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849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3:19
  最后事情逐步往上反馈,最后还是农林部尚书,分管农业畜牧等工作的协办大臣谢正德亲自拍板:也不贷款了,直接让畜牧总公司掏钱去订船,然后租给那几家航运公司运营,再让航运公司承接畜牧总公司的运输订单!
  反正短期内的冷冻运输的主要客户,其实也就一个,那就是大楚帝国畜牧总公司……冷冻运输肉食这个行当还没人搞过,他们得先带头做个示范,再加上海外的肉食供应也不是说有就会有的,想要大量的海外肉食供应,还得在海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养殖才行。
  而畜牧总公司,就是大楚帝国里最专业的养殖企业,他们在御前粮食扩大参务会议结束后不久,就已经敲定了要在北美、澳洲这两个主要地区里筹建多个大规模的牧场,生产肉食以供应本土。
  这有了生产,自然也需要运输……畜牧总公司需要冷冻运输船来运输海外肉食。
  只是人家一家搞养殖的,也不会开船不是……就算有钱订购了船只也不会运营啊。
  客轮也好,货轮也好,远洋船只的运营是一门非常专业且复杂的事情。
  可不是找个船长和几个水手开出海就完事的。
  而航运公司倒是想要做这个生意,在船只运营上也是专业的,但是他们没钱,连抵押贷款资格都没有……一个个看着家大业大,实际上全都是兜里空空,还欠一屁股债的角色。
  最后一合计,就出现了会这么一个弯弯绕绕的方式:畜牧总公司出钱买船,再把船租给几家航运公司,然后航运公司再去承接畜牧总公司的肉食冷冻运输订单。
  这弯弯绕绕,但是最后总算是给解决了。
  如此才有了畜牧总公司的代表团前来松江海军造船厂进行考察的情况。
  这一次的考察也非常的顺利,有了海军的冷冻补给舰在前头打样板,贝尔制冷公司也提出来了完善的制冷设备解决方案,松江海军造船厂更是表示,这种冷冻运输船没啥技术问题,直接在海军的冷冻补给舰上稍微改一改,把航速降低,建造工艺也降低到民用标准,再把舰炮给去掉……然后成本也就下来了。
  随后初步拟定的合作航运公司,太平洋航运公司以及江南航运公司的代表团也参与起来,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毕竟这船,虽然是畜牧总公司出钱买的,但是具体运营使用还是得这两家航运公司来。
  因此不少设计以及性能指标上,也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
  最后多方经过了多轮会谈后,终于是敲定了这一次的合作方案,决定订购总数十二艘,满载排水量四千五百吨,一次性可以运输两千吨冷冻货物的冷冻运输船。
  首批两艘,预计在明年的十二月份交付,分别交付太平洋航运公司以及江南航运公司进行运营。
  等到那个时候,畜牧总公司经过一年准备后,也将会在北美洲准备好相关的肉食供应。
  最乐观估计,大概在后年早春时节,那么第一批的商业运营的冷冻肉食将会从金山港起航,最后抵达松江港。
  而在这期间,海军方面将会动用他们仅有的一艘已经服役的冷冻补给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大规模冷冻运输任务,顺带进行各种试验……
  如果一切都顺利,那么后年开始,帝国将会正式的从海外大规模进口冷冻肉食乃至新鲜水果等不容易运输保存的食物,为帝国本土增加肉食,水果等供应。
  并且运输规模会逐步增加,等到五年后,帝国高层希望能够建立起来一套遍布美洲、欧洲、非洲以及印度、澳洲等诸多地区的全套冷冻运输体系,为帝国输入大量的冷冻肉食以及新鲜水果等食物。
  为帝国的粮食供应做出应有的贡献,助力帝国达成年人均四百公斤粮食的五年战略目标!
  不过肉食供应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光靠冷冻运输船进口海外肉食……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仅仅是锦上添花。
  毕竟五年后本土估计都五亿人去了……而五年后撑死了几十艘冷冻运输船,类似他们也供应不了五亿人的吃饭问题!
  要解决粮食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内本土的粮食扩大生产以及大规模的从海外进口小麦,水稻等粮食。
  国内本土扩大粮食产量不用再说。
  而从海外进口粮食的话,其规模很容易就上来,而且运输比肉食要方便同时便宜的多!
  因为小麦和水稻这些货物进行海上运输,可不用什么专门的冷冻运输船,普通的货轮就可以。
  别说专门的货船了,如今前往海外的诸多远洋客运客轮,他们在返航的时候也没多少客源,所以往往会在返航的时候临时充当货船……在底部的货仓里装满各种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料回国。
  小麦,水稻等粮食也是属于其中之一。
  而今后帝国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扩大海外粮食供应量……同时也要想办法降低粮食的运输成本。


第892章 松江商报
  承顺三十七年十二月,时值寒冬的松江城,纵然有着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里的诸多蜂窝煤炉子以及大量工厂里的蒸汽机所散发出来的庞大热量,但是冬天的这座城市依旧寒冷无比。
  时值小冰河时期的承顺三十七年,冬天里可比后世二十一世纪里的冬天冷多了,甚至比三十多年前的明末时期还要更冷一些。
  今年的长江甚至都出现了结冰的现象,十二月份里连续两场的寒潮南下,不仅仅让北方诸省大幅度降温降雪,就连松江城这个往日里比较暖和的沿海城市也是下起了雪。
  别说江南这片了,就算是更南边的广东地区,在过去三十几年里几乎每一年都会下雪,哪怕是广州也经常下雪。
  这种情况后世人估计都想象不到……
  当然了,这个小冰河时期的冷,只局限于冬天……可不是说常年都那么冷,实际上夏天的时候该热的时候也非常热。
  简单来说,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并不是单纯的冷,更多的还是极端气候比较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同时长时间干旱和暴雨等极端气候也非常多。
  不过这些所谓的极端气候,也只是放在宏观条件下去看才能察觉到,实际上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往往察觉不到的。
  至少承顺三十七年的楚国人,其实是没有小冰河时期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也感受不到。
  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从出生到现在,天气基本都这样……而作为一个在北方出生,目前已经定居松江城的孙旭更是不觉得下雪的松江城有多稀奇……
  更何况只是下了点小雪而已,这点小雪刚落到地面没多久就已经化掉了。
  相对于他老家冬天时候下的鹅毛大雪,不值一提。
  更何况,他是住在松江西城区北郊的独栋住宅里,壁炉早已经烧起了产自广东广宁煤田的无烟煤,屋内的室温维持在人体可以接受的程度。
  早上起床简单梳洗换衣后,孙旭下了一楼坐在餐桌上,餐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份已经提前熨烫好的报纸。
  一份是松江府当地的松江商报,另外一份则是朝报。
  松江商报这种地方的报纸是在三四年前才陆续放开限制的,早先的时候整个帝国里只有一份报纸,那就是大楚朝报。
  并且严禁私人办报,也禁止地方官府自行办报纸。
  朝报由大楚帝国礼教部朝报司统一管理,设立全国版,省版,并向各省地派遣朝报官员设立各省朝报处,但是该朝报处并不属于省巡抚衙门里的礼教厅管辖。
  而是依旧隶属于朝报司,也就是礼教部直辖。
  派出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也不是地方官员,而是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体系内,属于京官序列。
  派遣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们在当地采访编写文章内容,并交付上级进行审查。
  其中朝报司直接敲定全国版内容,并把敲定的全国版内容通过公文传递渠道快速传递到各省,然后再加上各省朝报处审核敲定的省版内容,最后汇集到一起,分发给各府进行印刷最后进行发行。
  同时各省每一期省版的内容,省朝报处虽然自行审核过后,但是依旧需要送往京畿朝报司进行备案核查,如果出现了不该有的内容,那么该省负责朝报处的官员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整个朝报的采编以及发行工作,可谓是相当的复杂。
  但是报纸这东西非常敏感,罗志学对这玩意更是一直都抱着警惕的利用心理。
  既想要用朝报进行朝廷政策的宣传,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便捷的渠道知道朝廷的重大政策,打破横在朝廷官方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壁垒,把地方舆论权从当地士绅读书人的手中收到官方手中。
  同时因为报纸直接面向广大民众,发布的消息会迅速的,大范围的流传,因此舆论影响力非常大。
  如此的强力舆论工具,自然是要进行牢牢的掌握,同时也要防范官方朝报机构里出现一些非主流人士,利用这个渠道发布一些非主流内容。
  因此罗志学敲定的朝报体系,是既用又防,一方面是大规模发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查体系。
  其中的全国版内容,更是不惜耗费更多的成本,牺牲报纸的时效性,利用地方采编,朝报司审查,公文分发,地方印刷这一整套流程来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民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尤其是对地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在促使着大楚帝国在朝报上进行了持续的变革。
  承顺二十五年,应广大民众,甚至是大量地方官员的请求,经过大楚帝国御前参务会议反复讨论后,正式设立朝报省版内容,由朝报司派遣官员驻扎各省,设立各省朝报处,负责各省朝报省版内容的采编、审核,随同抵达的全国本朝报一起印刷、发行。
  而等到承顺三十年后,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了解官方动态,知识科普,文学作品等内容了,还希望了解更多的商业内容甚至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以满足商业需求乃至猎奇性。
  因此承顺三十四年开始,经过御前参务会议讨论,最终敲定了谨慎试办时效性更高,倾向于商业资讯的地方性报纸,并挑选了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第一批试点城市,只有五家,分别是金陵、松江、广州、天津、汉天五家。
  因为这五个城市,也是商业最为活跃,对时效性商业资讯需求最为强烈的城市。
  同时也因为这些帝国官方在这些大城市的掌控力度,尤其是礼教部在这些地方的教化工作力度是非常强悍的。
  毕竟这些城市是如此的重要,帝国官方想要不重视都不行……而高度重视下的试点工作,就能够确保有更多的力量来进行地方报纸的监管。
  松江商报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在承顺三十五年正式成立并发行。
  松江商报虽然是地方报纸,但实际上并不是由松江府,也不是由江南省的礼教机构管辖,而是和之前的省版朝报一样,依旧归属礼教部朝报司直辖。
  礼教部朝报司直接派了一名从四品的资深朝报官员前往松江城,担任松江商报的督办,同时还兼任了江南朝报处的副处长。
  顺带一提,朝报司相关官员的品级都蛮高的,朝报司的司长通常都是礼教部右侍郎兼任……换句话说朝报司的司长实际上是个从二品的职务,并不是常规司级机构的正三品
  从二品那可是妥妥的帝国顶级高官序列,已经有资格参与相应事务的参务会议了,比较商讨教化问题的时候,礼教部右侍郎作为具体负责官员,自然是需要参加相关的参务会议的。
  要不然连具体负责人都不在,讨论个啥啊……
  礼教部的两大任务或者说职权,一个就是科举,一个就是教化了。
  前者为国选材,后者负责教化工作。而朝报司就是礼教部里负责教化工作里的重要一环,通常是由分管教化工作的右侍郎兼任司长一职。
  朝报司副司长是中规中矩的从三品,但是往往是资深从三品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同时朝报司司长调职的话,一般都是升级调任,而不是平调……这是礼教以及一些相关机构里诸多从三品官员继续往上爬的上佳跳板。
  副司长下属的直属各处处长是正四品,这个倒是没啥稀奇的。
  而派驻到地方上的省朝报处的处长也是正四品,品级和巡抚衙门里的各厅厅长、各知府品级看似相当。
  但是朝报处官员都是属于京官外派,因此在政治地位上比地方官其实要高一些……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各省里的礼教厅厅长,如果不是从三品参议兼任的话,那么这个省礼教厅的厅长,实际品级上,乃至政治地位上还不如一个省朝报处的处长。
  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省朝报处的处长结束任期后,要么平调回京继续当正四品的京官,要么升一级外调地方,普遍是担任从三品的各省参议……当然了,中途倒霉犯事或年纪到了退居二线养老退休的不算,只说正常调任升迁。
  而各省礼教厅的厅长正四品,想要直接升到从三品参议很难的,升职的情况下,往往都会调回京畿礼教部或其他机构担任正四品的职务,再熬几年继续外放,那么才能奢望从三品的省参议。
  当然了……两者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日常工作里虽然需要密切配合,但是彼此不存在什么管辖管辖。
  各省朝报处的处长们,完全可以不鸟地方衙门的……连当地巡抚的面子都不用给,这就是礼教部直辖的原因所在,就是要避免派驻到地方的朝报官员们,受到地方官员的影响。
  帝国要的是一个统一的,由帝国京畿参务院,帝国皇帝所掌控的舆论声音……不需要地方上的巡抚掌控的舆论声音。
  对于舆论渠道,帝国高层,各参务大臣们也好,帝国皇帝也好一向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才导致了派驻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属于京官序列的情况。
  而大楚帝国里存在类似情况的,只有更加独特的税务部。
  大楚帝国里的税务机构一向来都是独树一帜的,基本不和地方官府也不和京畿其他机构打交道,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税务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税务官员乃至税务巡警,都是属于税务部所辖,和地方没啥关系……
  在收税这件事上,帝国一向来都是极端重视的,罗志学为了让税务部更好的收税,不仅仅让税务机构设立了税务巡警,让税务巡警拥有了税法领域里的执法权,甚至还让税务部设立了专门的武装税警这种专业的税务军队。
  大楚帝国的武装税警,那是真的能上战场打仗的,比后世美国的国税局里的所谓武装要强得多了……
  早些年统一战争时期里,武装税警是给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基本上正规军前脚刚打下来一个地方,武装税警后脚就跟进了,然后配合着军方进行肃清作战,当然了,人家武装税警配合军方进行肃清作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税……只是当时不少士绅权贵们在明朝治下生活久了,形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不用交税的,因此需要税务机构带着枪炮刀剑长矛上门收税。
  这也是武装税警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抗税的地主豪强士绅太多,陆军又太忙,兵力也少,而地方的巡警又不顶用……最终是逼得税务机构自己组织武装税警收税了。
  统一战争后,武装税警的规模急速下降,一度销声灭迹没啥存在感……那个时候武装税警进行了大规模缩编,一度朝着望着类似武装巡警的小规模特种治安作战的模式发展……几乎失去了大规模野战能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8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老子就是要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