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不说,光光是今年截至到现在,也就是过去十个月里,大楚帝国就通过丰和商行采购了价值一百六十万多两银子的硝石、硫磺、铜、铅、棉花等各类战略物资。
而这,也仅仅是大楚帝国的其中一条采购渠道而已。
丰和商行虽然是大楚帝国里最为重要的渠道供应商,也是最大的渠道供应商,但是大楚帝国的各类战略物资采购还有其他众多渠道呢。
比如今年大楚帝国就陆续打通了四川以及西北的硝石乃至硫磺的采购渠道。
四川有什么?这地方是目前华夏规模比较大的硝石产地,产出的硝石称之为川硝,挺出名的。
除了四川外,目前华夏还有另外几个硝石主要产地,一个是山东,一个是山西,最后一个则是西北地区。
很不巧,这些地方目前没一个在大楚帝国目前的控制区里!
这也是大楚帝国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打通各种渠道,从这些地方采购硝石、硫磺的缘故。
虽然大楚帝国也想办法推广民间土法制硝,也就是从厕所墙角这些地方里搞硝石,但是奈何技术落后,同时大楚帝国的火药消耗量太大,土法自行生产的硝石数量很有限,而且质量也差。
如果说硝石还能土法自行解决一部分的话,那么硫磺更麻烦了
偌大的华夏地区里,天然硫磺的产地极其稀少,仅有比较大规模的天然硫磺出产地是在西域,剩下的都是零零碎碎的产地很低,其中以山西为主。
但其实山西那边的硫磺产量也很有限,并且被明廷严格控制,楚军很难通过暗地里的渠道大规模采购。
所以楚军对硫磺的采购同样是多元化的,西北、山西、沿海找海商等等,那里能弄来硫磺,那么就能看见大楚帝国商贸部探子的身影。
楚军的将士们能不能打,李元魁不知道,但是他却是知道楚军过去一年里用了海量的各类战略物资。
光是用掉的火药数量,比东掳、明军加起来还要多,而且是多得多!
庞大的物资消耗量,一年两千多万银子的军费开支,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实打实的军费开支,没有漂没,没有克扣,两千多万两全都是用在了枪炮和将士身上。
这么庞大的军费开支,明军和东掳加起来都比不上。
这么多钱砸下去,光是用钱砸都能把明军给砸死。
李元魁哪怕不是武将,但是他也知道,打仗嘛,不能光靠将士们的勇武,还得有粮草弹药呢。
基于对楚军的庞大军费开支,李元魁对楚军战斗力,比很多楚军自家的将领都要更加信任。
而基于对楚军战斗力的信任,李元魁也是坚信,楚军占据湖广后,必然后继续扩张,只要不出什么大意外,一步一步向外扩张,这天下迟早都是姓罗的。
但是李元魁也没有想到,大楚帝国的东进会来的这么快,并且大军东进后硬生生的把史可法苦心经营的九江防线给砸了粉碎,继而一路横扫东进,沿途明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大楚一统华夏,已成定局!
这是李元魁的判断!
一旦楚军占据江南后,以大楚帝国的行事风格,必然短时间内就会强势整合江南,并利用江南的人口以及钱粮。
而得到了江南人口钱粮之后的大楚帝国,横扫天下那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大局之下,李元魁自然是不甘心做一个看客,更不愿意真的以后就让李家做什么皇商。
钱这东西,在权势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才不会让丰和商行和大楚帝国商贸处的贸易里赚钱,不要不倒贴能持续运营,所有战略物资那都是以成本价出售给大楚帝国的。
李元魁为的,还是能够在新生的大楚帝国里登上高位。
在明廷这边,他李元魁是没什么希望了。
去年他本来有希望调任京师的,结果送的钱不如别人多,人脉也不如别人强,结果被刷了下来,只拿到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南京工部右侍郎。
这种职务,就是典型的养老职务,除非天踏了,不然他是没指望更进一步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
明廷这边混不下去了,他自然也就把目标瞄准了大楚帝国!
在大楚帝国这边,机会众多,只要有能力,态度端正,不怕爬不上去。
只要干得好,成为一个参务大臣,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也不容易,至少投过去后要获得一个起步比较高的实权位置,商贸部右侍郎就很适合。
然而想要获得这种实权高位,也不是区区靠着一个丰和商行就行的,他李元魁还得拿出真正的投名状来。
所以,当城外的楚军一部分先锋骑兵出现在城外的时候,李元魁也是秘密会见了几个自己早就观察的同僚。
言谈中,自然没有直接说什么投贼,而是进行了语言上的试探。
一番试探后,李元魁心中也有了些底气。
不过这还不够,他还需要真正的力量支持,那就是城内的驻军。
于是乎,他又多方联络,最后在军情司方面的配合下,和几个本来就有着意向的武将进行了会面。
而能够出现并和李元魁会面的这几个人,大多也都是有了投诚之意的,只是这几个武将们也没有想到。
他们眼中高高在上的李元魁竟然也有这个投楚之意,并且看这人和军情司那几个头目的熟络程度,这人恐怕是早早就已经投楚了。
此外有了这样的高级文官带头,起事也就更加容易了。
而看着这几个将领们的神情,再想到之前联络的几个同僚们的态度,李元魁心中大定!
这一次,他打算玩一票大的:直接把金陵城作为投名状献给天子罗志学!
干好了,那就是一场泼天的富贵!
而就当李元魁名以商讨城防,如何退敌的名头,四处奔走见人,并联络其他有心投楚的文官或武将的时候。
几个人也是走入了城内的一座茶楼内,这几个人一看就是主仆,为首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富贵,身后则是跟着两个长随。
这三人进入茶楼后,很快进入了其中的一间包间。
不过约莫等了片刻后,其中一人就在包间里的一面墙壁上有节奏的敲击了多次,不一会,只见这墙壁上挂在一面巨大山水画被掀开,然后背后的木墙竟然是直接打了开来。
赫然,这是一道暗门。
暗门打开后,里头探出一个身影左右看了看,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此时,中年富商也是起身进入了暗门并关上,外头两个长随打扮的年轻人,则是把墙上的画放下,并回到了椅子上继续用餐。
中年富商进入暗道后,进入了一条秘密的夹道内,又是走了十多米后,这才到了一个房间里。
进入房间里,抬头一看,只见里面已经坐着三个人了。
看到这一幕,中年富商打扮的人轻轻一笑:“没想到我还是最晚到的!”
此时,屋内一个三十岁,书生打扮的男子有些埋怨:“每次开会,都是你们军情司的人架子最大,来的最晚。”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公子哥打扮的人,则是呵呵一笑:“军情司业务繁忙,来得晚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一个同样中年人打扮,一副老夫子打扮的人却是冷哼一声:“你们军情司事情办的不怎么样,但是拖拖拉拉的本事却是每天都见涨!”
军情司,光听这名字就能知道这中年富商的人:大楚帝国军情司的人。
因为如今华夏大地上,大楚帝国,明廷,东掳乃至把那些草原上的鞑靼人乃至西域什么势力都算上,有军情司这个特殊称呼的机构也只有一个:大楚帝国参谋部军事情报司。
简称‘军情司’,连明廷那边都知道大楚帝国有个类似厂卫机构‘军情司’,该司探子办事手段极其凶残。
军情司,乃是大楚帝国里最早设立,也是目前帝国里规模最大的情报机构,目前专司明廷方面以及周边其他敌人的各种情报,尤其是军事情报的刺探,同时也负责暗杀,收买拉拢明廷文武官员等业务。
之所以说军情司是最大的情报机构,而不是唯一的,那是因为大楚帝国里还有其他四家情报机构。
其中规模仅次于军情司,同时也是权力可以说得上是最大,并且拥有执法权的情报机构,自然就是翰林院内务科,又称之为‘翰务科’,该科专司对内反间谍,监控百官等对内情报业务。
不过这个机构非常特殊,因为该司业务范围很广泛,并且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要是威胁到罗志学统治的事,那么他们理论上都可以插一脚……再说了,虽然大楚帝国还没有攻占金陵城,但是金陵城也是华夏的一部分啊,他们翰务科提前派人过来打前站也不过分吧……
然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和专门负责对外情报事务的军情司产生冲突,而且冲突还不小。
毕竟在军情司看来,翰务科捞过界了。
此外大楚帝国里的情报机构,还有商贸部调查司。
不过这个商贸部调查司规模就比较小,而且业务范围也比较小,其最大的任务就是掩护、保护商贸部的外部战略物资采购渠道,丰和商行运营的长江通道,就少不了商贸部调查司的探子们在进行保护。
因为在外部活动的原因,也会顺带收集其他一些情报资料,不过因为自身业务的倾向,因此收集的更多的还是一些经济类的情报,顶多就是顺手收集一些明廷官场上的动向之类的。
最后还有海军情报处,这个海军下属的情报机构,规模也小,并且专司海军自身的情报收集,主要刺探方向是明军水师,嗯,近期他们往郑芝龙麾下的船队里送去了不少的探子。
至于早先还承担了监察百官职能,勉强算得上是情报机构的督察院反贪局,现在都已经直接公开化,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了,专司反贪业务,基本和情报机构不搭边了,自然不可能派人到金陵城来。
因此目前大楚帝国里正式的情报机构,目前就这四家,参谋部军事情报司、海军情报处、翰林院内务科、商贸部调查司。
而这四家情报机构,虽然业务范围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是因为金陵城的特殊性,所以基本都是早早就在这里设立了情报站点。
如今,这四家情报机构的负责人,是齐齐汇集在这座不起眼的酒楼背后的民宅里。
第345章 侍读王麒
四家不同的情报机构在金陵城的负责人齐聚一堂,这在平时里自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毕竟这四家情报部门平日里都是各干各的,同时因为业务重合多少也会爆发一些矛盾。
比如军情司和翰务科之间的矛盾就不小,军情司一直认为翰务科老老实实呆在帝国内部的控制区玩反间谍就行了,非要跑到明廷控制区来搞事,这明显是捞过界了。
之前这四家情报部门在金陵城的时候,虽然多少也会有一些合作,不过大多都是下面的人自行就处理了。
但是今天却是不一样!
如今大楚王师的前锋部队已经杀到了金陵城外,王师主力也只在数十公里之外,不用几天就能够抵达金陵城外了。
大楚帝国针对金陵城的进攻在即,而这个时候他们这些情报部门也是需要配合军方,为攻占金陵城做出自己的贡献。
等军情司的负责人也进入房间后,会议却是没有立即开始,而是又等了约莫半个时辰后,才看见外头又进来了一个二十七八岁模样,一副读书人打扮的男子。
这男子进来后,军情司的人率先站了起来,稍微抱拳行军礼道:“下官军情司金陵站站长赵西见过王大人。”
紧接着,其他三人也是陆续起身拜见。
王麒环视一圈,随即稍微点头道:“嗯,本官进城为了安全,稍微耽误了些时间让几位久等了。”
赵西、道:“王大人言重了,王大人身为秘书处侍读乃重金之躯,在这个关节眼里冒险进入城内,已是让人敬佩无比,我稍微等片刻时间算得了什么!”
王麒看了眼赵西,随即微微点头,心中却是暗自鄙夷。
这个赵西是明廷锦衣卫出身的人,对官场人情这些东西熟悉的很,怪不得有人说赵西能够坐上军情司金陵站的站长之位,靠的不是情报事务的真本事,而是靠着拍马屁上位的。
王麒对于这种靠着拍马屁上位的人,一向来都不喜。
想他王麒,寒窗苦读二十载,陆续考中明廷生员,举人,去年从龙后先是为地方官,升迁为知府后,最后才被调任翰林院任侍读,从此也算是整整的进入了帝国高级官员的行列。
大楚帝国的翰林院侍读,尽管品级以及职权和明朝那边的侍读不一样,但是依旧是属于要职。
大楚帝国的翰林院,这个机构虽然名字和明朝的翰林院一样,同样也设置有翰林院掌院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侍读等称呼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