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空降一个只会埋头发展经济的布政使,那完蛋了……唐天贵又会是下一个李启华,到时候罗志学恐怕就不能给唐天贵升官,反而只能杀了他了。
而罗志学不想杀唐天贵!
他觉得这人还是挺有能力的,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发展工业上很有一套自己的东西,这份能力在整个帝国里都算是比较是少见的。
广东经济能够有今天,是和此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对此,罗志学很欣赏。
这才决定让他直接继任巡抚一职,指望着他继续带着广东保持高速经济发展。
但是重用的同时,他也要给唐天贵一些约束,避免他成为下一个李启华,更严重甚至会导致当地官场整体风气的恶劣变化。
这种事是他无法容忍的。
既用又压,这是罗志学对唐天贵的用人策略。
程永峰那边,纯粹就是当一个压舱石,要能压住船抵抗风浪,但是也不能把船给压沉了。
可惜,罗志学的这些心思,帝国的那些参务大臣们还能够看透一些,部分协办大臣们也能够看透部分。
然而到了地方上,受限于信息局限以及视野高度的局限,地方官员们能够看透罗志学这些布局的就不多了。
而两个当事人,更是深陷在彼此的争斗当中,谁还顾得上罗志学给他们两个人升官会有什么深沉次的打算啊……
第697章 帝国的后花园
承顺二十三年,秋十月,金陵城一如既往的充满了盛世繁华的气息,众多商业街道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要说单纯城市的繁华,以往的各个王朝里的盛世里也会出现过。
但是,任何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繁华,都和大楚帝国的盛世繁华不一样。
在大楚帝国里,不仅仅是金陵城这种大城市一片繁华,在众多中小城市,乃至普通乡村地区里也是安居乐业。
能够完全吃饱饭不敢说,但是至少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饿死人的情况。
以往的历朝历代,所谓的繁华盛世不过是经历了频繁长时间的战乱后导致的人口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人少地多,土地矛盾得到缓解。
所谓中兴,也是如此!
本质上是人口少了,土地多了,所以人均粮食多了。
所以当你从人均粮食这个角度去看待历朝历代的所谓盛世、中兴,那么都会发现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实:在盛世或中兴之前,都会经历一场大规模的人口灭绝事件,这个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战争!
即便如此,这些所谓的盛世里人均粮食依旧是非常惨淡的数字。
到了大楚帝国这边,早期的民生恢复也摆脱不了这个规律,这一点在北方省份里体现的尤为明显。
北方数省的土地还是那么多,但是人口在经历了明末时期的各种天灾人祸后大幅度下降。
等到大楚帝国平定这些地方后,组织当地民众恢复农业生产后,土地矛盾已经不是那么激烈了,相对应恢复了正常农业生产后,人均粮食的数据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但是这种情况只局限于早期!
而在大楚帝国持续发展工业化,先是水动力机械,再过来是蒸汽动力设备为动力的各类工厂投入生产,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种工业上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商业收入增加那么简单,它还大幅度降低了各类可用于农业的工业制品的成本以及售价。
如农具以及各类日用工具!
在以往的时候,铁制的锄头,犁,镰刀,砍柴刀,斧头等农业生产工具,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铁贵,上好铁料打造的农具更贵!
寻常农民家庭里想要购买一张铁锄头,都要省吃俭用好久。
生产工具的制约,导致了以往的农业生产里,农民们的生产效率是有限的。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铁不再是属于昂贵的原材料,铁制品也不再是昂贵的工具。
因为大楚帝国里的官方资本以及逐利的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了无数的各种铁矿、煤矿。
同样还开办建设了数量众多的钢铁厂。
其生产的钢铁原料数量非常庞大,足以把铁制品的价格拉低到民众所能够接受的水平。
再加上大楚帝国官方资本从一开始,就推动了地方机械厂的计划,确保了在每一个府级/州级行政区里,都至少拥有一家官办的小型机械厂,这种小型机械厂不是用来干别的,就是专门用于批量生产各类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工具,并平价供应当地市场。
大量的矿产开采,大量的钢铁原料,再加上遍地都是的地方小型机械厂。
这些都使得了大楚帝国的广大农民们,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足够多的各类生产用工具,尤其是农具。
生产工具的提升,导致了大楚帝国的农民们的生产效率也有所提升,人均耕种的土地就更多,或者是能够有更多的农闲时间去打零工,或做其他什么的赚钱补贴家用。
除了工具的提升外,大楚帝国广泛推动的畜牧业也是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王朝里,耕牛也好,骡马也罢,那都是属于昂贵的生产工具,价格极其昂贵,寻常农民家庭根本无法拥有。
但是大楚帝国官方开始强力推动民间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耕牛以及农业用骡马的发展,通过大量筹办官办耕牛或骡马场,培育出来更多的耕牛或农用骡马并推向市场,同时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
当耕牛以骡马的供应数量多起来后,耕牛以及骡马的的价格自然也就逐步下降。
再加上农民们逐步增收后,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已经逐步能够购置得起耕牛并繁殖。
如此经过长达十年左右的农用畜牧业扶持推广后,如今大楚帝国民间里的耕牛以及农用骡马的保有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而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人均生产效率。
当然也少不了大楚帝国持续二十年不停的各种水利设施建设。
这每一项措施,每一种政策,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只有一小点,但是众多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汇总起来后,那么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了。
再加上大楚帝国还在北方人少地多的地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里展开大规模农业开发,在这里展开的是大规模的马耕,又为大楚帝国增加了大量额外的粮食供应。
还有在南洋地区进行的扩张和殖民活动,也为大楚帝国带来了大量的粮食来源。
在北方草原展开的大规模畜牧业,虽然说这些地方的畜牧业所提供的肉食,在缺乏保鲜技术条件是很难供应到太远的地方,但是就地供应本地以及部分北方省份还是不成问题的。
北方省份获得的肉食供应多了,那么相应的大米等食物的消耗就会少一些,然后逐步大米小麦等粮食就可以南调,最终提升了整个帝国的粮食供应水平。
最终体现下来,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建国初期缺乏有限数据,但是根据少数数据可以推断出来,建国初期的那几年,帝国治下的大部分地方,人均粮食水平只有两百公斤出头,超过两百五十斤的都少。
用后世的水平去看,那么整个帝国都是处于严重饥荒的状态。
等到承顺十二年的时候,大楚帝国里最富裕,人均粮食最高的苏州府里,也不过三百二十公斤,很多地方普遍只有两百五六十公斤,少数地方只有两百公斤左右。
大楚帝国那个时候,依旧处于饥荒状态,绝大部分民众都没有尝试过吃饱饭的日子……
对了,插句题外话,别小看大楚帝国的这个水平,这承顺十二年的时候,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已经和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印度差不多了。
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印度,自产粮食人均也就两百多公斤……大概和大楚帝国建国初期差不多,但是如此情况下他们还大规模出口粮食……也是个奇葩!
在后世的全球范围内,普通人能够叫得出名的非战乱国家里,就她一个属于重度饥饿状态……北朝鲜都比它强,这个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人家好歹三百公斤呢。
作为对比,后世普遍来说,正常国家的人均粮食应该维持在四百公斤以上,低于这个数据就是有饥荒的风险……俗称人民吃不饱饭!
大楚帝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民也吃不饱饭……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业生产技术就只有这点水平,人又多。
在承顺七年,也就是初步平定残明各势力以及西南驻地,结束所有大规模内部战事的时候,大楚帝国全面控制华夏大地的时候,初步统计的人口也八千万上下。而且人口还在持续上涨,过去二十年里,根据初步统计人口至少多了一亿多……
目前大楚帝国的人口都两亿五千多万人了,人口增速极快!
这粮食产量虽然也是翻倍的涨,奈何人口增速同样也快,所以人均粮食提升的非常困难。
不过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后,尤其是各地的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又开发辽东,草原,增加了南洋地区的粮食来源,关内地区也是在湖广,四川,两广等地区深挖粮食产量,又在黄河人工改道后,重点发展河南,江北,安庐、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产业。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到了承顺二十三年的今天,根据农林部的统计报告,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三百公斤。别看这个数据还是很对,但是这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已经是属于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可是在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还是在农业技术条件有限,连化肥都没有使用,也没有机械化种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绩。
就这,还是得益于从南洋地区获得了大量额外的粮食进口以及辽东地区的农业大开发所得到的额外粮食供应所取得的成绩。
如果只靠关内地区各省份的自产粮食……三百公斤都别指望,能够有两百四五就得烧高香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粮食的问题,那是因为民以食为天!
大楚帝国征服再多的土地,军队装备再多的枪炮和战舰,吊打全球土著,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事本身的强悍,是不会让民众的饭碗里多出哪怕一粒粮食来。
相反,还耗费钱粮!
只有把军事上的扩张,用于在掠夺粮食,或干脆是耕地上,扩充了自家国民的口粮数量,这才具有实际意义。
这样的扩张,才能够带来真正所谓的盛世,要不然光打仗又无法从外部获得粮食,那就是穷兵赎武,饿着肚子打仗迟早玩完。
而大楚帝国的对外扩张,究其本质,那么就会发现帝国的扩张不为黄金不为白银,只为了粮食!
不管是通过殖民,以经济的方式掠夺土著的粮食也好,还是说直接占领土地,自行开发耕种种植粮食也罢。
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进而养活国民。
这也是大楚帝国海外三大扩张规划的核心目标。
而如今,这三大海外扩张都已经在陆续进行了。
打造本土沿海绝对防御圈规划里,扶桑方面的江户德川幕府已经认清楚了现实,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楚军大规模登陆了九州岛,并强势击败了德川幕府组织起来的十余万大军,活抓了德川家族的多位重要成员。
进而逼迫德川家族签下了《楚日平户条约》,这份条约比当初大楚帝国最开始提出来的条件还要更加的苛刻。
其中最为核心的两条条款就是:
日本天皇撤销天皇称号,由大楚帝国改封为日本国王,日本新任国王继位需要帝国进行册封后方为正式国王;
实际控制日本大权的德江户幕府,其德川家族的‘征夷大将军’封号,需要帝国批准并任命。
光这两条,就意味着日本正式成为了帝国的傀儡国。
没有帝国点头,德川家族连‘征夷大将军’都无法继任。
除了这两条核心条款外,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条件,从政治权利再到经济权利以及军事权力等等,全面覆盖。
这些条件主要有两条,一点就是军事上的,大楚帝国的军队拥有在扶桑列岛任何地方自由通行的权力,并在若干指定的地方长期驻军的权力。
这就是驻军权以及军事通行权。
第二点就是德川幕府以及其他各大名,不得发展、保有制造枪炮弹药、战舰的作坊、工厂,一经发现,大楚帝国将会进行雷霆打击。
不过为了满足德川幕府以及各大名们的对内镇压以及相互讨伐之枪炮的需求,大楚帝国将会放开枪炮出口,幕府以及各大名,可自行向帝国指定的‘大楚帝国平户武器贸易公司’订购枪炮等各类军需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