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08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3:19
  这没了抄没的对象后,就连税务部那边都是被迫裁员了……养着这么多狗腿子也很花钱的,国内抄没对象少了后,自然也要裁员降低收税的成本。
  国内统一战争后,大楚帝国的财政主要收入,就基本局限在常规财政收入上了,每年看似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开支也大啊,军费和各类行政费用可是多的很。
  再加上那几年大楚帝国还搞农业发展计划,恢复民生计划。
  如果不是早几年积累了一笔抄没收入,早就撑不住了。
  因此统一战争后期,其实帝国就已经开始开源节流,每年都高喊要削减军费,哪怕是东掳战役期间,都说要喊削减军费。
  而等打完了东掳后,帝国高层终于是下定了绝对,毫不犹豫的对着军费挥起了大砍刀,让军方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陆军那边为了节省军费,都是自己种田养猪种菜了……东北地区里最大的屯垦群体是谁?可不是什么外来移民之类的,而是军方的屯垦。
  从这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财政情况其实也很紧张。
  看起来很有钱,承顺十三年的时候,中央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万楚元。但还是那句话,赚得多花的也多。
  军费就好几千万,行政费用也是好几千,各种基础建设,比如官道以及各类港口等建设也很花钱。
  而防洪灌溉的水利设施更是个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着帝国财政的资金。
  而这又不能停,甚至都不能削减建设力度,因为扶持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乃是帝国在多年前就敲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罗志学在国内统一尚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喊出来了民以食为天的口号,帝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民众吃饱饭。
  而要吃饱饭,其他什么的都是瞎扯淡,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
  而基于当代粮食进口比较麻烦,而且运费还非常昂贵,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
  早在承顺四年,那个时候帝国连北伐都还没有开始呢,就已经开始施行第一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该计划在承顺五年结束后,获得了极大的成果,而大楚帝国又顺势展开了第二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目标依旧始终如一:提高粮食产量!
  而大量的基础水利设施,防洪也好,灌溉也罢,其实落到最后还是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
  以帝国目前的基本国策而言,为了保障粮食生产而动工的大量防洪灌溉工程非但不会缩减,反而还会持续增加规模。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帝国方面,已经丧心病狂到准备主动对黄河进行改道了。
  黄河继续夺淮入海的话,偌大的江北地区,乃至包括大片洛阳开封一带的中原腹地都不能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
  年年小洪涝,三年大洪涝的情况下,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还谈啥增加粮食产量啊。
  并且北方地区持续干旱……这年头还是小冰河时期呢,气候极为反常,尤其是北方省份,动不动就来个干旱。
  为此,帝国方面准备下定决心对黄河进行改道,一方面不让淮河区域年年洪涝,另外也可以引黄河河水北流灌溉华北平原的耕地。
  而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后,黄河改道工程已经正式在承顺十三年秋天动工!
  按照计划,黄河改道工程,后续会引黄河水进入山东大清河。
  这个改道,自然不是说随便瞎搞,直接把黄河决堤就完事了,实际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准备承接黄河水的大清河段,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疏通,把部分弯曲的河道进行拉直;对狭小河段进行扩大,分流;设置蓄洪区,避免冲击到下游河道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庞大工程。
  很多工程对于后世而言,哪怕是有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帮助也不算小,而对于当代的土木工程基本靠锄头的施工能力而言,这些工程都是非常庞大的。
  不过大楚帝国方面也不怕……这么庞大的工程看似耗费资金,但是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有以工代赈的传统。
  每年受灾的地方多了去,什么地方一受灾,帝国官方基本立马就组织工程队或企业去招工了……不敢说让你发家致富,但是让灾民吃一口饭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
  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结合起来的。
  于是乎,你经常可以看见大楚帝国的某个府县遭到洪涝之后,帝国立马就会在当地或附近上马一个大工程……基本都市修防洪提、挖水渠为主。
  在这搞着搞着,大楚帝国的天灾看似依旧,该干旱的干旱,该下雨的下雨,但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却是每年逐步下降。
  这一点,在陕西河南以及江北地区,体现的极为明显。
  上述这几个地方,在明末时期那基本就是个人间地狱……千里赤地、十室九空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实际描述!
  而现在!
  这些地方的极端气候依旧非常多,但是人烟也逐步恢复,很多荒废的村子已经恢复耕种。
  人们虽然依旧常年饿肚子,但是总归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了。
  不大规模饿死人,这其实已经是大楚帝国高层,也是罗志学现阶段的最大追求了!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别看帝国如今工业发展很牛逼,军队吊打周边……实际上吧,国内依旧有大量的人在挨饿受冻!
  现在帝国贫寒子弟为什么参军热情那么高?挤破头都要去。
  因为参军了能吃饱饭啊……
  罗志学估摸着,想要让帝国子民通过自己的劳动都吃饱饭,少说也要再奋斗几十年!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
  甚至可以说,这比争霸世界还要更难!
  因为国内虽然不断的在开荒,也不断的恢复民生,粮食产量节假攀高,但是人口数量也日渐增多,和平时期里人们的生育欲望是非常大的,这多几年啊,帝国登记在册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一亿一千多万。
  这还不包括相当多一部分在深山老林里没登记在册的人口。
  短短十年,华夏大地的人口规模就拜托了明末时期的天灾人祸,并开始迅速恢复当中,估计不用几年就能奔着一亿五千万甚至两个亿去了。
  这么多人,要怎么养活?
  光靠传统手段是不行的
  但是罗志学依旧有信心,他的信心来源于那里?
  工业革命!
  虽然工厂里生产的各类工业产品不能吃也不能喝,就算赚钱了,这金银依旧不能吃不能喝。
  你说靠工业赚钱,然后拿钱去进口粮食?那也得别人有多余的粮食卖给你,并且肯卖给你才行。
  靠进口粮食填饱自己的肚子,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脖子伸入了绞刑架上的绳套里,你就天天祈祷着他国刽子手别拉下开关吧……
  工业革命不是这么玩的,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的真正作用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升国内粮食的产量!
  如果这还无法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就需要工厂生产的枪炮为民族夺取更多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才是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真正意义!
  所以,承顺十三年年末,帝国参务会议上,面对部分文官提出,通过裁军的方式进一步缩减军费,腾出资金以发展国内农工商的提议,罗志学亲自否决了。
  帝国,绝不裁军!
  除非他国异族全部死光,全球土地都归于伟大的华夏民族,否则帝国绝不会裁军!
  罗志学不仅不裁军,甚至还亲自敲定了扩军方案,准备再编练若干适应跨海登陆作战,热带地区作战的甲等师,预计派遣到海外作战。
  耕地不够,就去抢啊!
  东南亚,就挺适合种田的,虽然其内陆大部分都是很要命的各种热带雨林这种烂地,但是很多沿海平原却是极为适合重地。
  要知道,即便以现在东南亚各国土著的垃圾种田水准,他们都能向帝国出口大量的粮食,帝国和暹罗之间的大米贸易,规模可是不小的。
  这种好地方,让这些土著们种田,说实话太浪费了。
  不仅仅是这里,帝国方面还看上了印度半岛……印度半岛这地方还是很适合种田的,哪怕一时半会,帝国也无法直接控制偌大的印度半岛,并组织大量移民过去种田。
  但是如果能够控制若干殖民地,通过殖民的方式获得大量粮食那也是极好的。


第604章 橡胶种植园
  大楚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理由是众多的,尽管在前两年的时候扩张的直接因素是为了保障并且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内工商业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
  但是这只是早期的原因而已,而进入了承顺十三年,尤其是下半年后,身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罗志学的想法逐渐有了改变。
  想法的改变,来源于最近几年国内的粮食产量虽然逐步提升,但是却依旧没能解决粮食危机,动不动就来饥荒。
  尽管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然而小规模饥荒,甚至饿死人的情况依旧时有发生。
  更不要说绝大部分国民依旧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情况了。
  承顺十三年十月份的时候,罗志学到了就近的几个府县进行了视察,而视察的重点则是农村地区的情况。
  毫无疑问,这种视察罗志学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他用脚趾头去想都知道,自从他决定要去某地视察农村情况的时候,估计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就会连夜行动,昔日哪怕是穷的叮当响的某个村子,一夜之间人人都能变成富农……
  而实际上所看到的也的确如此,他一共走了三个县,并走马观花一样看了十多个村子,有好有坏,好村子里家家粮食满仓,顿顿有肉,普通一些的也是精神面貌不错,不愁吃喝,哪怕是最差的村子,也是情况过的下去。
  从表面上去看,那绝对是安居乐业,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
  罗志学又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傻货,自然清楚臣子们的小动作,他也没拦着不让他们作秀,烂也拦不住……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者大张旗鼓跑出去视察,而且视察还要通过大楚邸报报道出去的,真要弄一堆破破烂烂的村子给罗志学看,这不是给大家都找不痛快嘛,事后还怎么进行宣传啊……难不成要在邸报上说,大楚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营养不良,时不时还饿死人才是真的?
  肯定不行啊。
  罗志学并不排斥他们作秀,而是觉得都提前作秀了,这农村也就这个水准,那么没作秀之前呢?还能看?
  再说了,其实罗志学也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治下大部分民众的真实生活情况的。
  最简单的,那就是通过粮食产量数据以及人口数据进行叛乱。
  这些数据虽然也准确不到那里去,大范围的数据也很难搞,但是如果只是少数地形的准确数据还是能够搞到手的。
  然后你就可以得到部分地区的人均粮食水准!
  要判断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经济数据你都不用看,只看这个人均粮食就行了。
  说这个数据之前,先来看一下后世华夏地区的人均粮食水平,建国第一年是两百公斤多一点,过几年恢复正常生产后大概有两百八十公斤左右,再往后几年一度涨到三百公斤,后续几十年里反复波动,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后才达到四百公斤的水准并开始停止增长。
  到了二十一世纪后之所以在四百公斤左右波动,是因为肉食、植物油等副食开始增加供应限制了主粮的消耗。
  四百公斤主粮的人均消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少了不够吃,多了也吃不下,一般都是增加肉食等副食供应。
  再说其他地方,比如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各国,其中日本长期维持在两百几的水准……
  同时期欧洲地区的几个列强其实也好不到那里去,别看一个个都是列强,但其实也就三百多公斤左右的水准,吃不饱饭的多了去。
  但是美国是个例外……人家早就已经突破四百公斤了……他们的自然条件实在太过优越。
  当各国民众都还普遍营养不良甚至大规模饥荒的时候,人家的主粮消耗已经涨不上去,开始增加肉食以及禽蛋等各类食物的消耗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0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0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老子就是要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