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卜万并不认为自己能凭手中万余人击败朱高煦。
“全军出北关,再给渤海郡王送去消息……”
许久之后,卜万闭上了眼睛,艰难开口。
“是。”得到了卜万的回答,众人反倒松了一口气。
卜万最终还是投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家人也就可以保全了。
只是就这样被人击败,所有人心里都不好受。
“呜呜呜……”
不多时,伴随号角声响起,松亭关内明军尽数出城,先前逃回的李远也一脸忐忑的受命前往北边,将松亭关愿意投降的消息给带朱高煦。
北上一个时辰后,他终于看到了那遮天蔽日的红底黑边朱雀旗,更看到了在大军之中被裹挟,乘坐板车前来的许多妇人、少年与孩童。
见状李远连忙下马,解下了自己的佩刀后,摘下头盔抱着走到己方阵前,以表示自己无意为敌。
只是一字时,百余名骑兵便从那队伍之中冲出,包围了李远等人。
“我奉卜都指挥使之命,前来投降,请渤海郡王勿要为难我们的家人。”
李远硬着头皮开口,包围他们的渤海精骑闻言,很快便将消息带往了后方。
很快,乘骑黄骠马的朱高煦便带着人出现在了李远面前。
李远上次北巡时见过朱高煦,至今印象深刻,毕竟像他当时抱摔野马的场景太令人震撼。
“会州卫指挥使李远,参见殿下……”
李远低下头半跪作揖,却见朱高煦下马扶起他:“先前你走了,我还以为你是瞧不上我,眼下看来,你是来劝卜万他们了。”
朱高煦自己开口为李远解围,这让李远面红耳赤,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瞧他这模样,朱高煦也笑道:“你的家人我也带来了,去与他们团聚吧。”
拍拍李远后背,朱高煦让人让开一条道,示意李远自便。
李远见状也羞愧开口道:“卜都指挥使已经带全军出城,等待殿下受降。”
“好,我知道了,此事当记你一功。”朱高煦再拍了拍李远,李远见状也羞愧转身上马。
他没有去看自己的家人,而是往南边去汇报消息去了。
瞧见这情况,朱高煦也对旁边的千户官开口道:“你带着一千弟兄南下,与他一起去接手大军。”
“是!”千户官应下,不假思索的就带人跟上了李远,并且派人向后方队伍继续招人。
待他们走后,朱高煦也翻身上马,带着队伍不紧不慢的往南边去。
他并不担心卜万会伏击自己,毕竟李远已经看到了自己携带了诸将家人,除非卜万敢带兵把自己部下的亲人都杀死,不然就没有胆子进攻自己。
放下心来,朱高煦开始带着队伍继续往南进军。
自坑杀了哈剌兀那上千人,斩获胡兵首级三千余级后,他没有贸然再继续北上追击兀良哈诸部残兵,而是南下返回大宁,同时分兵三千给了朱权、赵牧、陈亨三人。
四部兵马携带守将家眷,只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招降了大宁二十二卫,如今只要再拿下卜万这手头上的一万四千人,那大宁便只剩下了还不知道消息的陈嵩所部。
只要拿下他,那辽西的南兵便会骤减至一万二千人。
届时吴昇与吴寿安要么投降,要么乘小船出逃,不管怎么做,他们都难以守住辽西。
横在燕军与渤海之间的最大阻碍很快就会消失,届时自己就可以安心筹备战船了。
他敢于设想渡海进攻登莱,自然是有绝对把握的。
首先辽东与渤海的汉兵多是江淮、山东一带调到关外的沿海子弟,他们熟悉大海与江河,只要战船足够稳定,火炮足够强大,南军的水师根本无法对付他们。
至于渡海南下的路线,这点老朱早就为朱高煦制定好了。
洪武四年,老朱就派人亲自规划了从山东登州渡海登陆金州的路线,并任命马云、叶旺为指挥使,率一万明军从山东登、莱两地渡海在辽南金州登陆。
既然他们可以,没道理自己不行。
如今自己只要按照原本的航道走,并在期间拿下金州与登州之间的皇城诸岛便可。
不过一百五十里的距离,期间还有皇城诸岛可以依靠,建设炮台,朱高煦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只是他能想到从金州渡海,并且知道路线,这就代表南军更清楚、更了解。
所以他必须加快打造战船,趁南军把南边围剿倭寇的水师调往北方前,提前拿下皇城诸岛,建设炮台。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渐渐看到了在山川河谷之中等待受降的卜万大军。
上万人几乎站满了不足一里宽的河谷,而卜万等人也脱下了甲胄,在阵前等待受降。
朱高煦策马上前,在与卜万四目相对时笑道:“卜都指挥使,别来无恙。”
面对朱高煦的问好,卜万低下了头,他根本不知道与朱高煦说什么,难不成厚着脸皮说二人当年北巡的事情?
“尔等家人皆在阵后,所有大军即可开拔向北,入大宁后便能知道我渤海对大宁政策。”
朱高煦没有过多去说自己的政策,一来眼下大军刚刚投降,若是有人怂恿,那一万大军很有可能会哗变。
倒不如安排他们北上,等他们回到大宁各卫州所后,自然会知道渤海的政策是什么。
闻言,卜万等人带着大军在两千渤海精骑的看管下开始北上,朱高煦也带着自己的一千人进入了完好无损的松亭关内。
在那千户所的中堂里还摆放着燕山防线的沙盘,以及《粮册》、《鱼鳞图册》、《军籍册》等文册。
朱高煦坐下慢慢翻看,并派人向南边去通知了防备松亭关的燕军遵化守将。
这些文册在他手中只是大致一看,他便在脑中构建出了如何规划大宁自给自足的计划。
首先肯定是要按照原先所规定的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人驻守大宁,这算下来,口数差不多是一万五千人到七万人左右。
这七万人需要分布在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并将当地的二十一万余亩耕地均分来自给自足。
算下来,差不多就是每人最少三亩耕地,产出的话大宁比辽东略高,能有每亩七斗实粮,也就是三亩合计产出实粮二石一斗。
这点粮食,顶多也就能维持当地的人不会被饿死,因此自己必须得要鼓励他们开荒。
大宁的牲畜情况朱高煦也看过了,有四千余头耕牛,六千余匹挽马、骡子。
那六千余匹挽马和骡子,眼下都被刘嵩带往了广宁的义州,届时拿下刘嵩,可以将这近万畜力按照户口分给大宁百姓。
一头耕牛一家人,只要不收取赋税,并且还补贴些粮食,那都不用鼓励,他们自己就会自发开荒。
“一万五千兵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盘算着,随后坐直开始研墨书写。
算下来,大宁的军饷是三十万石军粮,十二万贯军饷,以及棉花、布匹、盐等东西。
至于大宁百姓的开口,按照每人每日二斤来算,每年是三十四万石。
二者合计,便是七十四万石,算上大宁的产出,自己只需要补贴六十万石就足够,比起洪武年间二百四十万石,负担减轻了太多太多。
不过大宁这边压力是减轻了,可辽东那边压力就增加了。
从大宁出发前,朱高煦就与赵牧他们大致盘算过,吉林城能自给自足不假,可大宁人口迁移去辽东后,辽东就有人口六十八万人。
这六十八万人还只是大部分,辽西那边还有不少于十二万人,加起来也就是整个辽东人口八十万。
这八十万人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万石,而当地只能解决七十万石,自己还得给辽东找补二百八十万石。
如果加上裁减后的大宁、辽东战兵与渤海军的军粮与军饷,除大宁一万五千守军外,朱高煦还得再维持七万五千人的规模,额外的军粮、军饷便是一百五十万石,与六十万贯。
全部加在一起,渤海的支出就是九万军队,军粮一百八十万石,军饷七十二万贯。
再加上差不多一百万百姓那四百八十万石口粮,合计就是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七十二万贯。
这数额,差不多相当于洪武三十年大明军屯、户部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这盘子越大,我反倒越贫困了……”
算好了帐,朱高煦反倒生出了一种想死的心。
他倒是充实了辽东人口,并且在这数量的辽东人口下,汉人恐怕能提前五百多年开发东北。
只是他恐怕还没开始开发东北,这东北这财政担子就要把他压死了。
以现在他手上的钱粮,顶多能把这担子挑到九月,他要是不另想办法,那他就等着财政崩溃吧。
揉了揉肿胀的太阳穴,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那沙盘上的北平。
“先从我爹那弄来一百万石再说吧……”
《渤海纪事本末》:“万久在边,又守土为国之功,甲申,上率兵奄至,万不愿与战,遂降,俾领其众”
《明世宗实录》:“甲申,上率兵至松亭,其关有官兵万余,然万素仰上位,遂开城缚身,率兵遂降。”
第240章 尴尬境地
“你说甚?老二把大宁拿下了?!”北平承运殿内,只是隔了一日,朱棣便收到了朱高煦将松亭关及整个大宁拿下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来时,不止是他,而是殿内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昨日他们还在愁着没有打下山海关,无法合军来对付耿炳文,结果才过了一日,朱高煦把大宁二十二个卫都拿下了。
“回殿下,我家殿下已经拿下了大宁二十二卫,顺带击溃了来犯的元将哈剌兀,把哈剌兀活捉活埋了。”
“我家殿下派末将来,是想问问北平还有多少粮秣,我军粮秣已然不足。”
渤海千户官吴孟站在殿内正中,对朱棣作揖开口。
他这话一说出口,朱高炽便率先开口:“还有一百九十余万石。”
“可否拨一百万石前往辽东?”吴孟也不客气,直接要走了一百还多的粮食。
“这……”听到朱高煦一开口就要那么多,朱高炽立马将目光投向了朱棣。
此刻的朱棣倒是十分高兴,他站起身来乐呵笑了两声,然后才回答道:“粮食倒是可以调拨,但你先告诉俺,你家殿下有多少兵马,另外何时能攻克宁远?”
朱棣很好奇自家老二现在有多少兵,而吴孟也没让他失望:“我渤海眼下应当有兵八万,过几日殿下破了刘嵩后,理应有十万,但殿下说过要整军,不会超过九万。”
“九万?还整兵?”
听着吴孟的话,张玉、丘福等人面面相觑。
要知道北平、大宁、辽东三地的兵马已经十分精锐了,在这样的精锐中还要整军,朱高煦的眼光着实有些高了。
“别整军!”