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都是朱高煦从神机营之中选拔的中高级武官。
  这百余名武官几乎就是整个神机营的骨干,他们在交接了手中工作后,便参与到了国防大学的教学之中。
  即便如此,却没有人敢于瞧不起他们,因为论火器作战,这个时代没有哪支军队比他们更有经验。
  “魏国公,汇报大学情况!”
  朱棣公事公办的开口,徐辉祖也向前一步随后作揖:“国防大学现今为永乐一期,现有教习三百四十六人,学院四所,班级二百班,合计学子六千七百九十七人!”
  徐辉祖汇报完毕后,便后退一步退回队伍之中,朱棣则是听得牙疼。
  如今虽然已经是永乐元年腊月二十八日,距离除夕夜也不过两天,可国防大学入学的武官子弟才上了四个月的学。
  四个月的时间,一万四千余武官子弟跑了七千多,这让他这个皇帝情何以堪。
  要不是还有近六千八百人留下,他恐怕已经没脸了。
  想到这里,他回头看一眼跟着自己的朱高煦:“只是开学四个月就跑了这么多人,到来年二期入学的时候,不会只剩下两三千人吧?”
  “儿臣也没想到会跑这么多,不过跑了也好,留着这群意志不坚定的人也无法毕业。”
  朱高煦很是无奈,他原本预计到期末还能有七千人,现在看来虽然不至于像朱棣说的两三千,但估计也不会超过五千人。
  这五千人,能在五年后毕业的人恐怕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要么留级,要么就退出。
  不过他们要是能毕业,那担任一个百户绰绰有余,一千人就能带好十万人。
  “按照你这么弄,剩下还没消息的一万六千多武官子弟恐怕明年连入学都不会来,直接选择平授散阶了。”
  朱棣担心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却坦然道:“儿臣早就想过这件事了,因此已经给六军都督府下了教令。”
  “明年正月开始,各地卫所可自行举荐十名军户入国防大学参学。”
  “此外,天下武举也会更改难度,不再有武状元和武进士,只有武举人。”
  “武举人不享受任何特权,只有入学国防大学的资格。”
  “如此一来,儿臣估计民间与卫所合计能选出上万人。”
  国防大学面向的从来不是武官子弟,而是整个六军都督府体系下的二百余万卫所子弟,以及整个天下有意参军的儒生。
  大明共有内、外卫五百五十六个卫,每个卫举荐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余人,加上民间武举人,每年万人入学都只是保守估计。
  相比较本就抗拒入学的武官子弟,这上万有意向的学子,才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点什么,兴许能用在科举上。”
  朱棣听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当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没有压低声音,因为这件事情明年就会曝光,到时候只要庙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这方面的意思,那他们肯定不难猜到。
  武举与国防大学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颠倒,毕竟普通百姓没有参加武举的本钱。
  不过眼下大明的军事资源不算多,不可能对民间投入太多,只能维持当下的条件。
  等以后基础军事资源上去了,国防大学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这个体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会涌出不少有天赋的将领。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徐辉祖他们:“四个月以来,可有表现显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错……”徐辉祖回答,这熟悉的名字也让朱棣高兴:“是他啊,前几日王真找我说过他,准备等他毕业后让他袭爵。”
  “能得到你的夸赞,看样子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却十分汗颜。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战死交趾,而后畏怯弃地的那个将领么,尽管他命长活到了景泰年间,期间还参与了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战功,但这样的人放在大明开国将领之中,能力或许还不如徐达手下的一个淮西指挥使。
  这样的人都能被单独提出来夸赞,这让朱高煦不敢想象这群武官子弟到底废材到了何种程度。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只能庆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壮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你们就好好培养,不过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朱棣吩咐了一句,随后便转身下了校台。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开始在孟善、陈亨、张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国防大学游走。
  国防大学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现代建筑,以熟铁、混凝土浇筑而成,三所学院各有教学楼十栋,每栋占地二亩,高四层,有教室四十八间。
  乘上大辂,而来仰望那一栋栋教学楼,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这水泥是好东西,只可惜产量不高,不然可以让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也汇报道:“孙铖在辽东置办水泥场七十二处,儿臣也让亦失哈在各省置办水泥场各一处,南北直隶各十处。”
  “如今这一百零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北京至扬州……”
  朱棣似乎是觊觎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询问,可私底下已经在脑中构筑了一条庞大的交通网。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军队以最快速度开拔进入各省,对于混凝土道路的用处,与秦驰道的观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须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联各府、各县才能更好统治地方。”
  “更何况,官道也能给商贾和百姓使用,可以促进各地商品往来,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说着,尽管他用来修路的混凝土强度连后世的C15都差着级别,可问题这个时代的大明朝也没有负重几十吨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就大明最为常见的十六轮马车来说,这样六匹马才能拉动的长排马货车也不过五六千斤罢了,折算后世的吨位,连四吨都没有。
  以后世标准来看,这批混凝土官道连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连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畅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说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准备动用徭役还是发放工钱?”
  “还有,这混凝土产出如此之高,你动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费多少?”
  朱棣记得朱高煦说过,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故而询问他。
  “发放工钱,朝廷从海外获取了那么多铜钱,始终得花出去,让钱流转起来才行。”
  “至于水泥场的用工数量是二万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价十文,现结现走。”
  “修建官道与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价,也以每日十文来作价。”
  说到这里,朱高煦开始与朱棣详细说起了经济类的问题。
  徭役可以节省钱粮不假,但也耽误农时和百姓开荒时间。
  眼下朝廷每年从海外与西南赚取数百万贯金银铜钱,单铜钱就不下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铜钱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超发货币,绝对不能在单一地区将这二百万贯用光,这样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这笔钱必须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同时,对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农民手里有钱了,自然就会去消费,也拉动了地方的经济,地方的官府只要税收没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商税回收一部分。
  相较于蠲免,朱高煦更倾向于以工致富。
  这些东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说了两个时辰,直到他们已经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国防大学,他都还没和朱棣说清楚。
  “这些话,你也与郁新他们说了?”
  朱棣总觉得这些东西似曾相识,但听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点了点头:“郁新、夏原吉他们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与他们说这些事情。”“好……”朱棣颔首,那表情和动作让朱高煦还以为他已经理解了自己说的,然而朱棣却开口道:
  “这些东西日后不用与俺说,俺听着头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钱粮,别让营造北京和北征、疏通运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还有,俺觉得那古今典籍馆确实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这样的人去把里面的书都读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强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馆内有用的书籍都抄写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装下百家之言的类书。”
  朱棣突然说要修书,朱高煦一听便知道了这书恐怕就是《永乐大典》,不过他并没有同意。
  “修书是好事,但必须要让书籍传播开来才行。”
  “父亲您就算现在让人修书,以当下的人力物力也顶多编撰出一类书,可若是稍等几年,等辽东那边的学子毕业,您则是可以在编撰之后进行拓印,不至于日后失传。”
  朱高煦说罢看了一眼窗外,这才发现他们没有返回内城,而是向着南边走去。
  瞧着马车的动向,车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皱眉:“我们这是去哪?”
  “去大教场,俺着实有些想老三了。”朱棣还在回味朱高煦的话,听他这么说便回答了起来,并很快拉回话题。
  “你说的有几分意思,若是修书却传不下去,那确实无法彰显俺的功绩。”
  “这样吧,等辽东的学子毕业,你选人来帮俺编撰这本书。”
  “是!”朱高煦点头应下,毕竟他也想借着编撰《永乐大典》的机会,往里面塞入一些“自古以来”的书籍。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这寒冬腊月还在田间干活的百姓。
  “还是得提高生产力……”
  望着那群农民,朱高煦脑中闪过了蒸汽机、内燃机等各种可以提高生产力的东西,只是他虽然知道这些是什么,上学时也学过,但终归在常年工作中忘记了。
  他只记得蒸汽机的原理就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热能,将水加热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胀力推动活塞或转动轴,从而实现能量转化。
  只是原理和具体步骤完全是两码事情,他记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来。
  他能弄出火绳枪和加农炮、燧发枪是因为他见过这些东西,而且对于大明工匠来说,制作这些东西并没有代沟。
  可眼下,蒸汽机他连外形都不记得,除了能提供原理,他其它什么都提供不了。
  正因如此,他才会想要从渤海、辽东历年学子之中选出一批有理科天赋的人。
  “算算时间,成绩也差不多出来了,不知道能有多少人被选中。”
  朱高煦想到了眼下渤海的期末考,而朱棣见他不说话,当即也开始拿起朱笔,对大辂上的奏疏处理了起来。
  见状,朱高煦也跟着开始处理,其中一份便是上次陈瑛弹劾雒佥、车舒他们的奏疏。
  雒佥与他相关的十余名官员及其家人被下发到云南为教谕,至于车舒等五十余名官员及其亲眷则是被彻查后流放广西,牵扯人数两千多。
  对于这个数量,朱高煦十分满意,但这还不是他最想要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