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巡洋舰以及护卫舰的改装就更多了。
并在改装过后,很多战舰会被降格使用,比如三等战列舰改为巡洋舰,巡洋舰改为护卫舰,护卫舰改为近海巡逻舰等等,还有的会被改为训练舰或其他用途的军舰。
不管是新建造还是改装,有一点海军方面却是始终坚持的,那就是现役远洋战舰的数量,要维持在六百艘以上……毕竟大楚帝国需要控制的海域,需要保护的海外殖民地以及航线太多了,同时大楚帝国还在美洲玩殖民,在印度乃至非洲东海岸玩殖民。
这些海外扩张行动,没有一支强悍并且数量庞大的海军舰队,是不可能维持的。
之所以强调数量,那是因为一艘战舰哪怕再强大,它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要想同时维持如此庞大的海域,并保持优势,那么数量优势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海军方面早些年为什么建造了数量如此庞大各种护卫舰,这些护卫舰的吨位其实不大,普遍五百吨上下,战斗力也不强,装备二三十门火炮,这些小型护卫舰有时候对上一些强悍的欧洲武装商船都力不从心,更别提和敌人的正规战列舰对轰了。
但是大楚帝国海军依旧建造了数以百计的这些小型护卫舰!
因为大楚帝国海军,需要数量庞大的战舰去维持在各个殖民地,航线,海域的存在,随时威慑各种土著,欧洲殖民者。
战斗力强不强先不去说,首先你得有这么多的战舰。
至于早期为什么不建造吨位更大的护卫舰,因为早期的纯风帆战舰里,吨位扩大后成本会急速增加,海军的军费也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的军费里建造更多的战舰。
所以才会出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这三种不同的战舰相互搭配使用的情况。
其中数量占据大半的各种护卫舰,平日里负责巡弋保护航线,随同编队出海的时候各种打杂,有时候还会执行一些低烈度的作战任务。
而舰队决战的核心,还是那些战列舰。
至于巡洋舰,这玩意在大楚帝国海军里,一部分配合战列舰行动,充当外围侦查、袭击等次要作战任务,还有一部分则是作为护卫舰队的旗舰使用。
因此严格上来说,大楚帝国海军的巡洋舰,按照作战用途可以分为侦查巡洋舰,护卫舰领舰这两种。
大楚帝国海军的发展,是有脉络的,是根据国内工业水平而持续进行的,而海军的发展,势必也会影响到大楚帝国的海外扩张活动。
南非殖民扩张活动后续能够顺利进行就要看大楚帝国海军的蒸汽化计划进行的怎么样了。
只要蒸汽化计划顺利进行,那么大楚帝国海军才能够以轻微的代价殖民南非。
要不然的话,就只能动用老旧战舰,和荷兰人以及其他欧洲殖民者们来一场传统的风帆战舰之间的战斗了。
而这样就算能打赢,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会是个小数目。
大楚帝国对外扩张的时候,可没什么需要付出惨烈代价的先例……殖民南非的时候,他们也不想要这种先例。
因此哪怕现在杀过去,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想到可能的巨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帝国高层就停止了这种想法,还不如等几年,等到海军完整蒸汽化计划,战斗力大幅度飙升后再去打。
然而真正的南非殖民扩张可以延后,但是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却是要开始进行了,比如航线的探索,敲定适合登陆并殖民的港口,制定对荷兰人以及其他欧洲殖民者的作战计划。
然后海军那边搞了一大堆计划后发现……要打南非,就要先控制非洲东海岸,要想拿下非洲东海岸,就得先干掉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以及其他一票欧洲殖民者。
要想干掉这些欧洲殖民者,就得先把他们在印度的殖民地给夺取了,要不然你前脚横跨印度洋跑去非洲,人家在印度半岛上的舰队可以就跑过去袭击你补给线了。
最后搞来搞去,海军发现要搞南非洲殖民的话,最好是先把印度半岛给彻底控制下来,就算无法彻底控制,最好也好吧这些地方的欧洲殖民者给驱逐了。
如此才能够把印度半岛变成自家的后花园,不用担心敌人的战舰突然出现袭击航路,甚至还能够把印度半岛这边变成后勤补给供应地。
至于印度那边的事,海军一家也决定不了,还需要陆军那边配合才行。
于是乎,没多久海军就找到了陆军那边,商量着在印度半岛搞点事,而陆军那边也在结束了和俄罗斯人的主要战事后,攒了几年钱,如今口袋里已经有了点钱,就想着搞点事。
本来陆军那边还琢磨着是不是杀向乌拉尔山脉呢,如今听海军那边说想要在印度半岛搞事。
陆军高层一琢磨,觉得这事还可以搞,虽然说过去印度需要海军那边运输兵员以及物资,但是等他们登上印度半岛后,后续打仗之类的事陆军完全可以直接扔下海军自己搞。
这样功劳可不就有了。
至于海军,还是让他们当后勤运输队长去吧。
陆海军方面敲定了合作意向后,这才开始在参务会议上提起印度攻略一事。
然后一票文官们先是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示:你们军方别指望我们出一个铜板的额外军费,顶多就是效仿南洋扩张的例子,给军方分润一部分战争收入。
等陆海军那边捏着鼻子认下不要什么额外军费后,只要战争收入分成,文官们自然就没啥意见了……抛开海外扩张,海外市场这些东西,只说战争本身。
这仗是军方打的,伤亡也是军方的那些丘八们,和他们文官老爷们没关系。
打下来获得的战争收入,他们文官还能白嫖大部分……这种好事他们文官群体一向来都是不会拒绝的。
过去二十几年里,大楚帝国的文官阶层们在对外扩张战争这种事上,态度一直都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不让我们掏钱,再让我们拿走大部分战争收入,那么我们就支持对外扩张!
这印度战略一事,也符合文官们的一向态度,因此获得文官们的支持也容易。
军方对此文官们的态度也没啥意见。
那些读书读傻的文官们,除了抠门外,其他方面还是很好说话的,在对外扩张上基本没给他们军方使过绊子,也会给予极大的配合。
至于战争收入,严格上来说这钱本来是要全部纳入国库之中的,这军方能够从中拿走一部分作为额外军费,这已经是文武双方过去二十多年来多次博弈的结果,都快形成传统了。
文官们需要更多的市场,战争收入作为自己的政绩。
武将们需要更多的战争,军功来作为自己的晋升的阶梯。
至于罗志学……这事其实本来就是他背后推动的。
如此情况下,大楚帝国高层也就正式通过了征服印度,并驱逐欧洲殖民者的决议。
当高层有了决议后,大楚帝国也就正式开始了对印度的战争准备工作!
第720章 史无前例的蒸汽舰队
承顺二十六年春二月,大楚帝国广州府新安县最南端的香港岛,这里有着大楚帝国最大的海军基地。
早些年作为南洋舰队的主要基地以及司令部所在,后来南洋舰队逐步南迁,司令部设立在了新加坡港,并以新加坡港、金兰湾等地作为主要的基地。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香港海军基地的战略地位,因为这里依旧是大楚帝国里最大的海军基地,常年停泊着大量的各种军舰。
其他的不说,光是在这里进行停泊以及保养的战列舰,常年都维持在二十艘以上。
毕竟这里是大楚帝国本土沿海里,少数几个天然条件非常好的港口,并且这是一个纯军事港口,不像是广州、福州、吴淞等港口一样,周边还有大量的民用港口,对海军进行日常训练等任务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今年春天,香港海军基地里的各种军舰数量有多了起来,不仅仅是更多的战舰,还有大量的运输舰。
这是因为大楚帝国已经启动了针对印度半岛地区的战争计划,准备在印度地区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以求把诸多欧洲殖民者彻底赶出欧洲半岛。
如此不但能够独占印度半岛的市场,还能够进一步控制并保障来自印度半岛地区的棉花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十多年前大楚帝国首次从印度半岛地区进口棉花开始,印度地区向大楚帝国输入的棉花数量是逐年增多,到了如今,来自印度的进口棉花,已经占据了大楚帝国进口棉花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进口棉花的绝对数量虽然还不如国内自产棉花,但是依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对于大楚帝国国内的纺织业,乃至对于整个工业界而言,来自印度半岛地区的棉花供应是不容有失的。
棉纺业作为大楚帝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行业,其影响是巨大的。
一旦进口棉花供应受到影响,那么受到影响的可不仅仅是棉纺业这么简单,还有一大票依托于棉纺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呢。
纺织业在近代工业里其作用是巨大的,起到的是一种类似工业龙头产业的作用,没有纺织业在前面带动,后头的一大票机械,化工等各类产业都得抓瞎。
因为这一次的印度战略之所以能够顺利推动,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楚帝国的高层想要直接控制住印度半岛这片棉花产地,确保棉花供应不失。
同时直接控制印度半岛地区的棉花出口,也就能够绕过荷兰人,葡萄牙人等一票欧洲殖民者这些二道贩子,进而降低棉花进口的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等。
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外,另外一大推动印度战略施行的原因就是军事上的考虑了,大楚帝国已经把目光瞄向了非洲东部海岸,乃至是南非。
要想进军非洲,必然就会和荷兰人他们对上。
为了避免后续殖民非洲的时候海运通道遭到各欧洲殖民船只的侵袭,大楚帝国方面有必要先把他们给驱逐出去,提前肃清印度洋的一系列航线上的威胁。
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大楚帝国高层决定推动印度战略。
要打印度,不……准确的说是打盘踞在印度半岛上的各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
这一点必须明确,大楚帝国这一次攻打印度,瞄准的敌人并不是印度半岛上的那些土著,尤其是莫卧儿帝国。
而是盘踞在印度半岛东西海岸的欧洲各国殖民者,主要是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其次则是英格兰,丹麦等欧洲国家的殖民者。
大楚帝国要的并不是说现在征服印度半岛,而是为了控制并垄断印度半岛地区的对外贸易。
因此,那些欧洲殖民者才是大楚帝国的敌人,印度半岛上的土著并不是。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里,大楚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莫卧儿帝国向大楚帝国出口了大量的棉花,而大楚帝国也是向他们供应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双方的贸易规模还是挺大的。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等到大楚帝国彻底控制了印度半岛的对外贸易,那么必然就会逐步加大在印度半岛地区的殖民地面积,最终通过分化拉拢、战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印度半岛地区进行最终的征服。
整体步调类似于当初对扶桑地区的处理。
当初大楚帝国也是先把荷兰人干掉,独占了扶桑的对外贸易后,这才逐步对扶桑进行渗透,控制,最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把扶桑彻底变成傀儡国以及工业商品倾销地。
如今扶桑可是大楚帝国最大的武器出口国,七大武器公司联合组成的扶桑武器贸易公司,每年都向扶桑地区的众多大名们出口大量的武器装备。
上到滑膛炮和火绳枪,下到腰刀长矛乃至军服帐篷等其他乱七八糟的军需物资。
最近几年扶桑里的很多大名们都是玩命的捞钱,然后找大楚帝国进口武器装备,紧接着对周边的敌对大名发动战争,至于德川幕府,自从被大楚帝国的远征军一仗干趴下后,其主力军队被歼灭,加上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早已经是没有了实力也失去了威望和人心。
如此德川幕府别说控制局势了,不让手底下的大名门打来打去了,它们自己都得自顾不暇,正在舔伤口,找大楚帝国进口武器组建新的军队,要不然德川家族就要完蛋了。
针对扶桑地区的处理方式,大楚帝国高层还是非常满意的,这既然获得了一个傀儡国,又获得了一个工业产品倾销地,而且这些大名们还每一天都在打仗,导致大楚帝国的武器出口生意大赚特赚。
所以最近这些年,又把这一套模式陆续在其他地区进行复制,比如在爪哇岛中东部地区,比如在婆罗洲、吕宋群岛乃至南洋半岛的其他地方。
随着大楚帝国的武器商人们不断的进入这些地方,这些地方随后往往也会爆发战争。
而在未来的印度半岛地区里,大楚帝国也是准备这么做。
毕竟印度半岛上的土著人口有上亿人呢,直接吞并是不靠谱的,只能是玩殖民地,把他们当成工业原料供应地以及工业商品倾销地。
至于说大楚帝国对他们倾销了海量的武器装备后,他们自己打仗什么的,这和大楚帝国无关。
在绝大部分时候,大楚帝国的对外政策还是比较柔和的,只要你不影响我做生意,那么就很少会去直接干涉土著国家的内部情况。
毕竟谁当土著国王对于大楚帝国而言都没什么区别。
不过想要把印度半岛彻底变成大楚帝国的开放市场,那些欧洲殖民者就得先赶跑了。
为此,大楚帝国军方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准备在这个春天了,陆续往印度地区增兵到五万人以上,其中一部分兵力会从南洋各地里抽调,还有一部分则是直接从本土抽调过去。
从本土增援过去的部队,就是第七十二师,这是一个常备乙等师,原驻防在广东,具备一定的登陆作战经验,也比较适应热带作战。
因为这一点数年前被敲定为新一批的海外驻防部队,开始加强航海运输、两栖作战,丛林作战等项目的训练。
如今被作为增援印度地区的首批部队集中在香港海军基地,准备在这里乘坐运输舰前往印度。
而随同第七十二师一起出发的,还有近卫军暂编第二混成团五千余人。
对外征战的时候,近卫军派遣规模不等的兵力组成混成部队参战,这也是大楚帝国的传统了,主要是为了让长期驻防在京畿一带的近卫军通过轮换参战的方式获得战争经验,同时也是为解决近卫军将士们的资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