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守备军里的很多士兵,都是明军投诚士兵里直接整编过来的,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新兵营训练,他们的卫生观念总体来说比较单薄,其中有少数人在水壶里的凉水喝完后,因为天热口渴难耐,同时又懒得生火烧水而直接喝野外的生水……
然后就上吐腹泻了……
再精壮的汉子,连续拉几天后,那也得变成病猫……甚至不少有人病情严重一些为此还丢掉了小命。
唯一让黄祥斌庆幸的是,这些都是一些常规病症,而且不是什么大规模传染病,要不然他的数万大军分分钟要崩盘……
南方沿海地区的气候,给第七师和第十一守备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过也仅仅是一些小麻烦而已。既然天气炎热,温差极大容易着凉感冒,野外生水容易生病等等,那么黄祥斌他们也是会做一些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的。
首先就是征集大量的医生。
虽然第七师里有一个医疗营,里头有不少的军医和护兵,但是数量还是稍微差了欠缺了些,这南下路上一边行军一边征集大夫也是必须的。
其次则是严格宣传卫生观念,尤其是不能让士兵们直接喝生水,水必须要先烧开了后才能喝。
同时因为夏天酷日行军,将士水分流失大,需要更多的水分进行补充的情况,要在出发前提前准备更多凉开水,士兵们随身携带的竹筒水壶从以往的一个直接增加到两个甚至三个。
然后每个哨里,哪怕是行军途中也要定时安排人手提前烧水并进行补充。
初步解决了饮用水卫生这个问题后,随军的大夫们也开始大批量煎熬清热解毒类的汤药分发给将士们预防中暑,此外一线基层的护兵以及基层军医也是重点宣讲卫生的重要性。
当然了更加重要的还是传达命令,强制下令将士不得随意饮用野外生水,不得在军营内所以大小便,注意个人卫生等一系列的条例。
众多措施集中施行后,军中生病的将士数量明显降低。
等到他们杀到广州府城北边二十多公里外的小镇金利时,军中因为中暑、腹泻呕吐发烧等情况病倒的人数大幅度降低了。
黄祥斌陆军中将此时才是放下心来,他之前还真心怕带着大军一路从赣州打到广州,没到明军杀伤多少人却是被疾病给击垮了。
而这一次疾病袭击,也是让黄祥斌中将认识到,打仗不仅仅是将士勇武,不仅仅是武器弹药这些东西,还有其他诸多方方面面的东西。
而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就能导致一支大军的溃败。
比如卫生问题!
在金利小镇进行初步休整的时候,黄祥斌中将抽空把最近大半个月南下大军遭到疾病侵袭的过程都写成了报告,尤其是重点提及了饮用水卫生问题。
这份报告,不仅仅会传回金陵城,让金陵城的陛下和参谋部那些人作为一个参考。
同样也是传给了广西那边作战的第五师等部队。
广西那边作战的第五师等部队,实际上也是属于黄祥斌中将麾下的部队呢。
黄祥斌中将,他可不仅仅是第七师的师长,实际上第七师师长只是现在他的兼职而已,他如今的本官职务乃至两广守备司令,奉旨统筹两广战事。
如今在广西作战的第五师、第三守备师、第六守备师这三支部队,都是属于两广守备司令部麾下,也就是黄祥斌中将麾下。
广西那边的气候环境可不会比广东好多少,甚至很多地方还要显得更差一些,更容易让将士们遭到疾病的侵袭。
因为他下令第五师等广西作战的各部队,也要重点注意卫生问题,注意防中暑问题。
两广战役,楚军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明军,而是当地的气候环境。
——
黄祥斌带着第七师以及第十一守备师在金利小镇休整了两天后,这才继续南下。
而此时,广州城距离他们已经没有多远了,按照正常行军速度的话,也就是一天左右的路程而已。
嗯,如果沿途没有遭到明军的伏击和阻拦的话。
因为临近广州,而广州这地方本身就是广东巡抚驻地,作为省城的广州城自然驻防了不少的明军兵力,同时也有情报显示,广州城里除了广东本地的兵力外,还有一批来自海上的所谓义军。
实际上这些人就是明末时期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海盗,其中不少被明廷官府所招揽或拉拢,继而出现在广州城里抗击楚贼。
对于这些海盗,黄祥斌中将却是呵呵一笑!
这些海盗如果驾船在海上也就罢了,楚军甭管陆海军,还真的只能看着他们干瞪眼……
但是他们胆敢上岸和帝国陆军作战,那纯粹是嫌命长了。
别说这些杂七杂八的海盗了,就算是郑芝龙所部在陆地上,也是被楚军吊打的份。
第393章 守城的海盗们
明末时期沿海的海盗多了去,可不仅仅是郑芝龙一家,郑芝龙所部只是当代规模最大的海盗团伙而已,并且已经算是洗白上岸了,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海盗了。
但是除了郑芝龙他们外,实际上当代闽浙广东沿海地区里还有大量的中小规模的海盗团伙。
这些海盗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穷凶恶极,杀人毁船的纯海盗;也有不少是没啥事的时候是海商,遇见肥羊了就临时客串一把海盗,还有一些纯粹是活不下去的沿海渔民,盐丁,乡民为了求活化身为盗。
这年到的闽浙粤沿海地区里,是非常混乱且复杂的,各种海盗是多如牛毛,不仅仅是华夏自家的海盗,还有来自于与扶桑,高丽,南洋各地土著的海盗……
就连泰西洋人也跑过来凑热闹,如荷兰,葡萄牙人乃至西班牙人等。
整个华夏沿海地区是显得非常的混乱的,不过即便是如此混乱,明廷在最近这几年却是依旧能够掌控当地沿海的局势。
这靠的也不是明廷自身的水师力量,实际上明廷自身的水师主力,也就是早期闽浙一带的官方水师,早就被郑芝龙为首的海盗团伙给彻底击溃了。
连时任福建总兵俞咨皋都是因此获罪被杀,嗯,这人本身没啥名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的父亲很多历史爱好者应该知道,那就是抗倭名将‘俞大猷’。
可惜,虎父犬子,老子是名将,打的倭寇哭爹喊娘;儿子却是眼高手低,盲目自信带着明廷最后的一支官兵水师,傻乎乎的冲上去和当时实力远超官兵水师的‘十八芝’所属的水师军打海上决战……然后一败涂地,彻底葬送了明廷官方水师的力量。
就是因为这个大败仗之后,明廷有海无防,被迫无奈之下才开始尝试招抚郑芝龙等大海盗,招抚成功后,明廷的海上安全,严重依赖郑芝龙所部,如今郑芝龙更是官至福建总兵,他麾下的水师力量,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的明廷官方水师,成为了明廷在闽浙粤沿海地区的主要海上力量。
不过,明廷依仗郑芝龙,人家郑芝龙对明廷却没什么效忠之心。
他郑芝龙虽然跟在大陆,虽然玩招安,也向往在明廷里当个总兵甚至获封爵位之类的,但是骨子里,他还是个商人。
所以他一边为明廷卖力持续抗击楚贼,同时又持续的和楚廷接触,尝试着给自己找一条退路。
只是很可惜,到目前为止,郑芝龙所部要求的条件,和大楚帝国给出的条件相差甚大,至今没能谈拢。
郑芝龙以及他麾下的海上力量,是明末沿海地区的一个海盗的缩影,而除了他们被招安外,其实还有不少海盗被官府招安的,尤其是广东这边也比较多。
主要是闽浙一带是郑芝龙的大本营,没其他海盗太大的生存空间,而广东沿海就不一样了,以往这里是刘香的地盘,后来刘香被郑芝龙干掉后,郑芝龙所部虽然吃下了广东沿海的大部分海上利润,但是总归是没能全面掌控当地的沿海地区。
因此这两年当地还有不少其他海盗海商团伙生存的,而这些人在郑芝龙的持续打压下,日子过的也不咋地,所以不少人干脆牙一咬也接受官府招安,摇身一变成为了水师了。
而明廷在熊文灿主持的招安,虽然大方针是招安,但是也不会容忍让郑芝龙一家做大啊,因此也很乐于接受并扶持其他投诚过来的海上团伙!
只是这些被熊文灿招揽的中小海盗团伙们没有想到,这才没两年呢,华夏大地的局势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感觉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楚贼竟然都打到广州来了。
然后其中的不少被招抚的海盗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守城的‘官兵’……
而且人数还不少,加起来少说也有两三千人呢。
——
杀到广州城下的时候,黄祥斌中将获得了陆军情报司以及海军情报处联合递交的报告,情报上称广州城内目前有守军约有八千人。。
这八千人守军里,约两千人是征调的广东水师各部,嗯,也就是被招抚的各海盗团伙成员……
四千人是最近半个月里才紧急征召的卫所青壮、乡勇,这些人基本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连冷兵器都不充足。
还有大约两千人才是城内真正的官兵,其中有五百余人乃广东巡抚的抚标,还有一千五百人乃是属于当地几个卫所的留守战兵。
城内已知部署有大小长管火炮约二十余门,从两斤半到十斤不等,其中大半都是从战船上临时拆下来搬上城头的。
另有各类短袍上百,即将军炮,虎蹲炮,攻戎炮,佛郎机等。
城内兵各部的火枪,总计约有两千支,都在抚标和卫所战兵还有海盗当中,临时征召青壮里并没看见火枪或火炮的踪迹
黄祥斌得到了情报部门花费了不小的代价和精力,这才搜集起来的敌军情报后,对后续攻城也算是有了计划。
先不着急着打,等到后方的炮兵部队和弹药到了再说。
毕竟广州城内守军的火力,尤其是火炮数量不少,这贸然进攻的话,很容易就会变成辽东地区里的东掳:被守城明军的火炮活生生打死……
对付这种有火炮,还有厚实城墙的城池,楚军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而具体方法也很简单,直接用火炮洗地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见效的办法。如果再配合挖掘地道进行爆破,重甲突击队进行突击,那么这一整套下来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还不行……
那么就用更多的火炮,打出去更多的炮弹,用更多的炸药进行爆破,更多的重甲突击队再来一遍……
黄祥斌坚信:在绝对的数量和火力优势面前,所有的城墙都是渣渣!
更何况,还是眼前的广州城!
这广州城在黄祥斌看来,比赣州城还要容易打,更加没办法和当初的史可法驻守的九江城相提并论。
不是城墙厚不厚,火炮多不多的问题,而是广州城的守军们,并没有构筑大量的新式城防工事。
什么是新式城防工事?
对于明军而言,那就是用来抗击楚贼大量火炮的城防工事。
参考当初史可法构筑的九江城防体系,当时的九江城的城头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城垛了,早先的城垛,要么被拆掉,要么在城垛后方堆积砂石变成了两三米厚的小城墙。
为什么,因为实心炮弹击中城垛之后,单薄的城垛根本承受不住实心炮弹的冲击力,进而这些砖石会崩裂飞溅,并对周边的明军士兵造成杀伤……
被实心炮弹击中而崩裂溅射的碎石,比楚贼里的开花弹杀伤力还要更狠……
因此当时的九江城的守军干脆把一部分城垛给直接拆了,还有一部分城垛虽然留着,但是会在城垛后方堆积大量的砂石,直接把城垛变成了好几米厚的小型城墙……
尤其是当时九江城墙上的火炮阵地,更是非常的典型!
炮位前方的城垛都被一股脑拆掉了,然后在火炮前方部署了厚达两三米的沙袋,并且这些沙袋还是环形结构,火炮就部署在这些环形沙袋之间。
哪怕是九斤野战炮打出来的实心炮弹,对这种前排两三米厚的沙袋工事也很难给明军造成什么致命伤亡。
同时在左右乃至后方都部署单薄的环形沙袋,也能够有效的防止落在附近的开花弹的杀伤。
此外每门火炮的环形沙袋工事上方,还会有厚木作为支撑的顶盖,这种顶盖防御能力虽然很一般,也挡不住四十八斤的炮弹直接落下后爆炸的威力。
但是如果楚贼打出来的开花弹是在半空中爆炸的话,这种顶盖是能够有效的阻挡开花弹的弹片杀伤的。
而实战中,楚贼的开花弹很少说会有炮弹能够准确落在炮位的顶盖上直接爆炸的。
楚贼的臼炮炮手们,更喜欢把引信剪短一些,然后在榴弹在临近敌人阵地的空中就直接爆炸,以空爆喷洒弹片的方式大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主要是因为炮弹落地后,高速撞击下火绳引信很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哑弹。
这年头落地爆炸的榴弹,哑弹率可是非常高的。
哪怕不考虑哑弹问题,只考虑杀伤力问题,地爆也不如空爆的。
所以楚军的臼炮炮手,基本都一门心思的琢磨如何让炮弹在敌人头顶上爆炸,而不是让炮弹在敌人脚底下爆炸……
作为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当时九江城头上的明军炮位,就给自己加了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