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7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瞻壑小声开口将朱高煦从回忆中唤醒,朱高煦也振作道:
  “把这件事告诉陛下吧,另外追封曹国公为西宁王,谥武顺。”
  “是”朱瞻壑应下,但同时继续道:“曹国公虽年六十二,然其长子不过十六岁,是当下承袭,还是等到及冠后再承袭?”
  朱高煦倒是没想到李景隆居然还有儿子,他记得历史上李景隆只有一个女儿。
  “及冠后再承袭吧。”
  思虑过后,朱高煦吩咐一声,随后便示意左右退下,他想要一个人安静会。
  瞧着众人离去,望着空荡荡的偏殿,朱高煦的眼神也渐渐浑浊起来……


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
  “李九江也走了啊……”
  戈壁之上,随着一声感叹,朱棣缓缓收起了由北京送来的加急信件。
  此刻的他骑在马背上,面前是一片平原戈壁,以及成片陡峭的土山。
  这里的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石漠广袤。
  这里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故此在唐代被唐人称为“大沙海”。
  此地是古代敦煌与高昌(哈密)、车师(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所以这条道路也被称为大海道。
  大海道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由于气候不断恶化而停止利用,故此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朱棣来到这里,只是想要看看曾经陆地丝绸之路的通道罢了。
  “六百年前的时候,听闻这里还有泉井出水,只是味道略苦咸,而今却是连苦泉井都没有了,只剩下了茫茫石漠……”
  朱棣坐在马背上,语气唏嘘的与自己身后的朱瞻圻,朱祁钺讨论着此地曾经的繁华。
  似乎是年纪上来了,朱棣便喜欢看着这些在历史中从出现到繁华,再到衰落,最后泯然史书中的景色。
  “走吧……”
  调转马头,朱棣与众人吩咐着,而后往东边赶去。
  一个时辰后,他们走出了大海道,但所见之处依然是空旷无垠的戈壁。
  这个时代的西域环境,不管是往前比,还是往后比,都是与之相比最恶劣的一段时期。
  沿途十余里,他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植被,直到依稀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在天际边才出现了一抹绿色。
  他们加快了脚步,而出现在他们前方的是一排排用于防沙固沙的草方格与防沙树。
  这些树木种植多年,每年都不断往戈壁滩内推进。
  草方格固沙,防沙树种植,过了一年后防沙树长得高大些,当地百姓又在官府的雇佣下前来继续向前植树,布置草方格。
  如果是遇到了戈壁滩,那倒是不用布置草方格,但这也代表他们无法更进一步了。
  他们穿过了这长达数里的防沙地区,看着树木从低矮变得高大,感受着脸上的风沙渐渐消失不见,最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片经过开垦耕种和灌溉的水利农田。
  抽水机在远处作响,它们将当地官府利用水库和地下水渠、坎儿井收集起来的天山雪水通过抽水机来排入水渠之中。
  水渠经过一片片麦田,保障了麦田维持生存所需的水份。
  一望无际的麦田看似很大,但由于产出有限,哈密至今还没做到自给自足,仍然需要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一地接一地的往这里送来补给。
  当然,尽管当地无法自给自足,但也随着抽水机不断调配,加上化肥推广而渐渐提高亩产,总有一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兴许也正是因为无法自给自足,故此这里骤然多出朱棣等数千人后,对于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
  在他们抵达前,朝廷只需要从甘州、武威等地调派一个月的物资,就足够当地军民用两年之久。
  随着他们三千多人抵达,人吃马嚼之下,朝廷不得不再调动半个月的火车运送物资前往哈密。
  数百名骑兵拱卫朱棣,在进入农耕区后,面前的道路也变成了两丈宽的水泥路。
  队伍向东边的哈密城赶去,走了十余里后,这才在午后抵达了哈密城西。
  隔着数百步眺望,周长八里的哈密城实际并不大。
  城外的农耕区虽然有着大批正在耕种的百姓,但目之所及的百姓,无一例外都是健壮的农妇,只有少量农夫。
  这是因为能在这里务农的,大部分都是戍边将士的亲眷,而曾经被发配到此的那些罪犯则是在西边修建铁路,在与天山相隔的北边开荒务农。
  至于已经开发好的哈密,则是成为了当地发给戍边将士亲眷的军田。
  哈密城内有民居二千四百余座,所代表的也是二千戍边军和四百余戍边官吏。
  除了这二千兵卒外,在北边正在修建的伊吾、伊州两县还有两千兵卒和四百余名官吏,以及西边监工铁路的一千多军队和一百余名官吏。
  整個哈密府,如今有五千兵卒和九百余名官吏,此外就是两万多名亲眷和两万多名流放的罪民,合计不足五万人。
  尽管只有那么点人,但这已经是大明使用抽水机和火车,努力耕耘十余年的结果了。
  要知道在安克帖木儿时期,整个哈密也不过才一两千人罢了。
  “吁……”
  勒马扫视街道,一如既往的空荡荡。
  除了少量百姓已经给自己的田地浇水回家,其余百姓基本还在城外为自己的农田浇水,亦或者在家干活。
  城内的百姓对于没有穿着明军鸳鸯战袄的其余男人很是警惕,整个城池的民风都偏向保守和严肃。
  兴许只有生活在这种需要军队保护之地的百姓,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警惕外来人。
  “这亦力把里虽然老实,但前些日子还是与我们修铁路的队伍发生了不少冲突,看样子百姓对他们态度很不好。”
  朱瞻圻抖动马缰跟上朱棣,朱棣颔首后便继续抖动马缰向前走去。
  最终他们前往了一座临时修建的混凝土风格行宫内。
  说是行宫,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院子。
  毕竟在这哈密,实在没有什么足够的木材来修建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
  “听闻亦力把里的歪思汗病重,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
  “如果挺不过去,那其内部必然分裂,届时便有朝廷的机会了。”
  “不过还是得想想借口,眼下的冲突就是一个好机会……”
  朱祁钺关心的是亦力把里大汗的情况,如果歪思汗病重,那以亦力把里现在的情况,其内部是一定会分裂的。
  只要他们分裂,那大明朝就有机会收复西域了。
  当然,为了不引起恐慌,大明朝还得为自己想几个足以说服藩属国的借口。
  修建铁路,不断在亦力把里的神经线上蹦跶,最后引起边境冲突,这便是大明可以利用的借口。
  事实证明双方的冲突明显随着大明铁路的不断西进而加剧,尤其是在上个月甚至闹出了双方兵卒负伤的不愉快事件。
  事件的冲突不断加剧,更有利于大明对亦力把里开战。
  “哪需要管他?”
  朱瞻圻打断了朱祁钺的思维,直接开口道:“以朝廷的实力,只需要调派两万铁骑,随时可以荡平整个西域!”
  朱瞻圻很是自大,但这是因为他有充足的底气。
  亦力把里的兵马总数不过五六万人,全部男丁加在一起也才二十几万。
  两万装备燧发枪,补给充足的明军铁骑,确实可以轻松将其击溃。
  当然,前提是将领不能出现什么错误。
  “行了,借口还是必要的。”
  朱棣打断了朱瞻圻,并不觉得朱瞻圻的这种思维可取。
  这种思维用来对付一些偏远部落和小国还好说,但亦力把里与大明朝的多个属国有联系,一旦他们被灭,那必然会引起帖木儿、月既别等汗国的警惕。
  尽管大明朝不在乎他们的警惕,但这会让边疆气氛出现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军费开支。
  大明朝现在主要还是在搞经济,收复疆土固然重要,但对内陆远征是没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朱高煦才迟迟没有发动对亦力把里的作战。
  他需要等铁路修得够近才会发兵西征,所以每推迟一天出兵,就代表大明的铁路每前进数十步。
  亦力把里一定会对明军下手,因为他们不可能看着明军把铁路修到吐鲁番。
  好在亦力把里的歪思汗思绪还算清醒,他一直在压制下面的人不要和明军发生冲突。
  然而他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大明和亦力把里的摩擦也在不断加剧。
  等他彻底熄灭生命之火,便是明军与亦力把里热战的时候……
  “可惜王焘被爷爷叫回北京了,不然倒是可以让他去前线看一看。”
  朱祁钺略微感叹,朱棣也轻笑道:“怎么,你就那么钟意那个太监?”
  “太爷爷哪里的话。”朱祁钺笑道:
  “毕竟他跟了俺那么久,俺思念他也不奇怪吧。”
  “还是要有几分防备之心才好。”朱棣交代着朱祁钺,朱祁钺颔首,没有反驳。
  见他如此,朱棣也看向朱瞻圻:“你派几个得力的去看看铁路前线是个什么情况。”
  “是!”朱瞻壑作揖应下,爷孙三人也在片刻后下马前往行宫休息去了。
  在他们休息的同时,朱高煦也格外关注着西域的变化。
  此刻他的手上拿着西厂带来的最新情报,其中便包括了歪思汗的身体状况,以及他两个儿子的争斗,麾下贵族的暗流涌动。
  “你怎么看?”
  朱高煦放下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站在自己身旁的王焘。
  王焘闻言作揖道:“奴婢以为,歪思汗一旦身死,那亦力把里必然分裂。”
  “朝廷眼下的铁路已经修出哈密二百里,而哈密通往吐鲁番则是约六百里。”
  “这歪思汗若是还能活大半年,那朝廷还能再往前修一百五十里。”
  “如果他现在身死,那亦力把里陷入内斗,便更加无暇阻碍朝廷修建铁路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87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7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