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城内的有效面积是不可能满足越来越多拥挤而来的人口,因此就会在城墙以外的地方修筑大量民居或商业用的建筑,因此你可以看到很多城池的城墙之外,其实依旧是大片的民居……
而有些城池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外的建筑越来越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官府往往会在外围加一道城墙,进而形成外郭城,而有些干脆是建立新城,形成新旧城并列的格局。
扬州城就是属于新旧城并列的格局,有元末时期修筑的旧城,普遍作为官府驻地,士绅居住所在,新城则是商业中心,多生活居住盐商。
不过哪怕是建立了新城后,随着时间的过去,城墙外依旧存在着大量的普通民居,商栈等建筑。
而这些城墙外的民间建筑,在战争中往往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对这些建筑都没啥好感。
对于进攻方而言,这些城外的建筑会影响到己方的进攻,这地方都被大量乱七八糟的建筑给占用了,进攻方的兵力施展不开啊……
而对于防御方而言,这些建筑也会影响己方的火炮、火枪的射界,更有可能被进攻方利用。
所以,很多时候防御方都会临时把这些城外的建筑一股脑拆了……
很不巧,进攻方往往也会暴力拆迁。
之前在金陵战役的时候,因为楚军和明军守军的交战,直接把大片秦淮河一带的建筑给打了个稀巴烂,连带着秦淮河上的众多画舫都是不得不带着众多小姐姐们狼狈逃离秦淮河……
以至于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昔日繁华热闹的秦淮河都萧条无比……
在扬州城里也不例外,自从去年开始宋祖舜率兵退守扬州之后,就开始打造扬州的城防工事了。
这碍手碍脚的城外各种建筑很多都是被明军守军自己给先拆了……
然后在上头挖掘壕沟、构筑土木堡垒,布置各种火力点。
楚军半个月前开始在扬州城发动炮击的时候,猛烈的火炮又是把残存的城外建筑打了个稀巴烂……
以至于现在的扬州城的城外区域,看上去都是一片废墟。
但是稍微有军事常识的人看到这一片废墟,都会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
如果楚军还和传统的冷兵器军队一样,傻乎乎的让步兵列队上前直接冲击城墙的话,分分钟就要倒下一大片。因为扬州城外的这些看似废墟的地方,其实遍布宋祖舜所部挖掘出来的壕沟、胸墙、堡垒、火力点。
不敢说密不透风,但是也绝对不是那么好闯过去的。
此时徐志贤就站在罗志学身边,给罗志学介绍着对面的情况:“经过我们这半个多月的火力试探,基本上可以确定,扬州城外的守军采用的防守战术,和之前在和州一样,以城墙为制高点,城外堡垒,壕沟为支撑,在高点布置了长管火炮,而在城外的众多壕沟堡垒里,则是部署了大批短管火炮形成复杂的交叉火力。”
徐志贤一边说着,一边指向了东侧的一片废墟道:“陛下请看,那边是他们的主要阵地,那一片稍微凸起的小山头就是他们的堡垒所在,他们围绕着这座小山头以及外围的部分建筑废墟构筑了复杂的壕沟、胸墙体系,此外还设置了比较隐秘的火力点。”
“之前的一次试探性进攻里,我们发现了对方在这里至少有六门长管火炮、二十多门的短管火炮开火!”
“但是我们野战炮发射的实心炮弹,对他们的防御工事造成的打击基本没什么效果,而臼炮的话,因为精度比较差,射程也近,没办法在太远的距离进行开火。”
“因为附近几百米内地形开阔,视野良好,我臼炮部队如果试图靠近靠近,又会遭到敌军长管火炮的集中打击,因此上一次的是试探进攻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
“炮兵和工兵方面已经商量过了,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利用部分起复地形,构筑一条炮兵交通战壕,让臼炮部队能够顺利抵近三百米内就近开火,以大口径的臼炮炮弹撬开这个乌龟壳!”
罗志学顺着徐志贤指示的方向看去,果然在东侧方向有着一座微微隆起的小山坡,说是山都过分了,那玩意顶多也就二三十米高而已。
但是就这么一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头,如今却已经成为扬州战役里双方争夺的焦点,
明军在这里部署了重兵,还有交通壕沟联系城内,可以方便获得兵员以及弹药上的补给。
同时这里地形开阔,视野良好,在这里部署火炮的话,足以覆盖周边大片区域。
楚军如果想要进一步威胁道扬州城,首先就要拿下这里,不然的话腹背受敌会非常难受的。
罗志学只看了一眼,就知道这玩意和九江战役里的那种城外堡垒的进化版。
当初史可法部署九江方向的时候,参考了武昌战役等经验,搞出来了这个从城外堡垒的防御体系。
核心思路就是在城墙外构筑堡垒突出部,以壕沟或栈桥和城墙相连,并在这些城外堡垒里部署火炮以及步兵,多个突出部堡垒就能够形成一定的火力交叉,进而对攻城部队造成巨大的威胁。
本质上,有点类似欧洲的棱堡防御体系,但是比棱堡防御体系要更加激进而且注重防榴弹功能。
欧洲的同行们,可没有楚军这么变态,直接拉着几百门臼炮,冒着每一场战役自身殉爆死伤不少炮兵的风险,花费大量的弹药钱去攻打一个城池……
所以,欧洲的同行们基本也不用太过考虑来自榴弹的威胁。
但是明军不一样……他们除了遭到楚军的大量实心火炮的威胁外,还要遭到来自大量楚军臼炮的威胁。
这意味着堡垒还得有顶盖……壕沟要深且狭小,不能太宽阔,哪怕是炮位上的沙袋,也不能只堆积前面,而是前后左右都得有。
因为榴弹落在你屁股后头爆炸,一样会有弹片朝着你的屁股飞过来……
同时这种城外突出部堡垒,往往是拥有厚实的防炮土木工事,也附带有壕沟,胸墙等,能够有效的抵抗中小口径的实心炮弹的轰击……还能一定程度上抵御臼炮的炮击。
当初在九江战役的时候,这种城外堡垒防御体系的确是给楚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但是楚军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办法:用九斤甚至十四斤以上的攻城加农炮压制敌军炮兵火力,然后弄一大堆大口径臼炮上去就近狂轰滥炸,在炮击之余,这种猛烈炮击,其实也不是为了真的杀伤多少敌军,而是为了压制敌军步兵,给步兵的出击创造有利条件。
等炮击过后,楚军就会直接出动突击队冲上去厮杀,强行夺取这种城外堡垒。
第422章 遇事不决用臼炮
这也是徐志贤刚才为什么说要搞个炮兵交通壕,把臼炮拉出去的缘故。
对付这种乌龟壳,楚军里大量的两斤半,五斤野战炮所发射的实心火炮没啥用,哪怕是九斤野战炮也够呛,得用十四斤攻城重炮来进行火力压制,再把臼炮拉上去,尤其是四十八斤臼炮,才能比较好的压制敌军的反击火力。
这也是很好的体现了最近一年多楚军的攻坚作战思路:遇事不决用臼炮,还不决就用更大口径更多的臼炮……
这也导致了楚军里臼炮装备越来越多,这弹药钱也是越花越多!
没办法,现在明军被楚军的火炮打怕了,人家根本不可能跑出来和你玩野战,于是乎楚军里闷头发展的大量中轻型野战炮和各种会战用的战术基本成了无用功。
楚军也只能是相应的提升九斤野战炮的数量,甚至装备十四斤的攻城加农炮。
至于臼炮就更不用说了,楚军都搞了十几个独立的四十八斤的臼炮团了。
要知道当代的臼炮,基本上除了攻城外也没啥卵用了,在野战中根本就用不上……
毕竟当代的臼炮其实性能很差的,射程近,精度差,操作起来还特别的危险,还死重死重的机动能力也不咋地……最后还耗费极大,开炮的时候需要同口径野战炮数倍的发射药……
然而即便如此,楚军还是大规模装备臼炮。
无他,明军龟缩的太厉害,没这么多臼炮撬不开他们的乌龟开!
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敌人,是会严重影响一支军队的建军思路的。
不仅仅在楚军里如此,在明军里同样如此。
早几年的明军可不是这么玩的,尤其是当初的卢象升,还跟楚军来了一次堂堂正正的奔袭作战呢。
结果一败涂地。
正是因为卢象升在野战中的惨败,导致了明军应对楚军的时候,越来越保守,越打越像个缩头乌龟,各种防御措施比辽东那边对抗东掳还要过分……
以宋祖舜构筑的扬州防御体系而言,其实已经相当完善了,除了楚军这么个变态外,哪怕是三十年战争里的欧洲同行们跑过来也只能干瞪眼……
欧洲同行们的各种三磅团属炮以及六磅,九磅,十二磅的野战炮,对于这种防御体系基本没卵用,而且打了老半天兴许连一个守军的人影都没见着……
但是你以为守军都已经完蛋的时候冲上去,人家守军立马掏出各种乱七八糟的火炮躲在壕沟堡垒里进行反击了。
但是,一味的被动防守可是挡不住楚军的猛攻的。
毕竟罗志学又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可没有被这个时代里的各种习以为常的观念给束缚住。
比如当其他人还在推崇着实心炮弹的强大动能威力时,罗志学的目光却始终瞄准在了榴弹上。
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的榴弹研究组,已经足足有一百多个研究人员,他们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该如何让长身管火炮发射榴弹。
而该项目组是罗志学亲自抽调研究人员成立的,各种经费充分保障,可谓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他们要做的就是搞出来一种能够让长身管火炮也能使用的榴弹。
如今榴弹研究组那边已经有了初步眉目了,他们搞出来了新的点火思路。
现在的榴弹发射的时候,是需要炮手直接在炮弹的火绳上点火,但是现在,他们琢磨着如何利用火炮发射时所产生的高温来点燃引火绳……
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个如今楚军里的臼炮部队非常大的困扰和麻烦,那就是因为因为采用火绳引信,每一次把炮弹打出去之前都要炮手先点燃火绳……这一步骤是非常危险的,楚军里经常有臼炮炮手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炸膛等事故,由此产生的死伤可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如今榴弹研究组的思路就是,既然炮手提前点燃太危险,那么就改用发射药产生的高温来点燃引火绳,这样就避免了提前炸膛,炮弹刚出膛直接爆炸等各种风险。
只是这样一来,采用旧式的外露引火绳作为引信也不太行了,还得找一种更加靠谱的引信,最近他们正在搞木制引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体来说,榴弹各方面的研究的还算顺利,不过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有什么前例可以参考,哪怕大方向已经有了,但是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反复的雕琢。
至少江北战役时期,罗志学是看不到新式榴弹生产并服役了。
——
坚定不移的推动榴弹的发展,这是罗志学利用个人的先知所采取的方向,在罗志学看来,任何抵抗在绝对的爆炸面前,那都是渣渣……至于实心炮弹,那玩意就是一大铁疙瘩,能砸死几个人啊……而且这玩意现在只能直瞄攻击,对付单薄的城墙防御工事还行,但是对付那些厚实城墙甚至是实心棱堡这种防御体系,实心炮弹卵用都没有……
而榴弹嘛,现在是现在这种最原始的臼炮虽然各方面还差了点,但是这种差,主要是体现在精度差、射程近、耗费大这些方面。
至于威力,那绝对是杠杠的!
楚军的为了让臼炮的开花弹爆炸后威力更好,都采用了预制破片弹壳呢,而且装药也是多得很。
楚军里三种口径的臼炮里,十八斤臼炮、二十四斤臼炮、四十八斤臼炮,这最多的可不是十八斤臼炮,而是四十八斤臼炮……
哪怕装药还是黑火药……但是别看不起黑火药啊,威力也是很大的好吧……十九世纪里无数赫赫有名的战争都是用黑火药打的,比如拿皮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普奥战争,美国南北内战,中英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海军炮弹用苦味酸,陆军用黑火药)等;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纪的日俄战争里,双方陆军炮弹以及俄海军炮弹的装药,还是用的黑火药呢……
只有到了一战时期,TNT才成为了陆海军炮弹装药的主流,黑火药逐渐被抛弃,而这个抛弃过程持续了几十年……
哪怕是到了二战时期,一部分国家或势力的军队依旧使用黑火药作为炮弹装药。
而楚军这边的黑火药,比例可是罗志学根据后世的道听途说亲自提出来,绝对是最科学的比例,同时采取机械生产制作。
这搞出来的黑火药威力,甚至比十八世纪,十九世纪里很多国家的黑火药威力还要更大一些……
而这种黑火药装药的炮弹,经过楚军的大量臼炮朝着扬州城外的明军阵地发射过去,进而掀起阵阵爆炸的时候。
对面的明军里,一部分当初从和州战役里成功撤出来的江北新标军士兵,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种让人近乎绝望的猛烈炮击。
至于那些没有经过和州战役的江北新标军的新兵们,则是一个个心惊胆颤的在炮击中慑慑发抖。
至于那些卫所兵们,宋祖舜根本就没有把他们派往城外堡垒这种核心防御地点,不是嫌弃他们战斗力太差,而是怕他们遭到楚军猛烈炮击后,直接就炸营溃逃了。
他们这一逃跑,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
所以宋祖舜宁愿在城外的堡垒工事里部署自己的嫡系主力,也不愿意让这些卫所兵们到最危险的前线去……
而宋祖舜麾下的江北新标军,老兵不少,新兵也经过了一定的训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防炮工事还是做的不错的。
一个个躲在防炮工事里,也能够比较好的抗击楚军的炮击。
但是奈何楚军的打过来的炮弹实在太多,而且很多还是四十八斤的臼炮。
四十八斤的臼炮炮弹,威力可是相当大的,哪怕是没有直接命中,但是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破也能摧毁不少的顶盖工事,甚至直接震死工事里面的明军士兵。
如果有炮弹刚好落入坑道里爆炸,那么死伤就更加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