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552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拓跋什翼健总这么袭扰也不是个事,中原、草原必有一战,梁代只可存一。
  代国和梁国一样处于上升期,没有外力,拓跋家很难自相残杀。
  “杨将军这两年已经摸清草原地形,臣以为休养三年,便可出征。”
  “三年。”李跃望了望王猛鬓角的白发,“三年之后不知有多少老卒退下,这样吧,一年半时间,继续粮草,整军备战,还是精锐小股兵力突袭为主。”
  几十万大军北伐草原,李跃玩不起,只能以奇袭为主。
  玄甲军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以前是摸不清拓跋什翼健的行踪,大军北上,动不动迷路,或者拓跋什翼健早有准备,掉头就跑,现在有杨略做内应,摸清了地形,容易多了。
  “可以一试。”王猛也烦拓跋什翼健。
  “明日朝会提出来,让百官有个心理准备。”
  “唯。”
  翌日,大朝会。
  王猛还没开口,刘猗就拱手道:“陛下英明神武,平定江东,为安江东人心,不妨以宗室镇之。”
  羯赵、燕、秦都大封宗室。
  梁国一统天下,目前也就实封了一个秦王。
  不过西域的秦王,在百官眼中跟流放没什么区别。
  李跃尚在沉吟,就有人拱手道:“大殿下性情稳重,广有人望,才能卓绝,臣斗胆,可封为吴王。”
  “请陛下封大殿下为吴王!”当即又站出几人。
  李跃一愣,望向王猛,感觉事情没按自己的剧本走。
  李仪除了游手好闲,什么时候变成性情稳重才能卓绝?
  吴王亦是尊爵,关键李仪去了江东能镇住江东豪强吗?
  李跃心中暗自摇头,李仪庶长子的身份,在百官心目中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才能卓不卓绝,李跃不知道,但交游广阔是肯定的,混名士圈的人,不就是互相吹嘘?
  “江南尚未平定,此事以后再论。”李跃一句话就否决了。
  李佑的秦王是多年从军,以战功换回来的。
  就封西域后,表现不错,接连打了几场胜仗,让秦国在七河流域站稳了脚跟。
  李跃心中下一个封王的是李傥,这个儿子比李佑更英勇,在辽东军中声名鹊起,勇冠三军,正好对付高句丽。
  至于李仪,对大梁没有贡献,李跃实在找不到封王的理由。
  即便封王,也不可能封去江东,加剧南北对立。
  回洛阳的第一场朝会就有些不欢而散。
  李跃没太在意,以前就定下规矩,想要封王,至少通过尚武堂的考核,文武工医,总要会一样。
  李跃可不想像老朱家一样,养出几十万的闲散王爷。


第七百四十六章 探索
  “儿臣绝无封王之意,留在洛阳也不错,每日与名士为伴,受益良多,再说儿臣也不是那块料儿。”李仪倒也坦诚。
  “这么说不是你在背后兴风作浪?”李跃盯着他的眼睛。
  “父皇高看儿臣了。”李仪的眼神并未躲闪。
  “你要什么,可以直接说出来,以后大梁疆域万里,在外面封个王还不简单?为父这些年有些忽视你了,是朕的不对。”李跃试探道。
  有这么多人奏请封他为吴王,说明他关系网撒的比较大。
  要么是他扮猪吃老虎,要么是有人在耍障眼法,送他上去,为正主打掩护。
  “父皇若是这么说,儿臣就惶恐了,儿臣必生所愿,结交天下名士,风流逍遥一生。”李仪还是滴水不漏,连神色都没有任何变化。
  但李跃已经能感到父子之间存在着一层隔阂,“也好,也好,只要不触犯国法,随你吧。”
  “谢父皇。”
  李仪别的不行,但这两年生了四个皇孙,两个皇孙女,也算是为宗室开枝散叶了。
  至于谁在暗中兴风作浪,李跃并不担心,这么大的国家,各种利益关联错综复杂,没人搅风搅雨反而不正常。
  局势还在控制之中,太子的地位动摇不了。
  增加海军投入,以及一年半后出征草原,在朝堂上稍遇阻拦,不过最终还是通过了。
  远的不说,仅仅是从辽东、百济、倭国等地运回的资源,就带动了幽、平、沧、青等州的发展。
  这还不算出海捕鱼和晒盐的收获。
  以后收复交广二州,那里的粮食、海珠、海产等也要通过海运送回内陆。
  华夏历来其实并不反对开拓海洋,西汉最鼎盛时,有一支二十多万水军的楼船军,拥有四千多艘战船,配套的还有各种航海占星书,根据星象,确定方位、天气。
  如《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经杂事》、《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等。
  更牛的还有曹魏大数学家刘徽的《海岛算经》,从名字就能看出是测量地形海距的。
  文学馆还从汉书中翻出一段往事,汉朝时便有使节从雷州半岛出发,经过南海到达黄支以及已程不国,学士们考察加推测,黄支国应该是天竺的东南岸,已程不国则是后世的斯里兰卡。
  更让李跃惊异的是,海航司整理前朝旧档,发现一本东汉时所著的《异物志》,对南海地形有极为详尽的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叶锢之,至此关,此磁石不得过”……
  其实想想也知道,大汉那么多的使者,其实就是华夏文明的探索者,其足迹肯定不局限于西域。
  向东,探索过半岛和倭国,西南探索过天竺,南面巡视过南海以及南洋诸国,而西面,到达的区域更远……
  李跃个人觉得汉代时,华夏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地理探索。
  华夏从不缺少探索精神。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一个简单的例子,从中原到河中地区,要翻越高山、涉过沙漠戈壁,还要面对各种野蛮部落,简直是九死一生。
  难度比从欧洲到河中地区难太多了,然而尽管如此,很多汉使穷尽十几年,不忘初心和使命,往返于绝境之上,带回各种水果、庄稼,使其在华夏生根……
  既然有前人摸索过,事情就好办多了。
  循着汉朝的足迹向前即可。
  李跃赶往尚武堂,三百七十三名子弟即将毕业,被召集起来。
  李跃让人挂起自己制作的世界地图,前世并不是地理专业,很多地方也不准确,但作为启蒙,和前进方向足够了。
  “大梁的未来在海上,华夏的未来在海上,尔等之未来亦在海上,祖宗先烈跋涉四方,遂有两汉之强盛,昔有汉使,今亦当有梁使,朕在此一问,可有敢效张骞、班超、傅介子、甘英、苏武者乎?”李跃在台上慷慨激昂道。
  十六国南北朝,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但苦难也磨砺了人的精神和意志。
  “愿!”
  台下异口同声道,当即站出两百多英气勃发的青年。
  张骞、班超、傅介子、甘英、苏武这些人事迹原本也是尚武堂的课程之一。
  “我大梁儿郎亦将不逊于大汉也!”李跃感觉自己亲手推开了一个时代的大门,当即提拔这些儿郎而郎官,每人赐百炼环首刀一把,刻着“大梁使者”的铜牌一副,蹀躞带一条。
  十六国大乱,胡人东迁,文化互相融合,蹀躞带、圆领袍早已有之。
  好东西不管胡夏,拿过来就用,李跃从无心理负担,更不愿固步自封,文明也需要兼收并蓄。
  “赵衡,开拓四海,造福华夏!”
  “臣定不辱使命!”
  “王升……”李跃亲自发放众人,一个个勉励着。
  念到第二十七人的名字,顿时一愣,“李儁。”
  “臣在!”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站在面前,眉眼与李跃有八成相似,只是更加朝气蓬勃,正是李跃第九子李儁,其母拓跋玉树。
  周围其他子弟、护卫、官吏齐齐望了过来。
  “可敢开拓四海造福我华夏乎?”李跃厉声道。
  别人的孩子能抛头颅洒热血,自己的孩子也能。
  “有何不敢?身为皇族,当为天下先!”李儁大声道。
  李跃心中一阵宽慰,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这说明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没有错。
  皇族不是躺在江山社稷上的蛀虫,身上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
  能力如何暂且不论,关键在于有没有这个胆量。
  而且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好!”李跃拍了拍他的肩膀,忽然发现,他比自己还高半个头,身材魁梧健硕。
  李儁举起环首刀和使者铜牌,当即就有人吟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
  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实就在这些年轻儿郎身上,因为他们有热血和豪情,年纪大了,往往计较于各种利益得失。


第七百四十七章 纺织
  李跃将这两百三十二人先调入海航司,学习航海知识。
  汉使孤身出使四方,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张骞、班超、傅介子、甘英、苏武都是活下来的人,更多的无名英雄逝于半途。
  李跃不愿这些忠勇儿郎白白流干热血,使者是个技术活,开着楼船、提着环首刀,一样能完成出使任务。
  这世上有些国家就是贱骨头,不用刀子,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汉朝的几个使者,活下来的都不是善类,在人家地盘上杀人放火,一言不合,直接拔刀。
  朝鲜杀汉使,也是汉使涉何先杀别人的大将。
  南越杀汉使,则是因为使者安国少季出使到人家太后的床上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5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2/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