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到冬月就能全部下水。”郑和回应过后又补充道:“另外工部还新修建了十几艘宝船和三十几艘战船,五十几艘马船。”
“按照昨日殿下的意思,应该是想在腊月前令我们出航,并且越国公杨展已经在两淮、江东之地开始了募兵。”
“按照训练进度来看,大概也是腊月左右可以参与下西洋的任务。”
“这次下西洋的规模,大概是宝船七十艘,三千料大福战船一百二十艘,五千料和三千料的马船合计三百艘,将士六卫三万余人。”
郑和交代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情况和进度,朱棣听后十分满意。
毕竟这一次下西洋如果是在他在位时期进行的,那自然也将算作他的功绩。
只不过他不清楚,老二为什么那么执着的前往东洲和北洲。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询问起郑和:“老二虽然与我说了东洲有可以治疗疟疾的东西,并且有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但寻觅些东西应该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你昨日说老二准备设东洲宣慰司,那这样所用的人力物力就更多了,这是为何?”
“怪奴婢未与陛下说清楚。”郑和这才反应过来,许多事情朱高煦似乎忘记和朱棣说了,因此郑和连忙补充道;
“那东洲和北洲上有数千万与我等肤色相近的土人,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并且东洲和北洲有许多山脉,尤其是东洲更是生产黄金白银。”
“殿下设置东洲宣慰司的意思,便是想要与当地百姓贸易,毕竟朝廷当下每年人口增加甚多,而西南与日本、吕宋等地金银开采速度未见提高,显然已经到了极限。”
“如此环境下,唯有从东洲获取金银,才能继续铸造新钱,避免洪武年间的钱荒一事复发。”
郑和说完,众人只觉得豁然开朗。
“原来是这样!”朱棣笑着捋了捋大胡子:“我说老二那个抠砖缝的,怎么会舍得把昆仑洲的金矿交给一些商贾,原来是寻到了更多的金银矿。”
“嗯,不错……”朱棣满意的看向郑和:“这次下西洋你得好好表现。”
“奴婢领命!”郑和作揖应下,朱棣也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不多时,姚广孝几人退出了西角门楼,郑和也在片刻后返回了春和殿。
他抵达春和殿时已经是黄昏,朱高煦将奏疏都处理了大概,正好有时间接见他。
“怎么来我这里了?”
朱高煦笑着起身,郑和也轻笑道:“刚才在西角门得了些消息,便传回来给殿下听听。”
“说说看。”朱高煦好奇询问,郑和也不假思索的将刚才西角门的所有事情交代了清楚。
从纪纲和陈瑛的对话,再到朱棣决定贬官解缙,以及郑和对朱棣介绍东洲的各种事情,尽数被郑和说了出来。
朱高煦听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只是评价道:“纪纲和陈瑛,等收拾完江左便可一并收拾。”
“倒是那解缙,本就该直接杀了,倒是我父亲惜才不愿意杀他。”
“不过这也不要紧,就那解缙的性格,他这趟贬官之路估计安分不了太多,最后也是自寻死路一条,并且还能让江左官员们挑不出毛病来。”
“至于东洲的事情……”
朱高煦顿了顿,思考过后才继续道:“这次下西洋和下东洋的船队就不要再护航商船了,东洲的事情最少在朝廷设置东洲宣慰司前,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是!”郑和应下,朱高煦闻言便笑道:“还未吃饭吧,既然如此便与我一并吃了。”
“是……”郑和脸上露出笑意,能充当朱棣父子二人的润滑剂,这在他看来便是天大的恩宠。
不多时,二人坐在一起开始谈笑饮酒
只是在他们谈笑饮酒的时候,距离南京城隔着一片大海的岛国却开始不安分了起来。
黑夜之中,京都城内的三条坊门邸内,跪坐在榻上的足利义持稍显成熟。
此刻的他拿着自己的武士刀打量,而他身上的装扮则是武家一贯的装扮,而非他父亲生前所穿着的大明郡王赐服。
自从足利义满死后,他便搬回了三条坊门邸,曾经的日本权力中心“北山第”则被冷落。
在昏暗的环境下,足利义持将目光从武士刀身上转移到了自己的面前。
在他面前的长案上,一方体积不大的金印摆在桌上。
这是当初朱棣赐给足利义满的日本国王金印,对于足利义满来说,这是他获得外界强大支持的代表,可对于足利义持来说,这是他的耻辱。
一天之前,后龟山法天皇出奔吉野,抗议幕府和朝廷违背了《明德和约》中两统迭立的规定,立实仁亲王为皇太子,并宣称足利幕府是大明统治日本的走狗。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足利义持的心,本就不希望对大明称臣的他,如今心里也做出了决断。
“按照计划,把城中支持称臣的那些人清理干净,再派遣使臣前往应天,告诉大明的皇帝,日本可以接受贸易,但拒绝称臣。”
“嗨!”
昏暗的屋内,几道声音同时响起,随后他们缓缓起身走向屋外。
片刻之后,京都城内响起了窸窸窣窣的甲片声,而今夜注定是一个不眠夜……
第411章 喜上加喜
“本国开辟以来,百事皆听诸神、灵神托人谓曰: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今后无受外国使命,因垂戒子孙,固守勿坠。”“蕞尔小国,居然敢驳天朝颜面,理应出兵,扫除不臣!”
“臣附议!”
永乐十年七月,当日本使臣与西厂探报将日本情报送抵南京,西角门内的朝会也因为这一事争吵热闹。
面积不算大的西角门内,正五品以上二百余名文武官员站立左右,作为足利义满生前最疼爱之子的足利义嗣和当年护送他前来大明的足利满隆。
足利满隆是足利义嗣和足利义持的叔叔,并且与足利氏的许多家臣关系很好,一旦日本出现了什么事情,他也有能力帮持足利义嗣,所以足利义满才会派他前来大明。
得知足利义持拒绝向大明称臣,他立马就带着足利义嗣求见皇帝,并来到了西角门参加大明朝的常朝。
见武官集体要求出兵,足利满隆心里一紧,他担心大明会像对交趾一样,出兵便强占日本。
不过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因为光凭武官,还不足以决定是否对日本出兵。
“陛下,臣以为不可对日出兵……”
殿阁大学士解缙站出来作揖,同时侃侃道:“昔太祖高皇帝时,便定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即便是安南,朝廷也是因为安南胡氏寻衅,陈氏不管不顾,因此才出兵扶正了仁君陈曜。”
“日本虽然不臣,可依旧愿意和朝廷贸易,朝廷无须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称呼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尽管各国都知道,大明吃下安南只是时间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如今的安南国主依旧是将近八十且无后代的陈氏陈曜。
只要他还活着,那安南就没有灭亡,尽管各国都知道陈曜一旦去世,大明立马就会将交趾变为大明名义和实际上的一部分,但谁都不敢开口抗议。
毕竟不管怎么说,安南和大明的战事都是安南挑起来的。
“陛下,臣附议!”
当解缙开口,杨士奇、胡广、胡俨、黄淮等人纷纷开口附和,就连宋礼、郭资、杨荣、杨溥都纷纷站了出来表示征讨日本兴师动众。
当下东洲的事情还没有曝光,因此即便是隶属朱棣和朱高煦的文官,也并不知道这对父子要借助日本叛乱的事情来谋求一个日本北部的补给点。
在他们看来,保住当下的市舶贸易就足够。
日本说到底也是一个人口千万的大国,一旦与它开战,且短时间分不出胜负,那对日市舶司绝对会受到影响。
对日市舶司每年能给大明带来二百万贯的收益,一旦它受到影响,那对大明来说完全得不偿失。
何况在群臣看来,这一战不管是输是赢,对大明都没有好处。
赢了也不过就是维持市舶贸易,得了一個君臣的称呼罢了。
输了那可就糟糕了,市舶贸易一旦断绝,每年二百万贯的收入就蒸发了。
如今的大明正常的年收入折色也不过三千二百余万贯,一下子蒸发十六分之一,这打击不可谓不大。
“陛下,群臣此言差矣!”
当文臣说完,武官队伍之中,数年未曾上朝的越国公杨展走了出来并作揖道:
“世人皆知,日本国主足利义满为朝廷册封,而其最钟意之子为国子监中三子足利义嗣,并派出使臣,希望朝廷支持足利义嗣。”
“如果朝廷只因为人亡政息便不再履行当年答应日本国主的承诺,那朝廷的威信便会扫地,须知海上诸国之所以同意设置属国馆,全因朝廷曾经答应过各国国主,一旦各国遭遇战事,属国馆兵马将会护送各国国主前来大明,以待复国。”
“如果朝廷连答应日本国主的事情都做不到,那又如何让各国国主信服?”
“其次,朝廷当下正准备开发大明洋航道,其中日本北部的陆奥便是航道之中重要一环。”
“以叛臣足利义持的态度,朝廷想要在陆奥修建官场基本不可能,那大明洋航道的开辟便只能作罢。”
“末了,若是此次不将足利义持事件平息,那日本之中心属朝廷的许多官员都会遭到清洗,这不利于朝廷和日本的外交。”
“据臣所知,在足利义持拒绝称臣后,便在当夜对京都城内许多心属朝廷的官员举起了屠刀。”
“此事被爆后,日本关西与关东之地人心惶惶,急需朝廷表态才能站队。”
“一旦朝廷愿意支持足利义嗣世子,那关西和关东的官员即便不站队朝廷,也不会与叛臣足利义持来对付朝廷。”
“足利义持所能掌握的,无非就是日本的京畿之地,手中兵马亦不过五万罢了。”
“当下海军虽然大部分舰船都在检修,但新下水的新船尚有宝船十五艘、大福战船四十艘,马船六十艘。”
“如果加上鲸海卫的兵马,朝廷便可以派出上万兵马,对京畿之地的叛臣足利义持平叛。”
“当然,在此之前还是需要征得足利义嗣世子的同意才行。”
杨展说着说着,将目光和话题引到了站在殿内,旁听了大半个时辰的足利义嗣和足利满隆身上。
足利义嗣不得不说十分幸运,他十岁被派来大明学习,如今已经十六岁。
由于在大明入乡随俗,他的饮食也偏向大明的士大夫们,所以发育的很是迅猛。
在大明朝,他这五尺(160cm)的身高算是中下,但放在日本,他便是万里挑一的高挑之人了。
站在他一旁,年纪已经很大的足利满隆也不过才四尺七寸(150cm),而这已经算是日本中上的身高,足利义嗣比他高出整整半个头还多。
再给他过几年大明日子,恐怕他能再涨一二寸。
正因如此,足利义嗣平日里最满意的就是自己在大明生活而增长的身高,平日里也多以日本国世子的身份自居。
现在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足利义持不仅要求断绝明日君臣关系,还要他返回日本出家为僧,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惶恐的。
尤其是当他见到庙堂上大部分文官都拒绝出兵日本,帮助他复国时,他的心情更是可以用心如死灰来形容。
这样的情况下,越国公杨展的一席话无疑让他看到了曙光,连忙作揖:
“下臣恳请陛下出兵,为下臣复国!”
他一边说,一边低声啜泣了起来,这是他的叔叔足利满隆教他的手段。
当他的啜泣声响起,半响不说话的朱高煦也转身对金台之上的朱棣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