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的人,不弄个大唐出来,实在对不起老李家的列祖列宗。
追本溯源,古唐国恰好在中山一带,后来才迁徙至太原一带。
既然是新朝,就要立一个新的国号。
“魏”都被人用烂了,兆头比“梁”好不到哪去。
第四百六十四章 登基
更改国号是一件大事。
李跃即便心动,也不能任意妄为,先要跟王猛、常炜、周牵通通气。
却没料到两人全都反对,一人沉默。
“殿下既以梁为号,不可轻易更改,国中人心方定,大梁深入人心,国号更替,人心震动,不利社稷。”常炜拱手道。
王猛道:“唐为小号,殿下起于郑韩,发于梁地,此乃天命也,岂可更改?”
周牵虽然不发一言,但他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否定。
以往李跃要干什么,周牵都是双手赞同。
李跃发现自己将此事想简单了。
这时代国号自有一套规则,不是说脑袋瓜子一拍,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李跃虽然知道大唐是站在华夏巅峰的朝代,但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眼中,唐还不如梁……
关键跟“唐”实在八竿子搭不着一块儿去……
当然,强行以唐为国号不是不行,但一定会造成内部人心民意上的割裂。
“梁”已经深入人心,随意改动,在国中士民眼中就显得太草率了。
历史上拓跋珪将“代”改为“魏”,也并没有让北魏强盛起来,拓跋珪自己都被儿子杀了,没支棱多少年,分裂为东西魏……
其实国号叫什么都不重要,关键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两汉之后,历史上以汉为号的势力很多,谁又能真的重现大汉荣光?刘渊的“汉国”也没搞出什么花样来……
大唐之后,也有几个唐国,但基本都是草台班子……
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梁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走自己的路即可,没必要去碰瓷别人。
“诸位所言极是。”李跃冲三人拱手。
务实而不务虚,既然改为“唐”国弊大于利,那就不如不改。
将来大梁一样能创造出一个恢弘盛世来。
国号既定,称帝也就走上日程。
放出去的风声,取得了巨大回响。
这两年鸿胪吏的宣传下,国中百姓大致清楚了晋朝是个什么玩意儿,以及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立国这几年,关东迅速安定。
不敢说丰衣足食,但绝大多数人已经能吃上饭,有了遮风挡雨之所,不用在胡人胯下乞活。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心在江东的人肯定有,但一定不是主流。
主流是逐渐接受了梁人的身份。
所以必然支持李跃称帝。
所有条件早已成熟,李跃能拖到现在才称帝,已经让其他势力侧目了。
洪武三年九月十六,简单的准备后,筑坛于南郊,率文武百官祭拜天地,李跃正式登基称帝。
定国号为“梁”,改元正兴,封崔氏为皇后,世子李俭为太子。
长子李仪,次子李佑,三子李攸,四子李伦、五子李侁、六子李傥都没到封王的年纪,四个女儿还是咿呀学语的稚童。
常炜为尚书令不变,封巨鹿郡公。王猛加中书令,平尚书事,封清河郡郡公。周牵为中书监,封弘农郡公。崔瑾加散骑常侍,封渤海郡公。
文臣大多职位不变,权衡利弊之后,李跃还是没有设置丞相一职。
十六国南北朝的丞相,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常炜、王猛固然忠心耿耿,但第二代第三代,很难保证……
相权天生克制皇权,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重蹈曹操、杨坚之覆辙。
西晋一朝,一个洛水之誓再加一个当街弑君,破坏了汉魏以来的权力规则,捅破了君臣之间的那一层窗户纸,所以整个十六国南北朝权力更迭异常频繁,君臣之间斗争一场惨烈,走上权臣之位的,鲜有不走最后一步的。
别说君臣之间,连父子兄弟之间都血肉横飞……
所以诸葛亮、慕容恪才会显得特别亮眼一样。
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丞相设置容易,想要裁撤,就没那么容易,李跃觉得采取群相制度更符合历史规律。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又分散了相权,避免权臣出现。
以后但凡加了平尚书事,基本都是宰相,可参决国家大事。
变化较大的是武将。
汉魏以来,以大司马、大将军、大都督、骠骑、车骑、卫将军为尊,十六国武夫横行的时代,万把人就敢自称天子的大有人在,兵权同样不能集中。
曹魏的四征将军、都督,比唐朝节度使的权力还恐怖。
李跃不敢这么玩。
分前后左右四将军,其下左右卫将军,左右领军将军,左右抚军将军,左右镇军将军,左右骁骑将军。
魏山前将军,董闰左将军,贾坚右将军,徐成后将军。
以高云为左卫将军,梁啸为右卫将军,张蚝为左领军,曹堪为右领军,吕光为左镇军,鹿勃早为右镇军,秦彪为左骁骑,糜进为右骁骑。
其他刘牢之、诸葛侃、李屹、赵贺、窦封等人录前后功,皆封将军。
战时,由李跃指认一人为都督,战后收回兵权。
左右将军以后根据战功可以再增加。
日后统一天下,会设置左右大将军。
咽喉要冲之地设督,如壶关督、上谷督、三藏督、合肥督、乐安督等,且屯且守。
以梁国的国力,没精力铺张浪费,祭拜天地之后,又祭拜了李家的宗庙。
接着便是大赦天下,减免田赋,也让百姓沾沾光。
即便是缩减版的仪式,也让李跃累得够呛,感觉就像一个提线木偶。
不过文武百官却乐此不疲,就连五大三粗的魏山都弄了一身朝服,满脸横肉,看起来特别别扭。
邺城更是沸反盈天,欢声笑语随处可见,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比元日还要喜庆。
李跃下令取消宵禁,让宿卫、校事府增加人手,巡视全城即可。
车驾所过之处,万民拱手:“恭贺陛下!”
以前觉得王和皇帝差不多,但称帝之后,心境有很大不同,感觉肩头的压力更大了。
享受多大权力,就有承担多少责任。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天然就有一种使命感,有种天地皆在指掌之间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经不是凡人,而是主宰,也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膨胀过头了。
不过李跃还能维持原本的心性,皇帝不仅要对华夏文明负责,还要给后世一个交代,尤其是第一代的开国之君。
一个朝代能达到什么高度,基本取决于前两代。
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
登基仪式完成后,李跃下令更改服制、礼制。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人靠衣装,服章是一个人气质的体现,也是一个王朝的气象。
魏晋士人喜食五石散,宽衣薄带,方便散热。
整个精英阶层不是堕落,就是寄情山水之间,他们是风流快活了,但给华夏带来深重的灾难。
不说跟两汉时投笔从戎的儒士相提并论,就是跟三国时代的士人,差距也是巨大的,平日互相题表,互相吹嘘,到了国家危难时,束手无策,直接跪在胡人胯下……
礼制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汉魏西晋,都推行孝道,家中长辈逝去,动辄丁忧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司马家不好意思以忠义治国,大力推行孝道,弄得兄弟姊妹期功服之丧也要丁忧……
其他各种礼仪更是繁琐到了极致。
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
礼制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的基础,但太过繁琐,反而加重了负担。
礼制的很多核心东西,在这个时代并不全是糟粕,但过于注重仪式,反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其实曹爽、夏侯玄的正始改制中便提出更改服制、礼制。
不过他们的革新被司马懿和士族扑灭了。
服制上,免去宽袖博带,以直裾曲裾深衣和圆领袍为主,以护臂收拢袖口,以蹀躞带收拢腰身,方便时时刻刻砍人。
十六国时代,圆领对襟,小袖长袍的圆领袍已经盛行于北方,最早是秦代军服,汉代为内衣,发展到南北朝,融入了不少鲜卑风格,逐渐成为常服,盛行北方。
反正一个原则,方便劳作、征战。
礼制则去繁化简,丁忧改为半年,服心丧即可,在心而不在形。
严禁厚葬、殉葬,铺张浪费,提倡节俭、简洁。
如果是在江东,李跃的这些举措很难实施,但在如今的北国却阻力甚小,并未掀起多大波澜,也没人敢在李跃刚刚登基时不长眼,前来反对。
老牌士族大部分都衣冠南渡了,还留在北国的很难形成大气候,在胡人胯下苟活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