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42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北京城的营造已经渐入尾声,蒯祥上奏启奏,陛下已经于五日前入住北京宫城,十分满意。”
  “大致七月,北京便能竣工……”
  黄福话音落下,殿内安静无声,许多人脑中都开始盘算北京营造结束后的事情。
  朱棣和朱高煦早已放出话来要在北京建成后迁都,这对于江南来说十分不利。
  正因如此,许多官员纷纷上疏,认为迁都不宜操之过急。
  朱棣懒得理会这群人,因此在离京前交代了纪纲和陈瑛,将这些阻止迁都之人好好调查一番。
  虽然他说的是调查,可这些日子来,纪纲和陈瑛所做的事情明显不是调查,而是实打实的弹劾收押。
  对于他们的举动,朱高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也懒得搭理这群阻止迁都的文官。
  迁都北京是必然的,当下河北之地人口稀少,即便这些年朱高煦大力从山西、山东迁徙人口进入北直隶,但北直隶人口也不过三百余万。
  因为人口稀少,现在的河北河网纵横,水源丰富。
  如果按照后世的数据和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口做比较,那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均水资源无疑是后世的三十倍还多。
  河北的潜力,在历史上的明朝并没能得到开发,或者说即便得到了开发,却由于勋贵和太监占田,变相加大了北直隶收税难度。
  迁都北京之后,朱高煦便要好好开始对北直隶进行开发,同时也能更好的控制东北地区。
  如今番薯、玉米、土豆都已经发现,只要日后能培育出粮种,那东北就会提前成为北方粮仓。
  即便科技水平达不到,东北产出的粮食也足够填补北直隶,北直隶也就避免了和江南抢粮食。
  没有了粮食的顾虑,北直隶的发展会比历史上更好。
  当然,朱高煦执意迁都,主要原因还是在刚才那十余箱的箱子中摆放着一箱天然橡胶和橡胶树种子。
  除了那一箱橡胶,还有其余九箱已经送往了太学。
  相比较杜仲胶,更适合蒸汽机的橡胶已经到手,那么迟迟无法推进的蒸汽机课题,也能开始迅猛的发展起来。
  蒸汽机一旦成功,那北方的矿产资源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同时北方辽阔而平坦的地形也会被日后的铁路串联起来。
  一旦北方有了铁路,哪怕只修建一条从吉林通往海喇儿的铁路,大明的局势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代表明军可以随时组织十几万大军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对漠北蒙古高原进行打击,而蒙古人的生存空间将会从漠北渐渐被逼向漠西一隅,甚至向中亚西迁。
  没了蒙古人的威胁,山西、北直隶、山西就可以安心发展了,大明的军事投入能降低许多。
  “黄河两岸河流,修建有七千余处束水闸,在雨季束水冲沙时,能冲走大量的泥沙进入大海。”
  朱高煦还在想着未来蒸汽机和火车的事情,黄福却简单说明了黄河的事情。
  朱高煦听后颔首,也并不准备让黄河改道。
  北宋三易回河的惨痛经历还历历在目,对于黄河,朱高煦还是觉得能不动就不动。
  况且,黄河每年能带来大量泥沙,不断地为南直隶创造土地。
  以这個时代的气候来说,南直隶的土地增加是一件好事,朝廷只需要做好黄河的维护,避免决堤就足够。
  “好了,既然无事,便都退下吧。”
  朱高煦摆手示意群臣可以退下,群臣见状纷纷起身作揖唱礼。
  待他们离去,朱高煦这才将目光放到了亦失哈身上,对他特意交代道:“橡胶和东洲作物已经带来,橡胶树种你让人种植在吕宋、琉球,作物我会让胡纶去紧盯。”
  “除此之外,太学的蒸汽机一旦有了进度,你记得第一时间通知我。”
  “奴婢领教。”亦失哈作揖应下,沉吟片刻后见朱高煦没什么别的话了,他这才开口道:
  “殿下,北京营造即将结束的事情恐怕会迅速传开,我们要不要做些准备?”
  “不必,你紧盯太学的蒸汽机就行,只要蒸汽机能步入正轨,最先收益的必然是北直隶和江东地区,但最大收益的绝对是北方。”
  朱高煦很有自信,毕竟铁路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肯定只能在地势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进行。
  江东六府满足这个条件,嘉杭湖也满足,但放眼整个江南就不行。
  这是地理的先天条件,谁也改变不了。
  指望这群抗拒新政的士大夫去督促铁路技术,就好比让孔夫子研究高数一样让人觉得离谱。
  他们越抗拒新政,就会越落后于时代。
  至少就当下来看,整个江南除了少部分学子外,大部分都十分抗拒新政。
  等他们对新政接受并改观的时候,他们已经落后北方十余年了。
  当然,这样的落后并不会让北方超越江南,毕竟当下的时代主要是海洋时代,江南占据了太多先机,这是北方比不了的。
  不过只要蒸汽机和铁路开始在北方铺设,加上东北建设不断加深,北方和南方的差距,绝对不可能像晚明那般畸形。
  朱高煦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摸摸八字胡,朱高煦觉得前途还算明朗,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询问起了亦失哈道:
  “我大哥和三弟,近来在做些什么?”
  “回殿下,二位殿下依旧与以前一样,不过汉世子那边倒是有些问题。”
  “汉世子?”朱高煦皱眉,所谓汉世子不就是他的大侄子朱瞻基么。
  “瞻基那小子在干嘛?”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低声回禀道:
  “世子渐渐长大后,今年开始便学习了兵法,开始接手汉王府的护卫兵权。”
  朱瞻基当下已经十四岁,以这样的年纪接手王府护卫兵权倒也没什么。
  上次返回南京后,朱高炽手中护卫便被他主动交出许多,如今的汉王府护卫仅有三千人不到,而云南还有沐春、何福、王瑄坐镇。
  有他们在,朱高煦也不担心朱瞻基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倒是朱瞻基如果真的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像历史上一样成为一个出色的骑将,那对于大明朝廷稳固云南反倒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暂时瞧着他,若是有什么违制的举动,再与我详细汇报。”
  “是……”
  朱高煦不担心朱瞻基,只要朱瞻基不是傻子,就不可能会干什么傻事。
  他比较好奇的是,自家这个大侄子到底是成为历史上的优秀骑将,还是会成为他那战神一般的儿子。
  想到这里,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有点意思……”


第426章 疯狂作死
  “妹子,俺将你留这里了,下次俺再来,就是俺来陪你的时候了……”昏暗的地下石室中,当朱棣双手扶着徐皇后梓宫说完这句话,他便抬手擦了擦自己的眼泪,深吸一口气后,转身走出了石室。
  通过长长的墓道,待他彻底走出的时候,绿意盎然的天寿山也出现在了他们视野中。
  神道、明楼配合四周的树木,让整个天寿山看起来比南京的紫金山好上了太多。
  虽说紫金山从洪武十四年开始植树,并设置孝陵卫守护紫金山,防止百姓砍伐孝陵树木。
  但由于紫金山种植的树木,多以成长较慢的名贵树木,因此即便已经过去三十年,紫金山的树木也不算茂盛,远不如后世。
  不过相比较紫金山,天寿山就好很多了。
  原本北直隶就人口稀少,即便需要树木作为柴火,但所需的数量也不大,而且天寿山四周人烟稀少,砍伐树木的还不算多。
  除此之外,从北京城营造开始,朱高煦便下令让人植树,并在北方教令禁止砍伐天寿山一带树木,因此天寿山的绿化依旧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安葬在这样的地方,相信徐皇后知道后也会十分高兴的。
  “陛下……”
  陪伴朱棣多年的王彦站在明楼前开口作揖,朱棣颔首回应,随后带着王彦他们走出了天寿山。
  翌日,他们在午时前赶回了北京城,而此时北京城北的安定门外已经聚集了数万大军和十万民夫的庞大队伍。
  部分民夫们正在领工钱解散,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朱高煦制定的征募民夫规矩所致。
  除边疆地区,内地的民夫征募距离不得超过一千里,而北征大军军中许多民夫都是在曲阜一带征募的,协助军队抵达北京便是他们这趟行程的终点。
  二十文一日的工钱,让许多领到工钱的民夫喜笑颜开。
  他们揣着工钱笑呵呵的进入了安定门,准备在北京挥霍一部分,然后再带着大部分回家。
  当然,也有许多民夫不愿意就此返回曲阜,自发报名要继续下去,而对于这部分,军中书吏欣然接受。
  这次北征大军的北上路线依旧是走大宁,不过抵达全宁卫后,他们就需要面对五百多里的无人区,然后才能抵达白城卫。
  到了白城卫后,当地便会补充两万民夫协助军队继续北上,而后在泰宁、鹤城为陆陆续续补充四万民夫,直到大军抵达镇虏卫。
  除了漠东的民夫,渤海和辽东征募的辅兵数量也高达十二万。
  也就是说,整个关外能凑出十八万民夫,而关内只需要抽调十二万。
  为了征募十二万民夫,朱棣这才在北京耽搁了近半个月。
  不过就城外那热闹的情况来看,十二万民夫大概已经凑足,这让返回北京的朱棣十分满意。
  他骑马抖动缰绳,在上千骑兵的拱卫下进入安定门。
  穿过甬道,出现在他眼前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院落,以及临街的五层中式高楼。
  这些高楼并非传统的木质建筑,而是采用生铁、混凝土修建的仿中式高楼。
  这些高楼除了飞檐、盔顶和延伸出来的重檐斗拱采用了木质结构外,主体结构依旧是生铁混凝土。
  当然,除了临街可以作为商品的房屋是修建五层并使用生铁混凝土外,其余民居基本都是混凝土与砖头、瓦片建筑而出。
  这样的建筑自然不可能有南京那般古色古香,但却是日后必须要走的趋势。
  如果采用南京的方式建造北京城,那北部燕山不知道会有多少树林遭遇砍伐,这可不符合朱高煦植树造林,防范风沙的想法。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北京,已经多次被风沙入侵,因此朱高煦才会下达天寿山一带禁伐的教令。
  当然,禁伐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百姓也不想砍树,但房屋、柴火都需要木头,砍树是不得已而为之。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解决这些问题。
  房屋可以用混凝土修建,不仅节约了木头,还节约了粮食。
  至于柴火,则是可以开采山西和北直隶的煤矿,将煤炭价格打到比木柴价格还低,那木柴便会从生活必需品,变成可平替的产品。
  后世的大部分树林,也都是在电力、煤气、煤炭相继进入百姓家中之后,才开始安全生长起来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2/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