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华夏自古疆土广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巡视的过程中,帝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远到秦始皇,近到隋炀帝,再往后一千多年的辫子朝乾隆,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治当然也不能免俗。
在李钦载的眼里,李治固然是无可争议的明君,但明君绝不是圣人。
李治也有许多小毛病,他和凡人一样有贪嗔痴念,帝王和凡人该有的毛病他一样不缺。
比如曾经不顾民生,想要封禅泰山,比如去年迷信江湖骗子,妄求长生等等。
如今又想东巡海东,差点没劝住。
这货的性格真的很接地气,像各家不省心的爹妈,钱多好骗还不听劝,辛苦一生攒下的钱全拿去买保健品,还沾沾自喜以为吃了百病皆消。
将来李治若是驾崩,史官总结他的一生,一句话可以概括,“陛下,您可长点儿心吧。”
“陛下稍安勿躁,东巡一事当从长计议,不可过急。”李钦载像哄骗小朋友的邻家大爷,强行摁住了李治蠢蠢欲动的东巡之心。
“臣上过海东战场,知道海东如今有多乱,我王师将士虽征服了海东,但各地仍有许多势力不服王化,这些地方势力如同盗匪强梁,各自割据称王,王师若欲剿平,尚需时日。”
“陛下若明年冒然东巡,臣恐路上会有不测之变,万乘千金之躯不可轻身犯险,不如等将士们将海东半岛彻底肃清,陛下再东巡,那时万众膜拜,欢声如雷,总好过冒然出巡半途遇刺杀,弄得灰头土脸,也大损天家威严。”
武后不由朝李钦载投去赞许的眼神,这理由不错,不愧是在长安城混过的,鬼话瞎话张嘴就来,草稿都不用打。
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之下,李治终于熄了东巡之心,遗憾地叹了口气,神情颇为抑闷。
他知道李钦载的话很有道理,自古以来但凡大军征服一地,不可能拿来就用,这块地上的城池和子民是需要长久时间的消化,才能慢慢归心的。
除非遇到特别残暴的君主,征服之后索性将子民全部屠戮殆尽,只要地,不要人。
息了东巡的心思后,李治冷静了许多。
“海东既已在我大唐之手,景初,时不我待,航海事宜该准备起来了。”李治缓缓道。
李钦载点头道:“是,臣建议工部调遣工匠,以倭国本州岛以东和新罗金城两地,建设新港口,同时泉州和登州设船舶司,着手打造五千料以上的大海船,并招募扩编水师将士,三头并举,三两年内,可试行航海探索。”
武后却插言道:“三头并举虽省时日,但大唐国库怕是支应不起,东征这两年,国库几乎耗费一空,征调民夫徭役,扩编水师,打造海船,都需要巨大的开支……”
李钦载想了想,道:“如今番薯已基本在关中和江南推广下去,民间百姓大致应该不缺粮,纵遇灾年亦能平稳度过,只要大唐接下来的三两年不妄动刀兵,施行休养生息之策,国库应该很快会充盈起来。”
李治叹道:“朕本打算三两年内积蓄力量,先把吐蕃灭了,免我大唐腹背之患,再往东探索海洋大陆,如今看来,怕是有点难了。”
李钦载笑道:“慢慢来,陛下与臣都正值壮年,咱们耗得起,也多给百姓们一点时间,让他们缓口气,慢慢攒点积蓄,国强之外不忘民富,方能收天下之心。”
君臣一席话,未来大唐数年的方略便已定下。
对酌几盏后,武后突然朝李钦载瞥了一眼,然后笑道:“陛下,海东已平,咱们是否该在半岛上设都督府了?”
李治欣然道:“不错,明日便与朝臣商议此事,必须要设都督府,新罗国都金城以前叫‘鸡林州’,不如便在金城设‘鸡林州都督府’吧,可常驻唐军将士两万。”
“同时在金城建一座港口,着泉州水师移防,驻于金城港,仍由孙仁师统率。”
武后接着道:“设都督府后,臣妾以为,该让英公归京了,老人家年迈垂垂矣,却不负陛下所望,平了海东,如今海东只剩了一些零碎事宜,陛下不如另遣良将任鸡林州都督,着英公归京颐养天年,如何?”
李钦载心头一动,感激地看了武后一眼。
他很清楚这是武后在向他李家示好,小小送个人情,但这人情……他还真不能不接下。
没错,老头儿确实该回来了,一把年纪餐风露宿的,既然人生的最后一战已完美落幕,接下来的时光自然是颐养天年,享含饴弄孙之乐。
李治闻言也欣然点头:“朕这就下旨,命八百快骑送去金城,请英公风光回京,朕必迎出城外三十里,以彰英公平海东之旷世奇功。”
李钦载起身拜道:“臣代祖父多谢陛下体恤老臣之隆恩。”
李治笑着扶起他,道:“你祖孙二人皆是我大唐之重器,这次东征多亏了你们,令祖年事已高,也该过一过安生日子了。”
“英公归京后,大唐若无大变,往后应不必请他领兵,但朕有朝政军国之事未决,也当经常登门请教英公。”
大约李治也想到了李勣的年龄,以后确实不宜再领兵了,但话也没说死。
作为大唐军方第一人,李勣哪怕什么都不做,仅只是在国公府里恬然养老,对大唐来说也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核武级别的。
有李勣在,李治的底气都莫名强了许多。
君臣正聊着,突然听到太极宫门方向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整齐且充满节奏,依稀可闻“大唐万胜”。
李治和李钦载一怔,这时王常福匆匆入殿禀道:“陛下,长安臣民皆聚于宫门外,齐贺大唐平定海东,宫门外呼声震天,欢语雷动。”
李治沉默地望向殿门外,脸上渐渐露出激动的神色。
李钦载笑了笑,道:“陛下,此时此景,当仁不让,请陛下移驾宫门鼓楼,接受子民的膜拜吧。”
“千秋万代之功,陛下可坦然受之。”
第1353章 洛阳迎驾
今晚,是李治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王师荡平海东,旷世之功,可载青史,李治这位大唐天子的威望,在朝野间达到了巅峰。
世人皆云莫以成败论英雄,然而事实是,享受欢呼与膜拜的,往往是成功的英雄,而失败的,却只能换取世人一声同情的叹息。
太极宫的鼓楼上,李治与武后并排而立,宫门外人山人海,皆是闻捷报而赶来的长安臣民。
硕大的灯笼升起,拥挤的人们看到了鼓楼上伫立的天子和皇后,人群顿时一静,然后,所有人都面朝李治和武后跪拜下来。
看着宫楼下黑压压的人群,李治心情忍不住激荡昂扬,呼吸的节奏也加快了,他眼含泪花,努力挤出笑容,朝人群挥了挥手。
静谧的宫墙外,不知是谁突然嘶吼出声。
“大唐万胜!”
“陛下万岁!”
人群跟着嘶吼起来,千万人同时望向鼓楼上那道单薄却坚定的身躯,今日人们仿佛才认识这位天子。
他,不再是太宗先帝的儿子,他就是他,当今天子李治,威服四海,青出于蓝。
大唐的荣光并未随着太宗先帝的逝去而消失,而是继往开来,一代更比一代强。
山崩地裂般的欢呼声中,李治早已泪流满面,嘴唇抖索着,高举起手,哽咽喃喃:“大唐……万胜!”
……
岁月悠长,自度人间苦乐。
两个多月过去,这段平静恬淡的日子里,李钦载除了在家陪伴金乡和妻儿,便是继续教书育人,给那些小混账们上课。
日子仍如往常般悠闲,李钦载这辈子都学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朝政国事也好,家宅私事也好,遇到了便顺手处理一下,没遇到也不会去争抢。
那些追逐权力的人被蒙蔽了理智,权力越大,越要拼了命地追逐更大的权力,却不曾思考过,当一个人的权力大到皇帝都不知如何赏赐你时,便只好赐你一杯鸩酒,三尺白绫了。
李钦载觉得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权力刚刚好,不担太大的责任,更不会让人忌惮,偶尔参加一下朝会,像个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四处瞎混,到时间便欣然领下朝廷给的俸禄。
领下俸禄还不够,只要脸皮够厚,还能坦然又无畏地与户部官员讨价还价,大倒苦水说俸禄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堂堂郡公若是带着全家老小上街要饭,恐怕朝廷不是那么体面吧。
小日子过得平淡,偶尔也有点小趣味。
只要不被过分的野心所蒙蔽,其实人生挺美好的,安下心看花谢花开,春去秋来,春风一渡,冰雪消融。
两个月后,李钦载暂别妻儿,领着一队部曲离开长安城,直奔洛阳而去。
如今已是隆冬时节,洛阳城外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李钦载与部曲们骑马静立于洛阳城门外,众人等了很久,肩上都已积下厚厚的白雪。
两个时辰后,李钦载终于发现城外远处缓缓行来一支骑队。
骑队大约数百人,皆披甲戴盔,手执长戟横刀铁盾。
他们不声不响地行走在雪地里,却透出一股浓浓的肃杀之意,令路上行人敬畏避让。
路人不知这支骑队的来历,但从他们的气势上能察觉到,这是一支见过血,杀过人的大唐骑兵,那股子带着铁锈味道般的气息,是从战场上带来的血腥气。
发现骑队后,李钦载顿时欣喜若狂,当即便打马迎上前。
一路疾驰,很快来到骑队前方。
骑队的骑士们老远便看到了李钦载,于是急忙下马恭立,一齐朝李钦载抱拳:“拜见五少郎。”
李钦载也翻身下马回礼:“兄弟们一路辛苦,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这支远道而来的骑队,正是李家的部曲亲卫,常年贴身保护李勣的老兵。
而骑队的正中,仍然披戴铠甲的李勣正捋须笑吟吟地看着他。
李钦载的目光与他相触,打量一眼后,眼眶不由一红。
大半年不见,李勣苍老了许多。
他的头发胡须全白了,与脸上肩上的白雪混杂一色,他的面颊愈见沧桑,神情布满了疲惫,唯有一双眼睛仍然闪闪发亮,仿佛能穿透世间的迷雾,直刺人的灵魂深处。
“爷爷——”李钦载刚叫了一声,便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李勣见到他却很高兴,动作略显滞缓地翻身下马,大步走到李钦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喜中带嗔:“混账小子,老夫奉旨归京,你却跑到洛阳来迎我,天寒地冻的,也不怕着凉!”
李钦载吸了吸鼻子,笑道:“孙儿本打算去登州迎您的,但实在太冷了,以孙儿的孝心,顶多迎到洛阳足够。”
李勣哈哈大笑:“混账东西说话还是那么气人。来,让老夫看看,大半年未见,我李家麒麟儿可有变化。”
李钦载站直了身子,同时也在打量着李勣。
见李勣的身形明显佝偻,东征这两年里,李勣却仿佛苍老了十几岁,明明七十出头的年纪,看起来却像个时日无多的耄耋老人。
干瘦的身子站在雪地里,肩上披着一张熊皮大氅,身躯却有些畏冷,肩头微微发颤。
李钦载心疼地握住他的手,李勣的手粗糙如树皮,手上的青筋鼓了出来,身上还带着一股老人独有的迟暮味道。
长叹了口气,李钦载心疼地道:“爷爷,一别大半年,当初出征时是威风凛凛的大总管,如今凯旋归来,却冻得像孙子似的……”
李勣一怔,接着勃然大怒,抬脚便将他踹了个踉跄。
“不会说话就别说话!若非看你远道来迎老夫,今日见面定送你一顿家法!混账东西,走,上马入城,找个地方暖和一下身子。”
祖孙俩在城外雪地里短暂叙话之后,领着部曲们进了洛阳城。
对于这座大唐的东都,李钦载还是第二次来,如今的洛阳也非常繁华,人口已接近百万,城内的街坊仿造长安城的格局,无论方位还是布局,都跟长安城颇有几分相似。
这支充斥着肃杀之气的骑队入城,很快便引来了守城将士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