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2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当下的苏松二府早在前年便已经开始新政,他们的反应并不算太大,我估计其它四府也闹不起来。”
  “在军队面前,所有的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
  他的话落下,夏原吉颔首便是赞同,随后便继续道:“贵州的改土归流进入尾声,四川和湖广都得到了不少人口。”
  “蹇义的奏疏里也说了,四川复垦速度很快,迁徙进入四川的贵州土民,如今大多都已经开垦了二三亩耕地,只要朝廷继续支持两年,四川耕地便可突破三千万亩。”
  “让他放开手脚干,不过耕地突破,税粮也是跟着上涨的。”朱高煦颔首回应,紧接着询问亦失哈:“沐春他们什么时候抵达南京?”
  “大概八月二十四日抵达。”
  “嗯。”朱高煦应下,转头看向夏原吉:“明岁北征结束后,我准备在推行江南新政的同时,着手对广西改土归流。”
  “这次的改土归流,我估计会比贵州快不少,但这次要走海路,期间的损耗你和郭资商量好,不要被人鱼目混珠。”
  “是……”夏原吉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站了起来,带着他们走出了单间。
  在走出单间时,映入眼帘的是人声鼎沸的热闹。
  占地不到半亩的二层茶楼座无虚席,朱高煦他们走下了楼梯,走出了茶楼。
  当他们来到街上时,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朱高煦感到熟悉又陌生。
  大树营镇,这是朱高煦来到大明朝时,常与王瑄、杨展闲逛的集镇。
  当初的这里还只是夯土路,虽然有些民生建设的草棚,人口也十分拥挤,但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个镇子罢了。
  十七年时间过去,这里的发展比朱高煦想象的还要快。
  曾经的夯土路成了混凝土铲平的水泥路,道路两旁的屋舍被统一推倒重建,白墙青瓦的门铺院子林立两排,来往行人也不是粗布麻衣,而是绢布绸缎。
  远处,当年朱高煦他们休息的草棚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修建的长廊,不仅能遮风避雨,还不用担心风一大便垮塌。
  “水泥的产量怎么样了?”
  朱高煦看着这一切询问,亦失哈闻言凑上前低声道:“全国约三十二万吨,从业者十六万四千余人。”
  亦失哈给出的答案让朱高煦十分满意,在人力为主的这个时代,能产出三十二万吨低强度的水泥,已经让朱高煦很高兴了。
  按照工部的官道标准,这三十二万吨水泥,足够铺设七百多里的官道。
  尽管水泥的用处有很多,不可能全部落实到道路修建上,但对大明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旦火药、蒸汽机都得到发展和进步,那各项工业产出都会提高,从而帮助大明消化那些当下无法消化的土地。
  “这大树营镇上的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吗?”
  朱高煦走在水泥路上,试图从过往街道中找寻熟悉的面孔,可看了半天都不曾见到熟人。
  “当初衙门征收土地时,大部分百姓都将土地换钱,搬迁去更靠近外城门的地方了。”
  “现在这里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后来搬迁进来的。”
  夏原吉的话让朱高煦沉默了片刻,他以为是百姓日子变好了,却不想是换了一批富户罢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百姓日子确实变好了许多,等更换了胥吏,估计负担会更轻。”
  夏原吉看出朱高煦的失落,连忙出声补充,不过百姓是否过好了,朱高煦比夏原吉更清楚。
  当下处于大明政策转型的阵痛期,许多百姓都因为不适应而过得水深火热,尤其是还未执行新政的地区。
  不过当下的大明不可能对它们进行蠲免,毕竟阵痛就三五年,可长痛就是十几年,乃至布局全盘崩溃了。
  “以当下朝廷丈量的耕地情况,等新政全面推行后,估计税粮能达到六千万石左右。”
  朱高煦与夏原吉讨论着,他并没有像王回一样觉得朝廷可以征收到七八千万石粮食,毕竟南北差异太大,西北之地和渤海部分地区的产粮不过亩产七八斗,甚至有的地方只有六斗。
  他们与高产出的江南平均过后,六亿多亩耕地产出六千余万石便已经很高了。
  “赋税虽然增加了,但支出也更多了。”
  夏原吉忧心忡忡,他虽然是吏部尚书,但户部的事情他也兼着,常与郭资共同处理。
  大明现在的情况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经济崩溃。
  “来三杯酸梅汤。”
  虽然已经是八月,可南京还是有些燥热,朱高煦要了三份酸梅汤,自己从怀中掏出新钱递了过去。
  那贩卖冰饮的掌柜瞧见,高兴的接过新钱为他们倒了三杯酸梅汤,并加入了捣碎的冰块。
  这期间也有旁人来买冰饮,但掌柜都选择性的检查钱币。
  若是新币的永乐通宝,他笑了笑后便接过收起来。
  若是其它的通宝,他则是会在手中掂量几下再收起来。
  这一幕被朱高煦他们三人瞧着,接过酸梅汤消暑后,朱高煦便道:“看样子新钱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确实,朝廷的新钱铸出后,通常十天半个月就能散出去,不过税制改革后,收上来的钱倒是有不少假钱。”
  夏原吉说出了一个问题,但朱高煦却摇头道:“这也无可奈何,毕竟八千余万百姓鱼龙混杂,不是每个人都能分辨真钱和假钱的。”
  “朝廷虽然损失了一些利益,但这些年捣毁的铸钱作坊也不少,市面流通的假钱,大多都是前些年铸造的。”
  “等消化了这批假钱,即便它们还会出现在市面上,但数量肯定没办法和现在相比了。”“那得到什么时候去……”夏原吉摇摇头,他可是知道铸币场情况的。
  由于用料十足,铸币场每年如果铸造五百万贯,那基本只能从中获利二十五万贯。
  如果户部收上来了太多的假钱,那甚至要倒赔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贯。
  “不用纠结这个问题。”朱高煦安慰起夏原吉,同时笑道:
  “朝廷每年开采那么多白银铜锭,你可别告诉我你没看《经济》类的那些书籍。”
  “自然是看了的,其中许多观念新颖,但都有一定道理。”夏原吉连忙解释,同时也继续道:
  “按照您所写的意思,如果人口不断增长,那只要控制好通货膨胀的速度,便不存在通货膨胀这回事情,对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回去我再与你说,不然你我恐怕要在这里聊上一天了。”朱高煦笑着避开了这个问题。
  他并非研究经济的专业,因此对于大明的经济问题,他也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正因如此,新政推行的速度才会那么慢,十年过去了都没有覆盖大明一半人口。
  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为朱高煦是走一步看一步,没办法做到高瞻远瞩的经济政策。
  大明现在的情况,不怕步子太小慢慢来,就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依你看,大明当下有多少流动的货币?”
  朱高煦询问夏原吉,夏原吉闻言沉吟片刻,而后才开口道:“算上铜钱、白银和黄金,大概是十三亿到二十亿贯。”
  “好。”朱高煦颔首道:“按照你的说法,大明每年从海外获取的金银铜锭经过铸币发放到市场,代表大明每年的货币增长不过千分之四左右,偶尔还会跌到千分之三。”
  “这样的情况下,金属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当下基本不可能,唯一有可能遇到的通货膨胀问题,只有天灾而产生的运输困难,地区物价飞涨。”
  “这个问题,依靠当下的条件是解决不了的,只有等待太学研究的蒸汽机出现,才能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夏原吉和黄福几人都是朱高煦提拔起来的中流砥柱,因此太学的许多事情他们也都了解一些。
  关于蒸汽机的事情,他们自然清楚,也知道蒸汽机一旦出现,那将给大明带来什么变化。
  不过对于蒸汽机到底能不能制作成功,夏原吉等人还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尽管当下的蒸汽机已经能稳定对矿井抽水,但这和催动承载数千数万斤的重物来说,实在有些超乎他们的想象了。
  “当下朝廷每年回收的宝钞数量是多少?”
  朱高煦走到了大树营镇的边缘,而他的前方已经出现了由西厂力士护卫的马车。
  他一边走上马车,一边询问夏原吉,夏原吉也交代道:“破损更换的数量在五六十万贯上下浮动。”
  “按照这样的情况,钞价应该每隔十年会回升一些。”
  “不过我不明白,殿下您为何要回收宝钞,不如不管它,为朝廷节省一笔开支。”
  夏原吉这么说并没有问题,在他看来无法挽回的事情就没有必要继续挽回了,宝钞便是如此。
  尽管经过朱高煦的提醒,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大明便没有大肆发行过宝钞,但市面流通的宝钞数量依旧很多。
  洪武之治的成功,实际上有宝钞的很大一部分功劳。
  尽管它的作用是收割百姓,但这么多年过去,百姓早已恢复了过来。
  现在他们只需要慢慢的等待,等着宝钞报废,那大明就立马减少了一个经济问题。
  不过对此,朱高煦却在上车后摇头,对上车的夏原吉和亦失哈说道:
  “朝廷日后很有可能还要走纸币的道路,如果现在就用宝钞破坏了朝廷的信誉,那日后想要发行纸币就困难多了。”
  朱高煦擦不了老朱留下的这个屁股,但起码他不能像历史上的朱允炆、朱棣和朱瞻基、朱祁镇一样,把这个屁股越做越大。
  “当下先表出态度,然后慢慢等待时间推移,等着宝钞消失,那才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
  朱高煦说着他的想法,夏原吉这才明白朱高煦同意用旧宝钞换新钱的原因。
  大明虽然发行了上亿贯的宝钞,但其中大部分宝钞都因为窖藏还埋藏的缘故破损的难以辨认。
  正因如此,户部每年以旧换新的宝钞数量才会那么少。
  在朱高煦看来,老朱发行的那么多宝钞,现在还在流通的,估计连一半都没有了。
  只要他不发宝钞,那再过二三十年,老朱留下的宝钞还能有三成就不错了。
  因此对于宝钞的问题,他虽然比较上心,但却很少担心。
  “新钱的发放,主要还是得靠发给工人和军人,这才能让货币流通起来。”
  “另外……”
  “走开走开!!”
  朱高煦话还没说完,便听到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嚷百姓离开的声音。
  他和夏原吉亦失哈愣了下,随后便好奇朝窗外看去。
  只见外城的官道上,百余名缇骑分成十几批,从城外汇合向内城而去,显然是获得了什么消息。
  由于锦衣卫主要作用是监察百官,因此这样的举动立马让朱高煦眯了眯眼睛。
  “亦失哈,去问问胡纶,看看纪纲玩出什么新花样了。”
  “是!”
  亦失哈应下,随后便派人去西厂衙门询问胡纶。
  这期间,朱高煦与夏原吉返回了内城,并将他送往了府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