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真相的长安臣民们纷纷欣喜奔走相告,而知道真相的少数几人则暗暗呸了一声。
神特么生命的奇迹,赞悉若不主动送出金齿部,你的伤势能好?
第1337章 顺势取利
李治与赞悉若见面,话说得很清楚。
如今三军集结,只待出征。
现在已不是送不送金齿部的事了,就算吐蕃以卑微的姿态主动送出金齿部,大唐也不一定接受。
大唐接受金齿部的前提条件,是李钦载能活下来。
天下皆知李钦载被刺客所伤,伤势极重,只剩了一口气吊在人间,一只脚已踏进了鬼门关。
李钦载若撑不过去,无论吐蕃送金齿部的姿态如何卑微,大唐都必出师征伐吐蕃,为李钦载报仇。
李钦载如果能活下来,吐蕃送金齿部的事,大唐天子可以考虑接受。
事情发展到如今,竟然神奇地逆转了。
当初李钦载与赞悉若谈判,吐蕃无论如何都不肯将金齿部送给大唐,那等于是将本国的南面屏障拱手让人。
可是一场意外的刺杀后,形势陡然转变,吐蕃为消弭兵灾,不得不屈辱地妥协,陪着笑脸主动送出金齿部。
两国未曾交兵,但在长安城里发生的这场勾心斗角,其意义不逊于两军战场交锋,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大唐终究成为最后的赢家。
得知李钦载从昏迷中醒来,长安城里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赞悉若。
这位命运多舛的李郡公,赞悉若愿心平气和地叫他一声祖宗,只要你保持呼吸不断,好好活着。
你若安好,便是吐蕃的晴天。
得知消息后的赞悉若,立马直奔英国公府,依旧陪着笑脸,请求探望李钦载。
当然,不出意外的,又被冯肃无情地拒绝。
赞悉若也不敢闯门,在国公府外等了许久,最后只能悻悻离去。
但心情还是极好的,李钦载转危为安,对赞悉若来说便是天大的好消息,见不见面的其实并不重要。
第二天,赞悉若正式向大唐天子上表,大唐吐蕃世代交好,吐蕃南面国境驻军愿后撤二百里,以示睦邻友好之意。
这句话说得很含蓄,但朝堂君臣都看懂了。
边境驻军后撤二百里,意思就是吐蕃主动让出金齿部。
之所以说“让”,而不是“送”,因为金齿部是独立的部落,吐蕃对金齿部并无主权,以前是两国分别在金齿部边境驻军,金齿部则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左右摇摆,三者形成微妙的平衡。
如今吐蕃驻军主动后撤,南面边境的平衡被打破了。
随着赞悉若这一道上疏,朝堂顿时炸了锅。
群臣震惊之余,却深深地感到不解。
吐蕃大相吃错药了?为何无端端将金齿部拱手让给大唐?
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金齿部是吐蕃与大唐之间的缓冲地,是吐蕃的南面屏障,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赞悉若为何主动将它送给大唐?
懂的都懂,这件事只怕跟辽东郡公被刺一案有关系,赞悉若送出金齿部,跟花钱消灾是一个道理。
朝臣们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那么几个,许敬宗许圉师刘仁轨等人笑而不语。
吐蕃大相这次可是着实吃了一个哑巴亏,李郡公把他坑惨了。
当然,这件巨坑的阴谋里,许敬宗刘仁轨等人或多或少都出了一份力,众人与有荣焉。
尤其是刘仁轨,带领三司官员差役,抓了一个莫须有的刺客,交出一份黑白不分六月飘雪的所谓供状,然后,赞悉若就怂了,金齿部就到手了。
无本万利的买卖,刘仁轨干得特别爽。
吐蕃大相上疏,主动让出金齿部,李治是什么态度呢?
朝堂金殿上,李治义正严辞地拒绝了。
大唐素以仁义布天下,从不取无名之土,亦不受不义之财,吐蕃无端撤军,让出金齿部,大唐若取之,师出无名亦无义,有损大唐仁义的形象,不行不行,万万不可。
赞悉若的心啊,比黄连还苦。
主动让出金齿部已经够屈辱了,没想到更屈辱的是,居然还要陪着大唐君臣演戏。
于是赞悉若只好再上疏,奏疏里详细禀奏了吐蕃让出金齿部的客观原因,无非是国内军队减员严重,时逢大旱,青稞减产,金齿部距离吐蕃太遥远,后勤补给线太长徒耗人工等等。
总之一句话,吐蕃养不起金齿部了,不如送出去,大唐与吐蕃世代友好,不如交给大唐养。
这个理由很充分,也很强大,让人无可挑剔。
李治一番忸怩惺惺作态后,像个贞节牌坊下的半掩门娼妇,羞答答地脱下了裤子。
既然我们的睦邻兄弟友邦养不起金齿部,大唐素以仁义布天下,便勉为其难,帮我们的吐蕃兄弟承担这份痛苦吧。
于是李治终于不再拒绝,当即下旨接受吐蕃的好意,并八百里快骑送出圣旨,着调拨大唐姚州,昆州,黎州三地驻军共计两万兵马,接收金齿部。
吐蕃撤军,大唐等于是和平接收这片土地。
至于金齿部族人会不会反抗,会不会接受大唐的统治,这个……并不重要。
两万唐军兵马装备火器,进入金齿部后步步推进,有当地土著反抗者,屠戮之。
从今以后,金齿部便成为大唐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敢来抢,跟谁玩命。
将金齿部纳入版图的消息,大唐朝廷处理得很低调,悄无声息便执行了,知道的人都不多。
这件事本就不该高调,李治也算是为赞悉若留了一条后路。毕竟对吐蕃来说,赞悉若让出金齿部的决定,算是丧权辱国了,大唐若太高调,赞悉若回到吐蕃更被动。
长安刺杀案的余震未息,李治和李钦载都很清楚,赞悉若回到吐蕃后,等着他的必将是一阵腥风血雨。
赞悉若在长安憋了一肚子气,而他让出金齿部的决定,也将成为吐蕃权贵臣民攻讦他的理由。
双方都不是善茬儿,等赞悉若回到吐蕃后,脑浆子都会打得稀烂。
可以肯定的是,吐蕃国内必然会生内乱,动刀兵,只看这次鹿死谁手。
李治和李钦载还是颇为看好赞悉若的,毕竟是禄东赞的长子,禄东赞在世时权柄极重,朝堂和军队遍布无数故吏旧部,说是吐蕃大相,权力巅峰时甚至比国主赞普还大。
所谓“虎死余威在”,禄东赞去世不算久,赞悉若利用他爹生前的威望,打败吐蕃国内那些反对他的权贵臣民,只要赞悉若不出昏招,胜负应该没有悬念。
第1338章 深宫夜宴
金齿部被大唐完美接收,不费一兵一卒。
但成本还是付出了不少,李治下旨左右卫集结的三万兵马,军队来来回回调动,户部这几日支应了不少粮草军械。
不过相比大唐得到的好处,这点支出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好处不在于大唐新增了多大面积的国土,而是这片国土对大唐未来的战略意义。
吐蕃南面的屏障被打开了,也失去了一片缓冲地带,日后大唐若欲出征吐蕃,金齿部便是无可挑剔的绝佳出兵地点,从金齿部往北,可长驱直入吐蕃境内。
赞悉若选择将金齿部拱手送给大唐,从本心上说,是为了消弭近在眼前的兵灾,因为吐蕃打不起,也打不过。
但从长远来看,吐蕃丢失了金齿部,为日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所以赞悉若此人究竟是忠是奸,吐蕃的史书上自有定论。
总之,金齿部归唐,朝廷处理得很低调,知道消息的人都不多,但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官员们都很清楚金齿部归唐的重大意义。
李治答允赞悉若的请求,接收金齿部的当日,长安城许多权贵朝臣府中纷纷设宴,大宴宾客,席间宾主大醉,与舞伎们翩翩同舞,笑得肆意开怀。
当晚,国公府前,一辆低调的马车静静地停在府门外。
李钦载穿着斗篷,将面部遮得严严实实,低头上了马车。
马车启行,沿经朱雀大街,最后停在太极宫门外,一名宦官等候已久,见李钦载下了马车,宦官恭敬地领着他进了宫。
安仁殿内一片灯火通明,里面乐班歌舞伎俱矣,李治竟难得地召来太常寺歌舞。
殿内除了李治和武后,没有别的客人,显然今晚李治夫妇只请了李钦载一人。
李钦载进殿后看到这般排场,顿时受宠若惊。
太常寺歌舞都搬出来了,这是要请大客啊,排场倒是很隆重,可李钦载完全没想法。
太常寺的歌舞伎理论上都是李治的女人,人家给自己唱歌跳舞,但摸又不能摸,揉也不能揉,有啥用?
进了殿,李钦载毕恭毕敬行礼。
李治今日的心情明显不错,见李钦载来了,立马招手笑道:“朕的功臣来了,哈哈,景初快上座,今日又为朕立下大功,朕都不知如何赏赐你才好。”
李钦载也不矫情,走到李治身侧,坐在早已安排好的矮桌后。
君臣的距离很近,近到有些逾矩了,若被刘仁轨那老匹夫看到,说不得又会参李钦载一道“御前失仪”的罪名。
当然,参劾归参劾,奏疏到了李治手里,他只当刘仁轨放屁,奏疏扔进炉子里生火。
“陛下,臣那啥……理论上,臣重伤未愈,还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今夜陛下召臣入宫饮宴,会不会太高调了……”李钦载为难地道。
李治瞪了他一眼:“在朕面前也装上了,最近演上瘾了吧?”
随即李治开怀一笑,道:“盟书已签,金齿部已到手,你现在大摇大摆出现在赞悉若面前,他能奈你何,怕啥!废话少说,满饮此盏!”
李钦载盯着眼前的酒盏,里面琥珀色的美酒漾漾生波。
旁边的武后掩嘴一笑,道:“景初放怀畅饮便是,无论你今夜喝得多醉,醉后在宫里圈了多少地盘,陛下和本宫保证事后不追究。”
李治哈哈大笑,笑得捶胸顿足,夸张得离谱。
李钦载脸色一僵,就这点黑历史,说了一次又一次,没完了还,要拿捏我一辈子吗?
深吸了口气,李钦载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醉就醉了,反正醉得再厉害也就几泡尿的事。
也幸好摊上个胸怀宽广的皇帝,私底下处得跟兄弟一般,李钦载并不担心自己醉后失态会被怪罪。
若换了个心胸狭隘的皇帝,李钦载打死都不敢多喝。
满饮一盏后,李钦载很主动地起身,向领导敬酒。
李治和武后都很痛快地满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