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79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3:19
  但是,军事发展有时候并不是看自己如何的,而是要看对手的……如果对手清一色枪炮,楚军早就把盔甲扔了。
  但问题是对手他们没有大量的枪炮,还在大规模使用弓箭刀剑长矛这些冷兵器啊。
  对付这些冷兵器,盔甲依旧能够给士兵们带来优越的防护能力。
  具体到了第二骑兵军这边,第二骑兵军里下属的多个主力骑兵里,有一个半身甲重兵,两个胸甲重骑兵,剩下的则是携带了轻量化胸甲的骠骑兵。
  这些骑兵们到了战场上穿不穿盔甲,还得看情况……看对面的准格尔骑兵装备的是弓箭为主还是火枪为主。
  但是不管如何,把盔甲先带上总是没错的。
  第二骑兵军在六月份率先发动,全军接近两万人携带了六万多匹战马或役用马。
  还拉着好几十门的骑兵火炮以及数量众多的四轮、双轮辎重马车,浩浩荡荡的从漠南蒙古西部一路西进。
  这人、马加起来八万多在草原上行动,这声势可大了去,对面的准格尔人哪怕都是瞎子,也能听见草原上的大量马匹奔腾的马蹄声。
  几乎第一时间里,对面的准格尔人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且快速把消息往后方传递。
  临近前线,一边放牧一边监视对面的楚军,作为准格尔第一道防线的几个小部落,第一时间就撒开了脚丫子往后跑。
  这些都是被派到前线来的小部落而已,哪怕老幼妇孺加起来也就那么几千人,还没对面的楚军骑兵兵力多呢……
  他们的职责就是监视,发现楚军进攻后第一时间通报,并不是说真的要在前线阻挡楚军进攻。
  沿途的几个准格尔方面的小部落望风而逃,第二骑兵军也没有派兵追上去,而是不紧不慢的西进,甚至还稍微散开,扩大了覆盖面。
  这是为了进一步驱逐,挤压准格尔的战略空间,逼迫敌人主力出现并和己方交战。
  所以,前期的第二骑兵军的行动,并不是和敌人交战为主,而是摆开阵势对沿途的敌人部落进行驱逐,挤压他们的战略空间,迫使他们交战。
  至于和敌军的大规模作战,短时间内大概率打不起来,乐观估计的话,恐怕要等到楚军深入准格尔腹地之后,对面的主力才会出现,然后在时机恰当的时候才会发动进攻或拦截。
  在广阔的草原上作战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必守之地,战略要地,甚至都没有后方这种说法。
  敌人如果不愿意你和打,一直躲着你,其实你也没辙……
  所以,楚军的方式就是逐步压迫,通过兵力优势占据更多的地盘,然后把敌人有生力量逼迫到某一片区域后,让他们不得不应战!
  逐步压缩空间,找到敌人的主力击溃之,这是楚军高层针对广阔的草原地区作战所执行的策略。
  当然了,说是这么说,但是具体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还是那句话,草原那么大,楚军第二骑兵军两万人散开,也控制不了多大的区域,而且对方又都是游牧民族,把帐篷一手,牛羊马匹一赶分分钟就能走人。
  以至于第二骑兵军出动半个月了,竟然连任何敌人都没遇上……
  当然了,少数前出的侦骑倒是能偶尔发现一些零散的准格尔骑兵,甚至是一些小部落,甚至侦骑之间还会爆发一些零星的战斗。
  但问题是,这些零星的战斗影响不了战局。
  如果按照传统观念来说,楚军这样的作战方式可能就是跑出去几个月,但就是找不到可以交战敌人,等到携带的补给消耗的差不多,后勤补给又上不来的时候就被迫退军了。
  但是……那是传统军队。
  而楚军不一样!
  楚军进军之前就极度辎重后勤运输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一场灭准格尔之战,楚军高层最为关注的就是后勤问题。
  包括提前好几年在哈密等地区进行屯垦,本质上也是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而在大草原上虽然没有办法进行屯垦,但是楚军也是在前几年时间里,陆续往前线地区运输了大量的物资,并提前建立了若干的驻军城市,并在这些驻军城池里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弹药等后勤物资。
  光是前线囤积的这些作战物资,就足够前线大军用上半年以上了。
  更别说,后方还有持续不断的马车队源源不断的往前线运输物资。
  说到运输车队,就不得不提大楚帝国陆军所装备的一系列货运马车了。
  楚军拥有大量的双轮以及四轮货运马车,这些马车都是加装了弹簧,支撑结构还是采用熟铁结构的马车。
  其中四轮马车都能载重一吨以上,双轮马车也能载重数百公斤,而且还采取了标准大小的箱子进行装运物资,以便更好更快的进行装卸,必要时候这些标准箱还可以堆叠起来充当防御胸墙什么的。
  大量的马车聚集在一起行动,又具备了优秀的防护能力,不用担心被敌军骑兵进行袭击。
  拥有大量的马车辎重部队,再加上前线建立的众多物资中转站,第二骑兵军可不用太过担心后勤运输问题,别说几个月了,就算是在前线晃悠一年以上都不会出席那什么补给问题。
  而这一系列物资中转站以及运输车队都是建立在大楚帝国的强大国力上的。
  只有拥有了强悍的国力,才能够能够动员数十万人在后方持续运输物资,并且能够承受得其如此漫长距离的物资运输过程里的庞大损耗。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里对北方草原或者西域地区的征战,基本都出现在王朝统一,发展民生数十年之后的时期。
  因为王朝初期的时候,经过稳定发展数十年后,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承受得起大损耗的对外征战。
  国力稍微差一些,都是不可能承受得了这种规模的损耗的。
  嗯,哪怕是大楚帝国其实也是在统一关内地区十多年后,击败东掳十年后才发动对准格尔的灭国之战。
  在十几年时间,就是大楚帝国发展民生,积蓄国力的时候。
  你让大楚帝国在十几年前就杀出嘉峪关和准格尔玩决战,倒也不是说不能打,而是得不偿失,会极大的拖累国内民生的发展。
  钱粮是有限的,你用来打仗了,那么国内发展自然也就被拖慢了。
  而现在,大楚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工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工业又带来了农具等提升,同时国内持续稳定局势,人口逐步增长,劳动力增加,持续开发的荒地越来越多。
  这些最终带来的就是大楚帝国的国力对比统一初期,至少是翻了好几倍。
  这从大楚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就能够看的出来。
  击败东掳的时候,大楚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也就大几千万而已,但是后面逐年增加。
  到现在已是达到了两亿楚元之巨,并且还在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中央财政为什么能够增加这么多?就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更高了,而且还是翻倍的提升所导致的。
  拥有强悍国力的大楚帝国,才能够支撑得起来二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才能够支撑的起来第二骑兵军这种骑兵主力部队深入西北方向的草原作战一年甚至更久以上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这种底气,大楚帝国才干发动针对准格尔的灭国之战,以求收复西域地区啊。
  一切的底气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
  ————
  进入七月后,第二骑兵军还在漠南蒙古西部地区继续晃悠,不紧不慢的持续压迫敌人的活空间,并且掩护后方的工兵和步兵等部队里在部分战略要地修筑要塞堡垒作为物资中转站。
  既然准格尔人不跑过来,他们自然也是不忙着打,就这么逐步推进,然后掩护后方建立堡垒,完善后勤补给线。
  于此同时,漠北方向也有两万多楚军,即第六骑兵军向西推进,这个第六骑兵军的前身,其实就是漠北蒙古诸部联军。
  不过现在称之为漠北蒙古诸部已经不适合了,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同化,再加上大楚帝国的强大吸引力还有俄罗斯人的持续带来的压力,漠北蒙古诸部落的头领们早已经认清楚的现实。
  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接受了帝国册封的爵位,然后携带一家老小在金陵城定局,还改姓易服认祖归宗……
  这些穿起了汉服,留起了长发的人,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蒙古贵族了。
  甚至现在你要说他们是什么蛮夷之类的,人家能跟你当场翻脸……老子可是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可不是什么蛮夷。
  部落里的领头贵族们都跑路去金陵享受花花世界去了,剩下的普通牧民们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帝国的行政统治。
  如今漠北地区的各部落已经全面接受了帝国的行政化改造。
  帝国在当地设立了漠北省,派遣了巡抚驻乌尔格(库伦),并设立了大小五府,府之下还有县、镇各级行政机构。
  并效仿漠南省、辽东省辽河套地区以及甘肃省漠南西部地区等地的游牧民族,采取定牧的方式进行统治。
  大楚帝国的定牧,就是把游牧组织结构从部落直接更改为行政单位,通常来说,小部落改为镇,大部落改为县,同时改革之初会进行大规模的相互渗透分化。
  然后以派遣的官员率领这些镇、县这些集体单位进行游牧。
  游牧过程里,基层行政官员随同牧民一起放牧游走,并随时处理办公。
  然后到预定的定牧点进行放牧。
  这个定牧点,一般选择为适合屯垦,战略地位比较重要,大多还是牧民们过冬的地方。
  官方会在这里修建城池,派遣县级官员乃至府级官员驻扎对周边牧民进行管理,同时会驻军。
  同时还会依托驻军以及外来的移民,商人什么的,建立屯垦、教育、医疗、工商业体系。
  如此一来,原本连城池都很少见的草原上,就陆续出现了一批小城池,规模都不大,基本都是作为府城、县城而存在的,周边陆续出现屯垦种田。
  如此一来,虽然草原上的牧民们还保持着游牧的传统,但都是根据固定的路线进行游牧,并且在固定的地方过冬。
  这样既可以让牧民们继续游牧,大楚帝国又可以通过城池,定牧点实施一定程度上的统治。
  这种统治模式,也算是彻底改变了草原上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部落游牧模式,使得游牧民族这种游离在封传统中原封建王朝之外的群体,被陆续纳入行政通知之中。
  而这对于大楚帝国彻底掌控草原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
  大楚帝国可从来没有想过收复若干部落,然后让草原上继续保持这种不稳定的部落模式。
  建立行政统治,这是大楚帝国控制草原的重要一环。
  逐步完善的草原行政统治,还带动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呢……因为大楚帝国内的毛纺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有多少要多少,这也催动了当地的牧民们大量养绵羊并出售羊毛赚钱。
  更不要说大楚帝国国内对各种役用马匹的大量需求,也让当地的牧民们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了。
  此外因为这些地方也属于大楚帝国的本土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古代的那种所谓互市之类的,什么商人都可以带着大量牧民所需要的货物深入草原去贩卖。
  这必然也导致了当地牧民获得棉布,茶叶,铁器等生活物资的成本。
  这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活成本,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升起来了。
  整体来说,草原地区里,不管是漠南还是漠北地区,当地的牧民们在纳入帝国统治之后,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生活比以往过的也更好了。
  这也是大楚帝国能够在当地顺利展开行政统治,同时让漠北诸部心甘情愿彻底归化,为此甚至愿意放弃姓氏,以及其他所谓传统习俗的缘故。
  因为这些所谓的传统,在吃饱饭面前不值一提。
  大楚帝国让这些牧民们能够吃饱饭,那么他们就愿意成为大楚帝国的子民,并且愿意参军为帝国而战。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陆军的骑兵部队里,拥有大量牧民子弟的缘故。
  这些牧民子弟可都是自愿参军作战的,而且战斗热情高着呢。
  因为对于底层的牧民子弟而言,就和帝国底层贫寒农家子弟一样,参军已经成为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最佳选择!
  参军能吃饱喝足,获得在军内夜校学习的机会,并且还会获得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
  不说退役后的各种转业安排,哪怕是不要转业安排,只拿着退役金去找工作,也会因为有学历证书而更容易啊。
  这样,他们就能摆脱贫寒饿肚子的的生活,走向新的人生!


第657章 准格尔西逃吐鲁番设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7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老子就是要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