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22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西北之地偏远,矿工工价不可能按照山西和北直隶的工价给,就按照每日百文拨给吧,至于水泥和火药则是按照每日五十文拨给。”
  朱高煦给陕西和甘肃定下了工价,这让黄福不免作揖:“陛下,是否定太高了?”
  黄福这话不假,在陕西和甘肃,当地工价十分便宜,哪怕是矿工工价,也鲜有超过每日四十文的。
  现在官营进场,一给就是一百文一天,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贯半。
  要知道即便是陕北这种荒僻之地,粮价也顶多就是每石五百文罢了。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工价,如果陕北开矿募工,一个矿工一年的收入就足够买七十三石米,足够养活十几口人。以甘肃和陕西的人口,当地如果能提供三十万矿工岗位,那当地的百姓都能依靠矿产吃饱了。
  至于水泥场和火药厂的工价,也基本比当地普通工人多出两倍多。
  黄福知道从海外获取金银必须要以基建的方式发钱,但也不能这么发啊。
  “就按照这個工价,反正朝廷还有赚头,只是赚多赚少罢了。”
  “铁矿先开工,钱粮我会让户部调拨给你,你不用担心。”
  朱高煦并不认为工价很高,或者说是国情不一样。
  大明每年从海外流入的金银有七百余万贯,黄金存下后还有最少五百多万贯的资源可以铸钱使用。
  这笔钱如果发给整个大明百姓,那每个百姓每年都能得到五十几文,能让一口人舒服过十天,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上涨。
  全部发给百姓自然不现实,但投入工业,将大明的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却十分值得。
  英国和西班牙同样从美洲掠夺白银黄金,西班牙无法开启工业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把掠夺而来的金银投入生产中。
  大明不能步西班牙的后尘,故此朱高煦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极大推动大明朝的工业进程。
  世界人口市场有三亿,如果大明能吃下着三亿人口市场,那其它国家就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该打的仗已经在永乐年间打完,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发挥祖传手艺,开荒种地、研究技术,科技创新。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郭资:“新作物的推广如何?”
  “新作物已经在西南山区和东北、西北种植,面积不算大,不足一千四百万亩。”
  郭资如实汇报,朱高煦并不觉得这样的速度慢,颔首赞许道:
  “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快了,太学那边已经在进一步的研究化肥,同时培育新作物。”
  “等化肥可以量产,不需要再依靠鸟粪石的时候,百姓也就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另外,小学推广主要还是以北方毕业的教习为主,如果不行,再重新招募培训。”
  “眼下,礼部统计的学子数量已经多达八百余万,我们的师生比例也达到了一比二十七。”
  “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最多不能超过三十,该招募还是继续招募,再苦不能苦教育,这是我们和四夷的区别。”
  朱高煦记得两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推动的那么快,实际上离不开当时欧洲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如1754-1784年,英国小店主文盲率仅为5%,约曼农和农场主群体文盲率为19%,各类商人群体文盲率为20-30%,管家群体文盲率为46%,建筑工人群体文盲率51%,农业工人与家庭仆人群体文盲率59%%……
  在殖民地金银流入后,基础教育得到重视,不过区区五十年时间,英国社会识字率进一步提高,商人群体文盲率下降为15-30%,建筑工人文盲率为38%……
  这还是英国和清朝保持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而现在的大明占据了对世界贸易顺差,以及东洲、昆仑洲金银矿的两个优势。
  尽管在人口体量上,大明是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近十倍,但文盲率下降的速度也不会比英国慢太多,因为大明的生产力比当时的英国要高,物价更低廉。
  想到这里,朱高煦揉了揉眉心,对郭资和黄福道:
  “北方需要扶持,南方则是稳步进发,一旦两京铁路开通,南方也将获得北方源源不断的低价煤炭与铁料,这对南方来说也是好处。”
  “是……”二人作揖应下,朱高煦也摆手道:“退下吧。”
  “臣等告退……”
  二人起身离开,朱高煦也继续低头处理起了奏疏。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朱棣的队伍还在缓慢的北上,而在临安府建水县停留了近一年的陆愈也终于被告知可以前往车里的景洪县任职。
  他带着上百名官员及六百余名吏员前往了车里府,由于正值夏季,当地十分闷热,许多北方南下的官员及吏员承受不了这种闷热,纷纷向陆愈辞别。
  陆愈无奈,只能同意他们辞别。
  故此当他来到车里府治所景洪县的时候,身边七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不到四百人。
  由于担心叛乱,当地依旧是军管状态,驻扎着四个卫两万余军队。
  所谓的景洪县,实际上就是傣族修建的一个寨子。
  陆愈抵达此处时,所见到的是种植水稻的傣族奴隶,以及许多来往监督的军士。
  景洪县由木寨组成城墙,寨子周长二里余,寨子内部可以生活数千人。
  由于依靠澜沧江,这里并不缺水,相反十分闷热。
  四周许多树林因为战事被焚毁,但在这样的雨林气候,那些被焚毁的树林已经被绿植所覆盖,根本看不到被焚毁的痕迹。
  这样的环境,比吕宋有之过而无不及。
  “车里府有大大小小五十七个寨子,基本以白衣(傣族)为主。”
  “军队统计过,合计人口是三十六万七千余口,耕地是七十九万二千余亩。”
  “现在你们来了,这《黄册》和《鱼鳞图册》便交给你们了。”
  “我们从下个月开始会陆续撤走军队,每个千户会从当地迁徙几个村寨的白衣,最后留下一个卫所在车里戍边。”
  “最后差不多撤走三十个寨子,留下二十二个寨子给你们。”
  “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陇川那边已经开始迁徙人口过来,据闻有数万。”
  车里府景洪寨内,站在曾经土司的院子里,陆愈与驻扎在当地的沐晟沟通着如何交接。
  得知沐晟他们要撤走三十个寨子的百姓,并且还有数万汉民迁徙而来,陆愈不免松了一口气。
  “多谢都督交接!”
  陆愈对沐晟作揖,沐晟颔首算是打了招呼,而后便离开了景洪寨,返回了自己在寨子外的营盘中。
  见沐晟离去,陆愈也开始交代接手各寨子,同时按照朝廷的要求,选定五个县来作为治理车里府的根基。
  当地虽然闷热,但有抗疟粉和足够的水,这就已经满足了许多开荒的条件。
  接下来的几日,陆愈基本上在和沐晟做战后交接的工作,直到陇川的数万罪民被流配而来,陆愈才开始了对车里府的治理。
  首先开设水泥场来方便日后修建水利设施,修建城池房屋,其次则是对车里府留下的百姓进行大集中,小分散的管理。
  所谓大集中就是把大部分人口集中到五个县周围开荒,至于过往存在留下的耕地,则是留守少量百姓来耕种。
  对于留守的百姓来说,他们直接获得了整个村寨的田地,有的甚至二十几户人家,不过百余口人,就得到了上千亩的耕地。
  为了他们能好好种植,陆愈还将军队交给他的耕牛统一分配给了这些百姓。
  至于那些被迁徙到五个预定县周围开荒的百姓,他们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土司在的时候,他们是土司的奴隶,如今翻身做主人,虽然开荒辛苦,但开荒的田地却是自己的,而且粮食管够,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曾经不敢想象的日子了。
  车里府的战后恢复在陆愈的东奔西走下渐渐走上正轨,而陇川府的情况则是在江淮利用王瑄的威势将当地罪民一扫而空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稻为桑、改稻为蔗的事情屡见不鲜,作为中学毕业的人,江淮利用中学学习到的知识,在陇川各县修建了制糖厂。
  利用滑轮施加压力,将甘蔗榨汁的机器并不算什么先进的手段。
  尽管还不见成效,但就江淮在殿试答卷的内容来看,支持他并不会让王瑄和徐硕担责。
  故此,徐硕对陇川和车里的支持并不少,他十分希望能与二人建立关系,以便自己日后登临庙堂。
  至五月中旬,云南布政司及都司也将军队在云南改土归流缴获的文册上交到了北京,朱高煦得以检阅。
  “军队在云南的改土归流,查出二百七十六万口人,耕地八百二十四万余亩,许多人逃往了三宣十慰,缴获的金银留存军队半数后,上交的有二百六十余万贯。”
  亦失哈汇报着云南改土归流的结果,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煦听后颔首:
  “金银数量倒是并不多,人口和耕地倒是远超我的预期。”
  “这笔金银就交给云南布政使司用于战后恢复吧,我看徐硕对陇川和车里支持力度很大,希望这两处地方可以成为日后朝廷经略三宣十慰的基地。”
  合上文册,朱高煦给出了陇川府和车里府这两个府很高的评价。
  见朱高煦这么说,亦失哈也轻笑道:“那个陇川府的江淮前几日还上疏,希望朝廷能修建一条从陇川前往南甸、经干崖前往蛮莫的铁路。”
  “虽说只有三百里,但以云南的情况,造价恐怕不会低于一百万贯。”
  “这个江淮,还真是敢提……”
  “呵……估计是王瑄那憨货的意见。”朱高煦轻笑一声,倒是并没有直接拒绝江淮的上疏。
  在他看来,陇川这三百里铁路还是很有必要的,大明的技术不太支持修建横穿秦岭的铁路,但陇川如果能直达重庆、成都,那则是可以走陆路和水路,将成都平原、湖广、江南的物资和兵力输送到云南。
  不过问题在于,相比较秦岭,云南的横断山脉也并不好翻越,具体的还得工部前去考察才行。
  只是现在工部在勘察西北铁路,况且麓川被自己析分,自己也不会给麓川重新抬头的机会,因此西南铁路的修建并没有那么急迫,可以等两京和东北铁路完工再讨论。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想起了北征的老头子,不由询问道:
  “对了,老头子他们到哪了?”


第472章 瓦剌西迁
  “驾…驾……”辽阔草原上,当数百骑兵从东方策马而来,不多时他们便越过丘陵来到了一处河谷。
  河谷中,近万顶帐篷在此地驻扎,上万人来来往往。
  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并非是牧民,而是身穿甲胄的男丁。
  数百骑冲入营盘,向着大帐赶去,不多时抵达后,领头的千户翻身下马走入大帐之中。
  足以容纳数十人的大帐内盘坐着绰罗斯氏的贵族们,其中主位坐着四十几岁的马哈木,在他的身旁还坐着已经长大的脱欢。
  千户走入帐内,抱胸下跪道:“太师,东边的消息没有出错,明军确实已经在北上海喇儿的路上,海喇儿已经集结了数万兵马。”
  “我们没能抓到舌头,但从这次的规模来看,明军数量恐怕不会少于五万。”
  千户官说完,帐内贵族们纷纷紧张起来,马哈木的脸色也并不好看。
  “五万……”马哈木呢喃着,最后说道:“按照上次的情况来说,五万明军顶多能护送一万人抵达漠西,而他们不会用这么点兵力来彰显武力。”
  “现在他们的兵马还在集结,看样子到最后不会少于八万人,能护卫前往前线的人应该在两三万左右。”
  马哈木做出一番分析,但并未减轻绰罗斯贵族们的担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7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2/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