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跟玩拼图游戏一样,其他地方都变色了,就留下这一片颜色不一样了,看着都不顺眼。
于是乎,金陵方面的参务会议里,有大臣随口提了句波斯王国的问题,其他大臣看了看地图,觉得地图的确不太好看,所以也就批准了对波斯王国进行一场军事打击,然后把这片地方彻底变成殖民地,然后还可以考虑修一条铁路南下抵达波斯湾的港口。
这一场战争的起因,看似有点儿戏……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楚帝国的强势崛起,必然会需要占据更多的资源,所以大楚帝国的扩张是一种必然的。
楚国人想要生活的更好,那必然是建立在占据更多资源的基础上的。
所以楚国人到处扩张,而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哪怕是在楚国人看来没啥好东西的波斯地区,也会最终成为帝国的扩张目标。
所以,当大楚帝国崛起之后,波斯地区面临楚国人的入侵,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且他们还得感谢楚国人科技发展迅速,能够通过海洋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有更多更好的地盘等着楚国人去占领。
如果楚国人没办法在海洋上进行扩张,也不能向北方的冰原扩张,南方的热带丛林也去不了,那么到最后也就只能一路往西进……哪怕是波斯这种不毛之地都会抢下来。
所以波斯人能够在大楚帝国强势崛起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后面二十年里还能保持独立地位,纯粹是楚国人有其他太多的目标,一时半会眼里看不到他们。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楚国人看到了他们!
首先,楚国人还是老一套的发去了最后通牒,要求割让领地,全面开放市场,然后顺带赔款等等。
这一套东西楚国人玩的很熟练,楚国的藩务司的外交官们甚至都不用多费心,直接就拿出来了一套范本,改了改名字和数据,就给波斯人送去了。
限期一个月内答复,不然楚国人就会自己来拿。
波斯王国自然不会轻易答应,毕竟楚国人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一旦答应那么就会彻底沦为傀儡国。
在没有经过任何战斗的情况下,就想要让一个国家直接变成傀儡国,说实话有点难。
而波斯王国的反应也在楚国人的预料之内,所以在送去最后通牒的同时,楚国人也已经调集了兵力准备参与作战。
楚军调集兵力乃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北线,主要集结了两个师的兵力,即四十三师以及五十六师,这两个师都是属于乙等常备师,乃是大楚帝国陆军驻防在中亚地区,尤其是新占领区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的主要机动兵力。
这两个中亚地区的汗国,虽然名义上还继续存在,但实际上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通过过去多年来陆续签署的条约,他们已经把几乎所有的领地都割让给了大楚帝国,只各自保留了一小片的地方,人口也极少。
不过好歹是生存了下来,他们通过全盘的归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乃至一切,最终换来了帝国的正式册封。
只不过帝国正式册封之后的他们,从语言再到文字乃至服饰以及习俗上,都已经全面汉化,他们甚至都清一色改用华夏人的姓氏和名字,你已经很难说他们还是原先的土著人了。
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生存了下来,不如说是帝国最终选择了融合了这么一小部分的土著。
因此,不管是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大楚帝国都已经完全控制了原来的中亚三国地区,即哈萨克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
楚军的北线攻势,就是由驻防在这一地区里的两支主要机动兵力发起,顺带还有一些边境地区的丙等守备部队也会参与一些零星的作战。
在北线之外,楚军还在南线组织了大规模的兵力,其主要的集结地印度地区的卡拉奇地区。这是大楚帝国早年占据的一个殖民地港口,经过多年开发经营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行政领地,控制着周边大片土地,通过这片行政领地,然后再以印度河为运输通道,大楚帝国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对这一片地区的经济殖民。
因此卡拉奇,也是大楚帝国维持在印度半岛西北部地区的战略支撑点,以往就驻防有比较多的军队。
这一次对波斯动手,帝国又临时从印度半岛抽调了部分兵力,其中包括仆从军印度军团。
然后这些兵力从卡拉奇往西前进,最终前往临近波斯的边境地区,此时在这一方向参与对波斯作战的兵力有第十九师、第一百三十一师、印度军团第十一师、第十二师。
其中的第十九师乃是特地从孟买地区调过来的甲等战备部队,乃是绝对的精锐主力……这一次来打波斯,倒不是说上级觉得波斯太强,非要弄一个甲等师来坐镇。
而是第十九师那边求战心切……他们调到印度驻防已经有两年之久了,但是却没有参与任何的大规模战事……这没有打仗就没有军功,没有军功就没有晋升啊。
所以在帝国决定对波斯王朝发动战争后,第十九师那边就上下奔走,最终成功的说服了上头让他们去参战。
这已经是最后一个还没有对帝国臣服的土著独立国家了,再不打,以后就没这机会了……
除了第十九师外,第一百三十一师倒是很正常,这是一个丙等守备师,长期驻防卡拉奇地区。
而两个印度军团仆从军师也没啥特殊的,就是来当炮灰,干苦活脏活的。
南北两条线将会同时发起进攻,为此成立了波斯远征军司令部,司令由驻防印度的第九集团军副司令徐炳权陆军中将调任,同时徐炳权中将也将会担任波斯远征军南线指挥官。
副司令则由第二十八军军长徐乐山中将担任。
这个第二十八军,其实也是帝国陆军在中亚地区里的主要野战兵力,隶属于第二集团军,主要驻防在中亚。
大楚帝国的军事组织构架,其实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变过了,尽管武器装备进行过更新换代,部队的作战编制也在变来变去,但是整体的组织构架其实变化不大。
最高层的军事组织,乃是军务院,军务院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虚设机构,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军务院的机构……只是有军务大臣这么个差遣而已。
军务院、军务大臣,实际上和参务院、参务大臣的性质差不多,都是虚设机构以及非正式差遣。
只是时间久了后,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把军务大臣也当成一个职务,把军务院也当成一个机构而已,但实际上不存在军务院这么一个机构。
所以更准确的说,大楚帝国的最高军事机构,是罗志学亲自领导主持,军务大臣们参与,最后形成决议的军务会议。
但是必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决议并不是以军务院的名义下发,而是大政策,以圣旨的方式下发,如果是涉及到各军事部门的决议,则是以军事机构,如参谋部进行下发。
这个也和参务院里的所有决议,最终也是以各种圣旨或各部下发一样。
军务院,参务院,到目前为止依旧不是正规的机构,连公章都没有……也没办法直接下达各种命令。
所以,这两个机构并不存在,也没什么实际权力,有权力的是里头的参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们。
参务大臣先不去说,军务大臣的话,一般由实职权重军务部门一把手担任,如陆军参谋部部长,军政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军械部部长,海军各部部长,然后是近卫军总参谋长,近卫军总军政官,最后还有一个最近几年新设立的联合后勤司令等人担任。
通过这些军务大臣的名头,基本也就可以看的出来,目前的大楚帝国实施的依旧是传统的兵种制度,虽然设立了联合后勤司令部,但是联合后勤司令部的职权主要还是以协调各军种的后勤为主,而不是说直接安排组织各军种的后勤事宜。
陆军这边,在各部之下,设各集团军司令部,如今帝国的陆军集团军,在原有的八个集团军的基础上,增设了几个,目前一共有十三个,其中第一到第八集团军,都是属于本土直辖领地的驻防部队。
第一集团军目前在东欧,司令部暂时在铁路线最西端的伏尔城,即阿斯特拉罕,兵力比较强悍。
第二集团军则是在后头的中亚,西域以及西伯利亚西部等地区,司令部转移到了土耳城,算是第一集团军的预备队,兵力一般般。
第三集团军,司令部在天津,主要负责华北,东北,包括东西伯利亚地区等地区,兵力很薄弱。
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在昆明,负责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青康,后来则是也负责云贵以及缅甸,孟加拉地区。
第五集团军,司令部在广州,在华南,目前主要负责两广,南洋半岛里的越南,暹罗地区,但是不包括马来半岛。
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在金陵城,则是在江南一片,同时扶桑地区也属于他们的防区。
第七集团军,司令部在郑州,负责中原地区,基本不对外作战,属于战略预备类型的防区,但因为地理位置紧要,属于铁路的交通枢纽,其实际精锐兵力不少。
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在新加坡,则是负责南洋地区,包括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婆罗洲,吕宋群岛乃至澳洲等等。
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在锡兰岛科伦坡,则是负责印度半岛,锡兰岛的防务,同时也负责波斯湾,红海沿岸地区的防务。
第十集团军,司令部在北美金山城,负责北美地区的防务。
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在南美的多尔城(瓜亚基尔),负责南美地区的防务。
第十二集团军,司令部在非洲南非城,负责非洲地区,主要是非洲中部以及南部地区,西部非洲的防务。
最后则是第十三集团军,今年才刚成立,统筹负责欧洲地区战事,但是不包括东欧平原这片拟定为本土直辖领地的区域,司令部设立在西班牙加的斯。
目前的十三个集团军,乃是大楚帝国用来掌控全球的重要战略力量……不过从构架上来看,这种集团军承担的更多是行政管理,战略规划等职能,而不是作战指挥的职能……范围太大,距离太远,集团军司令部实际上也没办法指挥旗下各部队……
等你集团军司令部的作战命令,历尽千山万水,好几个月后传到前线,人家前线都打完了,甚至战争都结束了……
实际上承担各种作战指挥职能的乃是各种名目的派遣军,远征军。
比如现在的波斯远征军,之前的欧洲远征军,非洲派遣军,印度派遣军等等……
这些临时设立的派遣军,远征军,或者是固定编制的数字番号的各军,如二十八军,二十四军等,才是大楚帝国陆军和各国土著进行作战的主要指挥系统。
波斯远征军,就是在这种体系下的所新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的,而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波斯远征军将会在战争结束后,就地转为一个固定野战军,成为长期驻防波斯,应对奥斯曼帝国的一个野战军,辖有两三个师。
而上述这些都是野战军,除了野战军外,大楚帝国其实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丙等守备部队以及民兵,以及管辖这些丙等守备部队,民兵的各守备司令部。
而实际扩张过程里,楚军对外扩张的时候,正是这些守备部队以及民兵和当地土著频繁的进行低烈度的战斗……所以虽然这些地方守备部队以及民兵因为装备落后,训练缺乏,导致战斗力不太行……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是大楚帝国军事体系里不可或缺,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次针对波斯的作战,就有地方守备部队参与,其中就有来自两河省守备司令部下属布拉罕守备区的第一三二七边防团。
虽然这个1327边防团只是一个轻步兵团,而且也不满编,全团人数只有一千八百多人,但是自从杀入波斯境内后,也就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一路打的那些部落抵抗武装落花流水。
这是因为,这个边防团虽然只是个三线兵力,但是依旧装备了一线部队换装下来的十八型步枪这种后装线膛步枪,而且又得到了两门旧式的七十毫米步兵炮作为火力支援。
打一群还在使用冷兵器以及少量火绳枪的部落武装,那简直不要太轻松!
还在使用二手货十八型步枪的边防团都能打的这么顺畅,而装备了第二十五型连发步枪的三个主力师就更不用说了。
所过之处,干预抵抗的波斯人全都被打的尽数崩溃。
第十九师那边更是在海军的支持下,采取了快速突进,绕过内陆的大量地区,直接走沿海路线一路往西突进,补给则是由海军派遣的运输船直接在港口进行补给。
这种突进方式,让第十九师迅速杀入了波斯腹地,没多久就直接干到了霍尔木兹海峡北岸的阿巴斯港……
不用多久,第十九师在当地几个殖民港口驻防兵力的支持下,一路夺取了波斯王朝的所有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向内陆,主要是他们的首都伊斯法罕推进。
波斯王国的覆灭已经为时不远了!
第985章 帝国新目标:吃得好
大楚帝国和波斯人的接触,最开始是双方的海上贸易,大楚帝国在殖民印度之前,就已经通过西洋贸易公司的方式和印度,西亚等地区进行海上贸易了,同时波斯人也会有商船通过印度洋,然后前往楚国人控制的南洋乃至广州港口进行贸易。
也就是说,其实很早的时候,楚国人和波斯人就有了最早期的正式接触。
不过这种接触非常有限,只局限于普通的商业贸易。
后来大楚帝国拿下了哈萨克汗国,并殖民了布哈拉汗国以及希瓦汗国,如此双方也就有了陆地上的接触。
尽管这并不是直接领地接壤,中间还间隔了两个土著殖民地,但是楚国人依旧和波斯人取得了陆地上的通道联系,只不过这种陆地通道联系并不强,双方也没有走几百年前陆地丝绸之路的想法……有方便快捷的海上贸易,谁还玩什么陆地贸易啊。
所以尽管陆地上有了间接的接触,但是双方面的正式接触依旧以海上贸易为主。
也是这一时期里,大楚帝国和波斯王国之间的关系还不错,楚国还向波斯人出售了一批的燧发枪,滑膛炮,用于装备他们的近卫军。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楚国人的高压蒸汽机弄出来后,制造出来了轮船……然后大楚帝国就掀起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行动,很快就拿下了锡兰岛,并登陆印度半岛地区,开始在印度半岛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并把欧洲人驱逐了出去。,
拿下印度半岛后,大楚帝国继续沿着印度洋西海岸北上,进入了波斯湾地区,随后在和葡萄人交战的过程里夺取并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
随后又从奥斯曼人手里租界了科威特地区,并把科威特地区当成了面向奥斯曼帝国,波斯王国的主要贸易据点。
这一时期,大楚帝国实际控制了整个波斯湾,大量的商船往来其中,波斯人也是开始深切感受到了楚国人带来的庞大压力。
不过在二十年代乃至后续的三十年代里,其实楚国人在海湾地区的扩张规模很小,基本是以维护贸易航线安全为主,这一时期里波斯人虽然感受到了压力,但是总体上还是安全的,楚国人并没有过于逼迫他们,只是拿了几个港口的租界地用于贸易,并实际控制海峡而已。
其他的就连全面开放市场都没有进行逼迫!
因为这一时期里,楚国人在印度洋方向的主要扩张,还是集中在印度半岛上,次要精力则是放在了非洲以及欧洲地区,一时半会也腾不出手来折腾西亚地区。
等到进入四十年代后,随着欧洲已经拿下,东欧的粮食生产计划又完成之后,并且这个过程里还顺手打了奥斯曼,把海湾地区里的巴士拉地区以及整个半岛地区都收入囊中之后,楚国人才算得上是在海湾地区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扩张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