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国军方也不可能说为了一场行动,就拖延好几个月慢慢等待船只到位,只能是分成两个批次来进行运输了。
就这样,也是动员征用了不少在附近海域里活动的大楚帝国的普通商船,有西洋贸易公司的,也有大量的普通航运公司船只。
万炳林率军登陆了万丹后,留下了一个营驻防临时码头接应后续第二批兵力外,就亲自率领七千人主力持续前进。
不过他们所登陆的地方距离巴达维亚港也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同时这破地方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很多地方甚至连成型的道路都没有。
在这种交通设施落后的热带岛屿进行远距离机动,一向来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更不要说他们还带着大批的火炮了。
那些一百一十五米毫米的野战炮和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弹炮,哪怕都是专门为了复杂地形作战而设计的轻量化火炮,但是也不轻,机动起来并不容易。
更别说还他们还带了一批专门攻城用的一百七十毫米短管榴弹炮,这玩意更不好机动。
这一路上,他们可以说是硬生生开辟了一条道路杀过来,沿途架设的临时桥梁就有大小二十多座。
区区三十多公里的路,他们足足花费了五天时间才抵达巴达维亚城外。
不过即便如此,万炳林也没有后悔当初的远距离登陆的选择……当初为了避免荷兰人发现己方登陆后,跑出来对登陆中的己方进行滩头拦截,陆军方面选择了比较谨慎的远距离登陆。
左右不过是浪费几天时间而已。
如果只是为了节省几天时间,就跑到人家荷兰人眼皮子底下登陆,万一他们拉着火炮出来对着正在登陆对己方来一阵炮击,岂不是要遭到不必要的损失?
陆军的谨慎,让他们杀到巴达维亚城的时候,海军的第一特遣舰队已经无所事事等了五天之久了。
为此海军是有所抱怨的……一群陆军土鳖,明明可以在巴达维亚港口附近直接登陆的,非要跑到二三十公里外的荒山野岭登陆。
自己找罪受也就算了,还让我们海军陪着一起等,很无聊的好吧……
除了第一天傍晚的时候荷兰人发动过一次不成功的袭击外,接下来的时间里荷兰人都老老实实的躲在港口城池里。
他们兴许也是察觉到了突破海上封锁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为了加强陆地上的防备,他们还把港口内船只上的部分火炮都搬运到陆地上,把水手们也抽调到陆地上。
看样子是打算彻底放弃海面作战,打算凭借着城池进行顽抗死守了。
对此,万炳林陆军少将却是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这些红毛蛮夷,就没真正见识过他们大楚帝国陆军的攻城方式,难道他们以为光靠这些落后的火炮和火绳枪还有血肉之躯,就能够抵挡得住己方的狂轰乱炸?
这些土著们,总是不见棺材不流泪!
“传令下去,先构筑好防御阵地,防止这些红毛蛮夷出城袭击找死!”
“然后各部驻防休息!”
“累了好几天了,先让将士们休息休息再说!”
“反正这城它也跑不了!”
等休息好了,吃饱喝足了,再把那些大炮拉上去干他娘的!
就在城外的楚军休息并进行各种准备的时候,巴达维亚城上也有众多人观察着这支楚军,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神情很不好。
几个高高在上的殖民地官员和将领们看着城外的楚军,一个个都是面露哀愁。
这楚国人终究还是杀过来了,这可怎么办?
他们的城池真的能够阻挡楚国人的进攻吗?
当荷兰人的上层人物面露忧愁的时候,身为普通士兵的劳伦斯则是想着该怎么在后续的战斗力保住自己的小命。
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佬们没见过楚国人如何攻城不一样,他劳伦斯可是亲眼见过楚国人当初围攻马六甲城的,当时他恰好随同一艘公司的商船经过马六甲海峡,远远看见过楚军猛烈炮击马六甲城的样子。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那隆隆不断的炮声和此起彼伏的爆炸,整个马六甲城都笼罩在硝烟当中的模样,依旧经常在他脑海里浮现。
他不知道楚国人是怎么做到如此猛烈的炮击的,但是他却是知道在这种猛烈的炮击下,再英勇的士兵也扛不住。
血肉之躯,终究是挡不住炮弹的。
那些大人物为了各种理由不愿意投降,但是他劳伦斯跑到远东来,只是为了赚一份薪水,为了冒险的过程里获得一些战利品而已。
如果有巨大的利益,他也愿意和那些土著们玩命。
但是……前提是有利益,而且对方是土著啊。
绝对不包括在没什么利益的情况下,更不包括和楚国人玩命。
就和现在这样!
傻子才会在巴达维亚城里顽抗和楚国人死磕!
有着这样想法的劳伦斯,已经是琢磨着怎么在这一场战役里保住自己的小命了!
思索了半天后,劳伦斯还是觉得不能在城墙里继续傻乎乎的待下去,更不能出现在上司的面前,他得提前消失。
要不然等楚军开始进攻之后,他想要临阵脱逃都难,到时候真被送上城墙上送死可就完蛋了。
于是乎,在一票大人物们还在观察城外楚军的时候,劳伦斯已经是悄悄退了下来,趁着左右不注意直接跑进了小巷里,然后消失在了城内的建筑里。
没错……劳伦斯很不要脸的在战斗正式爆发之前就当了逃兵。
这是他想出来唯一能够保住性命的方式。
巧的是,和劳伦斯有同样见识,也有同样想法的荷兰人还不少!
第701章 一脚踹飞一个土著
楚军就在城外,而且城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高层已经下定决心顽抗到底,试图通过坚守很长一段时间,逼得楚军无以为继自行退兵。
这种事并非是不可能的,毕竟大楚帝国是劳师远征,哪怕可以就近从隔壁的苏门答腊岛调兵过来,但是很多东西尤其是武器装备弹药这些依旧是需要从国内本土补给的。
一旦战事僵持不下,那么对于围攻巴达维亚城的楚军而言就会非常难受。
到时候,未必没有进行和谈的机会。
在海外动兵,尤其是大规模的动兵,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哪怕对于大楚帝国而言都是同样如此。
尽管大楚帝国国内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连火车和轮船都有了,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楚军在海外大规模动兵依旧不容易。
这也是早些年的时候,大楚帝国会通过设立西洋贸易公司、东洋贸易公司这两家垄断性武装贸易公司分别进行印度、美洲殖民活动的缘故。
为的就是通过垄断殖民地的贸易获得足够的利润,进而支撑殖民活动,从而减轻官方的海外扩张成本。
因此荷兰人如果真的能够在巴达维亚城守上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的话,大楚帝国方面可能还真就会考虑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通过谈判。
但是荷兰人真的能够守上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吗?
荷兰人自己是有这个自信,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武器弹药以及粮食等各种物资都应有尽有,同时兵力也相当充足,有着大约三千名荷兰人士兵以及五千多名的爪哇人土著士兵。
总兵力达到八千多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尤其是对于一个殖民公司而言!
而各种火炮也不少,城内驻防兵力以及港口炮台,本身就有大小火炮三十多门,后来他们又从港口里弃之不用的战舰里搬上来了五十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光是火炮加起来就有八十多门,城内的荷兰人甚至都找不到足够的炮手来使用这么多的火炮。
充足的兵力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火炮,还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以及充足的弹药以及粮食等补给。
城内的荷兰人对于守住巴达维亚城有着极大的自信。
在他们看来,哪怕是楚国人调集三五万兵力来围攻也是打不下来的。
至于说之前楚军攻打南洋各国土著的时候,每一次攻城都是势如破竹,对此荷兰人表示:老子又不是那些土著,土著的战斗力岂能和我们荷兰人相提并论的?
荷兰人是如此的自信,而城外的楚军更自信!
万炳林陆军少将说说话,都没把这些红毛蛮夷放在眼里,至于什么红毛蛮夷的战斗力比土著更高这种事,他也是表示纯属扯淡。
那些土著们固然不咋地,但是红毛蛮夷同样也不咋地,两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在武器装备上,步兵武器同样都是装备火绳枪以及长矛为主,红毛蛮夷的火绳枪顶多就是多一些,或许还会装备一些性能不咋地的燧发枪,但是这种区别在楚军看来都没啥区别……
因为他们的步兵战斗方式还是停留在同样的层次里:把火枪手和长矛手进行混编,采用密集大纵深方阵进行作战。
早些年楚军也玩过这种战术,但那都是统一战争中前期的时候了,统一战争后期里,楚军就已经开始列装燧发枪,部分主力部队已经开始采用线列战术了。
等到承顺二十三年的今天,那就更不用说了,楚军的主力部队都已经开始列装火帽击发枪了,各种线列战术更是玩了二十年,早已经是熟练无比了。
而在线列步兵的排枪之下,那些混合密集队形的火绳枪手和长矛手们就是活靶子。
在炮兵装备上,虽然双方使用的都是前装滑膛炮,但即便是前装滑膛炮那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就和原时空里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清军和英军都是使用前装滑膛炮,但是英军的前装滑膛炮全程吊打清军的前装滑膛炮。
因为双方的火炮性能差距极大。
而这种性能上的差距,是工业实力所导致的,当清军还在使用各种传统手段铸造生铁火炮的时候,英国已经使用各种工业设备玩钻孔扩径来生产火炮了。
再加上冶炼技术上的差距,那么就会导致了双方火炮在重量、承受膛压的能力、射击精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而原时空里的清军和英军之间的火炮差距,也正是今天荷兰人和楚军之间的差距。
他们的火炮虽然都是前装滑膛炮,但是性能差距极大。
甚至实际差距还要更大一些,因为原时空里英军可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木制弹托加金属圆盘引信的榴弹,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实心炮弹以及木制引信榴弹,也没有弹托。
但是楚军,可是大规模列装了木制弹托加金属圆盘引信的榴弹。
楚军一向来都非常重视火炮发展,也非常重视榴弹的发展的,打仗的时候一般也是榴弹不要钱一样往外打。
某种程度上来说,楚军如今的火炮技术,是领先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到现在,其整体技术水准已经相当于原时空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美国南北内战时期了。
相对来说,步兵武器的发展反倒是要缓慢一些,其火帽击发枪大概也就相当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准。
火炮也好,火枪也好,楚军的装备至少领先荷兰人好几代以上!
荷兰人现在连靠谱的成熟燧发枪都没有装备,连线列战术都还没开始搞呢,但是楚军都已经开始玩火帽击发枪了。
早期燧发枪和火帽击发枪之间的差距,按照原时空的说法,那就是至少两百年的差距!
上述仅仅是武器上的领先,而万炳林陆军少将的自信也不仅仅来源于武器上的领先,还有武器领先所带来的先进战术。
武器这东西,从来都不是单独的。
新武器的出现,是能够带来战术上的变革的。
火绳枪的出现,导致了西班牙方阵、荷兰方阵、瑞典古斯塔夫方阵这种经典的战术。
燧发枪的出现,导致了线列战术的出现,并在火帽击发枪时代、米尼步枪时代里发展到巅峰。
而等到后装步枪的成熟并使用,那么散兵战术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然后随着弹仓步枪,机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等逐步出现,步兵的作战宽度也就越来越大,从间隔三米左右扩大到五米,六米甚至十多米。
线列时代里,一个师的作战宽度只有一两千米甚至几百米;而到了普法战争时期,一个师的作战作战只有几公里;但是到了二战时期,一个师的作战宽度可以达到十多公里;至于现代战争里那就更宽了,一个高度机械化的合成师控制数十公里宽,上百公里纵深的战场区域也是常有的事。
先进武器给楚军,同样带来了战术上的极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