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68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祭拜完成之后,方知府带领众人来到考棚,锁上了考院大门之后,礼房的吏员开始举着牌子,开始发放四书义的题目。
  苏泽看着牌子,“女与回也孰愈”。
  这个题目简单,看来方知府出题不像是白知县,这是一道四书中的原文,属于四平八稳的考题。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但是再仔细揣摩,就算是四书中的原文,这道题目也不容易。
  因为知道原文,并不能完全答好这道题。
  这原文其实很简单,女就是汝,就是你的意思。
  回,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出众的弟子颜回。
  这段话翻译就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
  子贡说他不如颜回,颜回能举一反十,而子贡只能举一反二。
  孔子感慨说,伱确实不如颜回,我和你在学习能力上都不如颜回。
  论语这段话,是体现孔子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启发弟子。
  可八股文,只能根据题目作答,如果将全文贴上去就得不到分了。
  苏泽不由的感慨,命题作文难,要紧扣题目又要写出新意更难。
  府试的难度就这么大了,自己如果没有系统,还真的卷不过这些大明卷王。
  不过苏泽还是很快就有了解题思路。
  还是从题目入手,“女与回也孰愈”。
  子贡是孔子门下有名的弟子,是七十二贤之一。
  而且孔子因材施教,能不知道自己门下弟子的成色?
  孔子故意问子贡,就是为了让子贡反省自身。
  苏泽提笔写道: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引出儒家推崇的自省,所谓“吾三日而自省”,从而开始谈儒家经义。
  这样文章的题目就破了,苏泽提笔按照八股的格式,开始引经据典论述起来。
  苏泽写的认真,没有注意到方知府已经站在他考棚边上,看着他在草稿纸上笔走龙蛇。
  破题的不错,方知府摸着胡子,对苏泽的科举水平很满意。
  这样的文章,就算是在院试也是十拿九稳了,考个举人也是有机会的。
  方知府越看苏泽越是欣喜,以苏泽的年纪,就算是这次乡试不过,三年后也有机会。
  而且他这篇文章,比上次县试时候的文章又有精进了。
  县试结束后,方知府也调来了苏泽的文章。
  对于苏泽破题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认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经据典过多,反而有些说教意味,落入了科举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为这个题目破题太难,苏泽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这次的文章苏泽写的很稳,平铺直叙又恰当引经据典,比起上一次的县试文章又高了一个层次。
  根据海瑞说,苏泽系统读书不过一年,能有这个成绩当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经义,苏泽答的也是没有问题,试帖诗这些内容只要声韵对就行了,这两道经义题已经可以过关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几个县的案首,不得不说这一次各县的考生实力都不错,也有几个仅次于苏泽的种子选手。
  方知府有些犯难了。
  如果点了苏泽为案首,日后自己将女儿嫁给苏泽,恐怕也引发很多议论。
  虽然现在他们不是翁婿关系,也不违反大明朝的规定,但是世人传谣可不管这些。
  可若是将苏泽屈到后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乡试、贡试、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读书人,那就是正统十年(1445年)殿试状元商辂了。
  他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
  小三元虽然只是一个荣誉,但是有了这个荣誉,乡试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犹豫,还有有些难以抉择。
  要不然看最后一场?
  苏泽考完了第一场,从考院出来后,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将食盒递给苏泽,在他耳边说道:“方公子说了,第三场策论好好写。”
  苏泽刚刚返回住所,林清材也冲进来说道:“苏兄,这次府试最后一场好好写!”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说道:“府衙传出来的风声,这次府试策论也参与定等次,必须经义和策论双优的,才能被点中案首,策论不通的也会被黜落!”
  苏泽这才想起彭安的传话,他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摇头说道:“往年也有过,看来是方知府侧重策论的缘故吧?这府试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这风声,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苏泽点点头,他倒是不怕策论,不过很多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骂娘了。
  可是骂娘也没有办法,县试三场,本身就是选拔考试,也没有乡试、会试那样严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试日期都是府衙县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将县试纳入到整个科举考试过程,并且严肃化考试过程和录取条件的,实际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举辅导书中,很少有县试的内容。
  比如曾经有过一位重视律令的县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题,将第二场考试和第一场考试并重,考生也没有办法。
  反正阅卷的是方知府,他要侧重什么自然只能听他的。
  经策并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着觉了。
  果然陈朝源回来之后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消息在考生中飞快的传播开。
  结果是于家书铺和苏泽书铺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抢而空。
  要知道这些文集是很难卖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价格很高,成套的书价格都是很贵的,也因为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这些文集的售价很高,主打的就是个少销多利。
  不过也没有办法,要提高策论的两个办法,一个是多读史书,那史书要比文集还贵还厚,现在读肯定是来不及了。
  要么就是看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么讨论问题和办事的。
  苏泽后悔没有早点将《古文观止》排版印刷出来,不过可以等自己考完了县试就印,这种精品古文选编的市场比自己想的还大。
  第一场考完后两天,考院外再次张贴出红榜,苏泽的号牌“甲一”写在红榜中央,知道他号牌的亲友们又是一番道贺。
  府试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进入第二轮考试。
  第二场考试内容也很简单,这一次是写“诏”。
  诏就是一种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诏令,这种文章写起来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骈文就可以了,苏泽迅速写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没有为难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较清楚的,苏泽将判词写出来之后,就交了考卷。
  第二场张榜,苏泽的甲一依然牢牢的占据红榜中央的位置。
  终于到了第三场府试了。
  苏泽坐在考场中,拿起考卷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场策论的问题很简单,题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
  他也让人放出风去,让学子们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不能随便糊弄一份交上来。
  不过这篇策论其实也不算是难为延平府的学子,毕竟倭乱这种事情算是福建读书人日常讨论的问题了。
  喝了酒之后,读书人都会畅论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倭寇灰飞烟灭。
  老键政话题了。
  苏泽想到了方若兰,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给他写一道策吧。
  苏泽想到的自然是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现在赵文华有没有上书,这篇平倭策论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书,有两点打动了皇帝,所以赵文华才能被委派巡视江浙,而后靠着诬告张经,进一步获得了平倭的主导权。
  现在皇帝让东南沿海地区官员都上书,如果方知府的进策被皇帝采纳,是不是也会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对付蔡员外,苏泽也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样人如果能参与到指挥抗倭中去,也许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点苦。
  苏泽想到这里,提笔开始写《靖海七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1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8/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