通过和谈在拖延时间,思考的都是军事上的事情。
  山蒿先叹了一口气,和谈的想法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如今整个明廷能够去和谈的也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李成梁握住他的手说道:
  “先生,这一次和谈,一定要给我军争取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劳烦先生了!”
  山蒿先只能点头。
  东南这边,大都督府和内阁最后选出的和谈代表竟然是内阁首相徐渭。
  对于这个结果,内阁诸位大臣都有些意外,他们纷纷劝道:
  “徐大人这是何必呢?明廷那边不过是为了推演时间,根本不想要和谈,您为什么要以身犯险呢?”
  和谈虽然是在双方都不控制的区域进行,但是这回总和谈总是有风险的,况且徐渭的年纪也不小了。
  在诸大臣看来,这类谈判派遣行人司主司沈一贯这个级别的去谈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让徐渭这样的东南首相去冒险。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6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0/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