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说连异国土地上的土著都要大楚帝国的法律保护……那还玩个屁,真这么搞,大楚帝国的那些贸易公司也别开了,随便拉出来一家海外武装贸易公司,那都是沾满了土著鲜血的……
南洋贸易公司现在还在印度和当地的土著打着仗呢……
难不成当地土著还能跑到大楚帝国的海外领地里去起诉,然后把南洋贸易公司以及其他一大票武装贸易公司的人全枪毙了?
而这种相互矛盾的法外治权,就让在土著国家里混的大楚人有些无法无天的,也让土著们里的一些受害者深痛恶觉……发展到现在,一些有权有势的土著根本不抓人再移交给大楚帝国的审判官。
他们都是有机会了直接就地击毙然后毁尸灭迹……当然前提是要做的很隐蔽,不能让其他大楚人,尤其是大楚官方发现,一旦发现,那后果往往极其严重。
承顺十六年的时候就有个亚齐王国的权贵,对一个骗了他钱的大楚帝国流氓商人很不爽,也许是平日里当人上人嚣张惯了,竟然直接派人把这流氓商人以及随从抓了当场砍死……这事闹的很大,没几天就被大楚帝国驻亚齐王国领事馆得知,当地领事直接就联系了当地驻军,然后好几百名楚军直接上岸,把权贵一家子都给屠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又逼着亚齐王国签署了一份新的卖国条约,直接在他们首都边上获得了一块租借地,同时还重新确认了双方在苏门答腊岛东部区域的边界线,新的边界线,往西迁移了两百多公里……
顺带还有一份百万楚元的赔款……以补充受害人家属,以及支付楚军的行动经费。
整体来说,法外治权这东西,有好有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楚帝国在海外的商人免收当地土著法律的限制,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增加了大楚帝国的商人们在土著国家控制区行动的时候,不出事随便蹦跶,当地官员都怕你……但一出事基本就是人间消失,连尸体都找不回来的那种!
人家土著也知道你大楚帝国报复心强,也知道你够狠,所以人家往往是要么不做,一座就是毁尸灭迹。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年头敢跑到土著国家去做生意赚钱的可没几个普通人,除了大规模的武装贸易公司外,基本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亡命之徒,而且也很少单独行动,往往也是三五成群,以所谓的贸易公司之类的行动。
这些人干的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死亡对他们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
从专利法再到法外治权,这些看似和土著有关系,但实际上关系不大,都是大楚帝国内部统治的一系列法律的延伸。
大楚帝国和传统的封建王朝可不一样,传统的封建王朝,讲究的是人治,地方上各类案件的调查、抓捕、审判等一系列司法程序,都是地方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这些人主导的。
但是在大楚帝国不一样,大楚帝国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有完善独立的司法体系。
任何一个县里,都会有督察院以及审判院这两个独立机构,他们可不归属当地的知县衙门管辖,归属知县衙门管辖的只有当地的巡警局。
实际上就算是巡警局,也是实施的双重领导,除了当地知县有一定管辖权外,上级的府巡警局也对县级巡警局有管辖权。
但是督察院和审判院,这是完全独立于知县、知府衙门的机构,他们只归属上级督察院、审判院管辖。
换句话说,县督察院或审判院里的御史、判官们,完全可以鸟当地的县令。
甚至,很多县级督察院里的御史,都盯着当地县令,就等着他犯错,然后火速拿下……最后作为政绩资本让自己升官!
反腐升官,这是大楚帝国督察院体系里很独特的风景!
如此也导致了督察院体系和其他行政体系极大的对立……地方官员们都极为排斥,甚至惧怕当地御史的。
尼玛,谁也不愿意有一群人天天盯着自己的脑袋,琢磨着怎么用自己的脑袋当升官的垫脚石啊。
这种排斥,其实也进一步导致了司法体系的独立,尤其是在督察院这一体系里,在大楚帝国的的一系列机构里独立性非常强……
没办法,其他机构的人都不喜欢他们……但是偏偏历任大督察院的左都御史,又都是参务大臣,手握实权。
而且御史因为三天两头反腐,这贪官杀的多了,在民间里的名望自然也就起来了,而当代人,哪怕是大楚帝国里的读书人依旧是非常看重名望。
所以,别觉得督察院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挤就没人愿意进来,实际上每年这是科举开始里竞争最为激烈的机构。
大把的年轻学子报考督察院的法学考试,试图成为一名收入颇丰,名声还好,关键的是实际权力还特别大的‘御史’。
成为一名御史,这基本上是目前大楚帝国里各法学院里所有法学生们的唯一目标,只有考不进督察院,成为一名御史的法学人才,才会选择去巡警部或审判院。
当然也有些人为了钱选择去当律师,不过一般都是税务律师为主,其他律师收入一般,唯独税务律师是个例外……
大楚帝国的税务法实在是太牛逼,太繁杂的,个人的税务没什么,比较容易处理,但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税务就非常难搞的。
税务部那些家伙为了收税,搞出来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真要按照税务部的办法老老实实就交税,那可是真的多……
所以,熟悉税务法律条文,能够采用一些合法的方式避免过高税收的税务律师,就体现出来了他的价值。
负责企业税务工作的税务律师,其收入一般都是顶级。
哪怕是官办企业也会雇佣税务律师……官办企业那都是官方的亲儿子了,但是为了避免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最后给税务部打工的局面出现,也不得不雇佣税务律师处理税务问题。
由此可见大楚帝国里税务部的强势!
在大楚帝国里,你干点啥都绕不过税务部!
纳税,将会从你出生一直持续到你死亡,哪怕你死了,所用到的棺材等后事用品,依旧在为大楚帝国的税收做贡献。
毕竟这棺材生产、销售上商,他们也是不要交税的,客户看似不用交税,但是购买价里已经包含了税收成本。
除非你真的活在深山老林里,一辈子都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哪怕连盐巴都不外购……所有东西都自给自足。
不然的话,你总是少不了要给大楚帝国的税收做贡献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已。
因为你从外界购买或交换的任何一样商品,不管是食盐还是食物,又或者是衣服以及各种日常工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含税的!
大楚帝国的税收,无处不在!
第644章 火车初试探
承顺十七年,在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搞出来实用性蒸汽机(早期瓦特蒸汽机)一年之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工业化量产研究和生产线建设,大楚帝国终于是推开了蒸汽机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大门。
并朝着门后的蒸汽时代开始一路狂奔!
先是煤矿行业,再到其他矿务企业,然后是对动力有着极高需求,同时又有较大附加值的重型机械行业、国防工业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产业。
最后则是一些对动力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人蓄无法满足,又无法利用水动力的地区里的少数产业也开始使用蒸汽机。
这些产业陆续在半年内的时间里开始实际应用蒸汽机,其装机规模以及速度,远远超过了大楚帝国高层的预估。
当时工商部根据各行业以及地区的情况,预估的蒸汽机应用规模是五年内能够达到五百台左右的规模。
但实际情况却是,仅仅是承顺十七年的下半年里,就陆续有五十多台蒸汽机交付用户使用,并且交付速度越来越快。
这还是目前的交付数据,如果是看产能以及预估产能的话,那么就更大了。
三大厂商根据市场反馈而建立起来的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能够达到了七百多台,并且在明年年中的时候就能够陆续全部完工并投产。
尽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蒸汽机的产能,但问题是当初工商部预估规模的时候,采纳的数据也是以中小型蒸汽机为主啊……
初作出预估的时候,还没有大马力的蒸汽机呢,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搞出来的样机是十六匹马力的蒸汽机,当初进行数据预估的时候,也是以十六匹马力的蒸汽机为标准进行预估的。
大楚帝国高层当初定下的扶持发展蒸汽机的五年目标,如今看来,恐怕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够做到。
因为按照如今的三大厂商的蒸汽机生产线建设情况以及下游厂商所提供的订单来看,明年的产销数据最少也能够达到五百台以上,甚至有可能会更高。
下游厂家对蒸汽机的热情,比帝国工业界高层预估的还要更热烈一些,尤其是各矿务企业里,如今最流行的话题就是蒸汽机了。
而且不仅仅是蒸汽抽水机,那些矿务企业们还琢磨着该如何把蒸汽机用在其他方面。
还是池州煤矿公司,他们先是采购并应用了一批蒸汽抽水机,然后他们就委托了当涂机械公司把后续采购的一台蒸汽机为动力,通过缆绳拉拽的方式把煤炭快速便捷的从矿井里提升上来。
而不是和以往一样,只能依靠人工手推车的方式进行运输。
为此,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各矿产又或者一些货运码头里广泛存在的轨道马车了。
很早的时候,罗志学为了解决港口或物资中转站里大量物资的快速运输,亲自提出来使用轨道马车运输货物的办法。
但是这种轨道并不是铁轨,更不是钢轨,而是木轨,上面运行的车辆也不是火车,而是马匹拖拉的马车。
这种木轨道马车的运输方式,在大宗货物的运输上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不过成本非常高。
因为木轨道在持续高强度使用,同时还风吹雨晒的情况下,哪怕是有各种维护保养措施,也不太耐用,需要经常进行更换。
高强度的保养维护以及轨道更换,导致了这种木制轨道的使用成本其实很高的……这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大规模推广铺开,一般只会在港口、矿山等有大量物资需要运输的地方才会搞这种木轨道马车。
就连在城市里都无法铺开搞木制轨道客运马车……维护成本太高!
后来随着大楚帝国的铁产量逐步提升,大楚帝国的部分港口,陆续尝试用直接铸造的生铁条开始搞轨道,这样虽然一开始铸造的轨道要更高一些,但是后续维护费用要更低。
而且在铁轨道上的马车行驶起来更加省力,还能运输更多的货物。
陆续的,大楚帝国里的诸多矿山以及港口等有着大量货物运输需求的地方,都陆续把木轨道换成了铸造生铁轨道。
所以说……在大楚帝国里的铁轨,是比火车先出来的,而且提前了很早……
近代历史上也是如此,十六世纪下半业的时候,英国以及德国等地的矿山上就开始使用木轨道,嗯,基本上和大楚帝国的木轨道没啥区别。
东西方在先后几十年里,都陆续在矿山里使用木制轨道,以轨道马车运输大量货物,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是现实需求所催生的结果。
只不过原时空里的欧洲,大概要在十八世纪下半夜,才会因为铁价格大跌,铁厂老板才把卖不出去的铁临时浇铸为铁条取代木轨自用,还准备着等铁价上来后再把铁轨再卖掉呢,结果发现铁轨道比木轨道更好用……而且因为钢铁产量持续大量增加,导致铁价格持续保持低价,导致铁轨道的全寿命费用,反而比木轨道的费用还要更加低廉,再加上运输量还更大……多方面的结合综合起来,也就拉开了大规模铺设铁轨道的浪潮。
在大楚帝国里,其实也是差不多,一开始为了运输大量货物搞木质轨道,然后随着国内铁产量持续增加,生铁价格比较便宜的情况下,木质轨道陆续变成了生铁轨道,并广泛存在于各矿山以及港口当中。
池州煤矿公司虽然是一家中小型煤矿公司,但是人家的矿山里也是有铁轨道的,最长的一条这铁轨道从矿山里一直延续到内河港口,总厂两千多米呢。
他们出产的煤矿,可以从矿山里通过轨道马车,轻松便捷的运输到他们自有的一个煤炭内河码头,然后直接装船,通过小河再进入长江,最后抵达当涂工业区出售给当涂钢铁公司或其他客户。
有了轨道交通后,他们也尝试过用蒸汽机拉运输货物,但是直接做成火车的方式不靠谱,现在的蒸汽机自重太大,体积也太大了,把蒸汽机搬上去,根本就带不动什么货物。
池州煤矿公司的做法也不是搞火车,而是采取类似抽水机的方式,把蒸汽机当做动力来源,把矿井深处的煤炭通过矿井内部的小型轨道车辆拉出来而已。
也就是缆车!
当然了,也就只有煤矿公司能这么搞了……反正他们的煤炭几乎不要钱,蒸汽机的日常使用成本也是煤炭成本居多,当煤炭不要钱之后,这蒸汽机用起来除了维护保养的成本外,几乎没有成本……
所以这些煤矿公司才能琢磨着把蒸汽机用于更多方面,以取代矿山里大量的骡马。
骡马的饭量很大的,而且耐力有限,不能一直使用,因此在生产过程里,骡马的实际使用成本很高的,并不是说你给骡马套个绳子,然后它就能不吃不喝给你干活了。
随便套个绳子不吃不喝就能干活的,那是二十一世纪的牲口,不是十七世纪的牲口!
十七世纪的牲口用起来可贵了。
这也是很多煤矿公司,拿到蒸汽机后就陆续想办法把用蒸汽机来取代那些骡马,以节省成本。
比如淮南煤矿公司,他们的设想比池州煤矿公司还要更激进一些……他们还试图直接用蒸汽机带动车辆,主要是他们煤矿的铁轨道到码头比较长,同时他们的的两个矿区之间也间隔比较远,这轨道的总里程有七公里呢。
这个想法还引起了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注意,一票工程师很有兴趣的进行了设计以及复杂的计算。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感人……按照他们的计算,他们把现有的蒸汽机搬上铁轨,然后带动货物的话,以如今火车的动力以及自重……效率会特别的感人……怎么说呢,还不如直接喊上一堆人着车走,便宜还好用还更快……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不能搞……你非要现在就搞出来火车,其实也能走,但是速度以及载货量以及还重要的成本上,还不如用人推着走……
淮南煤矿公司虽然是官办企业,同时也有一份积极上进的心,但是也不能干亏本的事啊。
因此根据数据结果火车方案不可行后,也只能老老实实继续用轨道马车了。
而这事,却是也随着一份蒸汽机的应用报告里送到罗志学的手中。
看着淮南煤矿公司以及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火车试验研究,罗志学不由得感叹,这个世界的聪明人比自己想想的还多。
现在都有人开始搞火车了,虽然这种低压蒸汽机没啥用,但是理论概念却是非常不错的,这继续搞下去的话真正的火车也就不远了。
此外罗志学也知道广州机械公司那边再搞高压蒸汽机,而高压蒸汽机的前期最佳客户,也就是火车了。
稍微想了想后,罗志学就做出了批示,让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钢铁研究所等机构抽调部分科研人员,展开一项全新的研究技术: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