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霍光柄持朝政,然因家人乱政,遭致祸事。今王后贤惠,善进知退,齐治王宅。故传国后嗣,世受恩典,治三韩之土,何其盛哉!”
——
南汉
刘禅:“仲父天降之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若神。昔汉室衰微,曹贼作乱,中原沦陷,汉失天命。父辅先帝,再造汉业。及朕继位,三伐兴汉,匡扶社稷,皆仲父之功。”
诸葛亮《论功臣》:“昔者韩信将兵,因河北分裂,故得以横扫。今武成王帅军独拔劲敌,未尝挫折,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下雒阳,天下布恐,其功乃难于信也。”
陆逊离长安恼怒之言:“葛君短于应变,诸将寡有知兵。今武王病薨,孤无惧天下。”
霍范灭高句丽,谓众人语:“先君兴复汉室,两度破胡庭,两汉无人可及。我今犁庭扫穴,难以称道。”
诸葛恪《答复姜维书》:“武王以万骑横扫大漠,威震四海。今胡夷进犯西域,望君勉之,勿失我望。”
刘裕北讨胡虏:“贼寇四起,蛮夷乱北。裕愿效武成王,为我朝兴平天下。”
唐
李世民论霍、韩:“前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后汉伐北兴业,皆因武成之功。观二人功绩,武成略胜之。”
评曹操、霍峻:“中汉之末,用兵强者莫过曹、霍。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而万乘之才不足。霍峻深谙正奇,破敌无数,韬略胜操。”李渊赞李靖:“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其功唯汉之霍峻可比。”
李世民策问卫公(李靖)。
太宗问曰:“古今用兵之胜者,莫过于武成王。其术何如,君可比乎?”
李靖答曰:“用兵之法莫乎正奇,霍峻以正奇之术将兵,变化无穷。且霍峻机敏,临江湖治水师,行阵战用步卒,袭敌阵以骑卒。”
“昔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霍峻深谙于此,故三军相辅相成,谋略正奇变变幻,何愁不能威临天下?”
太宗曰:“朕之正,使敌视以为奇;朕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故有虎牢擒二王,洺水破武周。霍峻将兵之术,朕常以为然!”
李靖拜曰:“陛下神圣,迥出古人,非臣所及。”
太宗曰:“卿舅韩擒武尝言,卿可与论孙、吴,然卿自料能与霍峻比乎?”
李靖曰:“臣虽平萧铣,抚岭南,安江淮,袭下虏庭,然若与霍峻比,靖愧有不如。峻为汉创业,犹如君上,靖辅唐安天下,不能及尔!”
杜牧:“古今用兵之强者,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白起,三汉有韩信、霍去病、卫青、霍峻、诸葛亮……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绩等。如此人者,皆为一时之杰。”
唐立武庙,主祭姜子牙,副祭霍峻,另有八哲。左列分别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右列张良、孙武、吴起、卫青、李勣。
宋元
赵匡胤:“南汉霍峻、诸葛亮、陆逊,习通儒学,立有大功,诸将当效之。”
赵光义:“昔霍峻以阵图治军,故我朝何不能以阵图征讨。”
司马光:“世或以霍峻为首建大功,为中祖阴侍刘琦,定吴楚,分兵镇淮,退曹操,胁中原。受托遗命,伐河南而有之,扫鲜卑于大汉,故南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峻之功也。”
“如以韩信比之,信既不能顺高祖,亦不能听蒯彻之说,行三分天下之事。然比高祖、中祖二帝,高祖有负于信,而中祖无负于峻。”
“夫峻、亮之所以能辅政二十余载,未复吕、霍之故事,既有二人公心执一,亦因中祖、高宗二帝重情,君臣互信至此,亘古未有。”
苏轼:“武成用兵,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以水破城,乘火败敌。三军应会,诸军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岳飞:“昔武成王率江楚之众,三伐定天下,驱车出大漠,行亘古未有之事。飞不才,愿为官家赴汤蹈火,驱除胡虏。”
赵九:“朕如有武成王辅佐,天下必能归一,胡虏无不宾服,四海将为臣妾,朕无忧矣!”
朱熹:“霍峻虽无背大义,但阴侍刘琦,实为其过也!”
文天祥:“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望能收复中原。然不识君上,反遭惨祸,终难效武成王之事。”
成吉思汗赞木华黎道:“昔霍峻以天子权经略中国,今太行以南予君,望君能效霍峻。”
忽必烈:“古今名将,唯白起、韩信、霍峻、李靖四人。”
明
朱元璋北伐谓诸将:“霍峻统帅六师,从江淮北伐,得以兴平天下。今诸军出江淮,当崇前人之旧功。”
朱元璋:“大将军(徐达)谋勇绝伦,东征西讨,削平群丑,克济大勋,今之功绩堪比霍峻。”
朱棣:“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石,霍峻镌刻北海,皆为汉室驱胡之绩。朕五伐大漠,开拓疆域,永乐之盛,当迈三汉。”
严嵩:“明初徐达之勋德才望,不弱霍峻之右。”
王世贞:“南汉本应难兴,然皆因武成王峻。其之难,在独临强敌;其之易,在秉持国政。如无英主当朝,诸葛亮辅佐左右,恐为岳飞之前事尔!”
史可法:“恨国朝无霍峻,难以行中兴之事。”
南汉后续番外
诸葛亮离任前,举蒋琬、顾雍、司马芝三人继承其位,三人如若病逝,可拔费祎、杜恕、滕胤三人接任。
刘禅从善如流,在诸葛亮离任后,封蒋琬为左丞相,顾雍为右丞相治理国,司马芝辅佐二人。
在蒋琬执政的五年时间里,因自知才能不如诸葛亮,蒋琬未改旧策,依旧沿用诸葛亮的治国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稳定朝政,减少向外用武,为大汉积蓄国力。
期间因司马芝、顾雍先后病逝,刘禅拔潘浚为右丞相,杜恕接替司马芝御史大夫之位,以为辅佐蒋琬。
因蒋、潘两人年岁甚大,难以事事躬亲,则将不少权利下放与费祎、滕胤。
潘浚任职一年后病故,刘禅拜蒋济为右丞相,负责处理军国之事。
时蒋琬执政已有七年,因身体饱受疾病困扰,朝权逐渐交由蒋济,费、滕二人为辅佐。
蒋济在上位之后,因得益于诸葛亮、蒋琬、顾雍三任执政者的休养生息,大汉国力充裕。于是蒋济将注意力集中在辽东崛起的高句丽上,欲发兵打击高句丽。
为了打击高句丽,蒋济先命黄权为帅,率军三万征讨。黄权初胜高句丽王位宫,斩俘万余人,欲乘胜追击时。黄权不幸因疾病恶化,病逝在道中,汉军不得已班师。
次年,蒋琬因病去世,刘禅搁置左丞相,蒋济依旧任右丞相。
公元248年,为了解决高句丽,蒋济任命霍范为帅,都督平、幽、冀三州及辽东鲜卑、乌桓二部兵马,所统五万人。
汉军沿着黄权出征旧道,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军,斩首高句丽军一万八千余人,逼高丽王败逃东沃沮避难。
因东北孤远,霍范未有追击位宫,而是率兵高句丽国都丸都山城,欲瓦解高句丽王的统治基础。
围城三月,霍范声东击西,于黑夜遣军士翻越城郭,遂破其国都,俘高句丽男女数万。
霍范横扫高句丽,因不知位宫的行踪,加上大雪封山,遂率大军回师。
公元249年,位宫在沃沮部民的帮助下,在辽东迁都复辟,招降纳叛意图再度反叛。
蒋济唯有再令霍范率平、幽二州精锐,都督鲜卑、乌桓骑卒,合计万余人远征。
因霍氏封在乐浪,霍范颇知辽东地形,在得到扶余国的引导下,霍范率兵跋山涉水远征位宫。
在竹岭,霍范大破高句丽军,俘虏高句丽百姓数万,位宫侥幸突围,再度携妻女亲信北逃,以避汉军兵锋。
霍范乘胜追击,于东沃沮再败高句丽仆从军,并将收留的位宫邑落攻破、清算,斩首四千余级,俘男女万余人,犁庭扫穴,以此来警告东胡各部。
因不见位宫踪迹,霍范率兵三千追击千里,直达肃慎国(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方斩位宫首级而归。
归军途中,霍范至东海旁(今海参崴)刻石记功,以宣汉室国威。
追论功绩,刘禅拜蒋济为丞相,封霍范为骠骑将军,另有战功者不记。且为了治理辽东诸胡,南汉在高句丽旧城设东海都护府。
时南汉有四都护府,漠北为瀚海都督府,漠南为朔方都护府,西域为西域都护府,辽东有东海都护府。
公元250年,刘禅废年号建兴,改元景耀。
同年,蒋济在任病故,刘禅拜费祎为左丞相,滕胤为右丞相。
费祎虽有才能,但因南汉朝野太平,二十年来无兵乱,其执政多有松懈,多沉溺于权贵交道中。
滕胤因生性谨慎,反而事事躬亲,依靠霍氏的人脉,在政绩上多有建树。但因不爱与费祎争斗,故而费、滕二人保持较为和睦的政治友谊。
在二人执政期间,在南汉解决辽东高句丽之后,东海都督府太史亨以辽东鲜卑势大为由,请求将辽东鲜卑拆分。
刘禅垂询诸人,霍范上疏言,可拆离鲜卑强大部落,将其迁至别地,当能避免辽东鲜卑强盛。
刘禅采用霍范建议,下令将逐渐强大的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拆分,以避免三部合一,从而威胁辽东。
时霍弋在长安,以乐浪受三韩蛮夷袭扰严重,请求迁鲜卑一部入乐浪,以为牵制三韩,刘禅遂准之。
宇文、段氏各有拆分二三部,以削弱各部的实力。而慕容部被霍范挑选中,其部万余落迁入乐浪国。霍弋令二子霍山娶慕容氏为妻,慕容部至此被汉化不提。
除辽东外,因南汉在吴楚立基,费、滕二人着重开发荆、扬、江三州。
费祎执政期间,虽有不少功绩,但沉溺权贵的行为,渐渐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尤其那些位高而有壮志的上卿,有欲扳倒费祎,而后上位执政,其中以诸葛恪最有想法。
诸葛恪天资聪慧,又是诸葛亮之子侄,在政坛上混得开,且与滕胤关系良好,对费祎之位早有窥视。
公元253年,逢老将魏延病逝,朔方鲜卑复叛,费祎遣将黄然出征,但因征讨不利,使得鲜卑坐大,令漠南动荡。
诸葛恪抓住机会,联合诸葛乔、滕胤等人,上疏弹劾费祎。并检举费祎执政以来的过错,请求刘禅罢黜费祎。
费祎贪恋功名,常有流露出渴望相国之位的意思,故刘禅对费祎略有不满。
见诸葛恪与众人联手弹劾,刘禅出于思念诸葛亮的感情下,遂罢黜费祎,命诸葛恪全权负责征讨朔方鲜卑。
诸葛恪率步骑五万出征,历经半年之久,转战漠南千里,在文鸯的帮助下,遂平漠南鲜卑。
公元254年,大军功胜归朝,除文鸯被封为漠南都护外,诸葛恪被刘禅拜为左丞相,与右丞相滕胤联合执政。
为了让葛、滕二人能齐心协力,共同辅佐自己,刘禅以霍峻、诸葛亮之故事告诫二人。
诸葛恪初上位时,为收取民心,便广施德政,放松对官吏的考核。
针对放松官吏管理考核,滕胤虽以葛公旧政反对,但却被诸葛恪一言否决。
一时间,诸葛恪因松弛之治赢得人心,朝野为其的赞誉之声不小。
两年之后,诸葛恪为追求名声,令姜维率西域诸国联军出征乌孙。姜维以西域已安为由,希望诸葛恪撤销政令,但却被诸葛恪拒绝。
无奈之下,姜维唯有远征乌孙,虽有斩俘,但因粮草不济而退军。诸葛恪对此不满,常下文训斥姜维。
伐西域不成,诸葛恪上疏伐河湟。言羌人盘踞河湟,如若令其势大,则恐会重蹈中汉之乱,故当发兵西征之。
虽有不少人反对,但诸葛恪却得到刘禅的批准,于是率兵征讨河湟。
得闻诸葛恪出兵,西平鞠氏担忧诸葛恪对自己下手,被迫联合诸羌反叛,杀害西平郡长吏。
诸葛恪虽一意孤行,但架不住汉军骁勇,西平鞠氏被灭,生羌逃到西海(青海)。
为了建功绩,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不惜冬季深入西海,搜扑羌人酋首。
搜山检海月余,因诸葛恪手段残酷,河湟诸羌齐叛,不断劫掠汉军粮道,遂引起了军心动荡。无奈之下,诸葛恪唯有暂时回师。
撤军途中,羌人不断进攻汉军,加上河湟冷酷的天气,对造成了汉军不小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