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4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同样,如果购买朝廷原本发行的铁路国债,那只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是土地的250%,简直不敢想象。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霎时间许多人更为后悔。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全国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七年。
  在礼部的统计中,大明的文盲率从洪武三十三年的92%骤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百姓是识字的,而他们识字便自然能读懂这通篇白话的文章。
  一时间,悔恨充斥着这群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断追问国债何时重新发行。
  不仅是民间,就连官员们也开始上疏请求发行国债。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觉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铁路就耗费巨大,故此发行国债无疑能在短期内解决财政负担。
  他们的理由是如此,但实际上他们所想的不过就是从国债中分一杯羹罢了。
  毕竟朱高煦曾经说过,国债属于合法收入,而这无疑成为了官员们最佳的投资品。
  最终,在天下的群情激奋中,洪熙五年第二季度的《大明报》宣布了发行三千“大明建设国债”,分别有定期三年、定期五年和定期十年三种,利息的利率从三年的2%到五年的2.5%,再到十年的3%不等。
  这次发行的数量,分别是定期三年的两千万贯,定期五年的一千万贯,以及定期十年的五百万贯,总数三千五百万贯。
  尽管利率的降低让百姓和官员们不满,但当报纸刊登出来的时候,全国大部分中产阶级还是蜂拥向了银行。
  许多人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思准备购买定期十年的国债,然而等他们到了银行的时候才发现银行只有定期三年的国债了。
  定期五年、定期十年的一千五百万国债刚刚开盘便被购买一空。
  不少人虽然觉得奇怪,但只觉得是国债太火爆所致,于是纷纷将资金投向了定期三年的国债。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三千五百万贯国债被销售一空,而这次的操盘也让郭资察觉到了报纸的重要性。
  “陛下,这次的国债发行,其中五年与十年的定期,早在银行营业前便被抢购一空。”
  五月初,在国债被抢购一空的时候,胡纶正在武英殿里作揖汇报。
  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一千五百万贯的五年、十年国债去向,但朝廷可不能不知道。
  其实在消息传来武英殿的时候,朱高煦便已经猜到了这些国债的去向,让胡纶调查,不过是为了彻底确定罢了。
  “他们在三月二十九开始便开始购买国债,同时将债券日期填写为四月初一。”
  “不过两日时间,一千五百万国债便被抢购一空。”
  “如果不是地方银行的债券有限,兴许他们会在第一天就抢购光所有国债。”
  胡纶将自己收集的情报通通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对此虽然不感觉意外,但对于大明这群人精的眼光还是比较佩服的。国债发行的奏疏是二月初二朱高煦签订的,同时债券也被下发全国二千四百家银行。
  因此在京官员等于提前两個月知道朝廷会发行债券,而两个月时间也足够他们准备大量现金。
  为了保险,行贿地方银行主事来提前购买债券,以此获得高额的债券回报。
  不得不说,这群人精在算计这方面,还真是世界无出其右者。
  早在朱高煦推行国债的时候,他就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历史是一个循环,当年朱元璋弄宝钞的时候,官员们算计得到宝钞,不过他们没想到朱元璋把宝钞当纸来印刷,故此才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较于朱元璋,朱高煦的经济手段无疑更高明,债券是他向民间募集资金的手段,而报纸则是他控制民间舆论的手段。
  所谓的土地回报率仅1.86%,这不过是他自己亲自撰写,用来引导舆论的文章罢了。
  当然,这个回报率与实际的河南土地回报率实际上差不多。
  不过河南是河南,其它地方是其它地方,如果真的要写回报率低的地方,那朱高煦毫无疑问可以写江南的土地回报率偏低。
  况且他只算了产出,而没有算土地增值。
  如果加上土地增值,那土地回报率显然会大大超出他所写的这串数字。
  民间不乏奇人异士,自然有人能看出这一点,但他们没有传播自己声音的途径,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接收到自己给出的声音,并被自己的舆论所引导。
  三千五百万的国债只是开始,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戏码。
  “陛下,户部尚书郭资求见。”
  班值太监的话将朱高煦唤醒,他看向殿门:“宣。”
  同时,他也对胡纶吩咐道:“知道了,你盯着就行,下去吧。”
  “臣告退……”胡纶作揖回礼,随后起身走出殿外。
  在经过殿门的时候,他与郭资四目相对,各自颔首打了招呼后便各自忙碌去了。
  郭资走入殿内,而一名班值太监更换了椅子。
  “陛下……”
  “入座说吧。”
  朱高煦依靠在龙椅扶手一侧,用依靠着的手摸了摸八字胡,漫不经心的样子给人一种他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的错觉。
  “陛下,三千五百万贯国债每年利息近百万贯,臣实在不觉得朝廷需要那么多钱粮。”
  郭资如此说着,朱高煦却开口道:“这笔国债既然筹齐,那便是时候开始开汉铁路和湖广铁路,以及滇越铁路的修建了。”
  朱高煦一开口就要修建三条铁路,闻言的郭资只能颔首:“话虽如此,可三年后朝廷需要连本带利还二千一百二十万贯,五年后还一千一百二十五万,十年后还六百五十万,合计三千八百九十五万贯。”
  “算下来,光利息就三百九十五万贯,这着实……”
  郭资只觉得嘴里苦涩,朱高煦却轻笑道:“你啊……”
  “商人们会用钱做生意,难不成你就不会了吗?”
  “我且问你,现在西北铁路修抵何处了?”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闻言不假思索道:“眼下已经修抵怀安县,并一分为二,一路向河套,一路向太原修建而去。”
  “北段预计年末修抵河套定襄县(呼和浩特),南端预计年末修抵朔州。”
  郭资如此说着,朱高煦闻言便继续道:“你手里掌握着天下衙门,难道不会让他们拟铁路沿途的物资及物价表给你,然后南北买卖吗?”
  “你手中银行与国债合计近八千万贯,算上国库就是一亿贯。”
  “这笔钱用来买卖物资,惠利铁路沿边百姓,难不成还赚不回一点利息钱?”
  郭资擅长管理钱粮,但用朝廷的钱粮做买卖这种事情他还真的没想过,如今经过朱高煦点拨,他这才恍然大悟。
  “朝廷要做的生意,最好是稳定且量大的生意。”
  “如今修建铁路,铁路沿边百姓都十分富裕,而北方缺粮,南方缺牛羊,这便是你可以做的生意。”
  “除此之外,南边的糖和北边的皮毛也是生意,更不用说煤炭了。”
  “铁路的运力你比我清楚,现在的商人虽然都在做生意,但火车的车次实际上很不合理,一个时辰顶多能发一班车。”
  “如果用来货运,一个时辰能发几十班车,那户部为什么不能赚钱?”
  朱高煦与郭资说着这些可以赚钱的门路,并不觉得有什么过错。
  所谓与民争利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迂腐之见,如果与民争利的钱都用到了百姓身上,朱高煦就不相信百姓会觉得朝廷赚钱有错。
  开疆拓土固然重要,但民生为本也必不能少。
  朱高煦衡量自己的功绩,除了疆域开拓,还有要看的就是百姓的生活。
  洪武年间煤炭每百斤一百三十文,而江南能提供工作的岗位并不多,每天如果都想吃上热饭,一户人家每年起码要用一千三百斤煤炭,也就是一贯钱。
  一贯钱,这是江南一亩半土地的产出,所以许多江南百姓都不一定能吃上热饭。
  可现如今,随着火车修抵大同境内,煤炭也开始一车车向南运输。
  原本一百斤煤的成本是出矿三十文,大头都在运输上。
  以前运一百吨煤炭走船或马车南下,一百里成本十二贯。
  现在朝廷的铁路货运成本实际上是满载每百里三贯,也就是说,满载二百吨煤炭的情况下,把煤炭从山西运抵江南,算上搬运的人工也不超过一百三十贯,而以每百斤七十文的价格贩卖后,朝廷能每趟车赚十贯。
  这看似不多,可如果朝廷每天从大同发一百趟运煤的火车,并且沿途贩卖给各个城池,那成本还能再往下降,获利也更多。
  即便每趟都前往江南,一年也能赚三十多万贯,如果贩卖往北平、河南、山东沿边铁路各县,那利润甚至可以翻好几倍。
  这还是往南方卖东西的商业手段,如果从江南买酒、糖、布匹等商货北上,经手贩卖后,那还能再赚一笔。
  对于江南的煤炭市场,朱高煦从不怀疑。
  四千多万人口每日所需的煤炭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现在江南成材的树木少之又少,树林更不用多说,哪怕多山地的福建都是如此,更别提江南了。
  哪怕只有一千万人需要煤炭,那每天也是三千万斤的购买量。
  户部完全可以把煤炭运抵火车站,然后把煤炭卖给商贾,由他们转手运送到各地,贩卖给百姓。
  如此一来,即便有中间商贾经手,江南百姓却依旧能得到实惠。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指点。”
  郭资作揖表示赞叹,朱高煦则是颔首道:
  “你是户部尚书,要做到的就是钱能生钱,如此一来,银行的储蓄和国债才能长久下去。”
  “银行里的储蓄,我准许你动用三分之一,国库留存一千万贯便足够。”
  “剩下的钱,你大可以拿去做生意,能赚多少是多少。”
  “只有让钱流通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这点你看过我的书,应该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我便不过多干涉了。”
  朱高煦吩咐过后,郭资也起身作揖,在他的准许下离开了武英殿,忙碌赚钱的事情去了。
  在他走后不久,亦失哈也拿着一份奏疏走入了殿内。
  瞧他出现,朱高煦侧目道:“大早上便消失不见,你若是没个正当理由,那我恐怕得好好问问了。”
  “有点理由,主要是昆仑洲的事情。”
  亦失哈轻笑着双手将奏疏呈上,朱高煦也接过奏疏一目十行的看完。
  在看到孟冉名字的时候,朱高煦略皱眉头,因为他记得孟章说过,他的这个小儿子不成气候,总是想着其它门道,故此孟章对他的事情常常头疼。
  “孟懋现在是千户官对吧?”朱高煦提起孟章的长子,亦失哈点头道:
  “孟懋确实是千户官,此前跟随王戎前往燕然城,队伍井然有序,还被王戎上疏夸赞过。”
  “长子从军,次子从政,难怪孟章会头疼。”朱高煦摇头将奏疏放下。
  亦失哈以为他不喜欢这种子嗣培养方式,故此道:“要不要提醒一下?”
  “不必,我只是略有感叹罢了。”朱高煦提起朱笔,低头处理奏疏。
  不多时,他又补充一句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7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