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紧随新一轮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最长工作时间发布后,大楚帝国高层又商讨起来了若干经济发展刺激政策。
而这些经济政策和后世国家里的所谓经济政策也不太一样,因为基本不怎么考虑钱不钱之类的,考虑的是资源供应问题。
因为当资源固定的时候,不管你经济怎么循环,资源就在哪里,不会增加分毫。
平均收入,生活水平这些东西,归根到底还是资源,不管是矿产还是农畜资源都属于其中。
如果资源总量增加了,那么可供分配的资源就增加了,再辅以合理的分配方式,那么就能够促进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如今大楚帝国高层要琢磨的就是,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源。
比如增加更多的粮食产量……虽然现在人均粮食消耗已经超过四百公斤了,但是肉食供应以及各类副食供应依旧严重不足,而肉食供应在小打小闹的时候似乎和粮食产量没啥关系,但是如果要大规模提升肉食供应,那么就和粮食供应量扯上关系了。
因为大规模养殖各类肉食的话,必须使用大量的饲料,而饲料这东西都是一些辅粮加工而来的,比如玉米就是主要的饲料原料。
而玉米也属于粮食之一。
而副食方面,比如各类豆腐,罐头等等,相当多副食的生产,其实都离不开粮食的供应。
因此,在未来里,持续的增加各种粮食,经济农作物,肉食的产量,确保充足的供应,依旧会是大楚帝国经济发展里最为重要的一环。
其次,则是加大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供应。
农畜牧产品和矿产,都是属于最基础的资源,想要提升民生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而在帝国高层频繁探讨各种资源供应问题的时候,罗志学很自然的把目光放在了石油资源上。
石油这东西罗志学自然很清楚有什么用,但是之前的话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同时本土范围内也没啥容易开采的石油,而海外石油运回来也贵。
所以罗志学并没有主动的去大规模推动石油的开采以及应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的石油行业都是只有自发的小规模石油开采以及应用,属于边角料行业。
但是这段时间里,罗志学得知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成功的从石油那边提炼出来了煤油后,他就知道是时候把石油的开发以及应用提升日程了。
尽管现阶段的石油的主要产品只是煤油,而煤油主要是用来照明所用的。
但是石油的应用在后期却是极为广泛,比如作为内燃机的动力来源,比如作为各种化工产品的原料来源。
一系列石油的最终应用,大量的石油资源供应,是能够极大的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方便民众的生活,提升民众的收入水平的。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很快就亲自指示了皇室资产科那边,先成立了一家石油公司,用以勘测,开采,提炼石油,该公司为大楚帝国皇家石油公司。
随后,工业部方面也紧随其后,设立了大楚帝国工业石油公司。
这两家石油公司,也获得了皇家理工学院授权的石油提炼煤油技术专利,随后开始了满世界寻找油田进行开发的历程!
而目前帝国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小油田,都是之前市场自发开采的,但是这些小油田产量小,储量更小,除了作为研究以及小规模使用为,没有太大的价值。
帝国的这两家石油公司,人家是奔着大规模油田,然后开采并提炼大量煤油供应海量市场去的。
最先找到大油田的是皇家石油公司……其实也不算说是找到,他们直接在陕甘那边收购了一家民营小油厂,然后用更先进的机械设备在原来的小油井里进行勘测开采,然后就弄出来了一口日产油几吨的油井。
不过紧接着工业石油公司也跑过来,就在隔壁打油井……也弄出来了好几口油井。
很快,大楚帝国的石油产量,就达到了每天百来吨。
但是这也远远不够啊,一天才百来吨,练出煤油来还更少,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只有几十吨煤油。
这点煤油,几节油罐列车就能给你运走了,根本谈不上对市场大规模供应。
所以两家皇家石油公司继续满世界找油田,各种已经发现有石油的地方,他们都去了可惜成效都不大……东亚本土地区,就没啥容易开采的油田,也就找到一个玉门油田还不错。
但是依旧还不够!
没办法,两大石油公司只能跑到海外领地去勘测开采了,毕竟海外也有很多地方有本来就出现的露天原油出现的,比如南洋,美洲等地方都有。
罗志学也直接指点了他们几句,说可以去北美墨西哥湾和西亚波斯湾沿岸,还有南洋那片地方去看看,这些地方之前就已经报告过出现了石油的踪迹。
而这么一搞,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承顺四十四年冬十二月,皇家石油公司在婆罗洲发现了超大储量的油田。
紧接着,还是他们公司又在西亚科威特地区发现了超大规模的油田。
随后是工业石油公司,他们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沿岸地区也发现了超大规模的油田。
短短几个月里,大楚帝国所发现的石油储量就达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
毕竟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地方,除了非洲腹地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楚国人的直辖领地或行政领地,再不济也是藩属国领地。
各种什么矿产,如果需要并去开采的话,其实都很多的……根据简单统计,帝国已经发现的各种铁矿储量,以目前帝国的铁矿消耗量来算,足够帝国使用好几万年……
之所以很多地方的矿产不开采,纯粹是考虑到开采和运费后,成本太高划不来而已。
第987章 万吨油轮
特威特州,这个位于波斯湾沿岸的海外行政领地,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很小,只有一片小小的特威特而已,而且当时的特威特还是属于大楚帝国向奥斯曼租借的地方,要付给租金,同时有年限。
更关键的是,特威特这破地方真的是除了沙子就没其他的了。
虽然是属于沿海地方,也算是平原地带,但是并不属于那种富饶的沿海平原粮食产区,只有很小一片地方才能够进行耕种。
当时楚国人选择在这里建设殖民地,纯粹是为了就近把巴士拉地区的奥斯曼人进行贸易而已。
所以早期楚国人对特威特地区的建设并不怎么重视……嗯,实际上后来包括现在也不重视。
楚国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在这里弄了个小港口以及补给站,连正规军的兵力都没有驻防,只派遣了百来个印度仆从军的士兵驻扎在这里。
此地的几乎所有物资,都需要从附近奥斯曼人手底下的巴士拉港采购,或者干脆到波斯等地进行采购。
后来大楚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领土交易,陆续获得了巴士拉地区,乃至整个半岛地区。
如此一来,大楚帝国也就正式建立了科威特州,并派遣了总督,把这片地方变成了科威特州总督辖区。
不过总督府并没有设立在最早的殖民地科威特,而是在新获得的巴士拉港。
毕竟巴士拉才是这一片地方里发展比较成熟,也有丰富资源来源,而且还有河流经过,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沿海沿河港口。
之前奥斯曼人也是把这地方当成覆盖波斯湾地区里的重要港口,也是其印度洋舰队的母港所在。
奥斯曼人利用这个港口,建设了不少的战舰用于争夺波斯湾地区,不过和波斯人以及后续葡萄牙人的争夺中并没能获得上风。
一直到楚国人抵达波斯湾,并强势掌控了波斯湾的制海权后,奥斯曼人和波斯人一样,都不得不放弃海军建设,转而和楚国人进行大规模的贸易。
因为他们如果不放弃海军建设,楚国人就会毫不犹豫通过袭击港口,摧毁他们的舰队来帮他们放弃海军……如果他们不和楚国人进行贸易,楚国人就会直接出兵登陆,袭击港口城市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和帝国进行贸易。
所以在楚国人进入波斯湾后,奥斯曼人也不得不开始和楚国人进行贸易,并陆续和楚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其中就有租界巴士拉一片土地建设商贸站的条约,同时准许楚国人的军舰停泊在巴士拉港进行补给和休整。
所以那个时候开始,其实楚国人在波斯湾的经营重心就已经从科威特转向了巴士拉港,陆续建设了港口,包括码头,仓库,又建设了兵营,炮台,贸易站等等。
长期在这里驻防了一支小规模的波斯湾舰队以及数百名陆军士兵。
等到大楚帝国波斯湾地区正式成立科威特州后,并派遣总督之后,巴士拉地区很自然的也就成为了科威特州的总督府所在。
经过了一年多的整顿之后,如今的楚国人已经全面控制了巴士拉港,并对城区进行了建设。
这地方也成为了大楚帝国经营整个波斯湾的战略支撑点。
所以,特威特州的州府,也是总督府所在,并不是在科威特,而是在巴士拉……之所以还叫科威特州,纯粹是因为楚国人最早来到这片地方进行落脚的地方叫科威特,并把这个名字延续了下来而已。
但是进入承顺四十五年后,以往不被楚国人重视,甚至有些忽视的科威特,却是迎来了大量的楚国人。
大量楚国人来到科威特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他们先是把原来的码头进行了扩充,使得这个原本只可以停泊小船只的码头,直接可以停泊数千吨的大船。
紧接着一艘数千吨,自带吊装设备的货轮靠上了码头,使用自带的吊装设备往岸上调运大量沉重的机械设备,这些工程设备很多都是在海外领地里难得一见的高端设备,比如说一些蒸汽机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吊车,以及诸多港口设备,尤其是那些吊装设备。
此外还有大量的铁轨以及好几辆的小型蒸汽机火车头,货运车厢。
这些设备上岸后,在工程人员的操控下迅速开始了工作,他们还是继续在码头上进行施工,以修建更大的码头,并安装蒸汽吊装设备。
同时还有部分施工队修建码头上的仓库,并开始修建道路乃至小铁路。
短时间内,特威特这个小港口就云集了数千人在工作,并且还拥有大量的机械设备。
整体的施工能力,让那些土著们看了都得惊掉下巴!
仅仅是半个月时间,小小的科威特就已经出现了一座可以停泊万吨大船的码头,并有配套的吊装设备以及简易仓库等。
同时还弄出来了一条数百米,从码头通往仓库的小铁路。
随后就是大量的建设物资从货轮上被吊装上岸,然后运往各个工地。
其中最为主要的工地当属通往油田的输油管道以及位于港口区的储油仓库设施……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皇家石油公司就已经在科威特找到了超大规模的油田,并打出来了第一口油井。
油井的出油量非常大,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了大量产出的石油实际上都被临时停放在简单建设起来的储油坑里。
所以,对于皇家石油公司而言,当务之急就是把油井产出的石油运走,并储存起来,然后用船只运回国,总不能一直这么露天挖坑储存不是。
时间紧迫之下,皇家石油公司直接和国内最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工业部直属的安华建筑公司进行了合作,让该公司紧急调运施工人员和设备到科威特建设相应的输油管道,仓库,码头。
此外,为了把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皇家石油公司还向国内的几个大船厂,紧急招标多艘石油运输船。
不过专门的石油运输船短时间内是用不上了,毕竟这玩意之前也没搞过,造船厂那边也需要进行设计,论证,试验后才能开工建设……石油可是比较危险的物资,可不能不管不顾,然后直接在船上弄个大铁罐子就装油运输了。
在这之前,皇家石油公司的对石油的运输方式,还是采取了比较传统的桶装运输……不用另外麻烦,直接使用原来装运鲸鱼油的橡木桶就行了。
大楚帝国目前的主要照明用油,就是鲸鱼油……至于蜡烛以及其他油品虽然也有,但其实很少的。
在古代乃至近代时期,鲸鱼捕捞形成工业化流程之前,照明使用的蜡烛或其他动植物油一直都比较贵,普通人家是别指望能够实现照明自由了……
而蜡烛更是属于照明产品里的奢侈品,哪怕是在大楚帝国里普通人家也不可能经常使用蜡烛照明。
一直到大楚帝国的远洋捕捞鲸鱼技术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工业化流水式的捕捞以及后续处理作业后,鲸鱼油作为一种照明产品大规模的出现在市场上,这才让大楚帝国的大部分普通家庭能够用得上油灯。
不过鲸鱼油也贵……尤其是大楚帝国好几亿人口,对鲸鱼油的需求量极大,这也导致了楚国人疯狂的捕捞鲸鱼,近海的捕捞完了就跑去远洋……太平洋找不到了就去印度洋,大西洋。
当代楚国人捕捞鲸鱼是非常疯狂的,并且捕捞数量也非常大,捕捞上来的鲸鱼一部分用于工业,但是更多的还是被用于提炼鲸鱼油用于照明。
所以过去的几十年里,大楚帝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鲸鱼油产业链,配套的鲸鱼油桶也有完善的产业链,国内有很多专业的厂家专门生产鲸鱼油桶呢。
所以大楚帝国的石油产业,在爆发之后,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直接使用了鲸鱼油产业链的运输方式,这也就使得了大楚帝国的石油产业,对石油数量的计算,并不会通常意义上的重量,而是使用容积……更准确的说是桶。这个桶,其实就是鲸鱼油的桶,两者使用的木桶规格是一样的。
皇家石油公司如今运输石油,采用的也是桶装,再用货轮进行运输的模式。
随着码头建设完毕,科威特码头上也出现了一艘庞大的货轮,这艘货轮还携带了大量的空木桶。
这些空木桶被搬上岸后,灌注石油然后封装,再装回船上。
大概半个月后,这艘安龙号货轮开始冒着浓烟,在港口拖船的辅助下起航,朝着国内广州而去。
这一趟安龙号将会为国内带去足足三千多吨的石油。
看似数量还不算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当安龙号货轮返航的时候,又有一艘更大的货轮靠岸并开始装运石油呢。
而仅仅是这样,依靠传统的木桶和散装货轮运输,再加上码头不行,效率不高,以至于科威特这边产出的石油依旧无法及时外运,让皇家石油公司的人头痛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