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470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谢安往红泥小炉中添了一块兽炭,又往茶皿里添了些茶粉,洒了一小撮细盐和姜碎,摇动小扇,炭火立即旺了起来,皿中热气升腾。
  谢朗等谢安忙的差不多了,才拱手道:“大司马此次收复汉中,声势大涨,只怕朝中更为艰难。”
  谢寄奴性格急躁一些,“桓温大权独揽,兄弟几人分掌江东诸军,长此以往,只怕江东姓桓……”
  桓温收复汉中,威望大增,单从疆域上看,晋室不在梁国之下,人口虽然不如,但也差距并不太大。
  庚戌土断检索出大量人口。
  而且晋室这些年除了樊城之战,一直没有什么大战,也没有什么天灾人祸,国内安定,在庚戌土断推行下,府库逐渐充盈起来。
  倒向桓温的势力越来越多。
  已经有人上书朝廷,要给加桓温九锡之礼……
  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前汉末年,便有百官联名上书,请求给王莽加九锡。
  魏武帝曹操为丞相时,也加了九锡。
  司马师、司马昭都加了九锡。
  两汉以来,凡是加了九锡之人,无一例外都篡位了……
  毫无疑问,这是桓温的一次试探,晋室可以不给,但嚷嚷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股声势,不给也要给。
  不过这条路司马家是始作俑者,经验极其丰富,衣冠南渡后,面对过几轮的权臣的挑战,连都城都被叛军占据过,却安然无恙。
  建康早有应对之法,连下三道诏书,封桓温为丞相,留在建康辅政。
  你桓温不是要加九锡吗?先来建康当丞相……
  当年王敦、苏峻一度攻入建康,控制朝廷,全都被地方上风起云涌的豪强弄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桓温对此了如指掌,自然死活不肯入建康,一再上表推辞,留镇荆襄,控制长江上游,以此压制江东。
  这么一拉一扯间,加九锡之事也就渐渐放到一边。
  “不可胡言乱语,江东姓不了桓,大司马功勋卓著,乃江东之依仗。”谢安轻轻责备晚辈。
  谢寄奴、谢朗赶紧道歉,“侄儿失言。”
  谢玄道:“江东半壁江山,一旦内乱,便为梁国所趁,大司马虽有私心,然则利于国家社稷,断不能与其为敌。”
  桓温独揽大权,控制襄阳、东关、濡须三座要塞,但也因此直接站在梁国面前,承担梁国的压力。
  如今梁国攻灭了氐秦,收拾好北国之后,下一个肯定是江东。
  南北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正是如此。”谢安从怀中掏出一封黄绢,递给谢玄。
  “北中郎将,广陵国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神色一喜。
  这些都是实权职位,统领江东最后一支不属于桓温的精锐北府军。
  几年前,谢安就在与桓温反复争夺广陵的控制权,一是因为广陵聚集了大量的北方流民,人口繁多,二是在这些北方流民基础上精心训练的北府军。
  这些年广陵逐渐崛起为一股新力量。
  “广陵乃江东司命之所在,此地安,则江东不乱!”谢安嘴上不说,但该做的都在暗中做。
  这道奏折递上去,等于将广陵和北府军交给了年仅十九岁的谢玄,也等于晋室的生死存亡一半捏在谢家手上。
  谢家的飞黄腾达也就可以预料。
  王与马共天下,从此就要改为谢与马,共天下……
  更妙的是桓温挡在前面,谢家站在后面,谢安温水一般的性子,跟桓温的关系不错,不似王家与桓温撕破了脸皮。
  所以无论将来江东形势如何,谢家稳赚不赔。
  谢寄奴、谢朗钦佩的望着自己这位不温不火的叔父,比他们高明了不知多少倍。
  “国家风雨飘摇,当镇之以静,谋之以缓,戒骄戒躁,尔等入仕为人皆应如此。”谢安神色平静的端起一杯煮好的茶,吹开浮沫,慢吞吞的啜了一口。
  “侄儿谨记叔父教诲!”三人心悦诚服的拱手。
  谢安的奏表在建康朝廷上自然畅通无阻,但还是需要桓温的点头。


第六百三十一章 交换
  桓温最近气色很好,收复汉中,等于巩固了襄阳的防御。
  下一次梁军攻打襄阳,汉中驻军可以顺江而下,攻打上庸三郡,牵制南阳的秦军。
  而且苻方麾下万余氐人大军也是一股不小的战力,还多了几员猛将。
  至于梁国的斥责,桓温根本就没放在眼中,随意糊弄几句,多发几万石粮食就打发走了使者。
  梁国不就图这个吗?
  江东粮食有的是,交广一年两熟、三熟,粮食多的是。
  眼下形势,力江东无力北伐,梁国也无力南征。
  这场大旱,极大削弱了梁国国力,连关中都没完全占领,拿下长安就匆匆退军了,足见梁国的外强中干。
  甚至桓温心中萌生了乘机北伐的念头,不过转瞬即逝。
  风险太大,万一败了,可就再也翻不了身。
  “南北对峙之局已成,只需驰援姚苌,牵制梁国即可,此次大旱,关东没有五年时间,难以恢复元气,五年之后,明公兵精粮足,足以抵挡梁军南下!”
  此次汉中归晋,皆出郗超之谋。
  氐秦覆灭,江东也跟着喝了一口汤,大大拓宽了江东的战略纵深,将防线北移,还跟姚苌搭上线。
  姚苌比苻坚听话多了,恭顺有加,领了江东的都督雍秦凉三州诸军事、秦州牧、护东羌中郎将、南安郡公等职爵。
  反正都是北方土地,不在江东实控之下,想怎么封就怎么封……
  姚苌跟梁国打起来,江东求之不得。
  “收复汉中,能抵合肥之败乎?”桓温是个记仇之人,这么多年,一直对合肥惨败念念不忘。
  也正是这一战,成为桓温一辈子的污点,让他不得不暂缓权臣进位之路。
  郗超拱手道:“明公欲谋大事,有两法可行。”
  桓温摆出一副洗耳恭听之态,事实上,他距离大位只差最后一步,朝野内外,军中上下,都是他的人。
  “其一,大破梁军,收复洛阳、许昌,尽取大河以南州郡!”郗超满怀希望的看着桓温。
  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桓温明显没什么兴趣。
  如今北国不比当年,当年士族豪强大部分站在他们这一边,只要嚷嚷一声北伐,就有无数豪杰和百姓响应。
  如今梁国东并慕容燕,西吞苻秦,北逐拓跋,武功之盛可与曹魏媲美。
  这种从乱世中杀出的王朝,在士族豪强百姓眼中,正统的不能再正统。
  就连曾经给桓温暗通消息之人,早已销声匿迹。
  “其二,明公尽掌江东兵权,文治武功,人所尽知,天下仰望,可行刀兵之事,请司马氏退位让贤!迟则夜长梦多!”郗超比桓温魄力大多了。
  不过这种生猛的建议对爱惜名声的桓温而言,根本不可能采纳。
  桓温向以名士自居,一直希望司马氏能主动禅让,让他面子有了,底子也有了,大家还不伤和气。
  “身为人臣,怎可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嘉宾莫要置我于火上烤!且梁国虎视眈眈,江东不可再乱了,当徐徐图之。”桓温甩甩手。
  “明公思虑周全。”郗超辅佐桓温多年,早知会如此,也没见多失望。
  其实眼下是个非常好的时机。
  梁国刚刚吞并关中,又遭逢旱灾蝗灾,顾不上江东。
  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启禀大司马,建康有公函至!”袁宏在堂外禀报。
  一般朝政幕僚们直接就处理了,送到桓温面前的通常不是小事。
  桓温宣其入内,打开公函,却是升谢玄为北中郎将,广陵国相,监江北诸军事的诏令,上面皇帝印玺都盖了,尚书台也全都署名,只差他这个大司马点头。
  自从桓云被朝廷抓住痛脚后,广陵就落在谢家手中。
  升谢玄为北中郎将、广陵国相都没问题,问题是监江北诸军事,等于有了监管东关、濡须驻军的权力。
  现在看不出来什么影响,一旦大战,江东朝廷的手就能伸入军中。
  “谢安倒是会见缝插针。”桓温嘴角卷起一抹冷笑。
  挤走桓云,背后就有谢安出谋划策。
  “大司马若是不允,属下可以直接封驳,朝廷不敢不从。”袁宏拱手道。
  “封驳没用,广陵上上下下不是谢家的人,就是谢家招募的豪杰,谢安想要广陵,给他便是!”桓温虽然总是外斗关键时候犹豫,但内斗却是行家,否则也不可能拿捏住江东的死穴。
  一直不肯入建康辅政,足见其精明。
  “给谢家?北府军一旦成事……他日必为大司马之患。”袁宏不解道。
  桓温道:“不给就能阻止吗?当初云子督镇广陵,还不是被他们挤出来了?不如给谢家一些恩惠,他日也好相处。”
  建康诸人,最恭顺的便是谢安,在桓温面前,直接以臣子自居。
  桓温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当恶人。
  以他对谢安的了解,谢家不会成为他的阻碍。
  谢安一向以家族为重,其次是社稷百姓,最后才是朝廷。
  这么多年桓温也一直在拉拢谢家,只要大势成了,谢家一定会低头。
  袁宏道:“谢家还要监江北诸军事之权……”
  “我的手伸不进广陵,谢安的手就能伸进东关、濡须、历阳么?”桓温自信道。
  政治的本质就是互相妥协,桓温给谢安一个面子,将来谢安也会还回来,这是士族之间的默契。
  桓冲不是桓云那般的酒囊饭袋,桓家在长江中上游根基牢固,绝不是一个监江北诸军事就能插进来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4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0/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