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947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在全球小冰河期的情况下,朱常清还能保障治下百姓能吃饱饭,时不时可以买得到肉菜吃,这便已经是最大的仁政了。
  好在人总是善忘的,没过多久,大明百姓又陷入了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还能回忆起朱常清的百姓,始终是少数。
  毕竟大明朝值得怀念的英主实在是太多了,至今被怀念最多的,依旧是世武帝朱高煦。
  时间一晃,便是天启六年。
  没有了朱常清的监督,朱由校也开始可以放心大胆的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这一年的四月初,朱由校所制作的“赛车”登上了《大明报》,并引起了改造汽车为赛车的风气。
  尽管这个时代的汽车时辰速度最高不过每个时辰一百里,但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一些人体验刺激。
  八月,朱由校拨内帑三万两在北京东郊修建了一个赛车场,并在《大明报》刊登消息,在此地组织了这个世界第一场赛车比赛。
  腊月初二,大明赛车杯结束,朱由校亲自动手制作的“天启号”成为当年的赛车杯状元。
  天启七年三月,大明朝首部公共电车在北京通行。
  这种车从车顶上的高架电线获得电力来驱动汽车,很受人们欢迎。
  七月,在北京和南京架设的大明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两千余里,从此开始了电话时代。
  此时电话所有的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以此保障交流不会出现问题。
  电话出现后,倍感方便的朝廷立即在地方和北京之间设置电话三万六千部,每部电话及线路根据距离,价格在二百两到五百两不等。
  天启十年,电话行业经过三年的发展,终于在朝廷的推动下,由权贵走向了大众。
  五月初三,北京街头出现了公共电话亭,付十文制钱可通话一分钟,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喜爱。
  彼时北京人口已经达到了四百万之巨,城区面积基本包括了朱高煦前世的北京四环以内范围,因此一个公用电话能省去许多麻烦。
  眼见百姓接受,大明朝开始铺设起各地城镇的电话线路,大批信使不得不转行送乡镇书信,大量百姓因此失业。
  这样的情况,使得许多百姓各寻出路。
  这是人类史上流动速率最频繁的时刻,大量的在大明生活不如意的百姓,开始主动迁到北洲与中南半岛,乃至西洲。
  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却也造成许多“大明代工厂”的轻工业国家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朱由校的开放,使得大明朝这一时期的思想、哲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此前的许多大明皇帝做的不错,所以即便民间出现不少“大胆”的思想,可百姓们终究还是觉得大明会一点点变好。
  如他们预料的一般,大明地区的许多工业区开始使用流水装配线,而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商品价格降低,产出更多,汽车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报纸、电台及电影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为人类带来巨大影响,它们娱乐大众,同样可以传播各种政治信息。
  杀虫剂、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也带来的新的环境污染。
  洗衣机、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大明开始在长江、黄河等诸多江河的上游修建水电站,并且开始大肆修建火电站。
  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开始提高,而皇帝个人已经处理不了如此庞大的政务,放权成为了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君主专制开始由全盛走向了衰落,而朱由校并未在这段时间与时代的浪潮抗衡。
  天启十五年四月,吏部尚书孙传庭以七十二岁的年纪兵卒任上,朱由校下旨辍朝三日,追谥号为忠武,追封振武伯,其子承袭爵位。
  七月,礼部尚书洪承畴等人上疏立太子,朱由校不喜欢嫡长子朱慈煊,试图立朱慈烺为太子,遭群臣反对。
  朱由校与群臣争论达十五年之久,直到天启三十年(1680),皇长子朱慈煊才被封为太子,而朱慈烺则被封为福王,就藩北洲。
  天启三十二年五月初十,朱由校以七十三岁的年纪驾崩于大明宫,皇太子朱慈煊即位。
  五月十七,朱由校在停灵七日后被下葬天寿山德陵,庙号肃宗,谥号顺天圣明端仁政宽大孝惠皇帝。


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
  “今承大位,改元崇祯……”天启三十二年,皇太子朱慈煊即大位,改元明年元为崇祯,是为崇祯皇帝。
  朱慈煊出生于隆庆元年,即位时五十五岁,由于性格羸弱,所以朱由校一直不喜欢他,直到天启三十年才将他册立为太子。
  即位后,朱慈煊翻看了内廷的无名书,这才了解自家父亲为什么不选择自己。
  当下的大明,无疑已经开始陷入困境,而性格不够强硬的自己,显然无法带大明走出这点困境。
  虽然知道了这点,但朱慈煊却无力改变。
  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皇帝的一言堂了,从仁宗下放权力开始,皇帝就陷入了需要倚重臣子来改革的局面。
  再往后的改革,每改革一次,皇帝的权力都会在无形中被下放一次,大明传到朱慈煊手中的时候,皇帝虽然在中枢还有绝对的话语权,可在地方上却并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了。
  地方上的资本与官吏和武官勾结,哪怕士兵知道自己效忠的是谁,皇帝却无法直接指挥士兵。
  就连朱慈煊的爷爷、父亲所能做的,都是指挥上直的部分兵马,例如燕山、吉林、天策、龙骧四卫,便是如今天家所能不经兵部和六军都督府直接调动的军队。
  其余的上直十二卫,要么武官中立,要么就是早早被人拉拢。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这些曾经皇帝的耳目,也早早腐朽,不堪重用。
  正因如此,朱慈煊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裁撤厂卫,仅保留锦衣卫一个谍报组织。
  对于百姓们来说,厂卫的裁撤或许是茶余饭后的话题。
  可对于朝廷内部的人来说,大部分人都知道,所谓的厂卫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它存不存在都改变不了当下的情况。
  改革没有所谓“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但凡断了一次,后面的人不管再怎么努力,机会始终都已经消失了,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在延续死亡罢了。
  认清了现实,朱慈煊只能延续天启年间的政策,提拔一批还算清廉的官员来不断进行京察。
  只可惜所谓的京察,也不过是打打小鱼小虾,无法连根拔起罢了。
  崇祯二年,英国下水万吨级别驱逐舰,同年的法国、西班牙等国都在陆续下水万吨驱逐舰。
  此外,他们开始着手研发歼击机和轰炸机,一轮属于西洲的军备竞赛由此展开。
  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战事,朱慈煊秘密令六军都督府制造航母,改良各类军械,并对上直陆军和东洋、东海、大明洋、南洋、南海等满剌加海峡以东舰队展开换装。
  崇祯三年,大明军费从原本每年三千八百万两,提升至四千五百万两,占比同年财政收入的13.8%……
  同年,西洲各国军费最高的为法国四百六十万两,其余大多在二百万到四百万之间,军费占比财政收入基本在30%-40%之间。
  这一年,奥斯曼的军费是六百万两,占比财政收入为48%……
  对于殖民地的争抢,主要是昆仑洲北部地区。
  崇祯四年,奥斯曼国准备在埃及地区修建一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运河,遭到大明谴责而终止。
  尽管这条运河的修建对大明也有一定好处,但这却触及到了昆仑宣慰司的利益,而昆仑宣慰司的利益也就是六军都督府的利益。
  针对这一点,六军都督府与六部的扯皮由这一年展开。
  对于六部和资本而言,运河的修通无疑能缩短西洲代工的时间,而时间就是成本。
  对于六军都督府而言,运河一旦修通,那就代表昆仑角的重要性下降,可直接获得的利益也将下降。
  双方的扯皮并没有持续太久,毕竟军中不少资本也希望缩短前往西洲贸易时间,更何况大明承平五十余年,没有新晋武勋担当中流砥柱,大部分勋臣武官早就转向文治了。
  大部分国公府都是军政一把抓,运河能否修通,他们都可以获利,所以他们的态度并不坚定。
  正因如此,这场所谓的扯皮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而文官那边扯皮的,是认为这条运河应该由大明朝掌握,而非一个小小的“鲁迷国”。
  七月,大明礼部左侍郎祝祯与奥斯曼交流,认为这条昆仑洲运河,可以由大明出资修建,建成后由大明驻军保护,税收则是由大明拿八成,奥斯曼拿两成。
  形势比人强,尽管奥斯曼凭借大明最大代工厂的身份,拥有两千四百万两财政收入和二千六百万人口,但相比较大明朝,他们还是太过脆弱了。
  八月初二,《昆仑洲运河条约》签订,昆仑洲运河项目开始启动。
  同时,东洲运河(巴拿马运河)项目也随之启动。
  两项运河工程耗费达到五千万两,但这次户部却格外大方的调拨了钱粮。
  这两条运河,早在五十年前,大明便已经有技术可以修建,但碍于当时小冰河活跃期耗费钱粮太多而不得动工。
  小冰河活跃期结束后,户部又背负十亿的国债需要偿还,如此便拖了四十年,直到今日才得以动工。
  五千万两对于西洲各国是一笔天文数字,但对于大明朝来说,即便国库空虚,可一旦发行国债,便能很快聚敛大批财富。
  五千万两,平摊到大明朝九亿人口上,也不过每人五十几文罢了。
  崇祯五年三月,两条运河正式修建,同年大明朝第一座黄河大桥落座在开封府。
  五月,南京长江大桥提案通过,但具体考察过后,以技术不达标而取消提案。
  崇祯六年,工业国家开始全面探索世界的每个角落与各個部落,同年大明成立南极科研团队和冰岛(格陵兰)科研团队
  另一方面,演化论与民族主义使得大明逐渐产生“天朝”这种优越感,而西洲则是将世界分为白人与黑人。
  他们认为西洲和大明一样属于“白人”,而黑人则是进化不完全的动物。
  此外,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多数西洲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现代国家,并开始建立与保存本国的历史与文化。
  崇祯七年,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
  由于此刻昆仑洲运河正在修建,故此大明给予了奥斯曼帝国部分援助。
  大明的援助,使得奥斯曼战胜神圣罗马帝国,夺得大片领土和工业区。
  战争的失败,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倾向,而这个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动了“法荷战争”,并在崇祯九年吞并荷兰。
  崇祯十年,“法西战争”爆发,法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而神圣罗马帝国也加入了此次战役,并于七月对法国宣战。
  同年八月,奥斯曼对神圣罗马帝国宣战。
  九月,大明通告西洲各国,不得进攻海上商船而损害到大明朝的利益。
  因为这则通电,拥有西洲强大海军的西班牙遭到限制,而奥斯曼则是凭着“昆仑洲运河”开发的事情来肆意袭击西班牙商船。
  崇祯十二年六月,昆仑洲运河竣工,大明增设北昆仑卫及红海舰队来保护运河。
  七月,奥斯曼进攻商船的行为遭到大明谴责,这次的西洲大战开始逐渐倒向陆战。
  八月,普鲁士公爵腓特烈支持领导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普鲁士国王称号。
  九月,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成立。
  崇祯十三年二月,英国宣布对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宣战。
  崇祯十三年六月,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和英国、奥斯曼的联合围攻中战败,葡萄牙地区独立,法国吞并意大利半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9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7/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