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贸易量下降这件事,朱高煦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他要的是长期贸易,故此不用在意一时的多寡。
等日本全国开始大规模使用灰吹法采矿,届时才是明日贸易不断走向新高的时期。
就日本国内的银、铜矿储备来说,足够大明吃它四百年,不过前提条件是日本不能统一。
一旦日本出现统一,那肯定会出现类似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
日本的闭关锁国,虽说是为了防止各国对其渗透,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限制国内白银流出。
从足利幕府到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二百余年间,日本无疑是对明贸易最大白银流出国。
只要大明维持足利幕府的统治,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利益,那足利幕府没有必要和大明对着干。
当然,大明也不可能帮助足利幕府废除天皇制,而是让足利幕府自己逐步废除天皇。
现在的足利幕府正是强盛时期,但所能掌控的日本土地也不过京畿加部分关东关西地区罢了,地方上的守护们依旧强大。
不过也正是这种局面,才能让明日贸易长久的维持下去,一旦足利幕府过于强大,那这个贸易都会面临瓦解或贸易量缩减的困局。
一个松散且长期内部保持和平的日本,才是一个好的日本。
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导致武力逐渐变弱,而日本最好也是如此。
朱高煦思绪间,朱棣也大致弄懂了今岁岁入不如去年的原因,故此颔首。
“眼下是腊月了,安南的军情送抵,安南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朝廷拿下,并且不少陈氏宗室都已经消亡。”
“那胡季犛父子三人逃至兴化山区之中,虽有兵四万,却只有民二十余万,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兵马。”
“东边简定等人扶持的陈季扩,俺也从锦衣卫那边得了消息,不过是一个冒充的宗室罢了。”
“俺听闻,他们还准备向朝廷请封,不过安南这地方俺却不准备交给他们。”
朱棣说着自己的想法,对于他来说,不管是胡季犛还是陈季扩,都只是土鸡瓦犬罢了。
如果不是自家老二说过安南的叛乱问题,那自己兴许已经设立三司来管理当地了。
“老二,你说说你的想法,你比俺清楚南边的事情。”
他将目光投向朱高煦,朱高煦闻言也不假思索的开口道:“首先要先稳住陈季扩这群安南豪强,故此暂时不要剿灭胡季犛父子。”
“趁着局势僵持,刚好可以迁徙百姓进入安南北边,让北边的谅山、海阳、太原、宣光等地恢复生产。”
“儿臣看过这几个地方的情况,而且也已经派出钦州的胥吏前往当地。”
“红河以北基本都在朝廷手中,这些地方耕地足有三百万亩,只要花费半年时间齐民编户,丈量土地,随后移民实边进入当地恢复生产,那朝廷就有了在安南站稳脚跟的底气。”
朱高煦提到了齐民编户,这是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现在的红河以北还有多少人口。
按照陈朝的官方文册来看,红河以北有八十余万人口,但而今实际有多少却无人得知。
“朝廷要做的,是先清丈红河以北的田地,然后分配给福建、广东的移民,同时在当地设立官学,汉化当地的安南百姓。”
“若是能迁徙三十余万人进入红河以北,那朝廷日后即便在安南统治不下去,也能将红河以北的土地吃下,不至于一无所获。”
“只要红河以北三百万亩耕地恢复生产,能够缴纳田赋粮食,那起码能维持安南当地数万兵马的口粮。”
“至于军饷,完全可以用云南开采的铜锭熔炼为新钱发下去,以此节约成本。”
朱高煦提到了新钱,朱棣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将目光投向郁新:“郁新,新钱如何了?”
“回陛下,已经在雨花台不远处开设铸钱司,每日铸钱近两万贯,如今已存储新钱六十余万贯。”
郁新回答了朱棣的问题,朱棣听后也十分满意:“这新钱俺看了,模样不错,难以仿制,就是铸钱的量太大了,一下子投下去会不会不太好?”
朱棣这些日子的兴趣除了安排北边的事情,就是去看朱高煦写的那些教材。
近日朱高煦在写的教材便是关于经济类书籍,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太学扩建而准备的,朱棣也看了不少。
其中就有经济放水导致通货膨胀的例子,因此朱棣才会询问朱高煦。
不过这个问题都不用朱高煦回答,同样看过这本书的郁新便抢答道:“不会。”
“以往发放宝钞导致物价飞涨,一是宝钞发行量太大,二是发行过于集中,三是百姓对宝钞并不信任。”
“如今朝廷回收宝钞,这虽然不能彻底解决第三点,但从钞价稳定来看,百姓起码已经对宝钞产生了信任。”
“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本质就是对朝廷的信任,而朝廷发行的新钱质量、样式都极佳,百姓不会抗拒。”
“只要新钱不要单一在某一地区大量发行,那自然不会导致当地物价飞涨。”
“以朝廷在安南设二十二卫来看,即便有战兵、屯兵十二余万,每年维持也不过一百五十万石,折色后不过五十万贯。”
“对于安南这般物产丰富的地方来说,五十万贯的投入并不算大,况且只需要维持几年,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发放军粮政策,民间还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便会停止以钱充饷。”
郁新解释过后,朱棣也抚须颔首,对安南的事情也彻底放下心来。
“安南的事情就由老二你自己看着办,明年俺去了北边后,你便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坐镇南京,主持科举的事情。”
“儿臣领谕。”朱高煦作揖回礼,朱棣见状也摆了摆手:
“没事情就散了吧,俺这边政务还多,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与郁新作揖,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没有停下来闲聊,郁新往文华殿去了,朱高煦则是坐着金辂前往东华门。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向前方看去,还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书“朝阳市街”。
“现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闻言,也笑着汇报道:“足有四十二万六千余人,两年半间增加了近六万百姓。”
“这是好事,不过也是负担。”朱高煦颔首,但却觉得这也是负担。
“负担?”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释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乡野的百姓就会变少。”
“诚然,百姓进城务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却需要足够的乡野粮食作为支撑。”
“我翻阅过京城的文册,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旧要从四周运入二百余万粮食,数千头猪牛羊群,以及上万只鸡鸭禽类才能满足。”
“我听闻应天府境内有不少百姓在山下养殖牲畜飞禽,以此来专供京城百姓吃食。”
“这其中,难免会占到一些可以开垦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若是达到百万规模,那恐怕从武昌至南昌等长江中游百姓都得为京城运送钱粮牲畜。”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现状来判断的,而这也涉及农业人口和手工业人口的一个经济问题。
农民进城这种事情在工业化后进展很快,但基础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是小农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唐代长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万,流动三十万乃至五十万。
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给的最大上限,甚至时不时还需要皇帝率领百官前往洛阳才能保证百姓的口粮问题。
明代生产力相比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两京这两座百万级人口城池,以及苏杭等数十万级别的人口城池。
江南的城镇化率在明朝中后期已经算是封建时代较高的水平,但这样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业发达,四川、湖广作为粮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江南成为了与北直隶争抢粮食的对手,四川、湖广等地粮食经过长江抵达江南时,先被大量商贾购买运入各府城池,然后又被人高价买卖通过运河运往北方。
城镇人口太多,对于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就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隐患。
明末北方多发灾情,朝廷无法调粮的原因就是南方粮食大部分都供应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许多文人手札中看到,当北方连富农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时,江南的许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丝绸,并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为了过上这种生活,许多百姓流窜到江南务工。
在家乡拼死拼活耕种十几亩地,在交给地主和衙门后,手里最多剩下七八石粮食。
来到江南,即便进不去南京和苏扬这等城池,随便找一个县城当力夫,一年下来也能赚八九贯。
只要四川和湖广这两个粮食基地不出问题,江淮不爆发洪灾,那这笔工钱足够买十七八石粮食,能轻松养活一家三口。
若是家中妇人还懂点针线活,那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五六贯。
两个人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正因为打工轻松且收入高,故此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到了难以养活的程度。
想要解决这种隐患,只能提高生产力,而这就是朱高煦要前往外城的原因。
花费半个时辰,当他的马车进入了太学,并向着太学西北角前进的时候,一片耕地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并且在耕地的中心还修建了一座色彩不一的玻璃大棚。
朱高煦走下马车,带着亦失哈顺着不足三尺宽的混凝土路走进那个玻璃大棚。
大棚面积并不大,东西不过两丈宽,南北不过三丈长。
虽然面积不大,可建造它却花费了数万贯钱。
走入大棚之中,此时里面已经有不少人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大棚之中的植物生长,并手写记录情况。
见到朱高煦到来,一名四旬左右的儒生立马快步走来作揖:“殿下千岁。”
“嫁接和肥料等课题进行如何?”朱高煦询问着儒生,同时蹲下看了看这冬季还在生长的白菜。
在玻璃大棚里有四个壁炉,可以为温室提供足够的热量,而玻璃又能提供一定的阳光,故此才能让着白菜在这个季节生长出来。
“嫁接效果不错,肥料我们实验了不少原料,目前效果最好的是鸟粪,其次是草木灰。”
儒生开口解释,而他之所以懂这么多,其中大部分是朱高煦告诉他的,剩余小部分是他常年在周王府研究学习所得。
除了他,这个大棚内还有七八个人都是朱高煦从自己那个五叔那里挖来的农学家。
当然,以后世标准来说,称呼他们为农学家有些过分了,顶多算是喜欢研究动植物的儒生。
“我们按照殿下您说的,用鸟粪来制作肥料,并且确实让不少蔬菜和稻田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到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