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国际玩笑,他王继达可没干过这事!
王继达正准备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把一场惨败变成顽强的狙击,试图给自己打造一个不畏强敌,奋勇带兵杀贼的知兵文官的形象的时候。
在松山的罗志学可不知道王继达还有这么多戏份……
这会的罗志学一边是忙着收编战俘、整编五哨,同时也是继续安排人手构筑松山防线。
在过去几天的松山防御作战里,尽管保乡营打的非常不错,两次都歼灭了来犯之敌。
但是这两次防御作战都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并不代表着松山防线就真的非常牢固了。
第一次费秉清率部来攻的时候,因为轻敌直接带着人马靠近峡谷,继而被罗志学先用火炮轰击,再用骑兵冲击而击败。
第二次的时候纯粹是因为明军自己太头铁,死活要正面强攻,这等于是敌人自己把脖子洗干净了送上门来让保乡营杀,之前罗志学还搞不懂为什么明军会这么头铁,而等俘虏了黄光茂等人后才知道,原来是鲁山县的县尊大老爷王继达一直逼着他们发动强攻。
得知此事后,罗志学顿时对鲁山县知县王继达生出了百分百的好感。
以至于当时罗志学就对安永多感叹道:“这是个好官啊!”
安永多也是正儿八经的点头道:“的确是个好官。”
不愧是一县父母官,做人大方,上千大军说送也就送了,一点都不带含糊的。
以后自己哪一天要是杀入了鲁山县城,到时候肯定要善待此人,不仅仅要善待,而且要给他发一个大大的锦旗,然后给送上五百两银子以酬谢他在第二次松山战役里的功劳。
两次松山战役的获胜,或多或少都有带有运气的成本,这并不能说明松山防线本身有多么的牢固。
实际上从防御工事本身的角度去看,这松山防线其实很一般,作为防线主体的的城墙,不过是一道矮木墙而已。
那天敌人又是弄来几门发射实心炮弹的火炮,远远的就能把这些木墙给摧毁,而木墙后头的那些箭塔面对火炮的轰击就更加扛不住了。
同时整个松山的防御工事覆盖的范围还是太小了,目前他们只是围绕着山谷为中心,朝着两侧的山延伸,长度大约在三百米左右。
而更外围的地方,其实是没有什么防御工事的,只有几个适合小规模通行的地方里设立了哨卡而已。
同时进入伏牛山腹地的道路,也不仅仅只有走松山这么一条路而已。能够进入伏牛山腹地的道路,其实还有另外几条,只不过松山这边的路最好走,比较适合大军通行而已,勉勉强强都还能带着马车,轻型火炮通过。
主要是松山南边的地形已经算是丘陵地形了,那些地方有不少村落都是处于明王朝官府控制下的,属于开发比较成熟的地方,自然也就有乡间道路。
道路难走的一段也就是松山这一段,不过上一次明军进山的时候为了行军,主要是为了通行马车和轻型火炮,对沿途的道路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宽和休整。
而除了松山这条路外,其他几条进山的道路路况就要复杂多了,只能是人员徒步行军,如果不花费大力气整修道路的话,根本不可能通行马车、火炮。
然而即便如此,下一次明军来袭依旧有可能绕过松山,沿着其他几条进山小道轻装进军。
打仗嘛,也不是非得走这种大道的,其实小路也能进军。
走这种小道,武装人员直接徒步行军,后勤物资用骡马驮运,或者干脆是用民夫挑运都是可以的,至于那些一两百斤的轻型火炮,也是可以拆下来直接扛着进山。
当初孙成立带着罗志学等人南下伏牛山,就是走的这种小道,同时罗志学他们把两门两百斤火炮从三水村带到松山村的时候,其实也是把炮管和炮架拆分成两部分,然后用一批人轮流扛着走。
后续的六百斤的火炮同样也会分开,直接用大批人员扛着走的方式运输到松山前线来再和炮架进行组装。
因此,为了防备明军可能从其他几条小道里杀进来,罗志学往这几条小道上直接驻防了哨探,并设立哨卡。
同时为了提前一步得知山外明军的动向,罗志学还安排了几个机灵一些的人前往东边的鲁山县、南边的南召县潜伏起来,以随时监控明军的大规模动向。
一旦探知有大规模明军集结并朝着伏牛山过来,就需要立即飞马禀告。
而松山这边的防御设施还得继续加固,毕竟这地方是最适合明军大规模进军的道路,此地的防线必须打造的更加坚实,罗志学让工程队继续加固松山的主体防线,同时还提前在右侧半山腰上构筑一个新的炮兵阵地,这个炮兵阵地的位置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只要在这里部署上火炮,足以覆盖山谷前方的整个战场。
后头明军如果来攻,如果想要在山谷前方的空地里列阵,恐怕还没等列阵好就得挨炮击了。
整编部队,加固松山防线,加强外围的情报搜集,在其他方向部署一定兵力。
这是罗志学第二次松山战役结束之后主要做的事,这些事情说多不多,但是说少也不少,很多都需要罗志学亲自处理的。
这一连忙了五天各种军务后,罗志学才稍微轻松了下来,开始腾出时间处理其他营务。
说是营务呢,但其实更不如说是各类内政事务。
而这些营务有些纯粹是鸡毛蒜皮的事,而有些则是非常重要的事。
比如说三水村边上的两个村子因为在一条溪流的上下游,双方为了争夺水源,最近一段时间闹的不可开交,一度发生了械斗,造成了一些死伤,而作为伏牛山霸主,保乡营自然不能对这种内斗视而不见。
前段时间忙着对抗明军罗志学也没空搭理他们,这不,等闲下来后就让人把这两个村子里的村长以及带上几个名望高的老者给叫过来处理这事
保乡营之前在各村寨征粮的时候,为了能够顺利征粮其实也是动用了一些武力手段作为威胁,顺带着也给各村安排了村长。
没有另外派人,只是从各村里选择了一个名望比较高,同时对他们保乡营顺从的人担任村长,负责处理各村内的普通事务,主要还是协助保乡营征粮募兵,平日里也会负责处理一些村内的杂事。
罗志学把这两个村的人叫过来后狠狠骂了一遍,然后让他们直接在松山村里进行谈判,就地划分水源。
这些人在一群士卒的威胁下,一个个早已经心惊胆颤,双方来的时候还相互敌视,你瞪我一眼都得瞪回去,但是谈判的时候彷佛一家亲,三言两句就给谈好了。
除了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安排开荒种地,这样明年春耕到来后才能够种更多的粮食。
保乡营里如今可是大几百号人呢,还有好几百人的战俘,这些人可都是要吃饭的,而光靠伏牛山里各村寨征集的粮食,其实是不够养活他们的,他们还得自行种田。
而首要开垦的地方并不是三水村,也不是三水村临近的几个地方,反而是松山村。
不仅仅后续大规模开垦的地方是松山村,而且罗志学已经是逐步把兵器作坊里的工匠们都逐步转移到松山村这边来,重新设立兵器作坊。
而这些举动也意味着罗志学是准备重点经营松山村,而不是大山更深处的三水村里。
第66章 义军东出
按照传统农耕条件来看,其实整片伏牛山地区都不咋地,只有群山中零星的山谷适合耕种,远不如东部汝州平原或南部南阳盆地,有着大片平原耕地。
基于地理条件限制,伏牛山中的各村落也都存在于这些山谷当中。
这些村落的农耕条件有好有坏,其中位于大山最深处的三水村位于大山深处,在军事角度上来说易守难攻,作为一个土匪窝很适合,但是其耕地条件其实很一般,其内的可开发耕地不多。
哪怕是全部开发了以这年头的农耕水准顶多也就养活大几百人而已。
更不要说进出三水村的道路及其难走,就那么一条山间小道绕来绕去,上山又下山,根本无法通行马车,这对日常行军,粮食等物资以及火炮的运输都非常的麻烦。
而松山村这边呢,村子周边的地形更加平坦,可开发耕地更多,开发难度也要更低一些,而水源也比较充足,有着好几条溪流,在此地屯垦的话,足以养活一两千人呢。
至于安全也不用担心,这地方和伏牛山里的其他村落其实都一样,东南西北都是山,这些山可都是未经开发,人迹罕至上的原始山林,很难直接翻山越岭钻进来的。
能进出松山村的也不过是几条小道而已。
而南边的道路,就是沿着松山之中一条谷底往南走,松山防线,也就是设立在这里。
有松山防线在,安全上不用太担心。
穿过松山防线后就是伏牛山的外围丘陵地区了,这一片地方虽然还是丘陵地形,但其实已经是开发比较成熟的地区了,有着众多成熟的村落。
成熟的村落代表更多的粮食,更多的人口。
如果有可能,罗志学还是希望把保乡营的触角延伸到伏牛山南边外围地区的各村落,如果能够控制这一片地方,那么对保乡营的未来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好处。
保乡营总是会渴求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兵源。
为此,罗志学决定了把保乡营的主要驻地迁移到松山村这边来,当然了,三水村那边也不会放弃,还会继续派驻部分人手以及战俘耕种三水村的土地,作为一个后备基地使用。
那一天要是官兵杀进山来,而自己又扛不住的话,少不得要放弃松山村重新退回三水村的。
只是到了那个程度,罗志学也有可能直接选择放弃伏牛山,往西边的大山去。
罗志学从来没有说一旦官兵大规模来袭,明明打不过的情况下还会死赖在伏牛山。
最好的情况,自然是在伏牛山里囤积足够的粮食,招募足够的兵员,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出来,进而开始展望四方,伺机而动。
但是如果进展不顺利,中途就遭到大批主力官军来袭,进而被官军击败的话,那么罗志学也会毫不犹豫的带着精锐骨干撤离伏牛山,另外找机会寻求东山再起。
玩造反嘛,不能太死脑筋。
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呗,跑了再找机会发展壮大再来一次!
造反这个事情吧,得学李自成,在他的造反生涯里吃了不知道多少次败仗,麾下大军组建一次被击溃一次,但是人家每一次都会在兵败之时率领骨干主力突围逃生。
明军每每以为这就完了,但是不用多久人家又拉出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来了,这败着败着,人家就败进了京师,逼死了崇祯……
这简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范,比曾国藩还要牛逼。
所以说,以后的事罗志学不知道会这么发展,但是他一向来都喜欢安排好几个备用计划,而诸多计划里从来没有死守伏牛山这一条。
只是吧,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嘛,罗志学还是想着继续掌控伏牛山,甚至控制伏牛山南部以及东部的外围地区,控制更多的粮食产地。
抱着这样的打算,罗志学在打完松山战役后就没有挪窝返回三水村,而是带着大人盘踞在松山村里。
一边安排人手开荒屯垦,一边安排人迁移三水村里的工匠等。
同时也是加紧派人出山采买各种物资,尤其是火药和铁器、食盐、布匹等战略物资。
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松山战役结束后,后头好久都没有发现有第二支明军进山。
也不知道明军那边在干啥,是无视了黄光茂所部的惨败,还是说实在腾不出兵力来。
身在大山里的罗志学等人不知道的是。
实际上在王继达返回鲁山县城后,就开始发动人脉把自己的故事给传播了出去,其中还花费了不少钱打通了谭正凌的关系,获得了谭正凌的庇护。
最终进击伏牛山失利一事,责任全都摔在了黄光茂头上去,他王继达非但没有战败之罪,反而有抗击贼军之功。
谭正凌已经给了他准信,这一次‘功劳’不大,升知府是没指望了,但是升个同知还是没问题的,正好汝州同知年老多病即将致仕,所以王继达回头就会补上汝州同知这个缺。
如今王继达就等着翻年调令一下来,就前往汝州担任同知,那里还会费心费力去组织大军进军伏牛山啊。人家虽然打仗不行,但是人家又不傻啊。
经过松山一战后,王继达心里非常清楚,伏牛山那边的流贼不好打。
如此情况下,他还不老老实实等升官非要去和伏牛山的悍贼过不去,万一再来个惨败可就没第二个黄光茂替他背黑锅了。
所以伏牛山的流贼,谁爱剿去谁剿去,反正他是不去了……
至于说杀贼立功,树立知兵名声之类的,外头各种流贼流民多了去,他随便带着新征召来的县勇在荒郊野外逮着流民杀,弄点首级作为功劳它不香吗?
干嘛要和伏牛山的那些悍贼死磕啊!
毕竟又磕不过……
王继达是个聪明人,吃了一次亏后就不会吃第二次亏。
所以他回到鲁山县城后,除了派出哨探持续监控伏牛山,尤其是松山村那边的流贼有没有大规模出山的动向外,他也就没多余举动了,至于其他县勇一部分留下来守城,一部分派出去剿灭各种流民立功去了。
作为地方主官的王继达不干了,而武官体系那边现在也忙着,没空搭理伏牛山的那一小撮流贼。
因为十二月开始,一度在楚北惨败,最后逃回陕西,但是又在陕西遭到洪承畴率领各部围剿的各部义军,开始在高迎祥、李自成等各部义军主力从秦岭东出袭击河南。
这些义军可不是伏牛山那样只有几百人的小规模流贼,而是动不动就好几万的大规模义军。
对此官军那边可是相当紧张,河南巡抚玄默已经下令各部严防以待,要围堵义军东出,更是严令驻防部新安等地的左良玉所部,驻防汝州的陈治邦所部,驻防卢氏的明军各部一定要扼制义军的东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