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仅仅还是主力部队,此外还有在黄州府一线的第五守备师、汉天府东南一线的第七守备师。
而这些兵力,最终都是可以用于东线战斗的。
人家史可法现在都提心吊胆的防备着楚军东进,那里有余力主动发动西进反击啊。
但是洪承畴和史可法依旧受到了崇祯的训斥,至于陈必谦更惨!
他被崇祯给直接罢官了……
但是吧,陈必谦看似总督东线战事,但实际上他能直接调动的兵力只有区区那么两三万人,其中大部分都还是死守鲁阳县、信阳等地的兵力,根本无法轻易调动。
所以陈必谦在得知楚贼在楚南有大动作后,一度也是尝试了在北线发动反攻,但是吴三桂迟迟不来,一直到五月份的时候都还在外头晃悠到处劫掠,左良玉也多次借口说缺兵少粮,枪炮药子更缺等理由拒绝出兵,所以他计划中的北线攻势迟迟都没能展开。
但是前线统兵文官们的苦处,崇祯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但是装作不知道。
反正他也没其他什么好办法,又不能变出几百几千万两银子来,更变不出来几万几十万为大明朝死战的将士出来。
所以他只能利用皇帝的身份,强行压着这些大臣们想方设法做事。
事情甭管难不难,但是你都得给我办好了,要支援?没有……总之办不好就要你脑袋,办好了就是朕领导有方!
说起来,崇祯朝的大臣们都挺难的,一个不小心就被罢官免职了。
崇祯一朝换中枢大臣的频率那绝对是史上罕见,没第二个皇帝像他这样喜欢折腾的。前后十来年功夫,一共换了五十几个大学士,也就是阁臣,其中首辅都换了十七个。
在他之前,明王朝两百多年一共也就出现百名左右的首辅,他当皇帝十来年就换了十几个,这人的脑回路,不是一般皇帝能够相提并论的。
而且崇祯用臣子有个特点,刚开始用你的时候掏心掏肺,但是一旦出了点啥事,直接就把你推出去背黑锅,罢官杀人了……
这人吧,不太适合当皇帝。
但凡他让中枢稍微稳定一些,别三天两头就换人,也不至于混到一个自挂煤山的下场。
中枢一年到头天天动荡,臣子们要么担惊受怕要么勾心斗角,还打个屁的流贼,灭个屁的东掳!
在这种大背景下,杨嗣昌被崇祯亲自下旨逮捕下狱,抓人的锦衣卫已经是连夜出京了,只不过现在杨嗣昌在广东,这锦衣卫要跑到广东去传旨顺带抓人,估计得跑好几个月……
同时,洪承畴、再加上史可法、孙传庭等重要的巡抚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受到崇祯的训斥。
而陈必谦也是倒霉透顶,直接被罢官了!
理由就是陈必谦坐镇河南日久,但寸功未立,坐视楚贼做大……
陈必谦的几个对手们逮着同时一阵猛喷……崇祯顺着臣子们的话头,也就直接把陈必谦也来了个罢官去职。
好歹给陈必谦留了个面子,没把他逮捕下狱,而是让他自愿乞骸骨……
还在汝州那边,千辛万苦,想方设法协调左良玉、吴三桂等骄兵悍将想要搞南阳攻势的陈必谦,这会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把罢官了呢。
他是莫名其妙的升官,莫名其妙的被罢官……
紧接着,朝臣们一番明争暗斗后,推选出来了新的东线总督,王家祯!
于是乎,因为辽东兵鼓噪,而惹毛了崇祯,直接把他罢免的王家祯,再一次被崇祯起复,加兵部尚书衔,兼右副都御使总督南直隶、河南、江西、浙江军务。
因为直接统管南直隶军务,其重任就是扼守东线,防备楚贼东进,不出意外的话,其驻地应该就是应天府金陵城这个南京了。
因此,王家祯又被俗称之为南京总督。
而熊文灿那边因为坐镇主持西南战事,又被俗称之为西南总督。
洪承畴那边依旧是三边总督,不过人家是有兵部尚书加衔,此外还是太子太保呢。
由此,明廷形成了三大总督共同围剿楚贼的局面。
而这些变化,是在楚南溃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后,短短半个月内就形成的。
等到六月份的时候,明廷在短短半个月内,针对楚贼的高级文官,也就是总督、巡抚这个级别的官员,都已经撤换了足足七个之多。
当然,这些暂时只停留在文件上的调换,因为圣旨下发并通报也需要时间,很多人看似被罢免了,但依旧还在位置上待着。
如六月初的时候,哪怕明廷已经正式下旨逮捕杨嗣昌了,但是人家杨嗣昌依旧在韶关那边带着,一门心思恢复新标军编制,找熊文灿要钱粮,要枪炮。
其新标军右军,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迅速恢复到了三七千多人的规模,并且还在迅速扩编当中。
因为楚南溃败的影响,导致的不仅仅是杨嗣昌,陈必谦等在外头带兵打仗的高级文官们的沉浮,更是掀起了一番内阁层面的剧烈变动。
去年后因为动荡而导致只剩下温体仁、钱士升、张至发三人的内阁,在四五月份的时候钱士升又是遭到了影响,并且在楚南大战持续传来后,钱士升也是受到了牵连,最后被迫‘称病致仕’。
如此一来,内阁就只剩下区区两个人了!
为此,明廷那边掀起了剧烈的争夺阁臣宝座的斗争!
最后,吏部侍郎孔贞运,贺逢圣、黄士俊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人成为了新的阁臣。
而这一番内阁变动了,自然少不了楚南大战的巨大影响。
大楚帝国的崛起,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明廷内部的高层政治斗争,更加影响到了明廷的高层战略选择,甚至都影响到了辽东的东掳的战略抉择。
东掳之掳首黄台吉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在盛京称帝建国,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很难说不是受到了罗志学在武昌称帝建制,立国大楚,定年号承顺的影响。
这一看罗志学在武昌称帝了,掳首黄台吉自然也不甘于落于人后,所以就让一群匪盗加汉奸们搞了个劝进,不当什么大汗,要当皇帝了!
并且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掳决定绕道蒙古入关!
他们想要趁着明廷被楚军牵制之际,跑到北直隶去抢一波。
第304章 东进序幕
大楚帝国承顺二年六月十八日,武昌!
从长沙带着近卫师返回的罗志学,并没有闲着。
相反,回到武昌的罗志学要比在楚南带兵打仗的时候更加忙碌。
率领大军打仗的时候,罗志学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军务上,至于其他行政事务除非是比较重要的事务,不然的话大多都是被延后。
但是回到了武昌后,之前挤压的诸多事务一下子就全部涌了过来,罗志学为了处理诸多挤压的事务,每天一大早开始就审阅文件,中途还要接见众多臣子。
一连忙了大半个月后,罗志学才算是把之前挤压的众多事务给处理掉,同时把工作的重心再一次转移到了军务上来。
六月十八日,罗志学抵达武昌南郊军营,视察了正在编练当中的第七师。
”如今第七师的兵员已经有了六千多人,基本上各团的架子已经是初步搭起来了,后续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补充新兵和装备!”
“兵员上问题不大,我们之前已经持续在荆州府募集兵员以整编第七师,预计下个月这一批新兵就能够完成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进而补充到第七师来。”
“但是装备上就比较麻烦了,如今我们的枪炮等装备产量还是有限的,尤其是火炮和火枪以及盔甲,很多部队暂时都不满编,而今年上半年的大批产能基本都用在了楚南方向,后续想要腾出产能来武装第七师和第八师,还是比较紧张的。”
罗志学一边听着徐志贤的介绍,一边看着前方正在列阵进行演练的第七师的将士们。
听罢后到:“还是那句话,就算装备一时半会无法齐全,但是也要提前展开训练,要让人等装备,而不是让装备等人!”
说着,罗志学稍微侧头看向工业部尚书袁高峰:“袁爱卿,工业部这边的军械产能怎么样了?还能再提高吗?”
听到这话,袁高峰直接苦着脸道:“启禀陛下,现在这产能已经是到了极限了,各兵工厂都已经加班加点,全部都已经达到了当初的设计产能,甚至还有所超出!”
“虽然我们也还在继续扩充各工厂的产能,汉天兵工厂的第二期建也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厂房建设,设备建造以及安装,工人培训都需要时间!”
“短时间内,我们是没办法大幅度提高产能的了。”
袁高峰说话的时候,都是不由得觉得心累。
大楚帝国这么多尚书里头,他这个工业部尚书绝对是压力最大也是最忙的一个。
以大楚帝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帝国内最重要的行政部门有三个,分别是吏务部、税务部、工业部。
就连掌管钱袋子的财务部,在上述三个部门面前都要往后排,要知道吏务部尚书、税务部尚书和工业部尚书可都是进入了入阁成为了参务大臣。
而财务部尚书黄诚宣则是没能入阁。
由此可见上述三个机构的重要性。
吏务部不用说,这种管着众多官员的人事机构,历来都是属于权重机构,吏务部尚书郭全书更是凭借着吏务部的权势,直接成为参务大臣,甚至在七个现有的参务大臣里,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臣,某种意义上来说,郭全书目前就是大楚帝国里的文官第一人。
税务部,乃是支撑大楚帝国财政的重要机构,也是大楚帝国里人员最多,经费最多的行政机构,甚至这个税务部为了更好的税收,都弄出来了一个武装税警。
工业部,这个是支撑着大楚帝国各项军需装备的机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楚军要打仗,一要钱粮,二要枪炮。
仅此一项,就足以让工业部成为大楚帝国里的权重部门了。
作为工业部尚书的袁高峰,位高权重之余也是压力巨大,并且工作极其繁忙。
毕竟军方缺少枪炮了,可是直接找他袁高峰要的。
这么长时间的高压工作,让袁高峰有时候都觉得心累,不过你要是让他直接放弃权利,那自然是不肯的。
听着袁高峰那一副叫苦的语气说产能不能再加了,罗志学也是没有摆出一副生气的神色。
工业部下属各工厂的进展,他自己也是了解的,他也知道工业部下属的各工厂基本上已经是把产能压榨到了极致。
自己再向袁高峰施压也没什么用了。
所以只能道:“产能扩张需要时间,不过如今是战时,工业部在各方面还是要做好产能扩张的工作,厂房的建设,设备的建造和安装,工人的培训这些务必要抓紧,尽可能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想了想,罗志学又道:“下半年,再给你们工业部拔五十万两的专项经费,用于各项军需装备的扩产上!”
原本还苦瓜脸一样的袁高峰,听到五十万专项经费后,顿时面孔就舒展了开来,带着笑容道:“谢陛下,有了这五十万两银子的专项经费,汉天厂和襄阳厂的扩张,还有长沙厂的建设也就能更顺利展开了!”
罗志学道:“钱给了你们工业部,但是是要拿出成果来的,回头要是拿不出成果来,朕唯你是问!”
袁高峰道:“陛下您放心,其他的我不会,但是说到建工厂微臣还是有些心得的!”
结束谈话后,罗志学继续观看第七师的演练,不时还和旁边的几个帝国重臣,尤其是军方的将领们进行交谈,而袁高峰则是在后头琢磨着该怎么花这个五十万两银子了。
“汉天兵工厂那边的第二期工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经费,这样施工进度就能够更快一些,不过除了汉天兵工厂外,汉天机械厂那边也要再投入一些,这个机械厂关乎各项制造军械的设备生产,这产能上不来,技术提不上去会影响到其他各工厂的扩张了。”
“至于长沙厂那边,原有的经费不太够,这一次也可以拨过去一笔,加上原来的经费,应该能够把长沙兵工厂给建起来了!”
长沙兵工厂,该工厂的前身其实就是杨嗣昌在长沙建立的枪炮作坊。
杨嗣昌为了编练新标军,也是为了武装其他的卫所军,曾经搜刮了大批工匠到长沙打造枪炮,刀剑长矛盔甲等装备。
楚军攻克长沙的时候,杨嗣昌撤退时虽然也带走了该厂内的数十个核心的资深工匠,还有大批工匠留在了长沙。
楚军接管长沙后,同样接管了这个作坊,并把逃散的工匠们大部分都找回来继续做工,并把这个作坊纳入了工业部管辖。
工业部顺势也就成立了长沙兵工厂,对原来的作坊进行整合,以便就近生产枪炮弹药等以供应楚南地区作战的楚军。
这个长沙兵工厂的定位,和襄阳兵工厂那边差不多,都是定位于中等区域性兵工厂,设计产能是年产火枪一万支,各类野战炮一百门。
这个产能可没办法和汉天兵工厂相提并论,甚至比襄阳兵工厂也差了不少,不过这只是一家区域性中等兵工厂而已,能有这个产能也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