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对海外宣慰司进行京察,都督府恐怕有许多人都要被入狱论罪,流配起步。
当然,海外那数百名官员也会因此遭罪,但用数百正八品、正九品的官员换都督府的那些大人物,显然是笔划算的买卖。
杨荣并不准备真的对海外宣慰司动手,他只是想提醒陈昶,大家屁股都不干净,别把自己搞得和圣人一样。
面对他的提议,陈昶这个武官出身的人还是被怼的说不话来,而朱瞻壑见状也主动开口道:
“杨学士此言过分了,东洲宣慰司如此,不代表各地都如此。”
话音落下,朱瞻壑转过身对朱高煦作揖行礼道:“陛下,儿臣以为可以在各地宣慰司设置府、县官员,同时派驻巡查御史来监察海外。”
朱瞻壑想把海外正规化,并从军政都分别实控,不过这么一来,朝廷的海外开支就加大了。
府县设立最困难的不是官员的俸禄,而是府县有自己的兵马司。
按照海外的情况,一旦海外府县设立,那起码需要两万的兵马司驻守城池。
即便兵马司俸禄低于军队,但起码也得要有三十贯才行,如此一来就是六十万的开支。
如果再加上后勤补给,那恐怕不会低于百万贯。
当下大明在海外每年岁入除去黄金,基本都在八百万贯,而海外支出则是在二百万贯左右。
现在再加一百万贯支出,那无疑会让朝廷财政积存减少。
这种提议,也就是朱瞻壑才敢提出来,换做旁人是绝对不会的。
现在大明在不断进行基建,每年投入在千万贯左右。
如果朝廷少了一百万贯岁入,谁知道地方会不会少一百万贯投资。
“此言倒是不错,海外也该设立府县了……”
朱高煦忽然开口,而且意思居然偏向朱瞻壑,这就让群臣有些坐不住了。
“陛下,设立府县就得设立兵马司,如此一来朝廷岁入减少,得不偿失。”
杨荣主动站出来反对,而陈昶却作揖同意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陈昶是军队的人,地方投资一百万贯也进不了他们的腰包,他自然不用反对。
“陛下,臣附议……”
王骥、陆愈、江淮三人先后站出来作揖附议,如此一来内阁就有四个人赞成这项提议了,即便薛瑄加入杨荣等人,他们也只有三人罢了。
“陛下,臣等同意!”
六军都督府的位置上,杨展主动开口附议,朱能见状也跟着作揖,其余四名都督见状有些摇摆不定,但还是起身作揖表示附议。
一时间,支持朱瞻壑的达到了十人,而六部之中的新任兵部尚书赵羾也作揖表示附议。
接下来,工部尚书黄福、吏部尚书夏原吉都表示附议。
如此一来,局势明显,杨士奇还没来得及表现便已经结束。
“既然如此,那便拟旨从即日起海外各地宣慰司设立府县及兵马司。”
“此外,南洋都司早已设置府县,而今汉口也达到一百四十余万,朕决意设南洋三司治理南洋。”
朱高煦话语结束,大明朝便从两京一十七三司,变为两京一十八三司了。
当下除了漠北、乌斯藏、朵甘、大宁等都司还未设置按察使司和布政使司外,其余地方都已经设置了三司。
这四个地方若是要设置三司,最快的恐怕是大宁,毕竟大宁当下人口随着东北铁路完工,以及漠北胡患结束而骤增。
尤其是在颜李案结束,数十万人遭遇发配后,大宁人口更是更进一步的来到了八十万的门槛。
细细想来,顶多再过五六年恐怕就会设立三司了。
“陛下,近来满者伯夷与我朝海军在满者伯夷海域发生了不少冲突。”
“满者伯夷不满朝廷在东山等地设置千户所,更是对朝廷独占南洲而不满。”
身为越国公兼海军都督的杨展主动开口,可见这件事情份量轻重。
对于满者伯夷,朝中早就有出兵将其覆灭的言论,主要原因还是对方是南洋诸国中唯一不接受汉化和儒学的国家,并且还挡在了旧港前往南洲的航道上。
此外,满者伯夷还拥有爪哇那么肥沃的土地,万一日后起了野心,其随时可以中断南洋前往南洲的航道。
这些诸多问题叠加,庙堂之上对满者伯夷的存在自然也就不满了。
更何况对于南洋诸国来说,在大明未深入南洋以前,满者伯夷毫无疑问是南洋霸主,许多国家都遭其入侵。
当下的满剌加国的前身三佛齐,便是遭到满者伯夷入侵而覆灭,不得已逃到马来半岛上延续国祚。
如果大明要对满者伯夷用兵,估计满剌加第一个举双手同意,甚至会派遣军队跟随报仇。
此外,满者伯夷对勃泥、苏禄、苏门答腊等国也态度强硬,如果不是大明介入南洋,恐怕他早就把四周打了一个遍了。
杨展突然开口,就是希望朱高煦能同意海军对满者伯夷用兵。
不过对于这件事情,朱高煦的态度还是偏向保守。
“礼部遣使调查事情,若是满者伯夷有过错则叱责,倘若满者伯夷屡教不改,那天朝也不介意教教它什么是王化。”
先礼后兵,让南洋诸国看到大明的态度,这是朱高煦所要的过程。
不然贸然出兵覆灭满者伯夷,只会让南洋诸国生出恐惧抗拒之心。
“臣领旨……”
杨士奇作揖行礼,将此事应下,而朱高煦见状也开口道:
“上次的建设国债已经偿还完毕,故此朕想继续发行一笔建设国债,尔等以为如何……”
第535章 各怀鬼胎
“发行建设国债?”武英殿内,当朱高煦提出这个话题,殿内群臣心思便渐渐活跃起来。
“陛下,不知此次国债发行数量与利息如何?”
杨荣率先作揖开口,群臣也纷纷投来目光。
面对他们的目光,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道:
“国库虽然充盈,足够修建当下的漠北、江南、湖广、西北等铁路,可朝廷依旧有许多工程待建。”
“如当下,大明朝二百七十八府,其中中洲各个布政司有二百五十三府,但这二百五十三府中大部分的官道依旧是夯土路,只有少量属于水泥路。”
“二百五十三府都如此,那下面的州县还用多说吗?”
“工部这边此前算过,当今天下各府州县若是皆修通水泥路,里程最少六十万里。”
“以当下水泥之产量,每年竣修一万五千里不成问题,此外还能修葺修建许许多多河道水渠。”
“此外,当下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许多城池依旧是旧式的营造方式,故此排水常容易出现问题,卫生也不必多说。”
“就铁路而言,许多地方的铁路较少,运输不方便,例如山东鲁西至登莱,江西与浙江、福建,广西与广东等等。”
“另外,当下混凝土的强度几次提高,工部有没有重新考察过西南铁路的建设标准是否达到,还需要多久能达到?”
“这些工程,都是朝廷对百姓的利民工程,此外还有海上的防浪堤等等……”
朱高煦提及了江南,这让杨士奇几人颇为心动。
东南沿海最容易遭受海浪冲刷,海水倒灌等灾害,而自从大明朝开始依照朱高煦的吩咐用混凝土浇筑防浪堤,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正如朱高煦所言,这些工程都是利民工程,也是一项项政绩和一项项可以向家乡炫耀的谈资。
更别提这么多的工程,又能给当地带来多少利益了。
“正因如此,朕准备新发五千万贯国债,年利息3%,年限十年。”
朱高煦公布了他准备发行的国债数量与时间和利息,这让众人面面相觑。
“陛下,五千万贯国债十年利息3%,也就说朝廷十年后需要连本带利还六千五百万贯,且朝廷当下并不缺钱粮,这完全是得不偿失啊。”
夏原吉率先出来阻拦,户部尚书的郭资也面露难色。
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漠北铁路和西北铁路、辽东铁路竣工后就能达到收支平衡,而这个时间也就一两年了。
再往后就是不断盈利,每隔两年就能修建一条大铁路,实在没有必要那么着急。
站在正常角度看确实是这样,不过朱高煦所站的角度可不是这样。
五千万年利息3%的十年国债,这投资回报率可比土地多出太多太多了,故此一定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购买。
十年的时间,足够朱高煦进行第二次天下京察了。
届时这五千万贯的国债别说利息,就连本金都不用偿还。
当然,百姓购买的还是需要走正常流程连本带利偿还的,但百姓又有多少人能拿多少钱买国债呢?
就大明当下五百六十万百姓连百贯储蓄都没有的局面,五千万贯国债恐怕还没到他们手上就要被抢光了,如上次一般。
即便这样的手段已经耍过一次,但朱高煦依旧相信会有大部分官员和勋臣购买。
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在上次的国债发行中,没有犯罪的勋贵与部分官员是正常拿到了大明朝所连本带利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那些官吏和勋臣购买了。
至于夏原吉他们所说的朝廷并不缺钱粮这也确实属实,但朱高煦兴建基建并非是单纯为了基建,而是为了分配财富。
西南云贵等地修不了铁路,但是可以修建官道。
搞基建是最快把钱发到普通百姓手里的办法,至少在当下这个以出卖劳力的时代是如此。
“这并非得不偿失,而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富裕。”
朱高煦回应了夏原吉,同时解释了以基建来进行财富分配,以此来解决百姓之间贫富差距的办法。
直接发钱是不可行的,但给予百姓工作,让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富裕起来,这個是可行的。
“朕意已决,从即日起,大明报社下辖各地报社将会刊发朝廷发行国债的事情。”
“国债定为明年四月十五发行,暂定五千万贯。”
“此外,工部可以对西南、东南、西北等地的铁路、官道进行重新勘查,对于一些条件允许,并且可以修建铁路、官道地方的工程进行上报。”
“所有工程直接上报给朕,由朕阅览拍案。”
话音落下,朱高煦便准备起身离开。
见状,夏原吉与郭资、黄福三人只能无奈对视,反倒是其余人各怀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