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般想着,同时也惋惜道:“可惜了这忠勇之士。”
朱允炆惋惜着,同时开口道:“追赠指挥使杨展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望其父杨俅能为国守卫海疆。”
“陛下隆恩……”众人纷纷唱礼,而黄子澄则是继续道:
“陛下,如今可以让曹国公带直隶等兵马北上,想来四十万大军,足够平定燕逆叛乱。”
“嗯……”朱允炆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齐泰。
虽然他越来越不待见齐泰,可齐泰毕竟是他们这群人中唯一在兵事上被自家皇爷爷夸赞的人。
齐泰感受到朱允炆目光,当即也开口道:
“臣以为,理当启用曹国公卫征虏大将军节制上直十六卫兵马,同时再启用江阴侯吴高节制河南兵马,复爵越巂侯俞通渊统辖在京豹韬卫、河州卫等七千铁骑。”
“此外,可从西北调陈晖、滕聚七千甘凉精骑东进,再调宋晟之子宋瑄率领陕西都司两万兵马东进,最后让陈瑄节制杨俅北上登莱,袭扰辽南。”
“臣算过,如此要来,可抽调十六万大军,加上真定和河间的兵马,一共是二十五万大军。”
“虽说云南边兵调动不得,但可以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调都司兵马北上,亦可得五万大军,合计三十万大军。”
齐泰先说了自己要调齐的兵马,然后又开始说应该如何打。
“我军兵多而钱粮充沛,现在又无大宁、辽东之钱粮牵制,完全可以拿下保定、怀来,与河间三地,利用拒马河及周边的易水、潞水、滹沱河,以及界河以南有天然带状湖沼洼淀带等优势,层层布防,层层推进。”
“届时,朝廷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以钳形向北平发动进攻。”
“即便失败,也可以在退下之后,利用大运河将沧州、德州连成一线连成持角之势,随后在保定、定州、真定这三座城市驻军以形成纵深部署。”
“同时再派出陈晖、滕聚、平安、俞通渊等四部近两万精骑在北平附近扰乱生产,让陈瑄利用水师之利袭扰辽南。”
“只要让叛军疲于奔命,我军即可获胜!”
齐泰已经想到了一切可以针对朱棣的部署,可以说朱棣他们要取胜,便先要做到击败正面的三十万大军。
除了西南兵团和杨文兵团因为傅氏三兄弟和广西土司而没有被调动,齐泰几乎调动了他所能调动的一切。
对此布置,朱允炆也听得点头,随后皱眉道:“既然如此,便按照这样来办吧,朕不想在明年秋收前还听到燕逆二字。”
朱允炆给出时间,那就是李景隆必须在建文二年秋收前取胜。
齐泰没有反驳,只是作揖应下。
不多时,一份份调令开始调拨,许多洪武年间被闲置的老将纷纷被启用。
人在海上的登莱、长江、两广等水师也在靠岸补给时,得到了朝廷的调令。
泉州港内,当泉州官员走上甲板,将朝廷的调令递给了一名披戴桑麻的四旬将领时,其还不忘叮嘱道:
“陛下对杨将领一家可谓恩宠,望杨将军北上之后好好报效家国。”
“末将自然会死战报效陛下!”披戴桑麻的杨俅作揖回礼,那泉州官员也笑道:
“既然如此,那本官便不再逗留了,请将军早些北上平叛吧,本官祝将军旗开得胜,早日高升。”
“王知府慢走。”杨俅作揖送礼。
待那泉州的王知府走后,他才直起身子来。
一旁的几名千户官不屑道:“他不过正五品,居然敢与将军您这正三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如今文盛武弱,我们还是少说两句吧。”
“凭什么不能说,他们在南边享福,让我们去北边送死。”
看着手中的调令,听着耳边的争吵,杨俅叹了一口气后便不理会诸将,转身离开了此地。
他返回了自己的船室,并在开门前深吸了一口气,最后缓缓打开。
在那船室里坐着一个人,而他便是已经被朝廷追赠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杨展。
“如何了?”
杨展的脸色惨白,而且坐在椅子上没有起身,似乎是身上有伤。
“如你预料的一样,朝廷聚集三十万大军准备再次北征,我们也被朝廷授令,渡海前往辽南袭扰渤……”
杨俅没有说完,兴许是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到底是应该称呼叛军,还是其它。
他将话题引到了杨展身上:“若是被旁人发现,我们家恐怕会被株连。”
这话让杨展目光收敛,他沉稳抬头与自家父亲对视:“我不会害您。”
“我们家与殿下有旧,即便眼下朝廷给予恩宠,可一旦平叛结束,我们家依旧会被清算。”
“但那毕竟是三十万大军……”杨俅犹豫起来,他能从百户官升到现在的官职,已经很满足了。
只是面对他的犹豫,杨展起身,似乎牵扯了伤势,脸上表情狰狞。
“你负伤,好好休息吧。”杨俅安心将他按下,可杨展却抓住了他的手,目光坚定:
“那三十万大军绝不是殿下对手,况且儿子也不要求您一起去,只要儿子去就足够了。”
“反正在朝廷看来,儿子已经死了。”
“……”听着这些话,杨俅表情复杂:“为何一定要帮他,虽说他对我们家有恩,但你报恩代价太大。”
面对这个问题,杨展抓紧自家父亲的手:“儿子说过,殿下有天子气,必成天子!”
《明太宗实录》:“上率骑渡滹沱河向西,折而北渡直抵西山。”
“上将轻骑六千,袭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龂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逃至真定不出。”
“上率骑擒其右副将军都督宁忠、都指挥刘遂,斩首三万余级,积尸塞城壕,溺死滤沱河者无算,获马二万余匹,俘降数万,上欲遣而俘兵愿留不归,上从之。”
《渤海纪事本末》:“太宗率骑破真定,炳文阵没,是役二万破十五万,斩首三万,获马二万,俘兵数万之众,上闻之大喜,折兵而还于辽南。”
《渤海纪事本末》:“展闻上起兵,诈死北逃,说服其父曰:“渤海有天子气,必成之”
第247章 三方拉拢
“拿下了?”八月二十三日,在广宁通往锦州的官道上,当朱高煦率领百余骑兵往锦州赶路的时候,一处驿站驻守的小旗官将队伍拦了下来。
“回殿下,标下也是刚刚收到锦州城的消息,燕王殿下在八月十九辰时击破耿炳文,听闻斩首数万,俘虏数万,缴获了许多粮食与马匹。”
“具体的情况标下不清楚,这是陈都指挥使让人送来的捷报,请您阅览。”
那小旗官双手将火漆密封好的一份书信递给朱高煦,朱高煦闻言也翻身下马,接过捷报坐到了这官道旁驿站外的椅子上。
跟随他而来的百余名骑兵纷纷下马,为他抬来了驿站内的简易遮阳布帐,同时护卫着他,并派人前去与驿站兵卒一同做饭。
在他们忙碌的过程中,朱高煦也将关内这几日所发生的事情看了个清楚。
“我这便宜爹……”
朱高煦啧啧几声,也不知道是在说朱棣厉害还是在说老朱厉害。
老朱的安排不用多说,如果朱标没有壮年而逝,那北方有朱棡和朱棣相互制衡,湖广有朱桢和朱柏,朝外有沐春、宋晟、李景隆。
就这一群青壮年派,也就朱棡带兵稍微弱些,但朱棡的手段却不低,足够牵制朱棣。
宗室叛乱有李景隆三人,外臣叛乱有宗室四人。
这其中,李景隆和朱棣还是能将兵二十万以上的存在。
这群青壮派加上老朱留下的底子,朱标如果能顺利活下来,以他不过四十四岁就能即位的年纪,哪怕只能活十年,也能带着大明开疆拓土,打下一片大大疆域。
老朱对自己那个大伯的恩宠,还真是难以挑剔,也难怪自家便宜爹上位后不管怎么摸黑,都难以抹去老朱对自家便宜大伯的宠爱。
当然,即便这其中有不少人病逝,可朱允炆要是好好干,那保底也是一个治世等着他开创,只可惜他缺心眼。
“吸……”吸了一口气,朱高煦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他真的很嫉妒朱允炆。
换做是他,如果老朱肯为他这么铺路,他起码能让大明的国力强盛一倍。
只是这一切都化作了无,靖难之役到现在,从渤海到真定,已经战死了不少于七万人。
这些兵卒若是交给一员大将,配给足够的物资,那足以灭亡一国,可现在却纷纷死于朱允炆的愚蠢。
“殿下,我们还去锦州吗?”
亲卫百户官见自家殿下看完捷报,当即上前询问。
“不用去了。”朱高煦摇摇头,目光平静,思绪却在飞转。
眼下南军遭受重创,即便派遣得力将领,也起码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将真定那六七万人重新整训一遍。
而且按照历史上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思路,恐怕现在已经在复起洪武朝的老将,并且调动了整个南方的兵马。
自己要等的机会,应该很快就来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辽东水师的将领从何处寻觅……
时局已经不同,自己更不是当初那个只能带四五千人小打小闹的渤海郡王了。
历史上朱允炆在耿炳文战败阵没后之所以催促李景隆冬季北上,原因是要及时解决朱棣,为大宁运送粮草,以防大军缺衣少食,投靠朱棣。
可眼下,没有了大宁和辽东这两处纯投入的地方,尽管从军事来看,无法继续做到对燕军四面包围,但从经济来看却是大大的好事。
朝廷挣脱了大宁与辽东这两个每年纯投入近二百万石的都司衙门,便可以省下许多人力物力来着手解决朱棣,并且对于解决朱棣的办法也只剩下了一种,那就是稳扎稳打,徐徐推进。
“李景隆……”
朱高煦脑中闪过李景隆的面孔,眉头缓缓皱起。
他对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的操作其实记得不多,为数不多记得的就是他不让瞿能攻城是讹传,以及他几次差点利用南军步兵机动性大面积迂回包抄朱棣,还有在北平之战遭遇朱棣时,能够指挥二十万人徐徐撤退,致使燕军连一个南军指挥使级别的斩获都没有。
前面的所有他都可以忽略,但唯独最后一条他无法忽略。
他是亲自带过四万大军的,结果是铁岭之战他差点中了吴高的诈败之计,而原因便是他麾下大军无法进行兵团作战。
往大了说,是四万大军磨合时间太短,往小了说,这是他本人准备不够。
如果不是他眼光还算毒辣,看穿吴高诡计,那惨败的就是他自己了。
正面指挥四万大军尚且如此困难,更别提撤退,并且是组织二十万大军撤退了。
古往今来,但凡将领指挥超过十万大军撤退而从容不迫撤退成功的,都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因为有太多因为兵马太多而将撤退弄成大溃败的事件。
有组织的撤退都如此,更别提李景隆是在与燕军骑兵对峙阶段才组织的撤退,并且还撤退成功了。
别说古代,就算到了近代能凭借电话、电台组织大军,但能在与敌人对峙阶段撤退二十万人,并且还未让团级编制遭受重创的将领,那也是屈指可数。
与李景隆正面作战,这显然不是什么出路,至少他朱高煦不想这么做。
当然,他不想这么做的原因,除了忌惮李景隆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