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444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3:19
  而值得注意的是,帝国大规模在各地修筑各类防洪灌溉设施,还带来了一个之前预料之内的结果。
  那就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这些工作机会,能够让过去几年的他天灾人祸里失去了家园,苦苦挣扎求活的流民青壮们活下去。
  而这,也是大楚帝国其他诸多部门们,对五年农业计划里花钱众多,搞各种耗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缘故。
  因为大规模修建防洪灌溉设施,这本来就是大楚帝国官方以工代赈,用以恢复统一后的民生稳定,避免出现大规模流民的手段之一。
  顺带众多地方的一些贫困家庭青壮,也能够趁着这个机会在农闲的时候赚取微博的工钱,虽然这个钱很少,但是在农闲时候,闲着也是闲着,而且闲着也得耗费家里的粮食不是……
  还不如去工地上卖一卖力气,赚点口粮钱。
  大楚帝国官方修建这些基础设施,那是一石三鸟,既是为了发展农业,也是为了以工代赈,顺带还能促进建筑相关行业,比如采石,木工等行业的发展呢。
  一场御前会议里,臣子们经过讨论,罗志学首肯之后,初步敲定了后续的一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
  其中就有规模宏大的淮河-黄河防洪灌溉建设任务,计划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对淮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是河南、安庐、江北三省的地区的一些危险河段进行防洪堤修建、加固,并把一些容易堵塞的河道进行改道拉直,制定泄洪区等等。
  初步目标是要彻底扭转黄河淮河流域,年年都发生洪涝的情况。
  罗志学没指望着通过几年的建设,就一劳永逸的解决淮河、黄河流域的泛滥问题,甚至都没指望过能够扛过一些大洪水,短时间内这是不现实的,一口饭吃不成胖子……
  他要求很低,对于民众们而言甚至说得上是低微,那就是别年年都洪涝啊……
  不能每年一到雨季就洪涝,就算要洪涝,也要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再洪涝啊!
  按照计划,上述三省的淮河以及黄河河段,将会计划小型工程六十六项,中型工程十三项,大型工程一项。
  而大型工程就是洪泽湖防洪工程,包括继续修建洪泽湖大堤,设立泄洪区,扩大洪泽湖的汛期蓄水量。
  因为黄河早年改道夺淮入海的缘故,也就导致了每年雨季的时候,洪泽湖的水量就会暴涨,进而威胁到周边地区。
  为了确保运河通畅,为了保护周边地区的民生安全,这才有了历朝历代,尤其是以明朝为甚大规模修建洪泽湖大堤。
  大楚帝国因为定都南方,同时海军强悍并大规模采用海运,对运河的依赖倒是没这么大,但是依赖不大不代表就可以放弃幽杭大运河。
  同时江北地区的民生也需要保障,因此这防洪大堤还需要继续修。
  整个洪泽湖防洪工程,准确的说是第一期工程,预计将会投入白银八百多万两银子,由多级财政平行分担,预计四年内完工。
  等完工后,洪泽湖的蓄水防洪能力将能够进一步提高,至少不会出现现在这样每年下场大雨就提心吊胆,五年十年一遇的大水就大规模洪涝的情况出现。
  而这一项重点工程,除了文官系统方面参与外,军方也会参与。
  当然了,并不是说军方会直接投入作战兵力,楚军的正规军数量也不多,而且都挺忙的,哪怕是乙等师也不可能大规模调取当劳工使用。
  但是,大楚帝国在统一战争过程里,俘虏了大量的前明军队士兵,编成了大量的屯垦营、建筑营或运输营等从事劳作,但是依旧属于军事化管理的机构。
  这些战俘们因地制宜或屯垦,或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洪泽湖防洪工程里,预计也会投入大量的军方管理的战俘组成的建筑营。
  等完成这第一期工程,这个建筑营的投降士兵的服役期基本也就结束了,到时候刚好可以直接解散,让降兵们回家返乡。
  淮河-黄河防洪灌溉工程,如果第一期搞定的话,可以让沿岸数百万人口脱离年年洪涝的困苦,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对此,罗志学非常的重视,从资金到人员安排都是亲自过问,确保计划顺利实施不出现什么大问题。
  至于一些小问题,那就是无法避免的了,让下头的人自行处理就是。
  ——
  当辽东地区的东掳人陷入灭国危机的时候,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这边楚蛮子投入十几万大军,耗费巨资和他们打仗的时候,还能够在后方搞这种大规模的工程。
  他们如果知道了,恐怕下巴都要掉下来……这楚蛮子到底那里来的这么多钱。
  东掳人是无法理解大楚帝国的财政收入是有多么的强悍的!
  估计也无法理解大楚帝国里的第一大机构不是其他,而是税务部……雇员最多,经费最多,行政效率也最高,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强悍的税务部,确保了大楚帝国的财政健康,在维持大规模对外战争的时候,还能拥有大笔资金用于内政建设。
  这些,皇太极估计是无法理解的,就算是能理解,但是也无法在他们东掳内部施行!
  因为这种程度的税收制度,是需要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对旧有利益体系进行全面的打破后才有可能实施。
  而东掳人的政权其实前后也有几十年了,内部早已经完成了利益的分配,形成了稳固的利益体系,这个时候想要改……那是不可能的。
  同时,这也是罗志学从一开始就用最铁血的手段强行推广各项新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和税务政策的原因。
  而不是说等到稳定下来后再进行。
  因为一旦稳定了下来,新的利益阶层生成,并且和旧利益阶层进行了共度互换后,那么就别指望着推行新政策进行利益分配了。
  必须再一开始是时候就强行推动,直接依靠枪炮和刀剑去推动。
  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自古以来改革的难度都非常大,而且属于吃力不讨好,一个搞不好好还会把帝国拖入深渊。
  所以,罗志学就不打算玩什么改革……缝缝补补这种事他干不了,没那能力,更没那魄力!
  他能做的就是把旧有的全部推倒,然后在废墟上建立新的利益体系。
  而这,对于造反起家,手握数十万大军的罗志学而言难度更小,过去几年的情况也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前明时期,明王朝的一些有志之士想要干点啥都会遭到大量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尤其是税收这一块上,朝廷要拿他们士绅的钱,那可难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士绅大户们交各税可积极了!
  你要问为什么?难道这些士绅们天生是好人,打心眼里拥护大楚帝国吗?
  开玩笑……你要从他们口袋里掏钱,人家哪能愿意啊!
  至于不愿意为什么还交,而且还交的这么积极。
  原因也很简单,不肯交税的都被杀光了……


第545章 国战
  承顺六年五月初,辽西走廊。
  宁远中右所,这个辽西走廊的小城池,在历尽百年风雨,历尽明王朝,东掳人之后迎来了第三个主人:大楚帝国!
  楚军在四月底的时候就已经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此地,不过此地乃是被东掳人主动放弃的,东掳人在撤走之前,几乎破坏了所有能够破坏的城内设施。
  至于钱粮什么的,更是半点都没留下,就连各种房屋建筑也是能烧的就烧。
  甚至就连城内的所有水井,都是被东掳人投下了腐烂的尸体而污染。
  所以楚军虽然看似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实际上这座城池已经和废墟没什么两样了,因为城内废墟众多,甚至连饮水都不好解决,因此楚军在入城的头几天里,都是在城外驻防为主。
  因为清理工程比较大,同时城池本来也小,所以楚军干脆就没让大批主力入城驻防,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军事堡垒进驻了几千人。
  大批的主力部队,则是驻防在中右所南边的荒野上,并且距离海边比较近。
  之所以把主力部署在海边,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得到海上补给,同时掩护海军的运输船队靠岸并装卸物资。
  在辽西战役里,大楚帝国的后勤补给是海陆并进的方式,一方面动员了大量民夫组建了大批的运输团,构筑了一条从天津卫到山海关,再以山海关为中转站运往前线各地的陆地补给线。
  还有一条则是直接通过海运向东,沿着海岸进行就近补给。
  尤其是随着逐步东进,楚军主力距离后方的山海关已经远达上百公里后,随着距离的拉长,陆运补给的困难逐步加大后,楚军方面也就加大了海运的补给力度。
  目前驻防在宁远中右所的第三集团军直辖部队以及第九军、提前一步攻占了晋庄的第一骑兵军以及近卫军骑兵支队,攻占了小团山堡的近卫军之第三师、第二师之第六混成团,攻占了兴水县堡、白塔裕堡的第八军,上述一共十余万大军,其中半数补给都是依靠海运补充。
  大楚帝国的众多船只,从后方各个沿海港口装满了各种物资,然后在海军战舰的护送下运往北方。
  这些船只,有的在山海关停靠并卸货,而有的则是在沿途的几个小港口卸货,还有的则是在刚占领的宁远中右所。
  之所以不是把所有物资都一股脑运输到宁愿中右所,纯粹是这些港口的物资吞吐量有限……
  大楚帝国的十几万大军,其物资消耗量是庞大的,后方调用的船只也是众多的。
  但是可靠停泊卸货的港口比较少,这些港口的吞吐量也比较有限。
  在辽西走廊的一系列港口里,其实只有山海关那边的港口才能够停泊大量的船只,因为这地方经过了楚军长达两年的基础建设,楚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招募的青壮,不仅仅完善了山海关的各类防御设施,更是修建起来了一座拥有众多码头泊位,吊装设施的军事港口。
  如今山海关那边的港口码头,在紧急情况是是可以满足十几万大军所消耗的物资的吞吐量的。
  之前的两次寒冬时节,幽杭运河冰冻,北方大地冰封的时候,楚军就是大规模使用海运向北方驻军运输补给。
  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归是能运输。
  但是除了山海关外,前线刚占领的辽西走廊的一些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可就没什么大规模的港口了,有的也只是一些原始的小港口,这些小港口停泊少量大船还行,但是别指望能够同时停泊大量海船了,码头泊位不够……
  而吊装设施,码头仓库这些配套设施就更加不足了。
  哪怕第三集团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海军北洋舰队里的工程部队,没日没夜的扩充修建宁远中右所的码头,但是也无法容纳大楚帝国庞大的海上运输舰队。
  因此,楚军的海上运输,只能是分散到各个港口里卸货,然后再通过陆地转运的方式持续运往前线。
  而随着宁远中右所港口的紧急施工,后续这个地方将会成为大楚帝国第三集团军以及近卫军部队后续行动的主要物资中转站。
  按照后勤部方面的计划,这个港口在半个月后,至少要承担前线大军一半物资的供应量。
  对此,第三集团军司令左英哲上将其实还是有些不满,不过他也没办法。
  陆地运输太麻烦,需要动员的人员太多,而且速度慢,最关键的是还会面临东掳人骑兵的威胁。
  虽然前头楚军已经在广宁中前所击溃了两万东掳骑兵……但是人家东掳人可不仅仅只有这两万骑兵……
  他们还有数以万计的骑兵,并且东掳人控制的漠南蒙古里也包含了朵颜三卫地区。
  这些地区里的蒙古骑兵,同样能威胁到南方辽西走廊的楚军补给线的安全。
  说起这个朵颜三卫,其变化很有意思!
  从朵颜三卫的变化,基本可以看出来明王朝在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数十年间的内外政策的变化。
  朵颜三卫早些年,尤其是被戚继光一顿胖揍后,基本都老老实实的选择了臣服明王朝。
  因此万历年间里的中后期里,朵颜三卫都是明王朝忠实的藩属或者说雇佣军。
  甭管什么名义,但是那个时候的朵颜三卫是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后来东掳人崛起后,明王朝持续对朵颜三卫进行拉拢扶持,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持续压制围剿东掳。
  不过后续逐步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统一漠南蒙古,并对众多漠南蒙古的部队发动征服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众多漠南蒙古的部落为了自保,转投东掳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
  这些朵颜三卫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选择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明王朝、东掳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势力搅合在一起,为着各自的利益进行了联合,征战。
  这一时期的漠南蒙古其实是一盘散沙,东掳人非但借助不了他们的力量,反而受到他们的威胁,明王朝也能够从中获得林丹汗,部分朵颜三卫的力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4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老子就是要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