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什翼健好大的胆子,敢在弹汗山登基称帝,明年,朕要让他悔不当初!”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拓跋什翼健称帝,明显是对中原还有痴心妄想。
今年只是小试牛刀,明年会给他来个更大的。
“陇右棉花如何了?”李跃现在最关心不是战事,而是棉花。
这东西一旦成功,西域、辽东、漠北的苦寒就都不是大问题了。
温饱温饱,温放在前面。
有了棉被、棉衣,然后在漠北选几块肥沃土地修建坞堡,再选拔耐苦寒的羌氐士卒驻军,以维持大梁的统治。
归根结底,生产力解决所难题。
“已经送来四万斤,大司农言可以推广全国,三省正在审议此事。”王猛令人快马取来一些棉花。
李跃捧在手上仔细查看。
比去年的棉花更白更大,虫蛀的痕迹也少多了。
虽不能跟后世比,但能达到这种品相已经非常难得了。
“尽快审议,明年举国推行,种植棉花的百姓,可免除部分徭役和户调。”
第七百五十七章 问策
新年一开年比去年更忙。
棉花种子被送往各州,李跃还秦、夏、朔、湟等州以及高昌大力推广种植,秋收赋税时,可以直接以棉花交税。
还派出鸿胪吏监督此事。
朝廷手上有两淮、南阳、关中、河北、蜀中等数千万亩屯田,粮食不再是大问题。
而且李俭攻下交广二州后,以桓伊为交州刺史,以刘应为广州刺史,恢复岭南地区的生产。
虽做不到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却是有保障的。
交州的红河平原在后世养活近一亿的人口,这块土地的脱离,是华夏文明永远的伤痛。
除了棉花和粮食,兵部也在规划今年秋收之后大举反攻草原的战略。
准备从西域都护府、秦国、凉州、并州、幽州、辽东六路进攻,每路一万骑左右。
为了激励他们的士气,李跃传召四方,所掠之物,七成会赏赐下去。
作为主力的玄甲军、骁骑军、南军在春耕时,依次进驻凉、并、幽三州,先适应气候,做好心理准备。
粮草辎重包括冬衣提前运抵前线。
到了五月,李俭从广陵回返洛阳,整个江南全部归入大梁。
华夏真正意义上统一了。
朝野上下,李跃能感受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以往用兵,多多少少总会有反对声音,而这次出兵漠北,朝野上下仿佛形成了默契。
主要也是拓跋什翼健闹的太厉害,动不动十几万大军南下劫掠,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
“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外敌尽灭,必有内患。”私下场合,王猛有感而发。
“令君所言甚是,昔日匈奴频频侵扰大汉,围汉高于白登,公然侮辱吕后,方有文景二帝励精图治,孝武皇帝横扫漠北。”李仪这段时日活跃不少,围着李跃身边打转,主动与王猛、房漠、桓冲等重臣名人结交。
李跃斜了他一眼,“照你这么说,朕不该北征草原?”
“儿臣不是此意,代国必须诛灭,然则草原如此辽阔,鲜卑人覆灭,必有其他部族崛起。”
“你这话倒是不错。”李跃点点头。
依现在形势看,灭亡代国应该难度不大,代国内部一团乱麻,矛盾重重。
难在有效控制草原。
“我儿长进不少,朕于漠北设周国,封你为周王如何?”李跃满脸期待。
接触久了,忽然发现这个儿子优点颇多。
首先,见识不凡,其次,城府比较深,再者,极为隐忍。
“父皇这不是为难儿臣么?”李仪连连摇头。
王猛笑了一声,“周为尊爵,位在诸国之上,正合大殿下。”
“令君何必消遣小侄——”李仪拉长了脸,插科打诨,糊弄过去。
“朕不跟你东拉西扯,你倒是说说,如何控制草原?朕听说你最近借着经营茶陵酒家的名义,招了不少幕僚,养了不少——门客。”李跃笑道。
换作别人,早就吓破了胆,李仪却一脸坦然,“果然什么都逃不过父皇的眼,先说草原,儿臣认为大梁可以灭亡代国,然则难以长期占领草原,虽然这一代将士忠于陛下,愿意为大梁赴汤蹈火,但几十年后,必然无人愿意北戍,而那些留下来的将士,也会渐渐化为夷狄。”
这几年文学馆从典籍中翻出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很多草原部落都或多或少与华夏有联系。
例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秦汉时,冒顿崛起,向西扩张,兼并西面的白种部落。
鲜卑,皇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鲜卑为号。
也就是草原上原本没有这么多部族,都是中土迁徙到草原,不能耕种,以游牧为生,逐渐与中原不同。
就连现在的代国,也有很多五胡乱华时投奔过去的中原人,他们已经逐渐被同化为鲜卑人。
李跃这一代或许能维持对草原的统治,但下一代、下两代,控制力必然会衰弱。
生产方式不同,习俗注定会随之改变。
“继续说。”
“儿臣以为与其费力不讨好攻战草原,不如分而化之,以狄制狄,大梁只须控制一些肥沃草场即可。”
李仪的建议也有几分可取之处。
不过他能想到了,李跃早就想过无数次了,“莫非华夏只局限于农耕?”
这句话一出口,两人同时愣住。
站在农耕文明的角度,草原问题无解,但李跃心目中的大梁,是以农耕为主,游牧、航海为辅的三元文明。
“羌氐、鲜卑、乌桓,皆为华夏!”李跃望着二人道。
这话不是李跃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西南夷、匈奴、古朝鲜皆为华夏。
孔子也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幸好华夏文明不是基于血缘认同,而是文化认同。
羌氐、乌桓、匈奴其实早已汉化,刘渊自称是刘邦外孙,还给刘禅立了宗位,石勒更是夸张,谁要是敢在他面前提起“胡”字,立即砍头。
司马家八王之乱,这些部族提刀为司马家征战,不过打着打着,忽然发现司马家如此弱鸡,才纷纷起兵。
这年头周边部落,都想来蹭一蹭华夏的荣光。
不然也不会一个个的削尖脑袋往中土钻。
“朕可以选拔善牧之子民,移居漠北!”
沙俄奴役东欧草原上各大部落为其征战,清朝能控制蒙古诸部,李跃觉得大梁也可以。
关键在于统治水平政治手腕。
“父皇雄才大略。”李仪懒洋洋的拍了个马屁。
“你说的也不错,分而治之,以狄制狄,朕双管齐下。”
李仪的建议与李跃并不冲突。
这么大的草原,大梁肯定管不过来,所以必须让草原诸部不合,在草原维持一定的兵力,然后效仿后世某国的“离岸平衡”之术。
“那么再说说你弄这么多门客幕僚,意欲何为呀?”李跃似笑非笑道。
种种迹象表明,这小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人畜无害。
而且他也没有刻意掩饰。
第七百五十八章 志向
“儿臣已经想好了,准备在邺城、蓟城、广固、彭城、广陵、江陵、成都、长安、姑臧、许昌、敦煌等城各开一店,皆用西域胡姬乐女,势必将酒楼打造成销金窟,这年头做生意,没点护卫,如何压的过地头蛇?”李仪满脸堆笑。
“只是如此?”李跃望着他。
他也望着李跃,眼神清纯的就像茶陵酒家里拉客的胡姬乐女,“不然还能如何?”
“如此多城池开业,殿下财力不菲也!”王猛一句话就点出要害。
李跃一愣,无论是幕僚门客,还是开业,都需要启动资金,他从哪儿弄这么多的钱?
茶陵酒家两成的盈利显然不够。
“令君日理万机,还能如此牵挂小侄,小侄感激涕零。”李仪话中有话,“常言道,穷则变,变则通,小侄自知财力不足,所以向郑、裴、柳、卫诸家借了那么一点点,将来盈利了,再还给他们也就是了。”
王猛看了李跃一眼,欲言又止。
钱进钱出,人情往来,利益也就逐渐捆绑在一起。
郑、裴、柳、卫等士族借钱给他,肯定不是为了赚钱。
“惟几能成天下之务者,我儿是也!”李跃还是夸赞了一句。
“父皇英明神武,儿臣无论如何,也不能给父皇蒙羞不是?”李仪一记响亮马屁。
李跃挥挥手,“去吧。”
“儿臣告退。”李仪拱手而退。
王猛却一直盯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又望了望李跃,“大殿下之志不可小觑。”
“哦,景略看出什么了?”
“臣些须浅见,不如陛下陛下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