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238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7:36
  亦失哈道:“奴婢觉得,解公有大才,文章作的极好。”
  朱棣直直地看着他道:“后头呢?”
  “后头没有了。”亦失哈:“奴婢一个伺候人的,能懂个什么啊,怎敢妄议大臣。”
  朱棣笑了:“是啊,怎敢妄议……这四字说的好,可有的人……就是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总是什么都想说一两句,这天底下的事,有几人敢说自己什么都懂呢。”
  说着,朱棣摇头。
  就在此时,又有人来禀报,没一会,通政司那边,便搬来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气喘吁吁地进来,边道:“陛下,安南有奏。”
  一看安南有奏,朱棣立马站了起来,搁下邸报,看那包袱,道:“这是谁……吃饱了没事干,搬了这么个东西来奏事?”
  若里头都是奏疏,只怕得有洋洋数十万言了。
  朱棣感觉这是有人故意侮辱他,嫌他没什么文化。
  亦失哈忙去取了包袱来,还真的挺沉的,他拼了命,咬牙将包袱搁在了一旁的桌上。
  等朱棣撕了火漆,将包袱打开,却见里头……是一摞摞的账目,而账目上,还有一封奏疏,只是奏疏的落款,不是朱高煦,而是顾兴祖。
  安南的账目?
  朱棣脸上的神色顿时就变了,一下子来了兴趣。
  说实话,他只沉浸在安南的大捷之中,毕竟这一次军事上的大胜,已经让他喜出望外。
  这时才想起……似乎商行去安南……可不只是军事这样简单。
  当下,他饶有兴趣地打开奏疏,细细一看,而后……露出了狂喜之色:“传旨,明日筳讲,召张安世也来参加。”
  亦失哈不知陛下是什么用意,这宫中筳讲,乃是大臣给皇帝上课,张安世毕竟不是文臣,实在不该凑这热闹。
  不过既然是陛下的嘱咐,他自是不敢怠慢,便连忙应下。
  ……
  张安世终于从家里的书斋里走了出来。
  如今带着护卫,大喇喇地走街串巷,好不得意。
  安南已经定了,现在他担心的是……中军或者是沐家……也趁此机会进兵,夺了商行的好处。
  所以他连夜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去安南,再嘱咐几个兄弟一遍,让他们定要防范中军和沐家,书信中的原句是:一亩地也不给他们留下。
  紧接着……便是张安世召了朱金等人来了!
  拿下了安南,怎么攫取财富才是重中之重,既然是商行,那么还是要以盈利为主。
  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当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银子,张安世毕竟不太爱钱,对钱没有什么兴趣。
  他所思虑的是,许多帝国在强盛时,对各地军事上的占领,到最后总是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军事占领的消耗,远远大于从占领的土地。时间一久,一旦出现了财政上的危机,往往最后选择退兵。
  安南从秦汉时起,就属中原,语言、文字、风俗,几乎相同。
  这一次既然占下,那么就一定要杜绝历史上大明拿下了安南,最后在宣德年间,也就是朱瞻基那个败家玩意在位的时候,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的借口退兵。
  那安南人见大明退兵,顿时大喜,还发布了一个所谓《平吴大诏》。
  若是不解决盈利的问题,那么所谓的定安南,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后真可能在数十年后,徒劳无功。
  于是,在嘚瑟了两天之后,张安世定下了心来,又乖乖地将自己关了起来。
  专心致志地开始为将来商行的未来谋划。
  要知道,这安南可是个好地方,粮产丰饶,资源丰富,最重要的是,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海岸线,无数天然的良港。
  就这么一个地方……历史上的大明居然还能在这上头亏本,张安世不得不怀疑这些大臣的治理能力了。
  当然,倒不是这些人能力不行。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动力。
  好在现在有了商行,那么就可借此机会……
  于是张安世又命人寻了朱金来。
  见到人,便道:“我教你办的事如何?”
  朱金道:“伯爷说的是哪一件事?”
  朱金也听说了从安南来的消息,实际上,现在大街小巷都传遍了。
  绝大多数百姓,还是有朴素的愿望,为之欢喜的。
  当然,不高兴的人也有,而且为数还不少。
  朱金倒是没理外头的闲言碎语。
  张安世道:“让你召那些落第的举人和秀才。”
  朱金就道:“召是召了,不过……肯来的人不多,只有区区一百三十三人。”
  张安世叹息道:“这天下这么多落榜的家伙,怎么才这一些。”
  朱金解释道:“毕竟咱们是商行,读书人瞧不起咱们的,就这些人,他们还不是多乐意呢。”
  张安世便吩咐道:“让他们历练一下,送去钱庄,作坊,还有咱们的船运行里头……”
  朱金苦笑道:“其实有人得知是去作坊和钱庄里做事,又走了好几人,说是不屑与我们为伍。”
  张安世倒是没生气,读书人的风气就是如此,清高,瞧不起世俗的事务。
  偏偏你说他真清高,没有功利性,可偏偏他们的目的就是牟取功名。
  因而,就滋生了这么一群怪胎。
  哪怕是落第的秀才,他们在精神上,也是官老爷,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说白了,就是那种天生妄想靠自己读过四书五经,坐着躺着就能把功名利禄还有银子挣了的人。
  张安世便不以为意地道:“愿意干的就干,总会有人愿意干的,等这些人历练得差不多了,就拿这些人的花名册来给我。”
  朱金忍不住疑惑道:“伯爷有什么大用吗?”
  张安世道:“我打算送一批人去安南。”
  “做父母官?”
  张安世摇头:“父母官有安南的读书人干,他们只在安南的商行里做事。”
  朱金带着余虑道:“到那安南,若还是去商行,只怕这山长水远的,他们也未必肯去。”
  张安世道:“他们虽然做不了父母官,却可以做父母官的父母,不过你这般一说,我又有主意了,这商行的名字确实不好听,我要奏请陛下,得有个响亮的名号才好。”
  说着,张安世居然不理会朱金,又兴冲冲地去完善自己的计划了。
  ……
  所谓的筳讲,其实最初是洪武十五年,一名为史桂彦的大臣奏请,提出要将经筳制度重视起来。
  当时,他要求将这项制度规范化,在每个月的初一,每个月的中旬讲学,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将其采纳。
  而到了建文年间,筳讲开始频繁。
  朱棣进入南京城之后,对于筳讲又开始厌烦了。
  甚至很多时候,原本预先要筳讲的时间,朱棣总是临时取消。
  今日好不容易的,朱棣来了。
  这筳讲不只文渊阁大学士会参加,除此之外,还有翰林院的侍读和侍讲学士。
  参与的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大臣,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
  这一次,朱棣甚至还命人叫了那兵部右侍郎陈继一并来参加。
  原本陈继作为六部的大臣,理应是不该出现的,这让他有些猜不透陛下的心思。
  于是在入文华殿的时候,见到了解缙的身影,便快步靠近,小心翼翼地询问解缙:“解公,可知陛下召我来,所谓何事?”
  解缙却道:“圣意难测,老夫如何知晓。”
  陈继略显担忧地道:“事有反常即为妖,哎……莫非是我仗义执言,得罪了陛下吗?”
  解缙回头看一眼陈继:“仗义执言,不会得罪陛下。”
  顿了顿,解缙又道:“可若是首鼠两端,却是未必了。”
  陈继听罢,眼眸微张,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话显然别有深意,是告诉陈继,既然已经仗义执言了,就千万不要怂,给我莽上去,一条道走到黑,也比首鼠两端的好。
  陈继倒是没有疑心解缙想要坑害自己,其实他也清楚,陛下是性情中人,最是瞧不起卑鄙小人,若是他首鼠两端,确实可能引发反感。
  于是他笑了笑,低声道:“解公高见。”
  解缙不喜欢这个时候,陈继跟在自己的后头,于是加快了步子,赶往文华殿。
  可陈继似乎这个时候,犹如寻觅到了知音一般,总是黏在他的身后,就好像跟屁虫一般。
  走了片刻,解缙见前头朱高炽在张安世的搀扶下,正一步步地朝那文华殿去。
  他们先入宫,但是走得慢,却被后头的大臣给追上了。
  于是解缙便与陈继,依旧其他翰林大臣人等,都加快了脚步,等到了朱高炽的身后,便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
  朱高炽回头,轻轻地扫视了众人一眼,先对解缙点头,但是没有说什么。
  目光落在杨荣身上的时候,朱高炽才道:“杨师傅,方才安世正好和本宫说起你呢。”
  杨荣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一般,见无数人的眼光看向自己。
  被张安世问起可不是什么好事,好在杨荣很是镇定,脸上露出几分微笑道:“不知何事?”
  朱高煦温雅地道:“安世晓得你文笔好,博古通今,为人也稳重,恰好邸报里需有一篇关于这安南前生今世的文章,希望杨师傅能够代笔。”
  杨荣道:“殿下,解公的才学最高,臣远远不如……”
  他是想拒绝的,毕竟解缙在此,而解缙在文章和经史方面很是自负,杨荣则是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文章,他更希望自己像个透明人,最好永远不被人关注。
  解缙此时却大为尴尬,说什么都不是,便一直默不作声地站着。
  朱高炽笑道:“解师傅事务繁忙,既在文渊阁,同时又要编修《文献大成》,你就不要推辞了,这件事,本宫已代你答应了安世,过两日,安世会向你请教。”
  杨荣看了一眼正笑盈盈地看着自己的张安世,心里默默地叹息一声。
  那家伙……终于向老夫下毒手了。
  当然,杨荣还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既是如此,那么下官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67页  当前第2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8/9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