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511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走,你我君臣今日好生议议此事。”李跃拉着他的手返回堂中,令人煮好茶水,点上香炉。
  君臣对坐。
  “莫非景略还有何疑虑不成?”李跃开门见山道。
  “晋室虽衰,未到灭亡之时,内有谢安,外有桓温,东有濡须,中有襄阳,西有剑阁,此皆形胜之地,且北方虽定,诸族并未归心,一旦进展不利,国威大损,必有人起兵。”
  王猛说的也是实情。
  李跃虽与诸族斩白马歃血为盟。
  但自从司马懿搞了一个洛水之誓后,华夏的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基本上已经崩塌了。
  十六国南北朝,乃至隋唐,不知道出了多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事。
  至于叛乱,简直是家常便饭,手上几千人马就敢称王称单于,兵马过万,直接就自称天子了。
  梁国现在安定,全靠赫赫武功撑着。
  而一旦军事上遭遇大挫折,必然镇不住国中的野心勃勃之辈。
  “景略之言有理,朕并非要如孝武皇帝一般数十万人大举征伐,而是逐步蚕食。”李跃不会傻到像苻坚一般弄出八十万大军孤注一掷。
  南征的风险的确极大,前面还有曹操赤壁惨败,曹真曹爽父子皆败,曹仁濡须之败,曹休石亭之败,司马昭东关之败……
  “敢问陛下,如何蚕食?”王猛端起茶,啜了一口。
  “先北后南,将洛阳中军撒出去,凉、朔、代、幽、辽及西域都护府、诸路小股兵力齐进,掳其百姓,焚其草场,寻其主力,然后以精骑突击之,不出数年,代国可灭,漠北可定也。”
  黑云军中有不少乌桓鲜卑人,熟悉草原形势,配上梁国的装备,两万精骑就能大破代国。
  若是慕容垂、高云、徐成、张蚝、吕光这些重将领兵,一万精骑就能取得重大战果。
  以拓跋什翼健的家底,能经受几次打击?
  平定西域后,李跃也能将精力投入漠北。
  而且小股兵力以掳掠为主,所得青壮、财货、牲畜能覆盖出兵的粮草损失,将士们也有足够的经济动力驱动。
  “此策可行。”王猛点头。
  如今梁国强盛,不去攻打代国,等拓跋什翼健强盛起来,肯定会攻打梁国。
  这是草原中原的地缘宿命。
  “剿灭代国后,中军精锐一部分陈于合肥,一部陈于汉中,佯攻濡须、剑阁,然后以数万精锐猛攻襄阳,吞并荆州,将晋室一刀两段,然后西并巴蜀,效法王濬楼船下江东,一统天下。”
  李跃慷慨激昂道。
  不仅是自己和王猛年纪渐大,黑云精锐们的年纪也在增长。
  这一代的猛人们退役后,下一代战力下滑是必然。
  冷兵器时代,斗志、韧性,以及厮杀的渴望,才是一支军队的核心。
  就像历史上的辽、金、元、清一样,开国时生猛无比,砍天砍地,几十年之后,不到三代就逐渐拉垮。
  王猛沉默起来,似乎在思索其中利弊。
  李跃继续道:“至于国中诸族,大可借南征,以他们为前驱,去试试晋人的刀锋!”
  苻坚的淝水之败,一大关键原因就是让自己嫡系上,鲜卑人、羌人在一旁看热闹……核心部众遭受重创后,也就压不住其他部族了。
  李跃则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李跃没说,如果将来攻破江东,这些部族也会是一把利刃,给江东士族豪强剃个头。
  此间没有外人,李跃也就不再装宽仁大度。
  人不狠,站不稳。
  尤其是这个时代,身为皇帝,腹黑之学还是要懂一些。
  当年曹魏也没少用这招,梁习为并州刺史时,强征诸部替曹魏征战四方,并将他们的家眷送入邺城为质。
  这一段记载在三国志魏书中: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汉魏的士人跟两晋的士人判若云泥。
  一边是虎狼,一边是羔羊。
  司马家篡夺曹魏后,基本没有外患,鲜卑、匈奴、乌桓、羌氐都心甘情愿的当狗,可惜这帮盘踞在朝堂上,自诩风流的食肉者们玩崩了……
  “哈哈哈,原来陛下早有定计,只是来知会臣一声。”王猛笑道。
  “这些年大梁扫灭诸国,驱除胡虏,大兴儒道,已为天下正统,晋室最大的依仗,去了六成,朕徐徐伐之,先破荆襄,再取巴蜀,然后顺江而下,一鼓荡平江东,朕之夙愿,便是恢复华夏,一统天下,景略当助朕一臂之力也!”
  长痛不如短痛。
  风险固然有,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一统天下了。
  梁国不是历史上的前秦,李跃没有对夷狄掉以轻心,而且大梁是华夏正统,与氐人建立的前秦有本质区别。
  “臣,领命!”王猛拱手。


第六百九十章 请辞
  王猛调入中枢,为了给朝中诸臣一个适应期,李跃恢复王猛司隶校尉之职,领尚书仆射,加散骑常侍。
  提拔房旷为雍州刺史。
  一直等待春耕结束,李跃和王猛返回洛阳。
  近一年不见,李俭气度越发沉稳自信,权力是一个男人信心的来源。
  常炜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又要顾着西面,又要辅佐太子,坐镇国中,压力之大,事务之繁琐,可想而知。
  王猛擢升尚书仆射,释放了一个清晰的讯号。
  一见面,还没寒暄几句,常炜就开始请辞,“陛下此次西征,臣可谓心力交瘁,总算内外安宁,如今陛下回返,臣也该歇一歇了。”
  语气颇为诚恳。
  不知不觉,李跃也即将迈入不惑的年纪,而常炜已年近花甲。
  “朕才回来,令君便要请辞?传将出去,岂非天下人笑朕忘恩负义?”李跃极力挽留。
  原本的构想中,一味猛药,还需一味温药调和,常炜镇之以宽,王猛用之以猛,宽猛相济,阴阳互补。
  没想到常炜一来就请辞。
  “陛下厚爱之心,臣素来知晓,非是臣推辞,而是身体每况愈下,力不从心,常惧年老昏聩,耽误国事,害人害己,臣苦劳数十年,未得一日之闲暇,今已年老,只喜清闲,还望陛下成全。”
  常炜郑重一拱手。
  话说到这么份上,李跃知道他心意已决。
  或许上一次他就有退隐之心,只是国事繁忙,才不得不硬扛下来。
  如今李跃带着王猛回来,时机成熟,王猛性情刚直,常炜在尚书台很难压住他,站在他的角度,此时请辞是最好的选择。
  “令君何弃我也?”李俭出言挽留。
  常炜微笑道:“殿下天资聪颖,大梁后继有人,聚散离合,人生常态尔,臣这把老骨头还是留着回家抱抱孙子。”
  王猛拱手,“令君胸怀,猛不如也。”
  “景略旷世之才,假以时日,定能让大梁超迈两汉。”常炜拱手还礼。
  “令君……”李跃一阵感慨。
  常炜年老体衰是真,退位让贤也是真。
  “魏晋以来,能安稳致仕者寥寥无几,臣能颐养天年,夫复何求?陛下勿迫臣也。”说出这些话,常炜脸上轻松了许多。
  高处不胜寒。
  两晋政治氛围极差,各种尔虞我诈,很少有人能安然退位,很多身居高位之人动辄夷灭三族。
  梁国朝堂还没到这地步,但明争暗斗已经初见雏形,各种派系越来越复杂,牵连越来越多,能安稳退下是件好事。
  话已至此,无可挽留。
  李跃道:“封常公为太傅,加食邑三千户,赐洛阳豪宅一座。”
  常炜致仕算是为梁国政坛树了一个榜样。
  君臣都能相安无事,退下了,荣宠也不会衰减。
  太傅乃三公之首,足以对得起常炜这么多年的奉献。
  “谢陛下。”常炜拱手,身上的担子卸下了,声音中的疲惫再不掩饰。
  李跃还想设大宴,但常炜以不宜铺张为由拒绝了。
  君臣几人小酌了一杯,从下午喝到深夜,缅怀往昔艰难岁月,皆感慨不已……
  大梁朝堂最重要的一次人事任免就这么过去了。
  王猛刚封了尚书仆射,不宜再进尚书令。
  没有常炜这个尚书令在,尚书台实际上还是由王猛当家。
  诏令下达,朝野一阵沸腾,无论朝臣,还是洛阳百姓,都纷纷上书挽留常炜,可见他执政的这么多年里,深得人心。
  而王猛一向以严苛闻名,凶神恶煞,走到哪儿,哪儿就刮起一片腥风血雨,官吏百姓士族豪强自然心慌意乱。
  不过诏令已经下达,事情无可更改。
  王猛上任的第一次大朝会,就上了一道奏折,申请减免天下赋税,“陛下即位以来,大战连年,虽有德政,百姓依旧困苦,今北国已定,大战平息,当减免税役,修养民力,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富强,则国家富强。”
  百姓手上有钱有粮了,梁国的经济也就上去了。
  如今西域已平,北面的代国,南面的晋室,都不是短期内能剿灭的。
  “太子意下如何?”李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询问太子。
  “回禀父皇,这几年大梁风调雨顺,每次征伐,皆俘获甚多,儿臣以为可以恢复至汉时十五税一之制,以激励百姓垦荒。”李俭更进一步。
  常炜去了,但李俭成长起来,与王猛搭配,倒也相得益彰。
  两人有师徒情分,不担心他们起摩擦。
  不过十五税一,步子有些大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5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1/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