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1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大明的威慑力不言而喻,暹罗和甘孛智不是没有摩擦,只是每次发生摩擦,吕宋的蒋贵都会带着舰队在两国本土海域巡视,并勒止他们不得内斗。
  长此以往,暹罗和甘孛智就把争斗的方向放到了昆仑洲上。
  据朱高煦所知,他们在昆仑洲爆发过大小十二场战事,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死伤的人却并不少。
  不过只要大明存在,他们也不敢在航道上和本土搞事情。
  相较于这两个,朱高煦更担心的是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家伙。
  “日本派遣了六千多人前往昆仑洲,并且抢掠了朝鲜和暹罗等国的俘虏,那边的态势不太好。”
  “虽然眼下不明显,不过朝鲜和日本恐怕会在日后冲突加剧。”
  “不过这倒是有利于朝廷,他们争斗越厉害,越方便朝廷控制他们。”朱高煦评价着朝日两国的关系,朱棣听后却将目光投向锡兰、旧港和吕宋等大明的地图。
  “锡兰和旧港、吕宋的情况如何了?”
  “锡兰有三万余汉口,旧港四十余万,吕宋近三十万。”朱高煦解释道:
  “算上当地的土民,差不多是锡兰八十余万,旧港一百一十多万,吕宋四十余万。”
  “这些地方发展速度不慢,朝廷虽然不太可能把蒸汽机率先作用在当地,但混凝土等技术他们已经掌握,当地的建筑也与中原无异。”
  “这些地方,足够容纳数百万百姓,而更南边的南洲则是可以容纳数百万人。”
  “日后沿海出现灾情,都可以将百姓迁徙送往这些地方,既能解决海外人口不足的问题,也能解决内部矛盾问题,一举两得。”
  话说到这里,朱高煦便也不再继续说下去,朱棣闻言则是询问道:“北洲的情况如何,你的那个北洲宣慰司,确定能成为补给点?”
  “可以是可以,就是不如南洋方便,大明洋的风暴比南洋频繁太多,以现在的技术,想要迁徙百姓有很大风险。”
  朱高煦解释完后,朱棣也就没有什么过多的问题了,只是让他自己看着办,随后便示意他退下了。
  在朱高煦退下的时候,他们口中讨论的北洲宣慰司也在急剧的扩张中。
  “杀!!”
  “驾!驾……”
  虽然已经是九月,可北洲西海岸依旧略微温暖。
  在一片喊杀声中,穿戴甲胄的一群汉人正在对山林之中的土著人追杀。
  这其中,一名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策马握弓,一连射杀好几个土人后,这才开始叫嚷起了招降的土话。
  在他的土话下,许许多多土人纷纷放下木棒、长矛投降。
  不过几十名身着甲胄的汉人,便俘虏了近三百名土人,并且连带着将他们的部落也一并俘虏。
  这几十名汉人骑兵驱赶着他们前往西边,连续几日后,他们终于穿过了山林,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带。
  前方十余里外就是一片大海,而滨海的这块平原上则是充斥着大量穿着简单粗布麻衣的土著人。
  他们手持农具,在田间不断开垦荒地,并且有大量身穿甲胄的汉人骑兵在监督着它们,一眼看去,数量不下数百人。
  “文德,你们回来了!”
  一道声音响起,只见一名二十出头,身材瘦弱的男子策马而来,献媚的与青年人对话。
  “黄经,好好守你的岗,要是放跑了人,你今年的田就别想要了。”
  青年人瞥了他一眼,随后便带着这数百土人向着南边走去。
  黄经被青年人教训,也只能悻悻离去。
  不多时,青年人带队往南边走,很快便见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这条河被他们称为北洲河(萨克拉门托河),北洲城便是依托这条河修建的。
  北洲宣慰司由北洲卫驻扎,兵力五千六百人,宣慰使本该是张纯,但由于张纯被调往平叛,至今尚未就任,因此北洲的事务都由宣慰司同知汤旻负责。
  北洲卫并不出征四方,而是驻守在北洲城方圆五十里的范围。
  对于移民抓捕的土著人,他们会登记数量,因此青年人才会带着这数百土著人前来北洲城。
  隔着老远,队伍便看到了矗立在北洲河的北洲城。
  城池周长六里,城高二丈,厚一丈八,由开荒石块及混凝土垒砌而成,城内驻扎三千六百火枪手及炮兵,城外游弋两千骑兵。
  大明在海外的兵马,通常驻扎三年换防,但期间犯错就会被延长时间,犯错达到三次就会被裁军。
  正因如此,许多人做事都谨小慎微,很少与移民交流。
  为了治理移民,汤旻在北洲城外设置了一个临时衙门,专门负责移民的事情。
  青年人名叫石亨,他并非是建文佞臣,而是因为他父亲贪腐被牵连流放到的北洲。
  对于他们这种人也有一定的特赦,例如攒够一百贯赎罪钱就能回家。
  在这片土地上,攒钱的办法并不多,仅有开采金银矿,亦或者耕种土地,贩卖粮食。
  在北洲,一石粮食价格是五百文,也就是说只要攒够二百石粮食就能赎罪一人回家。
  看上去不是很多,但在从零开始的北洲,想要攒下二百石粮食并不容易。
  石亨之所以年少就敢抓捕土人,是因为土人在这里是资源。
  作为抓捕队的小旗官,他每次抓捕都能获得十分之一的人口。
  如此几次下来,他已经积攒了二百多个奴隶,并且已经开垦了上百亩耕地。
  北洲城东边的一排村落就是他们这些移民的住所,石亨带着几百个奴隶经过登记后,便把他们带往了那村落处。
  在那里,这些土人会被分配,而他这次的战果则是可以得到三十个青壮年,以及二十几个妇孺。
  石亨不需要妇孺,除非遇到长相不错的女人才会选择留下。
  他要攒钱赎罪,同时还得攒钱回大明运作。
  尽管受到了牵连,但只要他能进入军队,那他就有办法爬上去。
  想到这里,他的眼底流露出了野心。
  “石亨这次抓的人还挺多,你看……分到了三十个壮年,这厮……”
  “羡慕也没用,你没他那么敢玩命。”
  站在村落的广场上,石亨领走了三十个壮年,随后带着自己挑选的十几个家丁将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家。
  除了石亨,其它的队伍也带回了不少土人,这一趟下来,起码有一两千土人被俘获,其中壮劳力超过半数。
  这一幕幕被北洲城头的汤旻用望远镜看得一清二楚,而他看这些,主要是了解四周的土人情况。
  “相比较之前的几千人,现在俘获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汤旻摸了摸自己的短须,不由询问道:“这次他们出去了多久?”
  “大概七日时间。”站在一旁的军吏回答了汤旻的问题,汤旻闻言点头:
  “按照这个速度,一年下来他们起码能俘虏五六万人,算上现在的四万多人……明年这个时候,宣慰司起码能开辟出十几万亩耕地。”
  “不过就这样的土著增长速度,我们所需的粮食恐怕也会越来越多,光靠南边的东洲三国,怕是补给不过来。”
  当下的东洲和北洲虽然没有经历大旱灾,但当地依旧有旱情存在。
  尽管大明帮助它们改良了灌溉和水利等设施,但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并不如他们生育的速度。
  汤旻必须以最短的时间让北洲宣慰使司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向南供应东洲宣慰使司。
  “只可惜从日本运粮食的耗费太高,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狼狈。”
  汤旻抱怨了一句,随后便转身走下马道,来到了修建整洁有序的北洲城内。
  里面的房屋院落整齐划一,每一个院子都代表一小旗。
  这其中,不少人都从城外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女人,因此在街上的女人并不算少。
  对此,汤旻本人并不在意,这些兵卒如果能留下扎根北洲,那他反倒喜闻乐见。
  只可惜,这群兵卒到了最后都会带着这群人返回大明,能留下的人只是极少数。
  摇摇头,汤旻翻身上马前往了宣慰司衙门。
  不多时,等他回到宣慰司衙门,早早等待的许多武官也交来了一份文册。
  “同知,这是宣慰司的《黄册》和《鱼鳞图册》,请您阅览。”
  “嗯”汤旻应了一声接过,但只是看了一眼便皱起了眉头。
  “同知,有什么不妥吗?”武官小心翼翼询问,汤旻则是开口道:
  “把这本文册运回京城起码需要三个月,所以你需要填上的数目不是现在的,而是三个月后的。”
  “这么一来,上面的那位才会看得高兴,懂吗?”
  汤旻若有所指,武官连忙点头:“懂了,懂了!”
  “好,修改过后直接让船队带往东洲宣慰司,由他们带回京城。”
  交代一句,汤旻便转身走入了衙门深处。
  瞧着他远去,武官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水,拿着文册转身离去。
  也在他离去的时候,汤旻也回到了自己的小院里。
  当他打开自己的卧房,里面则是横七竖八躺着五六个少女,春光乍泄。
  “这是谁送来的?”
  汤旻回头瞥了一眼军吏,军吏闻言献媚道:“是弟兄们的一点心意。”
  “知道了,下不为例。”汤旻没有拒绝,军吏见状也连忙走出卧房,将门给关上。
  不多时,里面便传来了靡靡之音,饶是一心袭爵的汤旻,也躲避不了这温柔乡……


第467章 朝鲜特供
  “呜呜!”永乐十七年冬月初九,伴随着汽笛声出现在北京城东,一座巨大的混凝土建筑也突兀出现在了这广阔的平原上。
  这座建筑距北京东朝阳门十二里外,整个建筑由一座南北纵向的大殿组成。
  大殿高四丈,南北长半里,东西宽三十丈,殿墙推出抱厦,飞檐凌空翘起,殿顶高低相称,错落有致。
  殿顶由绿色琉璃瓦覆盖,正脊两端盘踞着浅蓝色坐龙一对,垂脊上蹲深绿色鸱吻。
  偏殿南北两角各矗立一座三层五丈四角阁楼,玲珑剔透,别有一番韵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7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