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煤矿可以稳定出产大量煤炭,此外还有一个露天铁矿准备开采,一个需要大量铁矿石和煤炭,彼此的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从马恩岛回来之后,尽管铁矿石开采所需要的设备还没有抵达,但是安通宣依旧开始提前招募土著工人,这些土著工人可以先行进行铁矿厂的一些基础建设。
为后续的设备到位的安装以及大规模铁矿开采进行准备。
安通宣的再一次招募土著工人,让他迅速成为了整个威尔士地区里的最大土著雇主,先后已经招募了两千多名土著工人,用以开采煤炭和铁矿。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安通宣的煤矿以及铁矿,是不需要给当地威尔士王国当地官府缴纳税收的……安通宣在之前的时候直接花费了两千三百楚元,就从当地的一个贵族手里,购买得到了布莱纳文周边地区一大片土地。
他旗下的安氏矿务公司,不仅仅拥有这一片地方的矿产勘测以及开采权,还拥有整片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还拥有雇佣,驻防武装护矿队的权力,并拥有当地的有限司法、税收权限等。
这种土地交易模式,和后世人所熟悉的勘测权,开采权不一样……而是一种更像是中世界欧洲地区里领主之间的土地交易行为。
当然了,名义上这片土地还是属于威尔士王国,而威尔士王国整个国家,都是属于大楚帝国的一部分。
藩属国也是大楚帝国的一部分,其领土也是帝国的领土!
但实际上这片地方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安通宣的安氏矿务公司拥有这一小片土地上的几乎所有权利……和之前这个地方的贵族领主的权力差不多。
如果安通宣愿意的话,他都可以接受威尔士王国的册封,成为一个威尔士王国下属的一个贵族,但是安通宣不愿意啊,因为接受册封的话,就需要背负相应的封建权利,需要向威尔士国王效忠。
他堂堂一个楚国殖民者,好歹也是身价好几万楚元的老板,怎么可能向一个海外偏僻小傀儡国的国王效忠?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么干的话容易失去楚国人的身份……毕竟大楚帝国又不承认什么双重国籍,可以一边当楚国人又看又一边土著。
你自己不要脸甘愿当土著,帝国官方还丢不起这脸呢。
大楚帝国明确法律规定,楚国人在属国里不得担任土著国家里的官职,更不能向土著国王/领主等君主效忠,否则一律开除国籍……
楚国人效忠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大楚帝国皇帝陛下!
正所谓一臣不事二主,这是君臣原则问题,不容任何挑战和破坏!
因为种种特殊,安通宣在自己的公司领地里,是拥有针对土著的绝对权力的,甚至有一定的司法权限。
这种,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殖民地了,但是没有主权一说,因为这些属国领地,原则上也属于大楚帝国领土的一部分。
你一楚国人,总不能和大楚帝国官方争夺领土主权吧!
而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广泛,楚国人在属国领地里搞起来的一些贸易站,种植园,矿场等等,根据投资商人和当地土著达成的不同协议,很多都是具有各种权利,可以搞成国中之国的。
和官方的行政殖民地的区别就是,这些地方没有官方派遣的行政结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地方没有楚国人的行政机构,但是这些地方的楚国人依旧受到帝国法律管辖。
这就是大楚帝国的属人属地原则,以及针对属国领地里的楚国人采取法外治权等原则,楚国人不管在哪里都受到楚国法律的管辖,哪怕在他所谓的私人领地里也不例外!
当然,实际上如果你跑到非属国的土著控制区,比如非洲中北部内部等很多楚国人并没有涉足的地方,然后自己搞一个独立王国的话,楚国官方也懒得搭理你就是了。
过去几十年里,楚国人跑到海外玩建国当国王的例子可多了去……很多楚国人心里都有一个称王称帝的梦想,在楚国控制区搞不了,就跑到海外去了。
其中不少人后来在楚国官方到来之后,各种下场的都有,有些玩抵抗的,有些玩归顺的,有几个运气好的独立建国的人,到最后甚至还获得了帝国官方的招揽,要么成为了帝国贵族之一,要么成为了帝国的藩属国国王呢。
总之啥事都有……当代的大楚帝国里,现在都有几个楚国人出身的藩属国国王呢,都是之前跑到海外自己玩建国,然后主动归顺,并立下一定功劳,最终获准保留其王国,成为藩属国的人……
不过这些人虽然获封了藩属国的国王,但是也会因此失去楚国的国籍,成为楚国人口中的土著……
反正帝国治下的各种藩属国王多了去,只要对方识相,聪明,帝国也不差这几个玩建国的楚国人不是。
在这种混乱而动荡的全球化扩张年代里,那是真的什么事都有可能出现。
而这种大浪潮下,在西非地区里的一个楚国人,也想要效仿一系列的前辈们,想要自己玩建国,然后获得帝国官方认可并册封,成为一个藩属国的国王!
而他选择用来开创霸业的地方,就是帝国在当地并没有什么存在感,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殖民统治的西非地区。
这个叫陈敬云,顶着个大光头,穿着一身旧式军服的年轻人,带着一百多个多少脑子有点不正常,梦想要闯出一番事业,成为人上人的亡命之徒,在承顺四十三年夏七月的时候,乘坐着一艘蒸汽轮船抵达非洲西部沿岸的一个小港口登陆了。
这一百多人刚登陆,就用一系列民用线膛枪炮把当地土著的军队打的落后流水……然后堂而皇之的立起了旗号,陈敬云自号‘西非王’,建制西非王国。
这把当地土著吓的不轻……
更把得知此地爆发战斗后,过来查看情况的一艘大楚帝国海军非洲舰队的近海巡逻舰上的将士们给看愣了……
他们以前只是听闻不少人跑到美洲和非洲那边去搞什么称王建国,但是一般都当趣闻,笑话听,但是真心没想到还真能亲眼看见这种奇葩事……
好好的楚国人不当,当什么土著啊……你都他娘有一百多号武装人员了,在这些属国领地里或非属国领地几乎可以横行,那些属国国王看见你都得给你赔笑呢,公主什么的随便上,在属国领地捞足了钱转身就回本土松江那等繁华地方享受人上人的生活!
真心犯不着跑到这种土著地方里当国王啊……
最重要的是,一旦放弃楚国人的身份就变成土著了,回头随便来一队楚国人杀过来,把你干掉了都不犯法……
大楚帝国的法律可不保护土著,而绝大部分情况下土著在楚国人眼里甚至都不算人,和牛马没太大区别。
好好的楚国人不当,非要当土著……
真他娘活见久了!
第970章 陈敬云的建国野望
出现在西非几内亚湾西部海域,执行查看当地的一个土著小港口被楚国人武装分子侵占的近海巡逻舰,乃是希尔号。
该舰出现在这个名为卡拉的小港口时,岸上的陈敬云等一百多武装分子可谓是紧张无比,一边是派人前往解说相关情况,一方面他们的一百多号武装分子则是迅速从港口撤离往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方向而去。
他们也是担心谈不拢的情况下,外头的希尔号发飙直接来一场炮击,他们这些人可扛不住希尔号的猛烈炮击……
虽然这只是一艘近海巡逻舰,但是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军舰,配属的火力可不是他们这些拿着民用枪械的人所能相提并论的。
希尔号属于通安级巡逻舰的第五批次,也是最后一个批次,在承顺三十九年下水,并在同年完成舾装正式加入海军服役。
作为一款大楚帝国海军里经典的近海巡逻舰,通安级巡逻舰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是大楚帝国海军的主力近海巡逻舰,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先后建造了接近一百五十艘,乃是目前大楚帝国海军里单级舰数量最多的一款战舰。
因为该级舰的设计本来就非常优秀,海军对其非常满意,所以一直都没有新型的近海巡逻舰对其进行直接代替,而是不断的修建设计,逐步引入新技术。
以至于让通安级巡逻舰已经形成了先后五个批次,每个批次的技术特征都有所不同,对动力、装甲、火力陆续进行升级。
但是整体上,通安级巡逻舰的整体设计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以廉价,吃水浅,适应性广为基本标准。
最后一个批次的希尔号,也是通安级持续改进十年里的集大成型号,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四百五十六吨,但是吃水依旧控制的非常好,轻载模式下吃水深度只有区区的二点一米,这种吃水深度足以让该舰顺利航行在几乎所有近海海域以及绝大部分江河的下游河段。
毕竟这是一款专门为了海外领地的近海以及入海口水域而打造的近海巡逻舰,吃水浅就是其非常大的特点。
装备的是成熟的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航速能够达到十四节,经济航速八节……而且作为一款为殖民地低烈度战斗设计的近海巡逻舰,该舰依旧配属了风帆系统,以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增加对海外地区的适应性……很多海外蛮荒地带是很难得到煤炭补充的。
一门一百毫米的后装主炮,以及一门七十五毫米的后装副炮,再加上四门三十五毫米的速射副炮,使得该舰在对上土著的时候,拥有相当强悍的火力。
通安巡逻舰的各种优势,尤其是便宜好用,适应性广这几个特征,让大楚帝国海军持续建造了一百五十多艘,并广泛派往到全球海域。
在美洲,印度,西亚,非洲,欧洲各地海域,在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等都能看不见……不仅仅如此,就连里海这种内湖,大楚帝国海军都通过拆解组装的方式,硬生生用火车运输晕过去了一批零部件,然后就地组装了三艘通安级巡逻舰出来。
庞大的数量,频繁的执行任务,让该级舰也成为了土著们最经常接触到的大楚帝国海军海上战舰……嗯,除了内河炮艇之外,大部分土著能够看见的楚国战舰,其实也就是这款通安级近海巡逻舰了。
至于更高级别,一千多吨的护卫舰,说实话,哪怕是沿海港口里的土著们一般很难能看见,因为大楚帝国里的护卫舰,乃是典型的远洋战舰,普遍吃水很深,而且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没有执行相应作战任务的时候,也不会瞎跑到土著人面前晃悠。
一千大几的吨位,又是典型的远洋战舰设计,护卫舰可不会随便进入内河,甚至连靠近海岸线都不会轻易的靠近。
而更大的巡洋舰以及战列舰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也导致了,土著们日常能接触到的楚军战舰,一般都是浅水炮舰以及近海巡逻舰,其中的通安级巡逻舰则是沿海土著们所接触最多的。
只不过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一系列十年前看起来还比较昂贵的新技术,其成本持续下降,比如高性能钢板,三胀式蒸汽机,高倍径的舰炮等等。
所以通安级巡逻舰在持续改进了五个批次之后,大楚帝国海军在通安级巡逻舰的基础上,设计出来了大楚帝国里的第一种全钢铁建造的近海巡逻舰。
这也正是意味着,大楚帝国海军的新建造战舰里,全面舍弃了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的铁肋木壳船型,进入了全面钢铁战舰时代。
通安级巡逻舰,也成为最后一款铁肋木壳战舰。
实际上大楚帝国海军还是挺舍不得铁肋木壳船的,认为这玩意足够便宜,技术也非常成熟,甚至在海外出现什么问题,比如船体破裂的话,直接就地取材弄个木板都能简单修补。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造船用钢材的价格也大幅度下降,而钢板的防护能力,比木材可强多了……哪怕近海巡逻舰在定位上,和护卫舰都是属于无防护战舰,但是这个无防护只是说不配属大厚度的装甲带,并不是说一点防护能力都没有。
采用钢板船体的话,其防护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一定距离上也具备对原始榴弹,中小口径滑膛实心炮弹的防护能力。
所以海军最终采用了建造钢板船体的近海巡逻舰,这也就是今年,也就是承顺四十三年刚下水服役的安林级巡逻舰,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五百五十吨,装备了一门一百毫米的舰炮,以及两门七十五毫米副炮,使用新式的四十毫米副炮以及搭配了多挺的11毫米四二重机枪。
其中的四十毫米副炮,也是海军里新一代用于取代之前三十五毫米副炮的舰载火炮,之前的三十五毫米副炮因为炮弹口径太小,威力不足,而且因为炮弹太小,技术也有限,导致这种炮弹经常出现问题出现哑弹的情况。
海军干脆把这玩意的口径提升到四十毫米,这样搞出来后就好用多了。
后续为了降低成本,加强通用性,干脆用四十毫米舰炮又取代了之前的五十五毫米舰炮,用一种四十毫米副炮取代五十五毫米以及三十五毫米两种舰炮。
往后的副炮搭配就是七十五毫米以及四十毫米,再来个大口径的11毫米重机枪,由此形成中近火力搭配。
安林级巡逻舰虽然只是个近海巡逻舰,位于大楚帝国海军生态链的低端,但是依旧遵循了海军最新的设计理念,采用钢板船壳,三胀式蒸汽机,新型的四十毫米舰炮以及11毫米的四二重机枪。
只不过这种巡逻舰今年刚开始建造服役,加上前线也没有过于急迫的需求,因此该级舰预计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在本土海域持续进行测试,一两年内都不太可能看见这种战舰出现在海外执行作战任务的。
如今在海外地区的近海巡逻,威慑等作战任务,还是得通安级巡逻舰来。
就和希尔号巡逻舰一样,平日里没啥事就在西非的海岸线上瞎转悠……严防打击可能出现的各种海盗船只,为过往的商船提供护航,并随时观察周边海域里的那些土著的情况,为附近海岸线的各大楚帝国的殖民地据点,比如黄金海岸加纳的大楚帝国殖民据点提供支援等等。
总之没啥事就在附近一带瞎转悠,执勤的同时也算是日常出海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卡拉港出现情况之后,希尔号巡逻舰能够这么快赶到的缘故……它们倒不是得到消息后专门跑过来的,而是本来沿着固定的航线由南往北航行,路过这里的时候刚好发现卡拉港正在爆发战斗。
这地方也不是大楚帝国的实际控制区,本来有什么战斗爆发的话,比如什么土著内战的话楚国人一般也不管的。
但是希尔号上的瞭望兵,却是发现了卡拉港里还有一艘民用的蒸汽运输船,这既然有楚国人的船只在,而且听这枪炮声也比较激烈,希尔号上的海军指挥官担心是楚国人和当地土著起了冲突。
当即就命令船只进入了港湾,准备对当地土著进行威慑,增援当地的楚国人……
嗯,这也是大楚帝国海军在海外各地经常干的事,那就是给海外的楚国人,尤其是在非控制区里活动的楚国人们提供最直接的直接:舰炮!
这年头要给海外的楚国人支持,各种嘴巴上说的都没用,人家土著都不一定能听懂……只能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舰炮支持,才能让海外的楚国人感到心安,让土著人感到恐惧。
至于说引发冲突的对错,谁有理谁没理之类,这些都不重要,执行威慑和支援侨民任务的大楚帝国海军将士,从不考虑这些问题。
真要考虑了……那也没办法做事了。
跑到海外,尤其是去那些土著控制区里活动的楚国人,难不成你还指望他们是老好人不成,就算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的,那也都是一个个带着枪炮的……
这都是规矩人,不规矩的就更不好说出来了。
毕竟楚国人是体面人,一些不太好的事也没必要说出来,大家知道就行。
所以遇到楚国人在海外和土著起冲突,不用考虑那么多的,直接把舰炮亮出来,必要时候直接炮轰就对了。
要不然,你以为大楚帝国的这么多海外殖民地怎么来的……
除了官方的大规模扩张行动,其实很多都是楚国人跑到土著地方去做生意抢地盘,然后大楚帝国的官方正规军就跟着过去了……没多久,殖民地就弄起来了。
大楚帝国在海外驻防的军队,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其实就是给那些在海外开拓的商人们保驾护航,充当他们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