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却要向羯人屈膝,心中痛苦可想而知。
但越是性格豪爽之人,一旦下了决心,越是不可更改。
“叔父不必冒险,黑云山虽小,却有大山依托,即便羯奴来攻,我们避入深山即可。”
“避入深山如何养活四万人?常先生已经说了,中原之地千疮百孔,人口凋敝,仅剩的人丁也被豪强锁在坞堡之中,天下大变在即,黑云山唯一的机会便是乞活军!况且老夫此去绝无性命之忧,你不必作此儿女之态。”
李跃一阵沉默,心中百感交集。
薄武这么做,除了还李农的旧情,也是为了李跃。
“行了,此事就这么说定了,老夫在山上,你反而碍手碍脚,这大半年是老夫一生过的最舒心的日子,有一侍妾还怀上了,飘零大半生,没想到到老还有这等好事,实乃苍天眷顾,为了这点骨血,这把老骨头也豁出去了!”薄武眼神越来越亮。
“恭喜叔父!”李跃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薄武却神神秘秘道:“此事需保密,不可透漏给外人,若是生个女儿,等她长大,你就娶了她,若是生个大胖小子,你好生照顾,不求荣华富贵,一定要保他平安,老夫这辈子也算值了。”
李跃苦笑道:“叔父就这么看好小侄?”
薄武哈哈大笑:“你小子心狠手辣,将来必定是个人物,把子嗣托付于你,定然不会出错!”
第九十四章 工匠
北行的人很快就集结完毕。
所谓家眷,不过是一些老弱妇孺,以及乞活军的伤残老卒,灰发苍苍,一千三百多人,坐在几十辆大驴车上缓缓向北而去。
驴车上铺了厚厚的干草,还带了不少煤饼,以防气温骤降。
不过他们脸上并无多少沮丧之意,一听说去广宗,反而颇为喜悦。
广宗是乞活军的大本营,钱粮广足,不用挨饿受冻。
与之相比,在黑云山上朝不保夕。
“老兄弟们,去了广宗,吃喝就不愁了。”薄武鼓动着人心。
“哈哈,我家的几个侄儿在广宗,也不知道怎样了,现在过去,正好相聚。”
“当年我妻儿失散在河北,不知能否寻到。”
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其中的博弈和算计,没有性命之忧,便欣然前往。
李农要的也是黑云山的态度而已。
如今薄武带着家眷去了,两边不用再剑拔弩张。
“常先生果然了得。”李跃望着渐渐远去的人面无表情道。
常炜此刻又换上了藤帽和皮氅,“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可拘于小节,韩信有胯下之辱,张良有拾履之羞,寨主若有大志,不可一味逞强,在下有一言,不知寨主愿听否?”
“先生请说。”
“短则一年,长则两年,邺城必有大乱,寨主有雄心壮志,却也不可过早露出头角,薄头领此去,黑云山与广宗联系紧密,并非坏事,这已经是在下能想到的最好解决之道。”
虽说是李农派来的,但李跃感觉他似乎有几分倾向自己。
回过头想,薄武此去广宗,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为日后做些铺垫。
而薄武将唯一的骨血留给自己,也是在安自己的心。
李跃深吸一口气,“多谢先生。”
常炜拱手道:“永嘉之乱以来,血流似海,枯骨如山,豺狼当道,野狗横行,寨主医术高明,活人无数,此为大功德,他日河北大乱,还望寨主多多照拂百姓,以苍生为念。”
每个人的行为后面都有自己的动机。
“跃定会尽力!”
“告辞。”说完这句话,便与随从一起下山去了。
望着他下山的背影,李跃忽然感觉这世道并非全是财狼野狗,还是有不少心怀苍生之人。
这样的人也是团结的对象。
只可惜现在实力太弱。
石韬的两个使者急匆匆的赶来,不再掩饰恶意,“今日之事,秦公他日必有回报!”
李跃瞥了二人一眼,没心思理会这两条野狗,“哦?那在下就拭目以待了。”
“告辞!”两人愤愤而去。
大雪之后接着下了两场小雪,但天气却不再那么寒冷。
周牵前来汇报户曹的进展,“粗略统计,黑云山有户六千八百户,口三万有余,丁壮七千五百余,详细人数,还需两个月方能完成,轩辕山未作统计。”
李跃翻了几块户板。
上面的字歪歪扭扭,说不出的难看,但好歹还能认出来。
名字大多是王阿七、刘十一、杨狗、赵豕之类的。
周牵惭愧道:“事情仓促,很多人没有大名,是以属下该以数字区分之。”
寻常人也根本不在乎姓名,历史上很多人混出头了才改的名字。
“事急从权,此策大妙。”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多动脑筋。
“编户时,属下发现五十多名工匠,如今有了铁矿,工匠正堪其用!”
“还有这等好事?”李跃大喜过望。
流民之中本就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农夫、铁匠、木匠、戍卒、衙役等等。
几十个工匠并不算多,相对于三四万的人口,反而有些不够用。
“这些人一开始躲躲藏藏,后来见山上人心安定,方才放下戒心。”
“不怪他们。”李跃笑道。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黑云山上若是整日打打杀杀的,谁敢出来?
大部分流民心中的最佳避难之地是江东,而不是一个山贼寨子。
要别人贡献力量,首先山上要能让人安心才是。
未设置法曹之前,山上人人自危。
“这点人不够,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成工曹记名匠人,每人每月多补偿二十斤粮食。”
这年头的人总喜欢留一手,三万人只有几十个工匠说不过去。
生产力就是战斗力。
兵器、农具上随便一点工艺上的改进,都会提高生产力。
李跃还指望打造投石机、床弩、铁甲等等。
每个月多得二十斤粮食,诱惑极大,应募者颇多。
单铁匠就有二十多人,其余木匠、石匠、皮匠、骟匠、裁缝、屠宰匠等等多达两百多人,另外还有擅长编草席、草衣、草鞋的人,会放牧之人,会养鱼的等等,五花八门。
李跃也没嫌弃,将人分成铁、木、皮、杂四大类。
只要有一技之长,都给挂个名号,鼓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每一类中选一技艺相对高超者为主事,趁着冬天,招收学徒,教会一人,每月再多五斤粮食。
山上立即热火朝天起来,石匠们扩建锻炉,木匠和皮匠修建橐龠。
所有工匠当中,铁匠的最忙碌,冶炼还在其次,关键是捶打,需要成百上千次挥动铁锤,没有经验的人,很难成功打造出所需的铁器。
以前锻造的都是些工艺不复杂的铁锤、骨朵、狼牙棒等物,现在想打造甲片、箭簇、刀剑,极考验工匠的水平。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大大提高了冶炼技术,使产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提高不少。
整个汉朝都极度重视技术发展。
官府铁器专营,为技术大发展铺平道路。
但随着东汉的崩溃,三国混战、大瘟疫、五胡乱华等种种天灾人祸,南阳大铁坊早已没落,很多技术也失传了。
山上暂时没这条件,也没人会制作水排,材料、选址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高科技一般都掌握在士族手中。
短期内,黑云山难以复制。
只能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然后再慢慢改进。
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了也就不难,也就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李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东西没造好,重新熔炼,并不做处罚,经验总会累积的。
在打造兵器前,李跃先让他们打造一批农具练练手,为春耕做准备。
第九十五章 授课
积雪稍融,两百多匹健马和野驴被拉进汜水堡。
“这似乎不是野马?”李跃望着马群一愣。
野马绝不会如此温顺。
张生野拱手道:“哈哈,将军慧眼,这么马都是羯奴放养的战马,我等深入猎场两百多里,趁着大雪弄回来的!”
其他几部人马还能得到休整,斥候们终日活跃在野外,与野兽和敌人搏杀,风里来雨里去,漫山遍野的跑,绝大多数被锻炼成精锐中的精锐。
上马能骑射,下马能翻山。
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猎手和勇猛的战士。
“不会被羯奴发现端倪吧?”
黑云山已经进入邺城的视野,能低调还是低调一些。
“将军放心,兄弟们都是老手了,神不知鬼不觉,河北的猎场养了数万多匹牛马,属下准备从乘着黄河还未解冻,做一场大的!”张生野两眼冒光。
一头骡可以换三个壮丁,一匹战马的价值更高。
“你这是竭泽而渔,容易引起羯奴的警觉,你们也不安全,还是一口一口的吃。”李跃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