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67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你得清楚,庙堂之上不可能一家独大,即便殿下厌恶江南,也不会将江南扶持的官员赶尽杀绝。”
  “在那个位置上,最担心的不是下面人乱成一锅粥,而是没人敢说真话。”
  “你且说说,当下朝中新政派官员占据庙堂多少?”
  亦失哈询问孙铖,孙铖却明了道:“约四成,所以您的意思是……”
  “其余六成中,大概有四成是抗拒新政推行的。”亦失哈答非所问:
  “这次江南推行新政,得先解决了他们,然后才能推行新政。”
  “不过解决他们之后,他们留下的位置你也不能碰,那些位置都有人了。”
  “我知道了。”孙铖并不蠢笨,只是不善于勾心斗角。
  “说说看。”亦失哈考校般询问,孙铖也道:
  “若是庙堂铁板一块,都是新政派的官员,那即便是真话,也会是假话。”
  “算你还没笨到死。”亦失哈松了一口气,孙铖也连忙作揖回礼。
  在他作揖回礼时,亦失哈也边说边向外走着:
  “江南拥天下半数人口,虽然几次迁移,但依旧占据四成半。”
  “故此,江南必然会走出站在江南立场的官员,区别在于,当下要除去的,是那群不听话,与朝廷政策对着干的官员。”
  “待他们散场,再上来的,就是接受了新政思想,能帮朝廷干事,却又与你们争斗权力的江南官员。”
  朱高煦和亦失哈说过,江左官员杀不尽,因为本来就杀不尽。
  江西人口在纸面上都近千万,实际人口更多。
  除非江西没有活人,不然始终都会有立场站在家乡的官员,这是时代烙印,也是晚明为什么会结成乡党的原因之一。
  哪怕在后世,举荐也多以亲朋好友与同乡为主,一句乡音就能拉近双方不少关系。
  这种烙印,直到后世都依然存在,更别提乡土情结严重的这个时代了。
  推广官话,以及推进城市化,实际上就是消除乡土情结的手段之一。
  乡土情结是把双刃剑,对于国家而言,对抗外敌时他很好用,可一旦天下承平,它就会成为一种阻碍。
  得了亦失哈的开导,孙铖也明了了一切。
  既然朝廷需要江南官员,那自然也需要新政官员。
  江南官员代表的是江南发达地区,而新政官员则是代表北方和西南的贫苦地区。
  金台之上的那位需要听到江南的声音,也需要听到其它贫苦地区的声音。
  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如此,至于整合一个新的党派,那就对金台之上那位很不友好了。
  “亦大伴,你们聊什么呢?”
  忽的,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亦失哈与孙铖抬头看去,便见到了背着双肩包的朱瞻壑正在好奇打量他们。
  十二岁的朱瞻壑虽然没能完美继承朱高煦的勇武,但论起个头与力气却要比同龄人高出许多。
  五尺三寸(169cm)的身高放在他这个年纪,绝对属于中学之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他长相偏朱高煦,比较坚毅,阔脸浓眉高鼻长目,英勇刚毅。
  “殿下,我们在讨论政务,今日是土曜日吗”
  亦失哈没想到朱瞻壑会出现在这里,毕竟江宁中学实行住校制,只有土曜日下午才会打开校门,准许学生回家休息两天,最后在月曜日戌时之前返回学校查寝。
  金木水火土日月即七曜,也就是上课五天,放假两天,与后世的星期制是一样的。
  “今日是土曜日,我回来休息两天,后天正午以后再回学校。”
  朱瞻壑说完,便古怪的看了一眼二人:“既然无事,那我就去找我父亲了,我父亲在春和殿吗?”
  “殿下在春和殿。”亦失哈与孙铖作揖回礼,再抬头时,却见朱瞻壑已经跑远。
  二人不再讨论之前的话题,而是各自行礼后分开,亦失哈也向着春和殿返回。
  他看着朱瞻壑跑入春和殿内,殿内的朱高煦也见到了跑来的朱瞻壑。
  如今是三月初五,朱瞻壑读中学的第一周,也是住校后第一次回家。
  对于他的回来,朱高煦还是比较期待的,因此放下朱笔询问道:“向你娘亲请安没有?”
  “还没有,娘那边什么时候都有时间,父亲你这边不行,所以先过来。”
  朱瞻壑说着,脸上也洋溢起了笑脸,让朱高煦有些诧异。
  因为政务繁忙,他陪伴任何子嗣的时间都比较短,除了朱瞻圻外,诸子多少有些怨气,朱瞻壑也不例外。
  如今才去了学校一周,他居然看自己的目光中多了敬佩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怎么,用这种眼神看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饶有兴致的询问朱瞻壑。
  朱瞻壑似乎等了许久,见他询问便立马起身走到他身后,伸出手为他捏肩膀,同时说起了他在中学的所见所闻。
  中学一个班级二十五人,由于校园广袤,学生数量不多,因此十分清静。
  能考上中学的那些勋贵子弟,也多少都有些脑子,自然不会随意曝光朱瞻壑的身份。
  正因如此,朱瞻壑算是体验到了在学校读书的乐趣。
  “爹你不知道,我们班上什么人都有,有西番和云南那些土司农奴的孩子,也有渤海移民的孩子,还有蒙古、色目等武官的孩子,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经历各不相同。”
  “交趾的学子说他们那里终年无冬,海水是湛蓝的。”
  “云南说他们那里四季如春,云朵很白很大。”
  “西番的说他们那里终年都有雪山,渤海的……”
  朱瞻壑饶有兴致的说了许多从同学口中听来的见闻,而这些见闻是东宫那些教习无法告诉他的,因为那些教习也只是在书本上看过,没有亲眼看过,所以无法说出感悟,全凭猜想。
  “爹,我同学他们都很佩服您和爷爷,说如果没有你们,他们……”
  朱瞻壑转达着学校同学的感激,当然他没有暴露身份,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他们口中听到了那些感激的话。
  这些话经朱瞻壑转达,便是连朱高煦也不免高兴,因为他终于感受到了大明朝地方上是有变化的。
  同时他也从朱瞻壑的口中感受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对各地的好奇。
  对此,朱高煦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缓缓对朱瞻壑说道:
  “太学在研究蒸汽机,只要蒸汽机研究好了,日后它就可以装在马车上,铺设在轨道上,一日能走二三百里。”
  “届时你想要前往南方看湛蓝的大海只需要二三十日,想去北边看茫茫大漠也只需要二三十日。”
  “如果它还能走快些,那或许只需要半个月,甚至十天就能带你去到那些地方。”
  朱高煦侃侃而谈,朱瞻壑也双眼放光:“我听教习说过蒸汽机,只是没想到它居然还能驱动车子,那它吃什么,喝什么?”
  面对朱瞻壑的好奇,朱高煦也趁机为他解释了火车、蒸汽轮船、以及许许多多未来有可能实现,或者说在朱瞻壑时代能触及的科技。
  渐渐地,朱瞻壑开始沉迷其中,朱高煦则是继续为他画着日后大明朝的科技大饼……


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
  “呜呜呜——”阔别多月,伴随着号角声再度响起,它传出的地方,依旧是蔚蓝色的大海之上。
  不同的是,这次的号角声得到了回应。
  “呜呜呜——”
  海岸线上,一处似乎兴建不久的海港城寨出现在了舰队的眼前。
  它位于一个长蛇状岛屿的南端,临近一条河流的出海口,在岛屿北侧尽头,也有类似的地貌。
  “国公、正使,这里就是我们的先遣队营寨,当地把这里叫做海门(卡门城),故此我等将这里称呼为海门城。”
  甲板上,返回大明的先遣队百户官于逑向郑和等人解释,与此同时他们也用望远镜看到了海门城的情况。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水寨,十分简陋,只有十来个船舶位。
  “能进宝船吗?”
  杨展侧头询问于逑,于逑却摇头道:“只能进五千料的宝船,六千料的宝船无法容纳。”
  得到回应,杨展当即下令舰队停泊海上,同时从各艘船只将生活类物资集中在三艘马船上,与郑和乘坐马船驶向海门城。
  不多时,当他们出现在岸边时,这里已经站着上百名衣衫破败的明军将士。
  兴许是东洲物资丰富,亦或者他们与东洲的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与贸易,总之他们并没有像昆仑角的将士们一样骨瘦如柴,每個人都红光满面。
  如果不是他们的衣衫足够破败,杨展他们甚至以为这群人在这里过得不错。
  他们用小渔船带路,为明军的三艘马船指引停泊位,随后在马船停靠时立马上岸,纷纷跪下作揖:
  “大明万胜!万胜!”
  一行人虽然衣衫褴褛,可目光却明亮的吓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般。
  马船上数百名将士下船,将码头控制后,郑和与杨展才先后下船。
  兵卒们举着遮阳伞,抬来了座椅板凳在码头上。
  杨展与郑和坐下,郑和入座便询问道:“王任不在这里吗?”
  “回正使,王千户带着大部分弟兄在西海岸筹建东洲宣慰使司的东洲城。”
  留守百户官与郑和解释着,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激动。
  “你知道东洲宣慰使司的情况吗?”
  郑和特意询问,那百户官却摇头道:“末将尚未去过,过去三年时间里一直留守于此。”
  “与三国关系如何,能否为我舰队提供补给。”
  相较于郑和,杨展更在意补给的问题。
  虽然说他们有了先遣队的提醒,在横渡南大西洋的过程中没有闹过缺水、缺蔬菜、食物的事情,但航行到此,他们的生活物资也所剩不多了。
  “当下与羽家、玉家、殷家都建立了联系,同时也派驻了我们的人。”
  “他们当地农业并不发达,连马车和马匹都没有,因此农业十分落后,也不懂得育肥土地的手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7/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