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62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真的?!”徐二惊喜大喊,徐李氏也连忙点头:“孔秀才被杀了,渤海郡王说他的田不干净,所以就拿出来分给百姓了,至于他的院子,好像是说要留给日后的镇长,就是不知道镇长是个什么官。”
  “反正这下我们家五口人多了一亩地,明年能多产出二百斤粮食了。”
  “二百斤粮食……”徐二呢喃,眼睛逐渐明亮。
  “是啊,二百斤粮食,存个几年,你就能去县里的私塾读读书了。”
  徐李氏笑着开口,随后似乎想到什么,连忙拉着徐二道:“来,帮娘一起来蒸军粮,一天工钱十文呢。”
  “那么多?”徐二闻言张大了嘴巴,随后在徐李氏的拉拽下,母子二人一起开始制作军粮。
  在小溪边,镇民们都说说笑笑的蒸米,他们发现只要他们在干活,那渤海军就不会说他们闲聊,而且就算他们闲聊休息也没事,渤海军顶多提醒一句,不会像安东卫的兵卒和日照县衙门的衙役一样对他们打骂。
  对于消息闭塞的这个小地方来说,他们以往获取外界情报,全靠来往的行商、衙役和兵卒,因此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渤海军残暴不仁,渤海郡王狼子野心,其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然而,当他们真实见到渤海军的时候,似乎发现渤海军比他们接触的衙役、南军兵卒要好得多。
  起码渤海军让人干活是真给钱,而且还给他们分了地,不会像县衙和卫所一样,用徭役来让他们免费干活不说,还需要自带口粮。
  渐渐地,镇民之中也不把渤海军称呼为北兵了,而是直接称呼渤海军了。
  有些胆子大的,还会询问渤海军的兵卒一些琐事,比如辽东是什么模样之类的。
  由于南下前,朱高煦交代过全军,尽可能的宣传渤海的情况,因此对于辽东、渤海的情况,兵卒们说起来也算口无遮拦。
  例如全民当兵,全民吃大锅饭,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让人觉得唏嘘。
  明初百姓的三大负担,除了苛捐杂税和人丁田赋以外,还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杂税和正税负担低于元朝,但百姓徭役负担比元朝多。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员根本不在乎民间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不算太重,而明朝则相反。
  就拿当初朱元璋带朱高煦去看那两万贡生来说,他们被下放地方后,只是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国各府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这些每一处工程,对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迁移人口去辽东,并且有官府给粮、给农具、帮建房屋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动了。
  米仓镇虽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亩,平均分下来,每家也就三亩地左右。
  每年苛捐杂税和田赋人丁税一交,留给他们的产出也就仅仅能保持饿不死。
  因此,米仓镇百姓听说了辽东和渤海日后要招募山东百姓迁往辽东和渤海后,当即便有不少人开始攀关系,希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很谨慎胆小的,他们不想当出头鸟,只和当出头鸟的那批人深聊了几句,希望对方去了辽东之后,若是真的如渤海军说的那样好,那记得别忘记自己,毕竟当年两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情况,此刻正不断在米仓镇各处上演,他们对渤海军的态度转变,只在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
  “殿下高明,如此一来,我军南下道路上,恐怕鲜有百姓会通风报信。”
  米仓镇小溪不远处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对一旁坐在马札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却轻笑颔首。
  “拉拢百姓是很容易的,我们让他们帮忙干活,给钱给粮给分地,把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绑在一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通风报信。”
  “像那孔秀才的田地,他们起码每家每户都分了一亩地,若是跑去日照县告状,到时候田地被衙门收走,他们哭都来不及。”
  “百姓并不愚笨,相反,他们比我们很多人都会权衡利弊,因为他们想活下去就必须得精打细算。”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看法,同时询问孟章:“军粮制作的如何了?”
  “米仓和孔秀才家中的三千石粮食都搬出来了,应该今天就能得到六千斗军粮。”
  孟章交代着,朱高煦也颔首:“六千斗军粮足够全军吃两天,算上我们之前在北边补给的粮食,应该足够我们昼夜兼程赶到云梯关。”
  “届时,你说李景隆得知我们绕过日照、赣榆和海州直抵云梯关,他会是什么想法?”
  “大抵会觉得我们疯了吧。”孟章苦笑,而这也是他们一开始听到这个计划时惊讶所在。
  抛弃民夫辎重,孤军南下一千五百里,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但一般都是发生在流寇身上,从没有出现在正规的军队身上,因为正规军队所需粮食的缺口很大,单纯靠抢太不稳定了,很容易发生断粮。
  然而,朱高煦已经在沿途做好准备,不至于让渤海军断粮,但粮食也得紧巴巴的吃食。
  如今,他们已经抛弃民夫辎重,南下三百里。
  接下来,他们还需要继续南下三百里,前后合计就是六百里。
  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他们就是深入敌境六百里。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盛庸的六万兵马在沐阳,而他们要打的云梯关在沐阳东南边。
  一旦他们强攻云梯关不下,那盛庸便能率领大军前往赣榆、海州,截断他们的退路,令各城坚壁清野。
  如此操作后,仅凭地方乡镇的粮食,根本难以供给渤海军这四万两千马步骑兵,他们最后的下场就是断粮。
  因此,朱高煦才带着他们昼伏夜出,想要突然出现在云梯关,夺下云梯关后一路直奔通州。
  现在他们还在青州府境内,旁人朱高煦不清楚,但如果李景隆知道他出现在日照,那肯定会调盛庸回防淮河。
  至于李景隆,按照速度来算,他差不多应该抵达德州了。
  德州距离长江北岸沿着运河走,一共有一千二百里,以步卒日行八十里的速度来看,李景隆需要最少十五天才能抵达江北。
  自己必须要足够快,才能赶在盛庸返回淮河防线前先一步抵达云梯关,自己还要更快,才能赶在十五天内渡过长江,拿下京城。
  “时不我待……”
  朱高煦看向了空中,而与此同时朱高煦所部消失在诸城的消息也通过加急送往了北边。
  距离德州还有四十里的地方,李景隆在行军路上得到了这一消息。
  “在诸城消失?”
  李景隆紧皱眉头,随后询问:“沂水、临朐没有发现贼军踪迹吗?”
  “未曾发现!”前来传信的千户官作揖,这让李景隆有种不好的预感。
  “派人去莒州和日照询问,看看贼军是不是走南边去了。”
  李景隆没想过朱高煦会抛下辎重深入淮安,毕竟那样的做法在这个时代来看不太现实。
  如果朱高煦没有继续对青州府西南下手,那肯定是往正南的莒州和日照动手去了。
  一旦拿下日照,他的意图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南下淮安。
  不过对此李景隆并不担心,如果要步步为营的拿下淮安,那就必须先打下徐州,掌握运河后用运河船只运送粮食,一座座城池打下去。
  这样所耗费的时间,足够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
  不过,朱高煦如果真的要南下,自己虽说有把握阻止他,可庙堂之上的群臣……
  “让人在德州备足船只,另外让吴高、吴杰、徐凯三人继续坚守,别让燕庶人有可乘之机。”
  “末将领命!”
  李景隆开口下令,同时准备在德州好好等待朱高煦的消息。
  他十万大军依托运河,如果真要南下,只需要十二日就能抵达淮安,不比朱高煦慢多少。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他有运河相助,心里却还是忐忑……


第262章 京师震动
  “铛…铛……”深夜,当铜锣声不断作响,一座距海不远,南靠大河的关隘出现在了平原之上。
  海风与江风呼啸碰撞,致使深夜的此地十分寒冷。
  饶是如此,班值的兵卒却丝毫不敢怠慢,只因此地位置十分重要。
  云梯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关,自唐代到明初,此地一直是历朝历代最为倚重的海防重镇,素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
  作为淮河的入海口,它是新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它的幸运在于,从唐代开始它就一直被人所重视,它的不幸则是要从二百多年前的黄河夺淮入海开始。
  自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每年会帮助黄河冲刷大量泥沙前往下游,致使海岸线不断向东推移。
  如今的云梯关,是洪武六年重建的关隘,可即便才过去二十二年,曾经依托入海口的它,现在却距离入海口四里之遥。
  二十二年时间,黄淮冲出了数十万亩的涂滩。
  云梯关不得已,只能每隔十年修建一座土城,为日后的云梯关搬迁做准备。
  至今,此处已经筑起两座土城,而云梯关本身则是夯土包砖的结构。
  夯土包砖的方式虽然不如京师内城的青石垒砌坚固,但也足够防御两千斤的洪武铁炮,因此云梯关向来不是倭寇霍乱首选之地。
  加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江淮一带成为黄泛区,不再有汉唐的富裕景象,因此倭寇更不会对此感兴趣。
  “倭寇都被杨文都督扫除了,也不知道我们在这里防备谁。”
  云梯关上,看着灰蒙蒙的天色,得知很快天明的两名兵卒也闲聊了起来。
  他们并不认为有谁会来进攻云梯关,毕竟这里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虽说北边的燕逆与渤海叛贼闹得很凶,但也不过局限于北平和山东罢了,距离云梯关的守军来说还十分遥远。
  因此不止是二人,就连其它守军都十分懈怠,尽管新到的盛佥事给云梯关加派了两千兵力,让云梯关拥有三千守军,但他们还是不认为会有人能越过北边的赣榆、海州、新壩、惠泽等地来进攻云梯关。
  他们的松懈,给了朱高煦机会。
  趁着天色灰蒙,海面上开始出现一艘艘船只。
  这样的景象,并未被云梯关守军所注意,直到那一艘艘船只距离都快进入黄淮河口,才有人发现并敲响了警钟。
  “铛…铛…铛……”
  “河口有来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3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2/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