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几大电报干线已经快速施工当中,其中的南北线进度最快,这套南北线,就是北到辽东,南到广州,沿着铁路干线一路铺设。
而围绕着这条电报干线,还有众多的支线,比如济南到青岛,徐州到郑州等等。
为了管理建设和运营这些电报线路,大楚帝国设立了电报总局,又在各省设立电报局,以省为单位进行电报线路铺设,再通过若干干线电报线路连接各省电报网络。
今年的电报线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电线以及电报收发设备都刚开始进入量产,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承顺四十二年里一共只铺设了三千多公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到承顺四十三年,帝国预计能新建成的电报线路就能够达到上万公里,越往后随着电报相关设备产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电报洗那里。
五年内,大楚帝国要建成至少总计八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要求本土范围,包括南洋,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里的任何一个省,其省治城市都通电报,以便帝国金陵中枢随时掌控任何一个省的动向。
同时本土腹地,即传统的关内十八省地区,要求每一个府都通电报。
大楚帝国在建设电报这件事的热情,比当年建设铁路还要更高……因为电报对于帝国高层而言,其实商业应用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用来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以维护帝国中枢对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国太大了……领土遍布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领土,只说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亚,再到现在的东欧,这也是横跨亚洲和欧洲啊……范围太大了,这对于大楚帝国的统治也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之前好歹是因为有了轮船以及铁路,所以也没有出现太大的统治问题,但是这还不够,帝国高层还想要更加稳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讯方式,毫无疑问是统治偏远地区的一大利器。
有了电报的话,今天东欧出现大规模的土著叛乱,当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关的消息,进而做出及时反应,进而调动军队进行围剿。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给前线将领下放几乎所有的权力,把大规模部队的调动权力重新收回到京畿。
这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维持京畿权威,维持皇权,有三大权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一是人事权,二是财政权,三是军事权。
只要牢牢手握这三大权限,其他方面就算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局势彻底失控……哪怕是极端情况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从容调兵前往剿灭。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
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帝国高层对于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的决心。
并且开始琢磨着建设跨海电报,用来连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
尤其是美洲那边,可没有陆地能够直接和本土连接,如果想要让电报连接本土和美洲,则必须架设跨海电报线路。
基于这样的硬性需求,电报总局那边一边在本土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一方面也开始探讨架设跨海电报的可行性,并调拨资金和相关技术进行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同时帝国皇帝罗志学,在肯定了电报总局研发海底电缆技术的同时,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展开无线电报的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在电报时代里,无线电报技术才是真正解决远距离跨海通讯的终极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技术还差的挺远的,但是正是因为技术差,所以才要提前指点那些电磁专家们进行专项研究,要不然不给提示,不给扶持,让科学和工业界随着既定步调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话……保不齐等他死了无线电报都还没搞出来呢。
因此罗志学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学院的电报项目组,该开始搞无线电报了,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罗志学估摸着,按照现在的技术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应该能够初步搞出来了,到时候正好和有线电报网络一起组成覆盖全球的电报网络。
第966章 线膛枪泄露案
当时间顺利进入到承顺四十三年后,大楚帝国内部的发展稳定而持续,受益于欧洲市场,西亚市场的开放,大量的大楚帝国工业商品持续不断的涌入西亚和欧洲地区。
这些工业商品的大量出口,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大楚帝国国内的工商业发展,当然了,带动的幅度并不大,毕竟欧洲以及西亚地区一共也就一亿多人口而已,而且这些人口基础虽然不小,然而消费能力却是不咋地,因此市场规模并不算大。
大楚帝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靠内部的庞大的需求。
海内外六亿多人口的大楚帝国,不仅仅工业商品出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工业商品消费市场。
以核心的钢铁,煤炭这两项大宗商品的消费来说,首先是大楚帝国持续不断的大规模铁路建设,轮船建造,城市化建设,每一年都会吞噬海量的钢材产品。
然后是居民做饭取暖生活用煤、工业生产蒸汽机里所需要的工业燃煤,炼钢所需要的煤炭,轮船以及火车的动力燃煤,这三大项并且的需求是极其海量的,并且需求还越来越大。
受到巨大的需求刺激,大楚帝国的钢铁以及煤炭产业,每年都保持着比较高的速度增长。
而相对应的出口市场,包括大楚帝国控制施行统治的殖民地,土著控制的经济殖民地等地市场,其需求的钢铁和煤炭是极少的。
大楚帝国的工业商品在这些殖民地的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国防产品以及民用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生活消费品为主。
如滑膛武器装备,弹药,冷兵器,军用帐篷,被服,医疗用品。
如铁制农具,工具,厨具等。
如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橡胶制品,家具,纸张,罐头、食盐、味精等等。
还有茶叶、咖啡、可可、香料、糖等传统经济农作物的加工产品。
同时大楚帝国也从欧洲,西亚等地区里进口小麦、皮毛、羊毛、棉花、冷冻肉食以及各类初级经济作物,矿产等。
看似大楚帝国的进出口贸易种类比较多,但实际上受限于当地产出以及消费能力,进出口的数额并不算太大。
至少和帝国本土的内部经济对比起来,撑死了也就那么几个百分点而已。
当代的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和历史上,以及原时空里的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不一样。
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严格上来说是一种内循环经济体系……虽然有殖民地,但是殖民地所贡献的经济比重非常小,影响不了帝国经济的大局。
夸张一点说,那怕是瞬间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其实对大楚帝国的经济也没啥太大的影响。
因为大楚帝国是一个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全球性帝国,自身的本土以及海外直辖领地就拥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可以出产几乎所有的各种经济农作物,矿产品,同时大楚帝国人的内部消费能力非常强悍。
不客气的说,帝国根本不需要什么殖民地一样能够过得很好。
当然了,没有虽然也能过得不错,但是有大量殖民地的话,那么就能过的更好,并且现在的大片印度,非洲,西亚,欧洲的殖民地还处于出击开发状态,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大楚帝国的经济循环体系里。
大楚帝国方面一直都是通过军事以及经济引导等诸多手段,不断的推动诸多的殖民地融入到帝国的经济体系里来。
这种所谓的引导,就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或资源,施行单一农畜牧经济体系。
如果一片地方适合种植剑麻,那就全部都种上剑麻……如果一片土地适合种植棉花,那么就全都种上棉花,如果一片地方适合种植咖啡,那么就全部种植咖啡……
以此来扩大各种经济农作物的供应,同时这种单一经济模式还有另外一大好处,那就是可以更好的控制殖民地的经济,确保大楚帝国可以廉价的获得这些经济农作物。
这种单一经济模式,当你身在大楚帝国经济体系之内的时候,没什么问题,毕竟大楚帝国的各类物资是全球流通的,你一个国家都种植棉花了,那么卖出去棉花后就可以购买其他地方运输过来的粮食,布匹以及其他生活物资。
但是一旦脱离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比如说有一天殖民地搞独立了,大楚帝国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进行经济封锁,不让其他物资包括粮食进来,那么殖民地里的土著们自己就得饿死。
而且这种单一经济模式会有着非常强悍的延续性,当一个地方的农民习惯了种植某一种经济农作物,比如说种棉花,连续种植了几代人上百年后,一百年后你让他改种小麦,他都不会种了……
如果再采取一定的定价措施,比如让当地种植棉花的收益略微高于重视粮食的话,那么农民自己都会主动选择种植棉花,这样一来,整个殖民地的哪怕是一百年,两百年后真正独立了,实际上也无法摆脱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
这种情况在原时空里的非洲表现的非常明显,大量非洲国家哪怕独立了,但是在经济上依旧深受前宗主国的控制,而头铁不受控制,想要玩什么独立自主,又找不到新大腿抱的话,连粮食问题都无法保障,很容易就大面积发生饥荒。
不是当地农民不想种植粮食,而是他们没有土地种植粮食,或者是有土地了,但是不会种植粮食,又或者是会种植粮食,但是种植粮食的收益比不上种植经济农作物,当地农民宁愿种植经济农作物也不种粮食。
这些都是殖民地单一经济模式的后遗症。
当然,以前的殖民者欧洲人并没有这么多心思,毕竟他们一百几年前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失去这些殖民地,也不会在一百多年前就考虑着如何利用经济体系来掌控这些殖民地。
之所以会弄成这样,纯粹就是当时欧洲以及其他市场,对各类经济农作物的需求量极为庞大,而这些殖民地里的殖民者农场主们,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橡胶,剑麻,可可,咖啡,茶叶等各种经济农作物,并且大规模单一农作物种植,更有利于提升产量,形成规范化的种植计划,乃至市场博弈能力。
这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很多非洲国家的经济模式往往是非常单一。
在非洲独立浪潮到来之后,当地人独立后就发现,自己国家种植的大量经济农作物不能吃不能穿……只能出口到欧美市场上,但是你都玩独立,而且还把当地的殖民者后代干掉了,今后啥事都得靠自己了,这经济农作物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一个好价格,那可不容易……
出口赚不到钱,没有外汇也就无法购置设备进行工业化,甚至连粮食都买不起,再加上独立后人口爆炸式增长,很容易就陷入饥荒,饥荒又导致各种动荡……
局势动荡,军阀的出现都是有前提的,其他什么都是扯淡,吃不饱饭都是一切动荡的原因。
只是越动荡也就越吃不饱饭,进而恶性循环……如此情况下除非出现什么强力人物抗住外部干涉,强行扭转当地局势,不然是无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前后,非洲地区看着都挺不错的,农产品出口量极大,当地殖民者小日子过得很好。
等到五六十年代开始非洲各国相继独立后,有一部分非洲国家一开始日子也能过得不错,然后越往后越糟糕的缘故。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大国的各种挑拨干涉,更重要的还是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单一经济体系。
而想要改变,是很难很难的。
所以非洲地区为什么贫困,理由不在于土地贫瘠,也不在乎当地人懒惰。
土地贫瘠?少数地方的确如此,但是相当多地方,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大规模开发的良田,可耕地资源相当多,如中非那一片土地相当不错的,六十年代的中非联邦时期年年丰收,粮食大量出口呢。
而人懒惰的话……任何一个族群都不可能是广泛懒惰的,大多还是勤奋工作生活的,只有少数人才是懒惰的。
当你看见一大群青壮都在晒太阳发呆的时候,也许不是他们懒惰,而是没有工作的机会!
找不到工作,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种,甚至连打零工的机会都没有……想要努力都没有机会。
这一点,或许可以看一看纪录片奥德彪,充分体现一个非洲底层劳动民众的现状,一句评论可以形容:拉上香蕉无法刹车,放下香蕉无法生活。
但如此努力的他,生活依旧贫困。
原因很多,但是源头很简单,大部分都是因为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的那一经济体系——那破地方只种植香蕉。
你能想象一整个国家的大部分耕地,都种植香蕉吗?
那地方就是如此。
而大楚帝国在欧洲以及印度还有非洲地区,推行的就是这种单一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