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骑兵团,嫡属于第六骑兵师,该师起源于土默特部归顺后的从军的土默特士兵,在剿灭东掳的战争里长期在漠南草原上作战,乃是帝国陆军在漠南草原里作战的主要骑兵部队之一。
曾经击溃了东掳人重要的盟友科尔沁部的主力骑兵,为东掳人的覆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后来又转战漠南蒙古的西部区域继续剿灭漠南蒙古其他不肯归顺楚军的部落。
这一系列的征战里,第六骑兵师战功不小,等平定东掳、漠南蒙古诸部后,第六骑兵师师长博泽被晋升为陆军中将,如今担任骑兵副总监之一。
这也是第一个真正进入大楚帝国军方高层的蒙古族裔将领,当然了,现在在大楚帝国里没有蒙古族这么个说法,如今的说法是蒙古各部落都是华夏后裔,如今不是归顺,而是认祖归宗。
博泽本人,也自行把姓氏孛儿只斤改为‘包’,因此如今的博泽,其全名是包博泽。
其余归顺大楚帝国的蒙古各部也是差不多情况,都是在积极融入大楚帝国当中,改性易服都是最基本的。
包博泽凭借着南征北战的功劳,成功跻身帝国军方高层,而他离任后,第六师又经历了两任师长,如今的第四任师长就是徐东来陆军少将。
而第六师的其他军官们也和其他部队进行了融合交换,因此现在的第六师已经不是纯粹的土默特部将士所组成的骑兵部队了,而是融合了各方骑兵将士的主力部队。
军方高层对这支主力骑兵部队也是颇为重视,抽调了不少精兵干将补充其中,同时又给他们配属了更加优秀的中亚马,并对该师进行了升级改装。
把该师从传统的东方式骑射部队改革成了新时代的骑兵部队。
该师下设四个骑兵团,一个骑炮营,一个骑辎重团。
骑炮营辖有十二门九十毫米毫米骑兵炮、四门一百一十五毫米榴弹炮一共十六门火炮。
而四个骑兵团,一个是胸甲骑兵团,三个轻骑兵团。每个骑兵团下设四个骑兵哨以及若干辅助部队。
每个胸甲骑兵哨辖有一百七十二名骑兵,轻骑兵哨则是辖有两百三十二名骑兵,这个兵力人数是根据阵型所安排的。
因此骑兵部队里的骑兵哨,规模都比步兵哨大,其哨长的军衔往往也是校官,而不是尉官,同时骑兵部队也不设立骑兵营编制。
哪怕之前乙等师里的骑兵营,也按照新式标志升级为骑兵团,只不过都是严重缺编,实际骑兵数量只有两三百骑规模而已,也就一个半骑兵哨的实际兵力。
这一点和步兵,辎重部队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一个满编的轻骑兵团,辖有骑兵九百二十八名,同时还有团属骑炮兵哨,辖有四门六十五毫米骑兵炮、团属辎重哨两百余人,总兵力可以达到一千两百多人。
但是你别看只有一千两百多人,但是因为骑兵部队的特殊性,其耗费远远超过一个步兵团的耗费,而且战斗力也是相当强悍。
楚军里的骑兵招募以及训练,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通常会招募会骑马的新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训练时间远远比步兵要长,新兵训练时间就达到了半年以上,而安排到部队去服役后,往往还需要经过半年甚至更久的长期训练。
因此楚军里的骑兵部队,其服役时间也要比步兵、辎重兵以及普通炮兵要更长,骑兵培养过于困难,军方肯定不愿意好不容易训练出来了,然后就到服役期限了。
当然了,服役年限长也不会随便改,而是通过晋升士官的方式来延长服役年限。
这一点,和其他技术性兵种是一样的,比如炮兵,普通炮兵还无所谓,但是技术娴熟的炮长基本都会授予士官军衔,以延长服役时间。
这也是楚军里在士兵和军官之间,设立士官军衔的主要目的,除了充当士兵和军官之间的桥梁,实际性指挥基层士兵外,也是为了挽留技术人才。
如此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里的内部构架,是以军官为骨干,士官为枝干,士兵为叶子的体系。
而骑兵部队,尤其是主力骑兵部队里,因为很多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骑兵,因此士官的比例也会比较大,第二十三骑兵团就是这样,整个骑兵团里,士兵和士官的比例达到了三比一左右。
当然了,有了士官军衔并不意味着这个骑兵就担任指挥性职务,只是给予相应的军衔以及待遇而已。
骑兵部队里,不仅仅士兵们的军衔普遍偏高,军官们的军衔也高。
团长基本是上校,副团长就是中校。
哨长以少校为准,偶尔还能看见中校。
副哨长、队长往往就是上尉就是了。
副队长或什长,基本就是中尉或少尉了。
而在步兵或辎重部队里,什长这个职务,一般都是士官担任的,但是在骑兵部队里不是,这是属于军官职务。
只有伍长才是士官担任的职务,而且一般也都是军士长或上士才有资格担任。
这也是技术性兵种很常见的特征。
而现在,第二十三骑兵团这个精锐骑兵部队,面对着冲出城的准格尔人,根本就没有慌乱!
两个轻骑兵哨直接从两翼杀出,呈现左右勾拳的姿态杀了过去,同时该团携带的四门六十五毫米骑兵炮也陆续开火了。
打出来的实心炮弹不断的在准格尔人的阵列中落下,而首当其中的是被巴图当做炮灰使用,迎向楚军的五百多名仆从军。
六十五毫米的骑兵团虽然射程不怎么样,打出来的炮弹威力也不算大,这要是放在攻坚作战里基本没什么用处,但是在这种野外作战里,这种十三年式六十五毫米骑兵炮对有生力量的杀伤却是杠杠的。
人马再怎么样也是血肉之躯,可抵挡不住拳头大小实心炮弹的轰击,随便碰到那都是非死即残。
再加上这种六十五毫米野战炮(两斤半野战炮)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采用定装弹药,其射速是非常快的,同时火炮比较轻,复位重新瞄准也比较方便,因此射速都可以做到和火枪相当,一分钟可以打出来两三发的炮弹。
你说它射程近……那是和九十毫米或一百一十五毫米口径的野战炮相比,但是上新式的十三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战炮或骑兵炮,因为工艺的提升,如今这玩意的有效射程也能够达到三百五十米左右。
如果降低精度要求,降低威力要求的话,哪怕是在六百米左右的距离上也能够对敌军造成有效杀伤。
有效射程这个词汇,本来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不一样,那么有效射程就不一样。
轻便好用,火力也不算太差,这也是楚军一直没有淘汰这种武器,并且持续改进,然后把这种火炮当成团级火炮继续大规模使用的缘故。
几乎有楚军的地方,你基本上都能看见这种轻便火炮。
如今,准格尔人也享受到了这种火炮的照顾。
密集的炮弹持续落下,让前方的五百多仆从军在几百米外就遭到了不小的损失,以至于阵型开始散乱。
阵型一旦散开,那两支楚军的轻骑兵哨一共四百多号骑兵,也是呼啸着挥舞马刀冲了上去。
那场面,就跟群狼杀入羊圈一样,瞬间就血肉横飞。
仆从军里的那一百多骑兵似乎还想要玩什么手枪以及弓箭的射击,但是被楚军的马刀第一时间就给砍翻了……
至于剩下的步兵们乱哄哄的根本无法阻止起来阵型队形,只能散乱逃亡。
后头的巴图看着前头的五百多仆从军在短暂的时间里就崩溃了,不由得低声咒骂了几声,这些叶尔羌人太渣了,连片刻的时间都没能给他争取到。
这样一来,自己的突围可就危险了!
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巴图率领着三百多准格尔本部骑兵试图转道向西突围的时候,楚军里的一个骑兵哨两百多骑就已经从西北方向直插而下,试图直接跑到他前头去拦截。
这支楚军骑兵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出现在巴图所部的前方!
这还不算……五百多叶尔羌人仆从军被击溃后,楚军方面的两个骑兵哨,只有一个留在继续追击,另外一个则是兜了一圈又朝着巴图所在的方向追了上来。
而更北边,还有一支楚军骑兵,也就是之前追击准格尔传令骑兵的骑兵哨也包抄了过来!
看着三支不断涌来的楚蛮子骑兵,巴图就知道想要直接绕行突围是不可能的了……尤其是西北方向的那支楚蛮子骑兵,这都快跑到自己前头去了。
唯今之计,要么掉头回赤金城等死,要么是一鼓作气,直接冲破拦截强行突围。
巴图久经沙场,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犹豫不断,他只考虑了几秒钟就对身旁的下属道:“准备迎战,我们要强行冲出去!”
巴图的命令下达后,呜呜的号角声在荒原上响起,这些准格尔骑兵们开始放缓速度,以收紧队形准备冲锋,同时部分骑兵们开始抽出簧轮燧发手枪或弓箭准备迎战!
但是他们的正前方,是第二十三骑兵团第一骑兵哨两百三十二骑,领头的一个骑兵少校,一看对面不少骑兵掏出了手枪或弓箭后,盔甲下的面孔露出了不屑的笑容:“一群只会用手枪和弓箭的懦夫!”
紧接着他把头盔的面罩拉下,高举着手中的马刀,半秒后朝前斜指,口中大喊:
“第一骑兵哨,冲锋!!!”
他身旁的号手,第一时间吹响了急促的号角声,随着急促的号角声响起,年轻少校一马当先,带着身后的两百多骑兵开始策马冲锋!
他们竟然不等巴图所部主动冲锋突围,就已经先行一步冲了过来,而且没有使用火枪或手枪,直接就列着密集队形,扛着三尺厚背马刀就冲了过来!
随着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巴图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看,对面的这些楚蛮子骑兵,怎么不按照套路来啊。
这些人竟然不用火枪,也不用手枪,甚至连弓箭都不用。
都什么年代了,难道这些疯子还真要用马刀作战?
这样的话,自己要不要下令抛弃手枪和弓箭,让士兵们换用马刀?
还是说和往常一样,先用手枪和弓箭打一波,有机会就换用马刀直接冲上去,没机会就转向撤离?
可惜,现在双方的距离太短,加上双方骑兵速度都快,尤其是对面的楚军第二十三骑兵团第一骑兵哨,人家都已经进入最后几十米的袭步冲刺阶段了。
根本没有让巴图过多思考,甚至做出战术改变的时间。
他只能硬着头皮率领自家骑兵冲上去!
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拉近,准格尔冲在前排的数十名骑兵们开始在颠簸的马背上,用簧轮手枪或骑弓射箭,倒也击中了数名楚军骑兵。
但是他们只来得及开一枪,放一箭,别说继续开枪或放箭了,他们甚至连换用马刀的时间都不够……
因为下一瞬间,他们就迎来了对面排山倒海一样的楚军骑兵队列,还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马刀!
看到对面的密集阵列和大量马刀的时候,高速奔驰的战马上,巴图嘴巴微张,荒原的空气从嘴巴里不断灌进来,此时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草,要完蛋了!”
第609章 沙洲和瓜州
承顺十四年七月二十日,大楚帝国陆军第二十三骑兵团攻克赤金城。
赤金城内八百多准格尔军突围失败而崩溃,当场伤亡三百余,余部大多投降,一部分逃走。
但是偷走的准格尔军最终也没能逃掉,而是被楚军骑兵拦截追击而死伤或投降。
最终,这八百多敌军全军覆灭。
双方的一次实际交战,孙华北就给大楚帝国带来了一个开门红,全歼敌军,缴获了数百匹战马,同时还在城外突围战斗结束后,趁势接管了赤金城,为大楚帝国的大军建立了一个稳步的补给站以及后续的物资中转站。
当天傍晚,第六骑兵师师长徐东来陆军少将率领第六骑兵师以及第五步兵团、第二辎重团成功抵达赤金城。
当天晚间,作为前锋指挥官,同时也是第六骑兵师师长的徐东北陆军少将,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上敲定了后续的作战计划。
实际上作战计划在嘉峪关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出来,而且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好几套不同的作战计划呢,不过到了实际行动里,这些提前制定的作战作战依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根据徐东北陆军少将的命令,前锋部队将会继续保持高速行进的状态奔袭苦峪城(锁阳镇),此地一度也是明初时期的沙洲卫驻地。
明初明王朝在西域设立了沙洲卫,原先驻沙洲,即敦煌,后来明王朝在西域进行战略收缩,沙洲卫东迁到苦峪,世人一度称该地为沙洲卫城,实际上这地方不是沙洲,古沙洲还在西边上百公里开外呢!
原沙洲故城则是被明王朝放弃,由当地蒙古人接管,明王朝名义上在此地设立了设罕东左卫,不过已经实际了失去控制权,后来此地由吐鲁番人控制。
但是考虑到苦于城西北边的瓜州距离非常近,攻打苦峪城的时候哪怕是封锁了该城内的敌军,但是瓜州方向的敌军依旧有可能差距到楚军的来袭。
为了尽可能的掩盖真是情况,拖延哈密方向的准格尔主力反应过来的时间,因此在作战计划上进行了调整。
拟定主力奔袭苦峪的同时,派遣一部骑兵绕过苦峪城继续奔袭瓜州,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下瓜州,而是为了切断瓜州和后方哈密的联系。
信息封锁,遮短战场,这是徐东来的主要战略目的。
至于攻打苦峪和瓜州本身,其实没什么难度,这两个地方其实都不是准格尔的主力部署方向,只是象征性的部署了数百兵力而已。
就和赤金城一样,这些兵力并不是用来抵抗大规模楚军进攻的,而是为了抵抗小规模的袭扰,同时及时的把情况通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