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龟缩在城池和堡垒内,他们兴许会败,但是多少也能支撑几天甚至更久一些。
如果洪承畴敢把数万大军都拉出来,直接和楚军打一场面对面的决战,恐怕李成通做梦都要笑醒……
然后,数万明军会在一天之内化为泡影!
步兵方面是指望不上了,那么洪承畴也只能指望麾下的骑兵能挽回一些局势了,只要骑兵出击顺利,哪怕没有对楚贼造成什么重大的杀伤,但是只要杀出去威胁到了楚贼的侧翼,那么楚贼也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攻击己方的东炮台,进而为东炮台的守军缓解压力。
于是乎,大约五千多明军骑兵在洪承畴的命令下,开始从后方集结并徐徐上前了。
李成通注意到了明军后方的骑兵有所异动的时候,当即也下达了自己的命令:“让朱兴发也出击吧!”
“告诉朱兴发,把对面的骑兵拦住!”
在战场东后侧方位的朱兴发,通过旗语接受了命令后,当即下令道:“快,集合!”
朱兴发在后头带着两个骑兵旅,以及三个师属骑兵团一共将近四千骑兵进行紧急出击准备的时候。
明军那边的骑兵却已经开始出动了!
五千多骑兵,光看数字的话其实也不会觉得有多少,但在战场上,这五千多骑兵所引起的声势,比数万步兵还要更大!
甚至为了避免这五千多骑兵本身在前进作战的过程里发生混乱,明军方面的骑兵都分成了三个大方向,总计十多个波次呢,前后蔓延大几百米呢。当前方的明军骑兵们开始小跑加速的时候,后面的明军还刚列完队呢。
可不是说明军方面的总兵陈忠一声令下,然后五千骑兵齐刷刷的就冲出来了。
因为明军方面的骑兵是早有准备,出击的速度也非常快,而楚军方面的骑兵部队,虽然也是一直都处于战备状态,但是为了兼顾多个方向,也不太可能一直把骑兵主力都放在东侧。
而是在确认了明军的骑兵出击方向后,朱兴发他们才能够集结骑兵迎战。
这要是提前把骑兵都集中在东边,万一明军骑兵鬼鬼祟祟的绕行西侧袭击,岂不是西线要完蛋……
在步兵和炮兵方面,楚军是进攻的一方,但是在骑兵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楚军才是防守的一方。
明军方面的骑兵,在出击时间和方向上都有比较大的优势。
不过还是那句话……几千骑兵出击不是过家家,不可能说洪承畴或者李成通这些高层指挥官一声令下,下一秒就有好几千骑兵杀出去了。
骑兵集结以及作战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退一万步来说,那么是列阵也需要时间啊。
什么,你说不列阵,直接让骑兵们自己就冲出去了,那不找死嘛……对上敌军骑兵列队反冲击,分分钟要全军崩溃。
如此情况下,明军方面的骑兵出击,足足是一刻钟之后才出现在东炮台侧后位置的战场上!
而且来的明军其并不是五千,而是只有一千多骑,这是明军方面的第一批骑兵。
这一千多明军骑兵出现在东炮台侧后位置的时候,正在进攻东炮台的楚军也是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一刻钟之前,正在进攻的东炮台的楚军就已经得知了即将有明军骑兵来袭,除了负责主攻东炮台的第八师依旧无动于衷外,外围提供掩护的第一师下属的第一步兵团已经紧急机动,直接跨越了好几百米,在第八师的侧翼方向已经摆出来了三个大型,呈品字形部署的空心方阵。
而后方的第二步兵团也在紧急机动,他们将会在第一步兵团的靠南方向同样部署多个空心方阵。
这些第一师的任务,并不是说真的杀伤多少敌军骑兵,而是拦住敌军骑兵,避免对他们对第八师的作战形成干扰。
楚军为了强攻东炮台,动用的可不仅仅是第八师一个师,还有作为掩护支援的第一师呢。
当第一师的大批步兵们紧急列出空心方阵的时候,第一师所属的大批野战炮,再加上一批第八师的野战炮,也是紧急调转了炮口。
至少有四十门的野战炮停下了对东炮台的炮击,对炮管进行冷却,以备在接下来对敌军骑兵实施急速射炮击。
迎接敌军骑兵冲击的时候,因为敌军骑兵的速度非常快,这对炮兵部队而言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去最多的炮弹,这种高速射速,不仅仅是对炮组成员有极大的挑战,对火炮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炮管质量稍微差一些,又或者是本身就经过了长时间的炮击,炮管冷却不到位的话,分分钟炸膛给你看。
楚军方面为什么制定了身管寿命这个火炮数据,一线部队里的火炮一旦到了身管寿命,哪怕火炮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依旧会直接退出一线炮兵部队。
这些火炮经过详细检查后,质量尚可的调到二线部队里去服役,并采取减装药,严格限制急速射。
如果检查后,发现火炮炮管已经到了临界点,那么也不会勉强使用,而是会直接拉回兵工厂回炉。
青铜火炮,其成本里很大一部分是青铜本身,制造成本反而要低一些……所以铁铸火炮打坏了扔了也就扔了,但是青铜火炮楚军往往会拉回去回炉。
不仅仅限制了使用寿命,楚军在火炮生产上,还全面废弃了铁铸野战火炮,所有自造的野战炮都是清一色的青铜火炮。
因为铁铸造火炮的身管寿命太差,打个三四百发炮弹后,炮管的承压能力就会变得很差,如果再搞急速射的话,往往就炸膛了。
而青铜火炮,身管寿命能够做到八百发甚至千发以上,并且在急速射的时候承压能力更强。
如今,这四十门各口径的青铜火炮就体现出来了青铜火炮的优势,那么这些火炮经过北伐的一系列作战,基本上每一门都已经打了至少两三百发甚至更多的炮弹,换成铁铸火炮的话,哪怕日常使用都得小心翼翼,甚至减装药使用了。
但是这些青铜火炮的剩余身管寿命依旧非常高,炮术们基本不用担心这个时候搞急速射而导致炸膛事故的出现。
四十门野战炮做好准备好,明军的一千多骑兵也是翻过了一座小矮山,出现在了八百多米外。
看见敌军骑兵出现后,楚军的各炮兵阵地上的炮兵炮兵指挥官们,不约而同的下令开炮了!
第448章 这不是冲锋而是自杀
四十多门的楚军火炮陆续开火,这么远的距离里自然不可能进行什么太过精确的炮击,但是明军骑兵太多,整体目标也非常大,所以只需要覆盖炮击也是能够获得有效杀伤。
实际上如果不是明军的骑兵利用了起伏不平的矮山遮挡了楚军炮兵的射界,他们在一千多米外就会迎来楚军九斤野战炮的炮击。
如果不是等他们进入八百米后才迎来了楚军的第一波炮击。
然而即便是八百米外的炮击,依旧是让对面的明军骑兵感受到了庞大的压力。
这些明军骑兵们,刚翻过一座矮坡呢,就是遭到了楚军的炮击,顿时就有不少骑兵被实心炮弹所杀伤。
领头的明军骑兵将领朝着身后看了眼,不过却是没有做出什么改变,而是让麾下骑兵稳住,继续保持快步前进。
他甚至都不能让战马提速快速冲过去。
因为需要维持阵型!
古代战争也好,线列战争也罢,维持阵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战术需求。
维持阵型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让勇敢的人和胆小的士兵一起上……
孙子兵法有云: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这也是楚军为什么极度强调阵型,甚至不惜通过严苛无比的军法来维持阵型的缘故。
对面的明军骑兵将领想要继续维持阵型,只让骑兵们继续快步前进……
继续使用快步除了维持阵型上的需求外,也和维持战马体能有关系。
战马的体能有限,同时这些明军骑兵里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披甲的,哪怕是他们穿的盔甲并不是什么超重甲,但是盔甲加上武器也有几十斤重呢。
而明军骑兵的战马基本都是蒙古马,肩高普遍只有一米二、三左右,这驮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兵跑起来那可是相当吃力的,如果提前好几百米就发动全速冲锋,这还没跑到敌人阵前战马就得先累趴下了。
这种矮小的蒙古马,如果按照十九世纪后的军事观念来说,并不适合作为战马使用。
哪怕只是作为无甲的轻骑兵使用战马都不适合,更别说作为披甲的重骑兵用马了。
它太矮小了。
十九世纪后的各国近现代骑兵,披甲重骑兵用马,肩高普遍在一米五以上,哪怕是无甲的轻骑兵用马,普遍也在一米四五以上。
不说欧洲,即便是扶桑人明治维新后搞骑兵,引进并培育的战马,肩高普遍在一米五以上,他们的大部分骑兵还没马的肩膀高。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世部分国家骑兵对战马的要求,而这些战马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杂交后培育的军用马匹,负重能力和爆发力甚至耐力维持在也个比较好的平衡上。
然而在当代的十七世纪里,没有任何一种马匹能够满足后世骑兵的要求……哪怕是当代最适合充当军用马的阿拉伯马,普遍肩高也才一米四五左右,极少数优秀者才能够达到一米五以上。
这会大家都还在使用原生马种呢,比如中亚、西亚等地区的骑兵使用阿拉伯马,东亚地区则是使用蒙古马居多。
甭管是蒙古的骑兵,还是明军这边的骑兵,又或者是楚军的骑兵,使用的都是典型的蒙古马,顶多掺杂着少量西北地区弄过来的马。
骑着这种战马,还穿着盔甲……这能跑起来就不错了,你还指望他们从大几百米外就开始全速冲刺……这纯粹就是扯淡。
现在就快步走,说实话都已经是对面的明军骑兵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了,毕竟楚军的炮火太厉害,总不能一路慢悠悠的用慢步前进到四五百米后再快步走。
那样承受的伤亡压力就太大了。
毕竟明军所面临的炮火可就凶猛多了,迫使他们在八百米外就开始用快步走了。
当明军第一波骑兵用快步走继续推进的时候,楚军的炮兵们则是按部就班的持续开火。
众多的实心炮弹陆续落入明军骑兵阵列当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明军骑兵的大量死伤。
不过对面的明军骑兵哪怕不是关宁铁骑这种精锐骑兵,那也是边军里的精骑了,所以对炮火的承受能力还算是比较大的,竟然是一路硬扛着炮击靠近了三四百米左右。
这要是换成了普通内陆地区的骑兵来,估计早就崩溃了。
然而当这些明军骑兵付出了不小的伤亡,杀入了三四百米左右的距离后,发现对面的楚军侧翼部队已经列好了阵型严阵以待了。
只是吧,这阵型似乎有漏洞!
此时,摆在明军骑兵将领眼前的是足足六个庞大的步兵方阵,这些步兵空心方阵似乎还很单薄。
同时这些空心步兵方阵之间,却是有着宽大的空袭!
这让明军骑兵的将领看到了冲破这些楚军步兵方阵,再不济也能直接从空袭冲过去,然后袭击楚军背后的炮兵阵地的希望。
所以,领头的明军骑兵将领下令开始加速了。哪怕这个距离就加速,会导致阵型提前出现混乱,也会提早的消耗战马的体能,但是现在他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楚军的炮火袭击太猛了,仅仅是这么一段距离了,他们就已经付出了至少两百骑的伤亡。
再继续这么快步走下去,估计还没等开始冲锋呢,他们就得死伤过半人马。
到时候还打个屁啊!
再说了,楚贼里的骑兵也是已经出现在战场的边缘位置了,再拖延那么几分钟,估计对方的骑兵就会杀过来了。
时间有限的明军第一波骑兵,顾不上太多东西,直接在三百多米外就发起了冲锋!
千骑奔腾之下,彷佛整个大地都在摇晃!
前线的第一师下属第一步兵团的三个步兵大方阵里,不少士兵已经是双腿颤抖,双手发软了。
其中一个空心方阵里,温俊峰中校骑在战马上,眯着眼看着前方持续加速冲过来的明军骑兵。
同时口中也在持续下令:“准备迎接冲击!”
他手底下的军官们,也在一线维持阵型,同时让士兵们装填好弹药!
一百二十米!
前线的一个上尉大喊着:“瞄准!”
敌军骑兵进入八十米后,他果断的下令:“开火!”
一声令下后,他所在的这个步兵哨顿时就有数十个枪手开火,紧接着又是第二排火枪手开火!
而在他侧边的另外一个步兵哨也是持续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