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里,农民是起义的主力。
但是在工业时代里,工人就是起义的主力。
这是生产力所决定的,之前罗志学说实话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长期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农民群体身上,从而对工人群体有所忽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北巡后,罗志学却是认为改善工人群体的福利待遇,安抚工人群体已经是非常紧迫了。
因为大楚帝国里已经有了数千万人的工人群体,如果算上第三产业的从业群体还要更多,其中底层的工人或服务行业的人员数量及其庞大。
同时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怎么样。
大楚帝国的工商业在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每一年都非常不错,但是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是没有得到相应幅度的提高。
看似工资增长了一部分,比如早些年松江府的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大概在两楚元左右,如今达到了四楚元。
但是松江府那边的生活开支也增加了不少啊,尤其是当地的房产价格增长的可不止翻倍,而是好几倍。
同时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增福,也不止翻倍啊,都已经番了好多倍了。
也就是说,工人群体们,其实并没有享受到这些年工商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少好处!
利益分配不均,或者说贫富差距太大,这就是目前大楚帝国里所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工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太大的实际性改善!
工业发展的好处,绝大部分都被资本拿走了。
其中甚至包括大量的官方资本以及皇室资本。
以前罗志学感触还不深切,但是经过这一次北巡后,哪怕看到的都是一些很表面,甚至美化后的东西,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罗志学依旧能够察觉到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
尽管在目前来说,工人群体还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对比生活的时候还会拿前明时期,或者开国初期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后,觉得现在这样生活也还可以勉强接受,那是因为这一代的工人要么是出生在前明时期,要么是出生在开国初期。
他们的人生早期里经历了诸多苦难,那个时候想要吃饱饭都是奢侈,因此现在辛辛苦苦努力干活,能够让自己,让家人勉强吃饱饭已经是很难得的生活了,他们已经满意了。
但是……以后呢?
等承顺二十年后,承顺三十年后出生的这些人长大了呢?
他们长大后,对比的生活水平可不是前明时期或者是开国初期,而是帝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
累死累活勉强吃饱饭已经不是他们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是他们的追求。
人的欲望,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也意味着,帝国的经济政策必须随着时代而不断的革新!
你不可能永远满足人们的欲望,但是要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平衡。
甚至,你可以让大家一起穷,但是不能一边的人穷的揭不开锅,另外一边的人却是天天吃香的喝辣的。
毕竟人们总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如今大楚帝国里的财富分配模式,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方式搞,罗志学估摸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恐怕都要看到大规模的工人起义了!
毕竟国家发展的再好,经济再好,但是好处没有落到普通工人群体身上也是没什么用的,甚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还会发生反作用:激起工人群体的愤怒乃至反抗。
他们会疑问:国家如此强大了,而我也努力工作了,为什么我还是无法养家糊口?让孩子上得起学?
平均寿命甚至还不如农民……
钱都到那里去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都被谁拿走了?
他们不会去多想,更不会去考虑什么国家民族大义,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认为:钱都被权贵们,被资本家们偷走了。
他们会不满,会愤怒!
进而演变出罗志学所不愿意看见的状况出现,比如罢工,摆动,起义之类的。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最极端的情况,而罗志学不会让这种极端情况出现。
因此当他看到了经济在最近十年高速增长,工人的生活水平却是没有随着增长的时候,就察觉到了问题,并立即准备改进!
这,才有了当初的公开演讲,也才有了现在的倡议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长。
罗志学要把工人的利益也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让工人和农民们一起,成为帝国的底层基石,而不是游离在外的不稳定因素。
农民,工人,商人,官僚四大阶层,必须融合到一起,并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还要有彼此间的上下流通渠道。
如此才能够让帝国内部真正的稳定下来,并保持高速发展状态。
这些问题是罗志学返回金陵城后考虑,并关注的重点。
而经过详细的考虑,并且众多臣子们也陆续上了相应的奏折后,罗志学终于在承顺二十九年十二月下旨,召开御前参务扩大会议,商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长,劳动合同等一系列保障工人利益的政策。
该消息被公布后,尽管会议都还没有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却是依旧引起了天下的轰然大波,广大工人群体们高呼陛下万岁!
从古至今,从来没有那个统治者真正关心过工人们的利益,直到现在的大楚帝国皇帝罗志学!
第777章 劳动保障法
承顺二十九年十二月年尾,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商讨,并广泛听取了各界人士,包括工人群体、民办企业,官办企业负责人以及各地方官员们的诸多意见后。
大楚帝国正式出台了一部全新的法律,称之为‘劳动保障法’,该法律里覆盖劳动合同,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长,法定节假日,加班薪资,工伤等方方面面。
要求各企业雇佣员工,必须和员工签署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采用官方的标准模板,不得擅自改动条款,合同期限最低一年起。
按照该劳动合同,合同期内企业不得无理由擅自辞退员工,强行辞退需要补足工作年限加二的薪资补偿。
除非员工违反了劳动保障法规定范围内的员工守则,比如不听从工作安排,迟到早退,矿工,泄露企业机密等。
此外企业不得根据自行制定的员工守则、口头约定、另立合同、第三方合同等名义辞退员工或对员工罚款,索赔。
要对员工进行辞退以及罚款,必须以劳动保障法内规定的劳动者守则为准,企业自定的无效。
包括工作时间内因失误造成的企业损失或间接损失,第三方损失等情况,企业也无权要求劳动则赔偿,所有损失均应视为正常用工风险,损失由企业自行承担。
当然,故意破坏企业财产例外,损失数额超过一定数值的还属于故意破坏财产罪,属于刑事犯罪,不但要赔钱还要坐牢。
此外,哪怕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发生长期的,持续的实际性雇佣,即视为实际性雇佣,劳动者也享有一切合法权益。
第三方派遣用工或自行雇佣短期员工,不得超过企业总员工数量的百分之十。
此外第三方劳务派遣员工,也应当签订合法劳动合同,劳务企业和派遣工也需要签订正式的合法劳动合同,并依法享受所有劳动保障,其短期临时工数量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
最低工资标准,该最低时薪标准由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以个统一的最低标准,各省、府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平均薪资水平以上级标准为基准,只能往上浮动,但是不得降低。
各省、府每隔三年就发布最低薪资标准,辖区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最低薪资标准和工人签署劳动合同并发放薪资,违者重罚。
如大楚帝国全国统一的最低薪资标准为二点四楚元,江南省最低薪资标准为三点二楚元,松江府的最低薪资标准则是三点八楚元。
下级的最低薪资标准,只能在上级最低薪资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不得降低。
比如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如内陆某府,其最低月薪标准只有二点四楚元,这也是大楚帝国统一制定的全国最低标准,该省也采用了二点四楚元这个最低标准,具体到该府的时候,也只能采用二点四楚元这个标准,不能再降低了。
月薪二点四楚元,这是大楚帝国里的最低薪资标准。
同时该最低标准适用于所有机构的劳动者,不管什么企业或机构雇佣,不管什么岗位,不管劳动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长期还是短期用工,其薪资待遇都不得低于这个数字。
短时间雇佣则是以此为标准,换算为时薪。
最长工作时间,每天常规上班时间不得多于十个小时,加班不得超过两个小时为加班时间,也就是说常规上班时间以及加班时间一起,每天不得超过十二个小时。
以确保员工的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
重体力、高温、危险等工作岗位常规上班时间不得超过八个小时,加班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每天最长工作时长不得超过十个小时,并要求企业提供降温消暑饮品,安全保障措施等必要工作条件。
工作时间内,或工作时间外,但是受企业委派工作而出现受伤,视为工伤,由企业承担治疗费,营养费等,因工伤导致死亡的还需要给予抚恤费,殡葬费。
同时规定法定休息日延续每旬一天,但是要求给予每年不少于半个月的带薪年假,员工可根据自我需求,在入职满一年后申请带薪年假,不满一年者,按照比例折算。
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国没有七天一个礼拜的概念,那是西方宗教概念,在大楚帝国社会里不存在,大楚帝国的工作日,是按照传统的每月三旬来进行的。
在每天的常规工作时间之外加班,要给予一点五倍薪资,如果要在法定假节日加班,要给予双倍薪资。
此外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一系列条款,基本上都是从保障员工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
为了保障劳动保障法的实施以及推广,大楚帝国成立劳动保障总局,级别从二品,内阁直辖。
该部门专门从事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接受劳动者的申述以及仲裁,同时有权利对违反劳动保障法的企业给予行政罚款,而且该部门还会对举报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的个人奖金,该奖金直接从罚金里扣除。
劳动保障法的推行,也是大楚帝国首次在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
当然,后续具体施行的时候肯定会问题多多,但是不能因为问题多久不去做,做了之后发现问题了,那么就逐步改善。
总之,罗志学是要牢牢的把工人群体抓在自己手里,绝对不会让这个数量庞大,并且后续还在持续增加的群体游离在帝国根基之外。
而代价嘛!
自然是各企业们,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资本家们的利益有所损失。
至于官办企业……人家是官办企业,钱都是国家的,官办企业的负责人可不会心痛。
而民办企业的钱都是资本家自己的,你让他们给工人更多的薪资,更多的休息时间,就等于增加他们的成本支出,降低企业竞争力都是其次,关键的是从他们自己口袋里掏钱。
因此反对生意还是挺大的。
但是这种反对声音没什么卵用。
因为大楚帝国的经济主体,依旧还是官方资本,民间资本的经济比重,在大楚帝国里其实占比并不大,大概也就是三四成的样子。
大楚帝国里数得上名号的企业,其实基本都是官办企业,民办的大企业其实很少的,而且就算是大型的民办企业,其实里头的很多股东也是官方资本。
比如李氏制铁!
该企业可以说是民办企业里的旗帜了,但实际上该公司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都在官方资本手里。
比如广东工业厅,广州工业处,佛山工业科这三级官办机构,就持有了大概十多个百分点的李氏制铁股份,然后还有一票官办金融机构持有了大概百分之十几的股份,还有一些官办企业,比如广州钢铁公司也持有该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最后算下来,其实官方工业机构、官办企业联手,一起持有了李氏制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只不过分散到了几十家机构或企业手里,外人感受并不明显而已,平日里官办资本也不太干涉企业的经营,而是继续由佛山李氏家族掌控该企业。
但是在有必要的时候,官方是能够对该企业进行控股并决定重大策略的。
类似的情况其实也不少。
在大楚帝国里做生意,规模一般般的话没什么。
但是你想要把企业继续往上做大做强,而且还影响力重大的话,嗯,比如想要做到类似李氏制铁,苏秦纺织,宋氏玻璃公司这种程度的话,没有来自官方资本的扶持是很难做到的。
倒也不是什么行政干涉之类的,大楚帝国老早就不玩行政干涉商业了。
纯粹是市场行为!
因为官方资本也是资本,官方资本也逐利……资本看见你赚钱了自然也想要上来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